25 《活板》 课件 (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 《活板》 课件 (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25 活 板
沈括
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文化自信)
2.①通假字:板、已、镕;②正确理解和掌握“板、尚、盛、始、火、冒、炀、毕、帖、旋、讫、殊”等实词;③了解作者沈括及其作品《梦溪笔谈》。(语言运用)
3.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句;②了解文章中时间、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了解活板的特点。(思维能力)
4.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会我国民间技艺的神奇。(审美创造)
任务目标
任务目标
我们中华民族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活板是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发明的,它改进了制版工艺,提高了印刷效率,为推动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活板的出现,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最早记载毕昇这项重大发明的,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板印刷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学习任务一: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钱塘(今浙江杭
州)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宋史·沈括
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
乐、医学、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代表
作有《梦溪笔谈》,共30卷,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是包容多种知识的笔记巨著。其中以大量篇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详细地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1.作者简介
昇( ) 薄( ) 唇( ) 和( )
炀( ) 砥( ) 更( ) 瞬( )
旋( ) 韵( ) 贮( ) 粘( )
燔( ) 沾( ) 予( )
以纸帖之(  ) 
shēnɡ
báo
chún
huò
yánɡ

ɡēnɡ
shùn
yùn
zhù
zhān
fán
zhān

xuán
tiè
积累字词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大规模
同“以”
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译文】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自五代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版印刷本。
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平民
发明
铜钱的边缘
名词作状语,用火
使
【译文】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印,用火来烧使它坚硬。
每字为一印
火烧令坚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活字印模: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
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则字平如砥。
混合
烘烤
磨刀石
覆盖
这里指铁质模框
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译文】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印,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版,把它拿到火上烤,松脂、蜡等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1.先设一铁板
3.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5. 持就火炀之
6.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4.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活版制作示意图: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同“只”,仅仅
【译文】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
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准备(好了)
交替,轮流
完成
【译文】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在印刷,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时间就能完成。
(作二铁板,更互用之 )
自己布字
一板印刷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活版印刷示意: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字印,字模
贮存
【译文】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同一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 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作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一字多印)
(分类贮藏)
动词,用标签标出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译文】有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
(奇字旋刻)
生僻字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
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殊不沾污。
木头的纹理

拿不下来

完毕
擦拭
用在字词“不、无”后表示否定程度达到极限。
【译文】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稀疏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又同药物互相粘连,拿不下来;不如用火烧过的黏土字印,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拭它,那些字印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舍木取泥的原因)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及侄子辈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珍藏
一词多义
动词,刻印
字模
介词,用,拿
连词,用来
不以木为之者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完成
靠近
瞬息可就
持就火炀之
3.疏通文意,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板印书籍
其印自落
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
2.火烧令坚
3.再火令药熔
4.木格贮之
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名词作状语,用木格
名词作状语,用火
名词作动词,用火烧
通假字
(1)活板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若止印三二本
(4)药稍镕
“板”同“版”
“已”同“以”
“止”同“只”
“镕”同“熔”
学习任务二:
了解活板“活”的特点,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活板印刷;
活板印刷的特点——活。
①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
②密布字印——排版是活的
③每一字皆有数印——字印数目是活的
④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做法是活的
⑤更互用之——用法是活的
⑥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拆法是活的
(2)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特点展开的?如何体现“活”的特点?
2.明确本文说明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1)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根据课文内容具体说出制版的程序。
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是按印刷工作程序——制版→印刷→拆版的顺序来说明的。制版是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来说明的。
①打比方,如“薄如钱唇”“字平如砥”;
②作比较,如将用木头刻字与用胶泥刻字进行比较;
③举例子,如“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
④列数字,如“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每字有二十余印”。
(2)作者介绍活板印刷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深层探究课文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雕版印刷的历史?
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板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发展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板印刷作铺垫。
(2)“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这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突出毕昇的身份?
交代了活板印刷发明的时间、发明人及身份。
“布衣”点出了发明人的身份,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3)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交代活板的下落,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①首尾呼应:这一段交代活板的下落,与开头“布衣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强调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充分证明活板为毕昇所创制是确凿无疑的。
②引发思考:通过交代活板的下落,引发读者对这种重要发明命运的思考,以及对古代科技发展与传承的感慨,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使文章更具深度和韵味。
(4)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①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版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②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③说明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活 板
特点:“活”
程序顺序
制字
设版
排字
炀版
平字
印刷
拆版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