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 科学与探究-2025届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十 科学与探究-2025届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十 科学与探究-2025届中考生物学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久置空气中的烤面包片,难以生出霉菌。小林同学观察到这一现象,提出: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属于探究实验步骤中的(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订和实施计划 D.得出结论
2.新独家原创自2024年1月1日起,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将不再通过第三方机构销售景区门票。小明发现基地里的大熊猫在吃竹子,就问妈妈“大熊猫是不是只吃竹子?”妈妈的回答是科学探究中的哪一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制订计划 D.得出结论
3.将面包片烤干后不容易发霉,小林同学观察到这一现象,提出: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
A.提出问题 B.做出假设 C.制订计划 D.实施计划
4.下列关于探究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进行对照实验时要保证变量唯一
B.实验选取的样本个体数量不宜太少
C.在探究实验中一般要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D.尽量保证实验的规范,不提倡进行多次实验
5.下列生物学探究活动与探究方法不对应的是( )
A.探究家鸽两翼展开长度——测量法
B.探究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的进展——调查法
C.探究根尖的生长现象——观察法
D.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法
6.塑料制品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其中含有的一些塑化剂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塑化剂能引发性早熟吗?科研人员用小鼠设计了如下实验,相关步骤或结论正确的是( )
组别 小鼠数量 饲喂方式
甲组 10只 普通饲料
乙组 10只 普通饲料+塑化剂
A.随机选择20只幼龄雌鼠
B.实验的变量是饲料
C.记录每只小鼠初次发情时间,分别计算每组的平均值
D.若甲组的初次发情时间早于乙组,则说明塑化剂能引发性早熟
7.调查法是为达到预期目标,制订方案,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下列采用此方法的是( )
A.去某水域查看河流的源头是否有污染源
B.振动的音叉轻碰含羞草的顶部和叶,含羞草的叶会合拢
C.探究桑叶是否具有降血糖的药理作用
D.用望远镜察看某种鸟的形态和行为
8.下图是“探究某环境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探究的某环境因素是水分 B.在湿土和干土处分别放一只鼠妇
C.该实验装置应放在黑暗或遮光处 D.实验后应将鼠妇放归自然环境中
9.一个小组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活动中,发现实验结果和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不同。他们应该怎样做( )
A.承认本组的探究活动已经失败
B.立即参考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修正
C.坚持本组的实验结果完全正确
D.多次重复实验再确认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10.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下列关于“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B.该实验运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C.该实验应以运动状态作为变量进行探究
D.若你的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不同,应坚持你的实验结果
11.某菜农为了探究提高蔬菜产量的科学方法,选择萝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A、B、C、D、E五个温室中分别种植了生长期、长势大小相同的萝卜幼苗若干,白天温室内的光照、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情况如下表所示(每个温室土壤、水分等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夜间每个温室温度控制一样)。探究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室 A B C D E
光照 适宜光照 适宜光照 适宜光照 弱光照 弱光照
温度 25℃ 25℃ 10℃ 25℃ 10℃
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 0.1% 0.03%
A.B组的萝卜产量最高
B.若选用D和E对照,探究的因素是温度
C.A组为五组中的对照组
D.收获的萝卜放在低温、干燥环境中储存
1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实验。数日后观察馒头发霉情况,记录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装置 馒头 处理方法及培养环境 实验现象
甲 50g 不给馒头洒水,置于19~25℃的室内 馒头没有发霉
乙 50g 将馒头洒水湿润,置于19~25℃的室内 馒头上长满了霉
丙 50g 将馒头洒水湿润,置于冰箱冷藏室(4℃) 馒头没有发霉
A.该实验的变量是水分、温度
B.表中有两组对照实验,分别是甲与乙、乙与丙
C.该实验证明馒头为霉菌的生活提供了有机物
D.该实验的结论是霉菌适宜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
13.为探究酒精对动物的危害,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了“探究不同浓度酒精对石斑鱼心率的影响”的实验。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应选取健康且生理状态相同的石壁鱼
B.石斑鱼心率随着酒精浓度升高而加快
C.记录石斑鱼心率要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D.根据图中数据可推测,过量饮酒有害健康
14.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15日确立为“世界洗手日”。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探究洗手能否减少手上细菌数量的实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28℃是细菌生长繁殖比较适宜的温度
B.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更合理
C.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培养基
D.培养基在按手印前需要高温灭菌并冷却
15.如图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过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探究的问题是温度能否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B.实验过程中①②两个试管都需要充分振荡混合
C.实验现象是①号试管不变蓝色,②号试管变蓝色
D.得出的结论是37℃时唾液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16.为研究性格形成的机制,研究人员选取“负责任”母鼠(善于舔舐和清洁幼崽)和“不负责任”母鼠(不善于舔舐和清洁幼崽)进行亲子抚养实验,观察幼崽成年后的性格特点,实验过程及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幼崽来源 抚养方式 幼崽成年后性格特点
1 “负责任”母鼠的幼崽 “负责任”母鼠抚养 安静,放松
2 “不负责任”母鼠的幼崽 “不负责任”母鼠抚养 敏感、紧张
3 “负责任”母鼠的幼崽 “不负责任”母鼠抚养 敏感、紧张
4 “不负责任”母鼠的幼崽 ? 安静,放松
A.本实验的变量是母鼠的抚养方式
B.组别4的抚养方式是“负责任”母鼠抚养
C.实验结果说明幼崽成年后的性格特点与其生母无关
D.实验启示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利于其形成良好的性格
17.为探究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对玉米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无机盐类型 适量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适量含氮、磷的无机盐 适量含氮、钾的无机盐 适量含①的无机盐
实验现象 叶片正常 叶片异常 叶片异常 叶片异常
A.①处应填“磷、钾”,该实验共有3组对照实验
B.探究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重复实验,目的是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C.为探究含磷的无机盐对玉米幼苗的影响,应选用甲、乙两组进行对照实验
D.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该植物的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18.图是根据"研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结果绘制的曲线。该实验可证明( )
A.种子的发芽率不受温度影响 B.不同植物种子的发芽率不同
C.适宜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5℃ D.种子在25℃时比18℃更容易萌发
19.为模拟观察香烟烟雾对气管的危害,某同学用如图装置模拟吸烟动作,进行如下实验:打开止水夹,用洗耳球抽取排水管中的空气使空气泵中的液面下降,烟雾就会持续进入烟雾收集器的培养液中。使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草履虫运动明显变慢,进一步观察发现其纤毛被香烟烟雾中的焦油黏结。关于该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模拟了人的呼吸运动
B.实验结果表明香烟烟雾影响草履虫纤毛摆动
C.草履虫的纤毛模拟了气管中的纤毛
D.根据实验结果可推测香烟烟雾对气管有危害
20.下列四组实验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该装置可用来探究温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B.向两试管中滴加碘液,②中液体变蓝
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为氧气
D.应选用同一只水蚤来研究不同浓度酒精对其心率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21.(6分)2023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约有11亿青年因长时间戴耳机而存在噪声性听力损伤(听损)风险。
(1)戴耳机听音乐时,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图1中[⑤]_______内的听觉细胞产生兴奋,经听神经传导,最终在_______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为了解耳机噪声造成的听损情况,科研团队对某大学31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从图2可以看出戴_______式耳机的学生占比最多。图3是被调查学生在环境嘈杂时是否提高耳机音量与听损情况的统计,据此研究人员提出“在嘈杂环境中不建议提高耳机音量”的倡议,他们的依据是_______。
(3)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起始戴耳机年龄的人暴露在噪声下引起的听损风险情况,结果如图4。据图可知,起始戴耳机年龄约为_______岁时,听损风险开始降为可接受风险。
(4)综合上述结果,请写出一条生活中保护听力的措施:_______。
22.(8分)环境气温、湿度均不恒定,而且空气中可能含有尘粒和有害气体,这些都将危害机体健康。某兴趣小组想要探究呼吸道对空气的清洁功能,他们设计了以下实验:
Ⅰ.把四个相同的塑料瓶底部剪掉,将纱布用水浸湿后罩在瓶子底部,并用皮筋固定好。
Ⅱ.设计4组不同处理方法,然后将碳粉放在塑料瓶口处,用吹风机最高档位对准瓶口,每组吹5秒(如图)。(注:实验人员做好安全防护)
Ⅲ.实验处理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号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1 1药匙碳粉,有毛刷 纱布上有少量碳粉
2 1药匙碳粉,无毛刷 纱布上有碳粉,且比第1组多
3 1药匙碳粉,有毛刷(用水浸湿) 纱布上有少量碳粉,且比第1组少
4 3药匙碳粉,有毛刷(用水浸湿) 纱布上有大量碳粉
(1)本探究实验设计的关键是_______和_______。
(2)该设计可以形成_______组对照实验。通过1和2这两组,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
(3)该实验中浸湿毛刷的水相当于_______,上述实验中比较哪两组可探究其对空气的清洁作用:_______。
(4)3、4两组的变量是碳粉的量,从3、4组实验结果来看,当外界环境中颗粒物较多时,呼吸道的处理能力是_______的,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启示是_______。
23.(9分)荔枝是著名的岭南佳果,味美多汁,荔枝果皮易变褐色,保鲜难度大,造成远销困难,损失大。某研究小组以果皮褐变指数作为荔枝保鲜效果的指标,探究温度和袋装两个因素对荔枝保鲜效果的影响,褐变指数分为1~5级,数值越大,代表褐变程度越高。结果如图。
(1)请补充下列实验设计中空缺的内容:
①分组及变量设计:甲组(常温裸露)、乙组(常温袋装)、丙组(低温裸露)、丁组(低温袋装);常温(26℃~28℃)、低温(6℃~8℃)。
②选择品种、大小和成熟度_________且无机械损伤的新鲜荔枝果实400颗,将其分成_________组,每组_________颗,对荔枝进行冰水预冷15分钟,晾干后进行实验。
③每12小时统计各组褐变指数,若其中一组褐变指数达到5,该组即停止实验。
(2)根据如图,_________组的荔枝褐变速度最快;从处理条件比较甲组和丙组、乙组和丁组曲线,荔枝无论袋装还是裸露,保鲜效果_________优于_________。
(3)机械损伤的荔枝易发生褐变,请分析选择无机械损伤的荔枝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鲜的荔枝味美多汁,这种汁液主要储存于细胞的__________中。制成荔枝干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因为除去水分使_________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
24.(10分)李明同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在一个池塘中发现了一些长有三条腿的畸形蛙,感到非常困惑,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蛙的畸形呢 他猜想这很可能与池塘的水质有关,于是决定通过实验探究解决心中的疑惑,请你帮助他完成实验。
(1)作出假设:_______。
(2)设计方案:
①取两个_______的鱼缸,编号为甲、乙。
②在甲鱼缸中加入适量的池塘水,在乙鱼缸中加入_______的河水,并各放入一块同样的石块。
③把健康状况_______的20只小蝌蚪,_______分成两组,分别放入甲、乙两鱼缸中饲养,饲喂_______的食物,并注意定期换水。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蝌蚪的发育情况,并作好记录。
(3)结果预测及分析:
①若甲鱼缸中的蝌蚪_______,乙鱼缸中的蝌蚪都发育成正常蛙,则说明_______。
②若甲、乙两鱼缸中的蝌蚪都发育成正常蛙或_______,则说明_______。
25.(7分)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隔开,对细胞有保护作用。细胞膜与半透膜具有一些相似的特性,如某些物质能通过,某些物质不能通过。鸡蛋的卵壳膜是一种半透膜,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该半透膜,而淀粉不能通过。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蒸馏水、碘液、尿糖试纸(遇葡萄糖会变色)、鸡蛋壳(上端开口、下端露出卵壳膜)、烧杯、滴管等实验材料和用具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一:将两个鸡蛋壳(上端开口、下端露出卵壳膜)放置在装有30mL蒸馏水的A、B两个烧杯中,让蒸馏水淹没下端露出的卵壳膜(如图)。
步骤二:取10mL葡萄糖溶液、10mL淀粉溶液分别加入烧杯A和烧杯B的鸡蛋壳中,静置一段时间。
步骤三:取烧杯A中鸡蛋壳内外两侧①②处的液体用尿糖试纸检测,取烧杯B中鸡蛋壳内外两侧③④处的液体用碘液检测,观察颜色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_______。
(2)用尿糖试纸检测①处的液体,试纸变色,检测②处的液体,试纸_______(填“变”或“不变”)色;用碘液检测③处的液体,溶液_______(填“变”或“不变”)成蓝色,检测④处的液体,溶液_______(填“变”或“不变”)成蓝色。
(3)该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获知,维生素C也能通过半透膜,且加碘的淀粉溶液遇到维生素C后会褪色。为了验证维生素C能通过半透膜,该兴趣小组利用上图所示的装置继续进行实验。请补充完善实验方案:将30mL_______加入烧杯中,并淹没下端露出的卵壳膜,再取10mL_______加入鸡蛋壳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小林提出“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属于探究实验步骤中的提出问题。
2.答案:B
解析:妈妈的回答是根据已有知识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
3.答案:A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小林同学观察到面包片烤干后不容易发霉这一现象,提出: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属于实验法研究步骤中的发现并提出问题,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D
解析: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应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故D说法错误。
5.答案:C
解析:探究根尖的生长现象为实验法。
6.答案:C
解析:A.应该选取20只发育程度相似的同龄、幼年雌鼠,随机分为两组,A错误。
B.根据甲乙两组饲喂方式的不同,可知实验的变量是塑化剂,B错误。
C.本题实验的因变量为各组雌鼠的初次发情时间,即观察记录每只雌鼠的初始发情时间,并取平均值,C正确。
D.若乙组的初次发情时间早于甲组,则说明塑化剂能引发性早熟,D错误。
故选C。
7.答案:A
解析:A.去某水域查看河流的源头是否有污染源,属于观察法,故A正确。
B.振动的音叉轻碰含羞草的顶部和叶,含羞草的叶会合拢,属于实验法,故B错误。
C.探究桑叶是否具有降血糖的药理作用,属于调查法,故C错误。
D.用望远镜察看某种鸟的形态和行为,属于观察法,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B
解析:A.根据如图实验装置:实验中湿土和干土只有水分的不同,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水分,A错正确。
B.湿土和干土处分别放一只鼠妇具有偶然性,为了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该随机挑选10只鼠妇,B错误。
C.鼠妇通常生活于潮湿、腐殖质丰富的地方,且黑暗的地方,因此该实验装置应放在黑暗或遮光处,C正确。
D.为了保护好鼠妇,实验后应将鼠妇放归自然环境中,D正确。
故选B。
9.答案:D
解析:做实验时,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果。若发现实验结果和其他小组的都不同,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修改完善、重复实验等,再确认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10.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通常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研究:该实验主要应用了实验法,以运动状态作为唯一实验变量进行探究:当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不同时,应该在多次重复实验的基础上去确定实验结果。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上述5个温室中,B组光照和温度适宜、二氧化碳浓度充足,光合作用最强,胡萝卜产量最高,A不符合题意。
B.D和E两组实验有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两个变量,变量不唯一,不能形成对照实验,B符合题意。
C.对照组是不加入任何研究因素(即我们所说的变量)的对象组;A组的光照是“适宜光照”,温度是25℃,CO 浓度是0.03%(接近自然环境中的CO 浓度),为对照组,C不符合题意。
D.收获的萝卜放在低温、干燥环境中储存;低温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干燥环境可以抑制微生物繁殖,避免腐烂,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A.根据表中实验条件,甲、乙形成以水分为变量的对照;乙、丙有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A正确。
B.根据表中实验条件,甲、乙的变量是水分、乙、丙的变量是温度,B正确。
C.实验没有设置以有机物为变量的对照,故无法证明馒头为霉菌的生活提供了有机物,霉菌是异养生物,C错误。
D.通过甲、乙对照和乙、丙对照可知,该实验的结论是霉菌适宜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D正确。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A.该实验探究酒精对动物的危害,变量是酒精,除了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并且适宜,这样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于得出正确结论。因此,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中应选择健康状态相同、无明显生理差异的石斑鱼,故A正确。
B.分析图中的数据可知,石斑鱼的心率随着酒精浓度升高而减慢,故B错误。
C.在探究实验中要体现重复性原则,这样可以减小实验误差,避免偶然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为减小误差,记录石壁鱼心率要重复三次,取平均值,故C正确。
D.根据实验数据可知,酒精对心率的影响通常与其浓度有关,较高浓度的酒精可能会导致心率减慢,过量饮酒有害健康,故D正确。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A.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有机物等,甲和乙都在28℃条件下进行培养,说明28℃是细菌生长繁殖比较适宜的温度,故A正确。
B.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要体现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性原则等。对照原则就是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过程中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通过对比便于得出正确结论,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由图可以看出,甲同学没有设计对照实验,而乙同学设计了对照实验,更具有说服力,设计的实验更合理,故B错误。
C.细菌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一般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进行生活,营养方式一般是异养。在培养基中含有一定的水分、有机物等营养物质,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培养基,故C正确。
D.在对照实验中,变量是唯一的,除了变量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并且适宜,这样可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于得出正确结论。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在按手印前必须高温灭菌处理,目的是杀死培养基中的细菌,保持单一变量;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高温灭菌并冷却后才能进行接种,这样可以避免高温杀死细菌,故D正确。
故选B。
15.答案:B
16.答案:A
解析:A.实验通过比较“负责任”母鼠和“不负责任”母鼠的不同抚养方式对幼崽成年后性格的影响,以及比较大鼠幼崽来源不同对幼崽成年后性格的影响等两组对照实验,两个变量来探究性格形成的机制,A错误。B.在对照实验中,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组别4与组别2形成对照,变量是抚养方式;组别4与组别1形成对照,变量是幼崽来源,因此“?”处的抚养方式是“负责任”母鼠抚养,B正确。C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负责任”母鼠的幼崽还是“不负责任”母鼠的幼崽,只要是在“不负责任”母鼠抚养下,成年后都表现出敏感、紧张的性格特点。这表明幼崽成年后的性格特点与其抚养方式有关,与其生母的基因无关,C正确。D根据实验结果,“负责任”母鼠抚养的幼崽成年后表现出安静、放松的性格特点,这暗示了关爱和抚养方式对性格形成的积极作用,D正确。
17.答案:C
解析:A.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所以为保证单一变量原则,与对照组甲组形成对照,故①处应填“磷、钾”,该实验共有甲组和乙组、甲组和丙组、甲组和丁组三组对照实验,A正确。
B.一次实验的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探究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重复实验,目的是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B正确。
C.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实验变量,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欲处理的实验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前后一致。所以为探究含磷的无机盐对玉米幼苗的影响,应该以含磷的无机盐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因此应选用甲、丙两组进行对照实验,C错误。
D.只有含适量含氮、磷、钾的无机盐的甲组叶片正常,乙组、丙组合丁组分别缺少含钾、磷和氮的无机盐,所以叶片异常,因此本探究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该植物的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D正确。
故选C。
18.答案:D
解析:A.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必须以温度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对比两条曲线的实验结果可知:种子的发芽率受温度影响,在25℃下种子更容易萌发,故A不符合题意。
B.本实验使用的是同一植物的种子,因此不能证明不同植物种子的发芽率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
C.本实验只设置了两种不同的温度,设置实验组太少具有偶然性,不足以证明适宜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5℃,故C不符合题意。
D.对比两条曲线的实验结果可知,在25℃时萌发的种子数均多于18℃萌发的种子数,因此种子在25℃时比18℃更容易萌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9.答案:C
解析:草履虫的纤毛协助草履虫的运动,不能对空气起清洁作用,不能模拟气管中的纤毛,C错误。
20.答案:C
解析:A.题图装置的唯一变量是光照,可用来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A错误。
B.实验中,①号试管加入了清水,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②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B错误。
C.取一些水生植物,放在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在水生植物上面倒罩一短颈玻璃漏斗,漏斗颈上套上灌满清水的玻璃管。将上述装置移至阳光下照射,能够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待气体充满试管的一半时,取出玻璃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管内,观察的现象是:管内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猛烈的燃烧起来,原因是氧气能助燃,能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重新燃烧,表明水生植物在光下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气体是氧气,C正确。
D.实验时,酒精会留在水蚤体内,影响水蚤的心率,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不能选用同一只水蚤来研究不同浓度酒精对其心率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21.答案:(1)耳蜗;大脑皮层
(2)耳塞;环境嘈杂时,提高耳机音量的人数中听损人数占比远高于未提高耳机音量中听损人数的占比
(3)24
(4)不在嘈杂环境中提高耳机音量(或推迟起始戴耳机的年龄)
解析:(1)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图1中⑤耳蜗内的听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分析图2可知,戴耳塞式耳机的学生占比最多。分析图3可知,环境嘈杂时,提高耳机音量的人数中听损人数占比远高于未提高音量中听损人数的占比,因此研究人员提出“在嘈杂环境中不建议提高耳机音量”的倡议。
(3)分析图4可知,听损风险<6.4%为可接受风险,再结合题图可知,起始戴耳机年龄约为24岁时,听损风险开始降为可接受风险。
(4)生活中保护听力的措施有:不在嘈杂环境中提高耳机音量;推迟起始戴耳机的年龄。
22.答案:(1)控制变量;设置对照
(2)三;纤毛对空气有清洁作用
(3)呼吸道中的黏液;1组和3组
(4)有限;在沙尘或雾霾天气发生时,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外出
解析:(1)本实验设计的是对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3)(4)表中1、2组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毛刷,毛刷可以模拟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纤毛对空气有清洁作用;1、3组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水,水可以模拟呼吸道黏膜分泌的黏液,可得出结论:黏液对空气有清洁作用;3、4组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碳粉的量,从实验结果可得出:当外界环境中颗粒物较多时,呼吸道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3、4组实验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沙尘或雾霾天气发生时,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外出。
23.答案:(1)相同;四;100
(2)甲;低温;常温
(3)控制单一变量,避免实验结果受无关因素的影响
(4)液泡;细菌和真菌
解析:(1)在研究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为控制单一变量,选择品种、大小和成熟度相同且无机械损伤的新鲜荔枝果实400颗,将其分成4组,每组100颗,对荔枝进行冰水预冷15分钟,晾干后进行实验。
(2)根据题图可知,甲组的荔枝褐变速度最快。甲组(常温裸露)、乙组(常温袋装)、丙组(低温裸露)、丁组(低温袋装)。从处理条件比较甲组和丙组、乙组和丁组曲线,可以看出甲组和乙组两组的褐变速度都高于乙组和丁组的褐变速度。所以荔枝无论袋装还是裸露,保鲜效果低温优于常温。
(3)因为机械损伤的荔枝易发生褐变,为控制单一变量,避免实验结果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应选择无机械损伤的荔枝作为实验材料。
(4)液泡中含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如各种味道的物质,新鲜荔枝的汁液主要储存于细胞的液泡中。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食品保存要尽量杀死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或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荔枝晒干后能保存较长时间,因为除去水分使细菌和真菌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
24.答案:(1)蛙的畸形与水质有关
(2)相同;等量;相同;平均;等量相同
(3)有些发育成畸形蛙;蛙的畸形与水质有关;都有畸形蛙出现;蛙的畸形与水质无关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实验的设计及预测分析。
(1)根据该同学的疑问,可作出假设:蛙的畸形与水质有关。
(2)探究实验的设计关键是设计对照实验,保证唯一变量,本实验的变量是池塘水和河水,除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故所用鱼缸、放入水的多少、石块、蝌蚪的多少、蝌蚪的健康状况及饲喂的食物等都应一样。
(3)若甲鱼缸中的蝌蚪有些发育成畸形蛙,乙鱼缸中的蝌蚪都发育成正常蛙,则说明蛙的畸形与水质有关;若甲、乙两鱼缸中的蝌蚪都发育成正常蛙或都有畸形蛙出现,则说明蛙的畸形与水质无关。
25.答案:(1)葡萄糖能通过半透膜,淀粉不能通过半透膜
(2)变;变;不变
(3)维生素C溶液(或加碘的淀粉溶液);加碘的淀粉溶液(或维生素C溶液);鸡蛋壳中加碘的淀粉溶液逐渐褪色(或烧杯中加碘的淀粉溶液逐渐褪色)
解析:(1)该实验是为了验证葡萄糖分子可以通过该半透膜,而淀粉不能通过半透膜。
(2)①处滴加的是葡萄糖溶液,由于葡萄糖是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半透膜,因此②处的液体会使尿糖试纸变色;③处滴加的是淀粉溶液,用碘液检测③处的液体,溶液变成蓝色,由于淀粉是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因此检测④处的液体不变成蓝色。
(3)要验证维生素C能通过半透膜,该兴趣小组利用上图所示的装置继续进行实验。由于加碘的淀粉溶液遇到维生素C后会褪色,那么实验方案为将30mL加碘的淀粉溶液加入烧杯中,并淹没下端露出的卵壳膜,再取10mL维生素C溶液加入鸡蛋壳中,静置一段时间后,由于维生素C是小分子物质,能通过半透膜,那么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烧杯中加碘的淀粉溶液逐渐褪色。实验方案还可以设计为将30mL维生素C溶液加入烧杯中,并淹没下端露出的卵壳膜,再取10mL加碘的淀粉溶液加入鸡蛋壳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鸡蛋壳中加碘的淀粉溶液逐渐褪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