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01生物体(含碳有机物)长期处于稳定如何维持?非生物环境(CO2)一、碳循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大气中的CO2库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煤 石油分解者溶解摄食一、碳循环(课本P62页)【思考.讨论】 课本P62页1. 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非生物环境:CO2、碳酸盐、碳单质等生物体: 含碳有机物等一、碳循环2. 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什么形式、那种生命活动、形成那些产物) 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讨论的结果。【模型建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光合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生产者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CO2摄食消费者摄食将有机物消化吸收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CO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一、碳循环生产者消费者摄食将有机物消化吸收分解者残枝败叶遗体残骸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CO2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分解者土壤腐殖质(有机物)【典例分析】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原因是:.土壤腐殖质(有机物)一、碳循环冻原生态系统中温度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煤、石油其他途径水体中的HCO3-等岩石中的CaCO3等一、碳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煤、石油等化石燃料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海洋等水体中碳酸氢根岩石中的碳酸钙溶解分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生产者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CO2消费者摄食将有机物消化吸收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CO2分解者残枝败叶遗体残骸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CO2煤、石油等化石燃料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海洋等水体中碳酸氢根岩石中的碳酸钙溶解分解2. 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什么形式、那种生命活动、形成那些产物) 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表示讨论的结果。【模型建构】F__________D__________B__________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A__________E__________C__________生产者大气中的CO2库消费者分解者大气中的CO2库三级消费者分解者次级消费者生产者初级消费者辨图要点:1、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大气中的CO2库之间的箭头是双向的2、箭头指向最多的是大气中的CO2库,其次是分解者碳循环图解变形一、碳循环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化石燃料的开采和燃烧植被破坏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即将消失的马尔代夫北极冰川洪灾旱灾碳排放量时间20212030碳达峰某一时刻,CO2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相互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排放=吸收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 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深圳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发电站即将消失的“毛乌素沙地”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塞罕坝林场赛罕坝林场垃圾分类低碳生活,做“双碳”的追光者!绿色出行旧衣捐赠光盘行动【典例分析】(2021年广东卷17题)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回答下列问题:1)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可以自我维持___________。碳中和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______________。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3)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和增加_______________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使用化石燃料植被覆盖面积01水循环示意图氮循环示意图一、碳循环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 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 到 ,又从 的循环过程。非生物环境C、H、O、N、P、S范围:物质:循环过程:特点:生物圈,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C、H、O、N、P、S等元素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全球性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2、3、应用实例:种养结合-如稻田中养鱼养鸭1、概念:深圳龙岗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循环往复运动课本P61页 问题探讨胡杨能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可顽强地在荒漠中生存繁衍。然而,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一些远离水源的胡杨也难逃死亡的厄运。这些死亡的胡杨虽历经烈日和荒漠的摧残,却依然傲立于大漠,其枝干往往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特造型。1.胡杨死亡后,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有腐烂?2.有研究表明,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一般比草原的贫瘠,这是为什么?荒漠中缺乏水分,分解者数量很少,因此死亡后的胡杨无法被快速分解。荒漠中生产者的种类与数量很少,能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就少,消费者与分解者也少,物质循环缓慢。土壤中可供分解者分解的动植物遗体等很少,且分解速度较慢,因此土壤中积累的营养物质很少;而且,胡杨还会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