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3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30张PPT)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2 说和做
臧克家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习目标
了解臧克家及闻一多,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重点)
品味本文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素养)
走近作者
【臧克家】(1905—2004年),山东潍坊诸城人,笔名少全、何嘉。
作为闻一多先生的学生兼挚友,在文学上成就斐然。怀着对恩师的悲愤与崇敬,创作此文以缅怀。
相关介绍
【闻一多】(1899—1946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在学术研究与革命斗争领域功绩卓著。1946 年 7 月 15 日,于云南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举国悲愤。
地 壳 炯 炯 赫 然 淋 漓
校 补 卓 越 澎 湃
仰之弥高 锲而不舍 气冲斗牛
qiào
jiǒng


péng pài
lín lí
字词积累
dǒu
jiào
qiè
zhuó
作为学者;作为革命家。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务实勤奋、谦虚淡泊的品质。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阅读第一部分
细节探究
好处:
(1)结构:直接点题,开门见山,引起悬念。
(2)内容: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品质。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
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他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
2.“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5.“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表现他治学的专心致志和刻苦。侧面烘托他爱国忧民的情怀。
8.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9.说说第5段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说”与“做”的原则——“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在结构上,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照应开头,同时还引起下文。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写“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
◎起稿政治传单
◎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
◎参加游行示威
3.后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4.文章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衔接的?有何作用?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作用: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衔接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
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5.请概括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形象特点。
他是一位正直无畏、英勇无畏、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言行一致、勇于献身的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闻一多先生是位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的人;
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合作探究
(1)语言描写。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闻一多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②“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肖像描写。“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具体表现了闻一多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3)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
2.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本文在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
议。这样写 , 不但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
谨 , 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 , 增强了文章的
气势和感染力。
3.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
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1.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具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了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写法探究
2.精于剪裁
(1)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如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的过程,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
(2)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对于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
3.夹叙夹议的写法
(1)本文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2)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3)文章多次用到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的这些照应,又几乎全都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课堂小结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 者
革命家
写作《唐诗杂论》
写作《楚辞 校补》
写作《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发表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一定说
说了就做
说做一致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板书设计
有人说闻一多这种“做了也不一定说”的做法已经过时,作为当今青少年应该学会“推销自己”,争得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针对这种社会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随堂训练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拓展延伸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别了,司徒雷登》
毛泽东赞扬闻一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