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级高一3+1年级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Fe56 Cu64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 化学科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改造物质世界,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以下过程一定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 抗疫工作者穿戴隔离衣,佩戴防护眼罩B. 高压风机将冰片粉碎、吹出,形成雪花C. “天宫课堂”在轨演示水油分离实验D. 中国科学家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2. 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A. NaClO=Na++Cl-+O2- B. Ba(OH)2=Ba2++OH-C. MgCl2=Mg2++Cl D. H2SO4=2H++3. 四聚氧(O4)是科学家合成的一种新型的氧分子,氧化性极强。下列关于O4的说法正确的是A. O2和O4互为同素异形体B. 等质量O4和O2含有的氧分子个数之比为2:1C. O4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D. O2转化为O4为氧化还原反应4. 下列各组化学反应,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A. 向Na2CO3饱和溶液中通入过量CO2B. Na2O2投入FeCl3溶液中C. CaCl2溶液中通入CO2D. 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5. 下列过程中,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的是A. 由H2O2制备O2 B. 由SO2制备SO3C. 由NaCl制备NaHCO3 D. 由Fe3+制备Fe2+6. 鲜榨苹果汁中含Fe2+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制作苹果汁时,通常会加入适量维生素C,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发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苹果汁变为棕黄色的原因之一是生成了Fe3+ B. 此现象涉及氧化还原反应C. 鲜榨的苹果汁具有还原性 D. 维生素C作氧化剂7. 纳米材料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实验室采用气相还原法制备纳米级Fe粉,其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间体加热脱水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B. 获得的纳米级Fe粉属于胶体C. FeCl2·H2O固体属于纯净物D. 高温制备纳米级Fe粉的过程中通入N2可以防止爆炸,也可作保护气8. 澄清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 K+、、、 B. Ag+、Mg2+、、C. Ba2+、K+、、 D. K+、Cu2+、、9. 下列反应对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大理石与醋酸反应:B. 用澄清石灰水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C. 向碘化钾与碘酸钾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硫酸:D.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10. 下列对陈述、的正确性及两者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的判断都正确的是选项 陈述 陈述 判断A 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均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均可与盐酸反应 对,对,有B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试验,火焰颜色为黄色 该溶液一定是钠盐溶液 对,对,有C 干燥的氯气能使有色鲜花褪色 氯气具有漂白性 错,对,有D 过氧化钠可为航天员供氧 能与或反应生成 对,对,有A. A B. B C. C D. D11. 某密闭容器中间有一可自由滑动的隔板(厚度不计),当左侧充入,右侧充入一定量的时,隔板处于如图位置(保持温度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左侧与右侧原子数之比8:3B. 右侧的质量为22gC. 右侧气体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44倍D. 保持温度不变,若改变右侧的充入量而使隔板处于容器正中间,则应再充入12. 向两份均含的溶液中,分别滴入、溶液(已知两溶液中单位体积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其导电能力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点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 B点溶液中加入不会产生蓝色沉淀C. C点两溶液酸碱性完全相同D. D点加入的物质的量为0.2mol13. 高铜酸钾()是一种难溶于水的黑色粉末状固体,可以由四羟基合铜酸钾和次溴酸在冰水浴中合成:①(未配平)。高铜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②(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①中是还原产物B. ①中若消耗9.7g HBrO,则生成C. ②若有生成,则转移4mol电子D. 由①、②可知氧化性强弱顺序为14. 研究人员在金星大气中探测到了磷化氢()气体、常作为一种熏蒸剂,在贮粮中用于防治害虫,一种制备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上述流程中每一步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 白磷与浓氢氧化钠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质量比是3:1C. 已知次磷酸()为一元酸,则次磷酸钠()属于正盐D. 1mol次磷酸分解时转移4mol电子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15. 化学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能源、环境、材料以及日常生活等都离不开化学。请根据题意回答以下问题:(1)现有以下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A.铜丝 B.漂白粉 C.NaCl晶体 D.醋酸溶液 E.粉末 F.干冰①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下同)。②在上述所给状态下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2)海底埋藏着大量“可燃冰”,其外观像冰,主要成分为甲烷水合物,并含有少量等。可燃冰属于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用甲烷为原料可制成金刚石薄膜,该变化属于_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3)某同学炒菜时汤汁溅到液化气的火焰上时,火焰呈黄色。据此他判断汤汁中含有___________元素(填元素名称)。(4)在汽车排气管上安装催化转化装置,可使尾气中的NO和CO反应转化为无污染的物质。请完成一定条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5)碳酸氢钠、碳酸钙、碳酸镁、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等,均可用于中和胃酸(主要成分为盐酸),这些物质中不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写出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6)吸入人体内的氧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它能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生命杀手”,服用亚硒酸钠()能消除人体内的活性氧,由此推断在反应中被___________。16. 现有一定量含有杂质的试样,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试样的质量分数。(可供选用的试剂,固体、稀盐酸、稀硫酸、饱和溶液、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前必须先___________。(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3)装置B中所装试剂是___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4)写出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标注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5)若开始时测得样品的质量为2.0g,反应结束后测得气体体积为224mL(标准状况),则试样的纯度为___________。(6)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粉末,振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A. 最后溶液变蓝B 溶液先变蓝后褪色C. 溶液仍为紫色D. 因为与石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无气泡产生17.(15分)分类是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现有下列9种物质:①固体②固体③溴水④NaOH溶液⑤乙醇⑥溶液⑦Al⑧乙酸溶液⑨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标有序号的物质中,常温下能导电的是______(填标号,下同),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2)将②④在试管中混合加热可生成氨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验证产生的气体为氨气的操作及现象为____________。(3)实验室中常用______(填试剂名称)提纯③中的溴单质,但不能用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4)⑥与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5)若乙醇中含有少量乙酸,利用如图装置分离两者,虚线框中应连接仪器______(填“x”或“y”),冷却水的方向为______(填“a进b出”或“b进a出”)。18.(14分)已知X、Y、Z、W、R五种元素的质子数依次增大,X形成的单质是密度最小的气体,Y元素原子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2倍,W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3倍,R元素原子K层电子数与M层电子数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1)Z的原子序数为______,其简单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2)Y与W可形成两种常见的化合物,其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______(填化学式)。(3)R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Y的单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4)Y、Z、W分别与X形成10电子分子A、B、C,其中常作燃料的是______(填化学式);三者物质的量相等时,A、B、C的原子个数之比为______;101kPa、120℃时,A、B、C的密度之比为______。化学答案1-5 DDBAA 6-10 DBDBD 11-15 ADBC15. (1) ①. CE ②. AD(2) ①. 混合物 ②. 化学变化(3)钠元素 (4)2CO+2NO2CO2+N2(5) ①. Al(OH)3、Mg(OH)2 ②. Al(OH)3+3H+=Al3++3H2O(6)氧化16.(1)检验装置气密性(2)2H++CaCO3=Ca2++H2O+CO2↑(3) ①.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②. 吸收二氧化碳,防止水蒸气进入D中,防止对氧气的体积测量造成干扰(4) (5)78% (6)B17.(1)③④⑥⑦⑧(漏选扣1分,错选不得分,2分);⑤⑨(2分)(2)(2分);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试纸变蓝(2分)(3)四氯化碳或苯(或其他合理答案,1分);乙醇与水互溶,不能作萃取溴水中的溴的萃取剂(2分)(4)(2分)(5)y(1分);a进b出(1分)18.(1)7(2分);(2分)(2)(2分)(3)(2分);置换反应(1分)(4)(1分);5∶4∶3(2分);16∶17∶18(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