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下册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2025春政治认同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阐述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责任意识核心素养目标能够将中华人文精神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中汲取促进健康成长的精神养分,塑造理想人格,增强责任担当。新课导入 P43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更是世界对春节所蕴含人文精神的认可。阖家团圆、传承习俗、传递祝福,这些人文精神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呢?本节课一起学习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新课讲授学校开展“品优秀传统文化,悟中华人文精神”的活动,同学们对此展开热烈讨论。新课讲授结合以上同学的讨论,谈谈中华人文精神对你的启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新课讲授相关链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周易》讲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观察大自然中日月星辰的变化,可以知晓四季转换的规律;观察人间万象,可以知晓人和社会的道理,通过礼乐教化促成人类的文明。新课讲授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两人虽然性格和才能各异,但能够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为齐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三国时期,诸葛亮和诸葛瑾是亲兄弟,但他们分别效力于蜀汉和东吴两个敌对的政权。尽管立场不同,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断绝关系或相互攻击。相反,他们经常通过书信交流思想,并在各自的领域内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以上两个故事体现出了什么样的处世方法?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我很喜欢“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它告诉我们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谐共处。我读过许多古代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它们都蕴含着勇于追求梦想的执着精神。体现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启发我们相处要尊重差异,彼此包容,和谐相处。这些古代神话传说体现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启发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有利于我们塑造理想人格。我特别喜欢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从曲子中就能听出山之雄浑、水之浩瀚,感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美谈。我非常欣赏《论语》中描写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体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启发我们要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文艺作品融为一体,塑造自己的审美气质。它的精神体现了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启发我们不为物役,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学校开展“品优秀传统文化,悟中华人文精神”的活动,同学们对此展开热烈讨论。探究分享结合以上同学的讨论,谈谈中华人文精神对你的启发。【笔记落实】1.中华人文精神的意义、主要体现?(1)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2)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笔记落实】2.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有哪些(含义、意义)?0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0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0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0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探究:《论语》和《易传》都是孔子思想,都是孔子上课的笔记。《易传》说“以同而异”《论语》说“和而不同”。一个说“求同”,一个说“而异”,矛盾吗?1.“以同而异”的“同”是“大同”,“和而不同”的“同”是“小同”。两者都表达了包容思想。2.“以同而异”,就是求同存异,谋求大同、容存小异在宏观上、总体上、总方向上,大体上要求“同”,要求一致和统一;具体的做法、表现的形式、微观上、局部的细节上可以有差异性、个性。3.“和而不同”,“和”,就是求“同”,求大同,大方向一致;“不同”,就是存异,存小异,允许细节不同,容忍差异存在。探究与分享【议题二】——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四君子凌霜傲雪玉洁冰清优雅朴素高洁坚贞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清新高雅悠然宁静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品格的推崇各种各样的文化表现形式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思考:上述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体现了什么思想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记述了兰亭雅集的情景,不仅书法艺术精湛,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且文章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唐宫夜宴》,以河南博物院的唐三彩乐俑为原型,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唐朝宫女们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体现了唐朝的文化繁荣和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同时也传递出中华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人文精神,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内涵:“文以载道”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即,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以文化人” 其本质是通过 文化来教化、影响和改变人 。意义:各种各样的文化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瑰宝三:从“千里江山图“中悟美学追求观看《千里江山图》时,你内心产生了何种感受?构图布局精妙色彩运用独特,艳而不俗绘画技艺精湛展现大自然的壮丽山河,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家寄情于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构成情景交融、物我交融的审美意象,使得这幅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中国古代的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将审美对象区分为“形”“神”两个层面。早在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以形写神”的艺术主张,其思想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继承与发扬。现代芭蕾《伊人》:舞台变幻成一池春水,营造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缱绻东方意境。舞蹈《喜上枝头》:将舞台打造成一幅展开的画,勾勒出“人在画中舞”的美学意象,传递“喜鹊报喜”的美好寓意。故宫的建筑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阴阳平衡与和谐的理念。①内涵: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 可谓“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 人们追求立象尽意, 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②作用: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传统与现代祭祀的平衡之道结合材料思考,你怎么看待清明节祭祀形式的这种变化呢?我认为传统清明节习俗中烧纸祭祀的习惯,会污染空气还会加重环卫工人的负担,最重要的是还有火灾隐患!你说的对!不过我们现在也可以用别的形式寄托哀思,如何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等,大家的生活理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呢!活动三2024年鲜花祭祀的比例显著提升,达到了71.33%。 根据民政部清明节祭扫工作办公室的统计,2024年4月1日至7日,全国各地累计接待现场祭扫群众5101.27万人次,其中选择绿色低碳祭扫方式的群众达3638.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占比提高了3.63个百分点 。此外,全国开通了1164个网络祭扫平台,服务网络祭扫群众40.98万人次;各地共累计安葬骨灰4.86万份,其中采取海葬、树葬等绿色生态葬方式的有5554份,占安葬总数的11.4%,较去年同期占比提高了5.87个百分点 。①中和泰和,即在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也保持了太平和和睦的氛围。形容既没有冲突,又充满和谐与平衡。② “中和”更注重于达到一种内在的、动态的平衡状态,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协调发展;而“泰和”则更侧重于外在的、静态的和谐景象,强调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的幸福。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思想的丰富内涵。相关链接给我们什么启示?(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知识小课堂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重要性: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究和道德情操的涵养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内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作用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作用: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作用: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作用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课堂小结1.《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壮丽恢宏。《千里江山图》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是一幅旷世杰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体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②该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③该作品体现了画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④该作品体现了重民本的核心思想理念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A课堂训练2. 教育部《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将中华经典融入教材,此举最能体现( )A. 情景交融提升审美能力B. 以文化人培育精神境界C. 和而不同化解社会矛盾D. 俭约自守抵制消费主义B解析:经典入教材属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实践,直接对应选项B。A项涉及美学领域,C项指向人际交往,D项属于生活理念,均与教育政策关联较弱。3.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将数字科技与山水意境完美融合,这种艺术呈现方式集中体现了( )A. 求同存异的国际视野B. 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C. 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D. 中和泰和的生活智慧B解析:"科技与意境融合"对应"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特质。其他选项:A涉及外交领域,C强调教化作用,D指向生活理念,均与艺术表现形式无关。4. 《反食品浪费法》实施三周年之际,某校开展"光盘行动"主题实践,这直接践行了( )A. 俭约自守的生活理念B. 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C. 文以载道的教化思想D. 情景交融的审美追求A解析:制止餐饮浪费直接体现"俭约自守"的生活理念。B项处理人际关系,C项文化教育,D项艺术审美,均与节约粮食主题不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