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1课时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文化成天下,以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发展 的道理来教育世人,达到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的目的,并由此发 展出影响深远的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人文精神有哪些丰富内涵?我们应该 怎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新课导入
1.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神话传说、绘画等艺术作品,描述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
2. 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学习目标
01
02
学习内容
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中华人文精神的表现?
探究与分享
中华人文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1.中华人文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周易》讲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观察大自然中日月星辰的变化,可以知晓四季转换的规律;观察人间万象,可以知晓人和社会的道理,通过礼乐教化促成人类的文明。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强调以人文化成天下,以人类社会和人本身发展的道理来教育世人,达到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的目的,并由此发展出影响深远的中华人文精神。(P58)
结合以上同学的讨论,谈谈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生活观察 P58
学校开展“品优秀传统文化,悟中华人文精神”的活动,同学们对此展开热烈讨论。
我很喜欢“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它告诉我们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和谐共处。
“君子和而不同”体现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我读过许多古代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它们都蕴含着勇于追求梦想的执着精神。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古代神话传说体现了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生活观察 P58
学校开展“品优秀传统文化,悟中华人文精神”的活动,同学们对此展开热烈讨论。
我特别喜欢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从曲子中就能听出山之雄浑、水之浩瀚,感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美谈。
我非常欣赏《论语》中描写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
《高山流水》体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体现了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结合以上同学的讨论,谈谈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
新课讲授
回忆和分享你跟父母/朋友曾经发生过什么冲突?
最后你是如何处理这一矛盾的?又带来什么结果呢?
假如时间可以倒流,你能不能想出更妥善的解决方式?
你们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中有没有共同点?是什么?
针对不同点,我们该怎么办?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新课讲授
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
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有什么内涵?
新课讲授
求同能让人们更加亲近、友善,存异则让人们彼此尊重、包容。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什么意义?
2024年6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习近平强调,70年后的今天,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又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后的“和而不同”文化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具有现实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交通的日益便捷,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然而,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此时,如果我们能够践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寻求共同的利益和发展目标,那么这些矛盾和冲突就能够得到有效化解,世界也将变得更加和平与繁荣。
知识拓展
2.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含义
意义
求同存异,就是既找出共同点,找到最大公约数,又保留不同点,尊重不同意见
和而不同,就是倡导和谐相处,协调不同意见,但不盲从苟同
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知识理解
2024年6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习近平强调,70年后的今天,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又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后的“和而不同”文化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具有现实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交通的日益便捷,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然而,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此时,如果我们能够践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他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寻求共同的利益和发展目标,那么这些矛盾和冲突就能够得到有效化解,世界也将变得更加和平与繁荣。
“岁寒三友”和“四君子”,是传统诗词、绘画等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迎寒开放,故有“岁寒三友”之称。“四君子”则是指“梅、兰、竹、菊”。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兰的优雅朴素、高洁坚贞,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菊的清新高雅、悠然宁静,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品格的推崇。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中,花木草石等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坚韧不拔:松树在严寒的冬季依然挺立不倒,象征着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品质。
坚强而谦逊:竹子即使在严寒中也能保持翠绿,其坚韧有弹性的茎杆象征着坚强和谦逊。
勇敢面对困难:梅花在冬天开花,不畏严寒,象征着勇敢和坚强不屈。
岁寒三友还象征着永恒的友谊和团结,鼓励人们在逆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频繁出现,被文人墨客用来比喻忠贞的友谊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梅花:象征着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的精神。梅花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首,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因其能在恶劣环境中傲然绽放,象征着坚强、谦虚和高洁的品格,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兰花:兰花生长在深山中,花朵色淡香清,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深厚的爱国情感。它还代表着深厚的兄弟情,象征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
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艺作品体现了什么思想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记述了兰亭雅集的情景,不仅书法艺术精湛,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且文章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唐宫夜宴》,以河南博物院的唐三彩乐俑为原型,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唐朝宫女们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体现了唐朝的文化繁荣和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同时也传递出中华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人文精神,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内涵:“文以载道”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即,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以文化人” 其本质是通过 文化来教化、影响和改变人 。
意义:各种各样的文化都承载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教育人、感化人,成就理想人格。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壮丽恢宏。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千里江山图》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是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是一幅旷世杰作。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探究与分享
笔记整理
2. 中华人文精神的内容?
内涵:诗歌、舞蹈、绘画、书法等文艺作品不但具有美妙形态而且富有独特神韵, 可谓“形具而神生”。在文化生活中, 人们追求立象尽意, 主张将人的思想情感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
意义: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他几乎将在国际上获得的奖金,都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表彰和扶持对农业科研有贡献的人。国家奖励给他的别墅,他改成了研发海水稻的科研工作室。生活上他勤俭朴实,不住豪宅、不坐豪车,穿的衣服也是百十来块钱一件,一穿就是好几年。
《礼记》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事物存在的本然状态,“和”是事物间相互和谐的状态。在“中和”的状态下,天地万物和谐地共存发展,各得其所,繁荣兴旺。
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哪种人文精神?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探究与分享
相关链接
《礼记》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事物存在的本然状态,“和”是事物间相互和谐的状态。在“中和”的状态下,天地万物和谐地共存发展,各得其所,繁荣兴旺。
《周易》中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就是泰和,是天地万物和谐的最理想状态。对于人来讲,“太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之境。
探究与分享
含义
意义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知识探究
中华人文精神(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①内涵:中华民族倡导俭朴、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不为物役,追求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②意义: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知识归纳
做自尊的人
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和意义?
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有助于解决人际矛盾,为化解当代社会冲突提供重要启示。
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③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④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助于人们坚守做人的品格,克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
课堂小结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
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促进社会和谐、成就美好人生。
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
1.下面图片是为不同城市设计的“福”字。“北京福”融合了天安门、故宫和京剧等元素;“上海福”简直就是一张外滩的艺术照;“重庆福”有重庆特色的火锅和交通;“西安福”中兵马俑住进了大雁塔……这些“福”字( )
①设计随意,是对汉字基本知识缺少了解的表现
②匠心独具,展现了美妙的形态和独特的神韵
③求同存异,是对各地文化元素进行创新的表现
④形神兼备,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气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D
课堂练习
2. 教育部《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要求将中华经典融入
教材,此举最能体现( )
A. 情景交融提升审美能力
B. 以文化人培育精神境界
C. 和而不同化解社会矛盾
D. 俭约自守抵制消费主义
B
解析:经典入教材属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实践,直接对应选项B。A项涉及美学领域,C项指向人际交往,D项属于生活理念,均与教育政策关联较弱。
3.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将数字科技与山水意境完美融合,这种艺术呈
现方式集中体现了( )
A. 求同存异的国际视野
B. 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C. 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
D. 中和泰和的生活智慧
B
解析:"科技与意境融合"对应"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特质。其他选项:A涉及外交领域,C强调教化作用,D指向生活理念,均与艺术表现形式无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