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孤凄愁绝 忧思以歌——《声声慢》说课4说教材(单元分析、文本分析、学情分析)1235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流程(流程设计、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说课流程说教材单元分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阅读古诗词作品,可以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文本分析:《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学情分析:高一新生,诗歌鉴赏知识不够系统。但参与意识强烈。本单元是继中国现代诗歌的基础上又一关于诗歌学习的阶段。说教学目标1:体会词人的愁情,掌握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理解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作者生平经历及创作)2:通过“知人入诗”“吟读体味”“品诗论诗”“就诗改诗”,深度把握情感主旨和艺术手法。3: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体会李清照家破人亡、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受词的意境)说教学重难点、考点1、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了解李清照的人生遭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2、教学难点:品味诗词意象及意境,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兼孀居的凄苦心情。说教法:①首先是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让学生明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说教法:②“情境法"教学。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说教法:③比较法。通过与《一剪梅》等词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说学法: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②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合理想象法。诗歌的思维是跳跃性的,在阅读中必须借助作者的生平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以及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延伸,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说教学过程:1、导入。有一词人写出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凄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生动形象,“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气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她的另外一篇名作。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说教学过程:2、朗读训练,初步感知。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设计意图:感知词中情绪,进入词中特定的感情氛围。说教学过程:3、对比阅读对比阅读《点绛唇》《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分别把握情感.设计意图:通过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情感对比,引出对作者创作特征的全面了解和生平背景的思考.说教学过程:4、作者及其创作李清照大事记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国家灭亡,失去丈夫,颠沛流离)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词人的相关事迹,深入了解作者创作风格的形成缘由,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说教学过程: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找出课文中相关诗句。间接抒情。鉴赏意象,体验情感.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自渎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练习传统诗歌中这些意象的用法,熟悉它们常用的象征意义。设计意图: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意象的解读,熟悉常用意象,提高诗词鉴赏能力.说教学过程:6、学生朗读,具体体会语言特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提问:七组叠词分别写什么?寻觅什么 结果怎么样 仔细体会这一句的语言特点。“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流亡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神态入笔写出了她的若有所失。)说教学过程:“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从环境上起笔,写环境之冷清。)“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从心境落笔,写内心之凄怆.)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验、语言品味、掌握叠字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本词语言的凄美,认识词中意象的特定内涵,初步掌握诗词欣赏的方法 。说教学过程:7、总结巩固。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说教学过程:8、课后作业(1)背诵《声声慢》(2)对比阅读《醉花阴》和《声声慢》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情景交融 淡酒 亡国之恨声 秋风 过雁 家世之苦声 愁 李 黄花 丧夫之痛慢 清 梧桐 思乡之情 照 细雨 孀居之凄 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黑板板书说教学反思不足:1、课堂节奏还不够紧凑,有些前松后紧;教师掌控课堂能力,对课堂效率有直接影响,在设计时,各个环节的时间考虑不够细致。2、课堂上很多时候情感投入的并不够,特别是朗读上不够到位,这一点是语文教师的弊病。3、教师的课堂语言还有欠精练、欠流畅、欠艺术之处。说教学反思改进措施:1、“细节决定效率”,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每一个目标的设定、每一个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投放是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契合学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2、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阅读这一环节,自己的感情首先要投入进去,要多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多读,有感情地朗读。3、教师的语言是实现伟大的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所以教师在语言上应勤学苦练、力臻完善。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