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井冈翠竹 课件(2课时,32张ppt、1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 井冈翠竹 课件(2课时,32张ppt、1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18 井冈翠竹
袁鹰
第二课时
05
竹之精神——井冈翠竹的作用、革命精神
06
竹之象征——赏析写法,理解象征意义
05
竹之精神——井冈翠竹的作用、革命精神
井冈山的竹子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作了哪些贡献?
井冈山的竹子在革命年代与红军一起打天下,它能当武器打击敌人;也能给红军做吃饭用的器具;还能在困难时期给红军做挑粮用的扁担。而到了建设时期,井冈山的竹子又担负起了建设祖国的重任,它走出深山投入了新的革命任务之中,去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为祖国作出新的贡献。
001
井冈翠竹在革命时期有怎样的特点?
001
井冈翠竹在革命时期是神勇的。它能同敌人打仗,也能为红军战士作贡献,在革命中和红军一样神勇。
在建设时期,井冈翠竹是被井冈山人送出深山的。为了能把竹子投入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井冈山人在竹林里待了几百个日夜,想出很多的办法,他们用毛竹盖房,住在深山里。然后又修成竹滑道、水滑道等方法来送竹子。井冈山人又克服了恶劣的环境来砍伐竹子,终于完成了任务,井冈翠竹得以走出深山,满足祖国新的革命需要,作出新的贡献。
井冈翠竹在建设时期是怎样离开深山的?为祖国作了怎样的贡献?
001
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001
这句话借井冈山人之口说明井冈翠竹的非凡意义,统领全篇,指出写作目的。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过去为革命建立功勋,现在为社会主义继续奉献。井冈山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井冈翠竹在各个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赞美竹子对革命的贡献,就是赞美井冈山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为中国作出的杰出贡献。其歌颂的不仅仅是井冈山的竹子,更是革命根据地人民在过去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
06
竹之象征——赏析写法,理解象征意义
关于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指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是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以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运用象征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井冈山的竹子很多,望不到头;竹子很密,富有生机,郁郁苍苍的;而且形态各异,很有气势。
说一说井冈山的竹子有什么样的神采。
001
下面句子作者表面是写竹子,实际上写的是什么?这是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
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白匪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
表面上写的是毛竹,实则写的是井冈山人,毛竹就是井冈山人的象征。井冈山人同毛竹一样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他们与红军的血肉深情已凝结在骨子里。此句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把对人的精神的赞美,变成对翠竹的赞美,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002
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井冈山的竹子不仅在当地农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用于建造房屋、制作生活用品等,还象征着革命精神和红军的坚韧不拔。在革命时期,井冈山人民利用竹子制作各种工具和武器,参与战斗,竹子成了革命精神的象征。井冈山的竹子与革命精神紧密相连,不仅成了革命精神的象征,也成了英雄井冈山的象征。
003
归纳课文主旨:
本文先写了井冈翠竹在革命时期与井冈山军民的关系,又写了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讴歌了井冈山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人民的崇敬之情。
004
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阶段建立功勋、献出一切的精神。井冈翠竹象征了坚强不屈、勇敢乐观的军民,井冈翠竹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文章借井冈翠竹来表现井冈人民对祖国不懈、无私的贡献。希望我们继承井冈翠竹的革命精神,做一个坚韧顽强、坚贞不屈、无私奉献的有志少年。
任务板书
井冈翠竹—→井冈山人(借物喻人)
革命的竹子
无私奉献 勇敢乐观 顽强不屈
井冈翠竹(共32张PPT)
18 井冈翠竹
袁鹰
任务目标
1.积累课后读读写写,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言运用)
2.学习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比喻、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抒情韵味的写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激发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3.精读重点段落和词句,体会作者对井冈翠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4.感受井冈翠竹的革命精神,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学校举行“红色文化周”活动,我们学习散文《井冈翠竹》。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奠基石。让我们走进那段革命岁月,置身于血雨腥风、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之中,进而理解作者文中所表现的井冈翠竹所象征的坚贞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作者写作时心中涌动的红色激情。你们最想了解井冈翠竹的什么呢?让我们通过文字来感受井冈翠竹吧!
进入任务
第一课时
01
竹之声音——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自由读文
02
竹之根源——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03
竹之枝节——划分结构层次,概括文意
04
竹之神韵——赏析重点句子,分析表达效果
01
竹之声音——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自由读文
梭镖( ) 茨坪( ) 呼啸( )坚韧( ) 凯歌( ) 陡峭( )
血雨腥风( ) 郁郁苍苍( )
biāo

xiào
rèn
kǎi
qiào
xīnɡ

字词积累:
赣江( ) 深坳( ) 稠密( )
功勋( ) 殷切( ) 重叠( )
魂飞魄散( ) 绞尽脑汁( )
ɡàn
ào
chóu
xūn
yīn
chónɡ

jiǎo
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郁郁苍苍: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魂飞魄散:魂飞魄丧,形容惊恐万分,非常害怕。
鬼哭狼嚎: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悬崖峭壁:峭壁:陡直的石壁。形容山势险峻。
竹之根源——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02
一、关于作者袁鹰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于江苏淮安县。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他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一度担任中学教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迄今为止,他已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
袁鹰在1959年到1960年之间来到了井冈山。那段时间正值我国经济严重困难的时期。
井冈山人民不怕辛苦、不怕疲惫,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开发和建设这片土地。这种艰辛创业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作者。袁鹰将这段经历写成散文《井冈翠竹》,散文以井冈山上郁郁葱葱的毛竹为象征,歌颂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气节。这篇散文一经发表,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二、关于本文背景
竹之枝节——划分结构层次,概括文意
03
第一部分(1-2):写井冈翠竹的“神采”。
第二部分(3-9):写井冈翠竹在革命时期的“神勇”。
第三部分(10-13):写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出来的“奉献精神”。
默读课文,全文共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001
是的。作者以井冈翠竹为线索,串联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几个片段,表现井冈山人民有顽强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就像翠竹那样坚贞不屈,英勇顽强。
散文的纵式结构,以事物本身发展的进程为线索,纵深地组织材料。那么本文是这样的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002
由竹子外形写到功绩,先总后分,结尾总结点题。写竹之外形,按远近顺序,写竹之功绩,按过去到现在的时间顺序写。
全文按照什么顺序安排层次?
003
读完本文,请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描写翠竹的外形后,重点叙述了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阶段建立功勋、献出一切的精神。文章借井冈翠竹表现井冈山人民对祖国不懈、无私的贡献。
004
04
竹之神韵——赏析重点句子,分析表达效果
开头一句“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先写井冈山林海之广,再点题,明确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这句话饱含真挚的情感,突显毛竹形象的高大,表达了作者对毛竹由衷的喜爱之情,从而引出下文。
001
002
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拟人、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使整篇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韵味。请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①运用景物描写,从远处和近处描写井冈翠竹,表现毛竹苍翠茂盛、一望无际、姿态多样的特点。
②运用修辞:比喻——将井冈翠竹比作“岗哨”和“奇兵”,形象描写竹子的挺拔和密集;拟人——
赋予竹子人的特征,如“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使竹子有了守卫的姿态;排比——连续使用三个“有的”句式,强调竹子的不同形态和特征;修辞手法共同营造了一种生动、形象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井冈翠竹的壮丽景象。
(2)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
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毛竹具有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的品格,赞美毛竹就是赞美井冈山人民。
(3)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Ⅰ从句式上看:
①这段话整句和散句结合使用,在整齐划一中又有散句的变化,使表达不至于太过呆板僵化,灵活多变。
②这段话使用的整句有对偶句:“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句子对称整齐,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③这段话使用的整句还有排比句:“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排比句结构相近,语义饱满,笔墨酣畅,具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Ⅱ从修辞上看:
拟人——“低头、弯腰”描述毛竹,赋予毛竹以人的特性,使其显得更加生动和有情感。“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中将毛竹拟人化,表面写竹子的坚贞不屈,实际写井冈山人民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的坚韧、顽强。表达了对井冈毛竹和井冈人民的赞美之情;顶真、排比——如“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
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运用顶真、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毛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坚韧和不屈的精神,语势强烈,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词语间上递下接,环环相扣,抒发气势磅礴的感情;引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用古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表达效果。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这段文字不仅表达了毛竹坚韧不屈的精神,还通过拟人和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通过引用增加了文化内涵。
知识链接
顶 真
概念:顶真是以上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使前后的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顶真因词语间上递下接,所以说理可揭示事物间严密透彻的本质,使说理环环相扣;叙事可透彻清晰;抒情可抒发气势磅礴的感情。
判断:一般前句的最后一个词是后句的第一个词。
(4)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运用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井冈翠竹不但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将贡献着它的力量,抒发了作者对毛竹和井冈山人奉献精神的赞美。
003
《井冈翠竹》原文经过了修改,选入了课本,其中有一句是这样改的:
原文: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天堆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天往上长。
改文: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这样修改,有什么表达效果?
修改后的句子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相似的结构和内容来强调主题和情感。重复使用“一天比一天”,强调了风雪的恶劣和人们的干劲,从而增强了句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带领大家梳理井冈山竹子在每个时期作出的贡献,并通过重点段落和词句,体会作者对井冈翠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任务板书
井冈翠竹的“神采”:
茂密、苍翠、挺拔
革命时期的“神勇”:
革命的竹子、坚韧、生机无限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奉献精神”:支援祖国建设、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井冈翠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