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7.2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子议题1:重温楚辞,屈原何以备受纪念?子议题2:诵读典故,六尺巷何以传颂至今?子议题3:中华少年,何以争做时代先锋?总议题: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核心素养目录01体会中华人文精神强大的精神力量,认同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04明确将中华人文精神传承弘扬下去,这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02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魅力,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积极态度。03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中华人文精神,树立爱人利人,择善而行的优秀品质。重点: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魅力,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理念的积极态度。难点:树立自觉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积极态度,树立爱人利人,择善而行的优秀品质。《楚辞》里的人文之光:感受屈原的精神世界P62从屈原的作品及其故事中,你领悟到怎样的人文精神?受到屈原勇于探索的思想精髓和情牵百姓的家国情怀你还看过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与同学分享你的观后感。《国家宝藏》、《史说汉字》《故事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哪吒魔童闹海》、《春节联欢晚会》等很多你们知道我们地方需要继续传承的人文精神吗?分享一下,帮拓展一下眼界加油文化、八音坐唱、穿在身上的史诗、三月三、六月六等等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1.中华人文精神的载体和作用:P62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中华民族特别重视以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影响人、塑造人,发挥其教化功能。今天,我们同样要善于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挖掘,感悟中华人文精神,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品读故事: 六尺巷传说观看并交流: 谈谈六尺巷传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你还知道哪些提倡和谐的事例或名言。六尺巷传说:传说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一吴姓人相邻,吴家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为此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张家人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得诗,旋即将围墙拆让三尺。吴家深为感动,也将围墙向里拆让三尺,两家之间由此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知识归纳1.中华人文精神的作用(重要性/价值)?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探究与分享2、如何做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者?和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同学们就如何理解和谐展开讨论。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每个“小家”过得和和美美,国家这个“大家”才会更加和谐美好。古人说:“礼之用,和为贵。”人与人相处要找到彼此合适的位置,形成恰当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谐美好的状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都要坚信“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你还知道哪些提倡和谐的名言和事例?结合以上讨论,说说今天我们应如何促进社会和谐?探究与分享2、如何做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者?你还知道哪些提倡和谐的名言和事例?名言: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事例:管鲍之交;负荆请罪。结合以上讨论,说说今天我们应如何促进社会和谐。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知识归纳(1)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表现:中华民族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做法: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立己达人:出自《论语》,原文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既是说,具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身应也使他人能够立身,自己想要做事通达也应使他人能够通达。兼善天下:出自《孟子》,原文是:“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要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以立于人世;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把善发扬光大。思考:“立己”“独善其身”与“达人”“兼善天下”这两组词你怎么理解?②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立已达人,兼善天下。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a.向上: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b.向善: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笔记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和要求?(P63-64)a.向上:我们要积极进取,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奋进:b.向善:爱人利人,择善而行,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我们应当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笔记三:如何做到向上向善?(P64)启思导行: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学生亲近中华经典,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1.你如果参加该活动,会挑选哪篇经典?2.结合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学习,举例说明你感受到的人文精神。启思导行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学生亲近中华经典,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思考:你如果参加该活动,会挑选哪篇经典参赛 点拨:(1)第一首:弘扬向上向善的文化;第二首,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2)例:《木兰诗》木兰为父从军,担当使命,弘扬了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结合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学习,举例说明你感受到的中华人文精神。探究新课堂中华经典诵读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学生亲近中华经典,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如果你参加活动,会挑选哪篇经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陋室铭》通过描绘一间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的品格、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以德为重、自得其乐、精神自由、乐观豁达。这些精神不仅是古代文人的理想追求,也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选择《陋室铭》有利于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培养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利于弘扬促进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在语文课中 我学习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习了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感受到中华人文精神中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感受到中华人文精神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 。结合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学习,举例说明你感受到的中华人文精神。在音乐课上,我学习了《高山流水》这首古典名曲。首先,我需要回忆一下《高山流水》的传统意境。这个典故本身讲的是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所以音乐通常表现的是高山和流水的自然景象,以及知音难觅的情感。通过学习这首曲子,我感受到了中华人文精神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及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①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我们应当正确运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方法,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②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我们要积极进取,择善而行,向榜样学习,勇担使命,久久为功,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课堂笔记:如何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P63-64①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②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7.1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7.2做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者?人文精神的价值(重要性)?中华人文精神的体现?课堂小结议学反馈1.广东省新时代好少年梁恩语,热心公益重担当,连续三年带领志愿服务团队参加“守望母亲河”环保志愿服务,她把发现的环保问题加以科创研究,在农村“生活污水”水生植物净化系统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她的行为( )①是爱人利人,择善而行的表现②是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的体现③是促进社会和谐思想文化的体现④是践行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表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议学反馈2.志愿者王小菲在采访中说:“我的志愿活动亲身经历告诉我,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无论对个人心智成长,还是技能提高,都是大有益处的。”这启示我们中学生要( )①走出校园,勇于实践②立己达人,兼济天下③爱人利人,择善而行④放弃学习,参与活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