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07《静物之美》(一)教学设计课题基本信息课题 静物之美学科 美术 年级 八年级版本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 册别 上册1.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浙江美术出版社八年级上册《静物之美》单元以“观察与表现”为核心,通过静物题材串联构图、色彩、光影等美术基础理论。教材内容分三层次:一是经典作品赏析(如夏尔丹、塞尚的静物画),引导学生理解艺术语言与情感表达;二是技法实践模块,涵盖铅笔素描、水粉静物写生及创意重构,强调从写实到抽象的阶梯式训练;三是跨学科拓展,结合文学中的“物象隐喻”与历史背景,深化审美认知。教材特色在于平衡传统技法和现代思维,既注重透视、比例等基础技能,又鼓励学生通过拼贴、超现实重组等创新手法表达个性。单元末尾的“生活美学探究”板块,将静物与日常审美结合,呼应新课标“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 2.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素描造型能力,但对色彩调和、空间层次等进阶技法掌握不足,部分学生存在“形准至上”的固化思维,创作时畏难情绪明显。此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能理解象征性艺术表达,但对静物题材的“平凡美”感知较弱,易忽略细节观察。兴趣分化显著:少数热爱传统绘画的学生倾向于精细刻画,而更多学生偏爱数字艺术、动漫等现代形式。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1、了解静物画的表现手法和造型语言,提高视觉感受能力及欣赏能力。 2、初步学习素描静物的基本手法 3、尝试散简单的素描方法表现静物画。 4、通过敏锐地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体会静物画的美感,丰富艺术体验和感受。 交流静物画的表现手法和造型语言(他评+师评)。 评价探究学习过程(自评+互评+师评) 评价学习成果(自评+互评)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学习重点:感受静物画的美,初步掌握素描的基本要素与技法。 学习难点:掌握素描画中的构图、透视、明暗。 开展合作探究。 开展学科实践。4.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一、新课导入 (3分钟) 1.教师活动:了解静物画的基本知识,学生对已收集的静物画资料进行评述。 2.学生活动:学生整理课前准备的资料,评述相关问题,初步了解静物画的基本知识。 3.教师活动: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后导入新课《静物之美》。 开门见山,从学生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二、探究新知 (35分钟) (一)感受新知 1.教师活动:引导欣赏静物画作品,体验静物画之美。欣赏卡拉瓦乔的作品《水果篮》、李超士《土豆和萝卜》、胡善余的作品《蓉花》。 问题一:这些静物画表现了哪些静物?画家用怎样的表现方式传达静物之美? 2.学生活动:通过欣赏与评述,了解静物的艺术特点。 3.教师活动:问题二: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色彩、光线等细节来分析作品) 4.教师活动:欣赏马蒂斯的作品《静物》、乔治莫兰迪的作品《静物》、林风眠的作品《静物》。 问题一:现在看到的这些作品与我们前面看到的作品有何不同? 5.学生活动:欣赏静物画的一般方法是从画面的整体入手,对画面的最初感受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作品的观察,从画家对物品的摆放位置,光线的角度,色彩、质感的表现。 (二)深入探究 1.教师活动:问题二:除了我们刚才欣赏的形式之外,你认为静物画还可以用哪些形式表现出我们对静物的感受? 2.教师活动:题三:我们可以从这些静物画中发现除去光线、色彩等因素之外,这些静物画如何体现构图之美? 3.学生活动:静物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优秀的静物画有一个绝妙的构图。 (三)课堂练习 1.学生活动: (1)任意选取几件自己的文具用品,在桌上摆出各种造型,注意构图。 (2)选取其中一件文具,用线描的方法画出它的轮廓。 (3)选取其中3-5件文具,组合成相应的构图造型,用线描的方式将它们表现出来。 欣赏过程中美术语言的运用。 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绘画形式的静物画,鼓励学生从不同形式的静物画作品中感受美,并从中了解不同的构图形式体现作品的不同情感。 作业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梯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三、课后拓展 (4分钟) 探寻静物,拓展实践 保存好你的作业,课后收集相关素描静物的资料、图片等,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四、课堂小结 (3分钟)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生:畅谈收获,开展自评和互评。 通过总结整理,让学生对静物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了解静物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能力。)5.板书设计6.教学反思与改进本节课通过分析教材中的经典静物作品,引导学生掌握构图、光影和质感表现技法。但发现部分学生对"以物传情"的创作理念理解不足,作品缺少情感内涵。未来可作如下优化:1.增设"生活静物故事会"环节,让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解读教材案例中的情感表达;2.引入数字拼贴技术辅助构图训练,降低创作门槛;3.建立分层任务卡,针对不同基础学生设置"技法突破"和"意象延伸"双路径。后续将加强跨学科融合,如结合文学中的托物言志手法,深化艺术表现力培养。《静物之美》(一)实践性作业单姓名 时间 学校 班级 组别一、课前实践性作业题1.观察家中或教室中的静物(如文具、花瓶、水果等),选择一组静物(3-5件),记录其摆放方式、光线角度、色彩搭配,并思考其美感来源。 2.收集3幅不同风格的静物画作品(如写实、抽象、极简等),注明作者及创作背景,分析其构图特点与表现手法。二、课堂实践性作业题1.生活的内容:静物是生活中的常见元素,通过艺术家的视角可以展现其独特美感。例如卡拉瓦乔的《水果篮》以写实光影表现自然之美,莫兰迪的《静物》通过极简构图传递宁静感。 2.实践的方式:(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带静物设计两种不同构图(如三角形、对角线、对称式),拍照记录并分析构图特点。(2)选择一种构图,用铅笔完成线描草图,标注明暗关系与透视结构。(3)结合课堂所学,完善草图并完成一幅素描静物画,注重比例、光影与质感表现。 3.素养的目标:提升观察力与审美能力,掌握静物构图与素描技法,培养艺术创作中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意识。三、“五步探究”解题(如何通过构图与光影表现静物之美?)(一) 创设生活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展示不同构图的静物画作品(如三角形构图、散点构图等),提问:“这些作品的构图有何特点?构图如何影响画面美感?”引导学生明确任务:探究静物构图与光影表现的技巧。(二) 分解学习任务,开展学习尝试 提供静物组合图片,学生尝试分析其构图形式与光影关系,填写表格: 作品名称构图形式光影特点1.卡拉瓦乔《水果篮》2.莫兰迪《静物》3.林风眠《静物》(三) 分析学习尝试,讨论学习方案 1.器材准备:静物模型、素描工具、作品分析资料。 2.人员分工:4人一组,分别负责构图设计、草图绘制、光影分析、成果汇报。 3.实践步骤: (1)回顾教材中构图与光影知识; (2)小组讨论静物摆放方案,拍摄两种构图照片; (3)分析照片中的构图与光影关系,完成线描草图; (4)互评改进,完成最终作品。 4.注意事项:尊重他人创意,注重细节观察。(四) 按照学习方案,进行学习实践 各小组按照讨论确定的方案,再次对城市雕塑图片进行分类。仔细分析每座雕塑的主题、表现内容、所处环境以及在城市中的作用等方面。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分析过程和结果,形成统一的分类意见。 静物组合构图形式光影方向画面情感改进建议1.文具组合(三角形构图)2.水果与花瓶(对角线构图)(五) 抓住学习实践,评价学习成果 1.小组展示作品,讲解构图设计与光影处理思路,其他组提问并评分(满分10分)。 2.教师总结:强调构图对画面平衡的影响,光影对立体感的塑造,结合学生作品进行针对性指导。四、课外实践性作业1.在家中选取一组静物,运用课堂所学构图与光影知识,完成一幅完整素描作品,并撰写创作说明(包括构思、难点与收获)。 2.尝试用数字工具(如绘图软件)将素描作品转化为彩色静物画,探索色彩对静物美感的影响,提交对比图与反思报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