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卷(三)及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卷(三)及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卷(三)
(本试卷共四个大题,25个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根据要求完成1-2题。
江南秋末冬初的天气仍是宜人的,无边的落木纷然而下,有些落寞,但天空依然高远,青山依旧凝绿,远非北方的一派萧索。这江南的初冬如袅袅的佳人,穿上一件夹袄,显得更加雍(róng) ______起来。苏东坡说过:“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碧云天,黄叶地的景象,自然是秋兴华彩乐章的尾声,余韵未绝。放眼苏州城乡内外,绿水白波,涟漪荡漾,丰盈不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青色(cāng)______茫之中,天平山下的枫叶忽地燃起一片火焰,在秋风中猎猎飞(yáng)______,天平山看枫叶,古人有最富色彩的一则记载:“冒霜叶赤,颜色鲜明,夕阳在山,纵目一望,仿佛珊瑚灼海。”
真是个赏心悦目的季节,大自然在临近休憩的时候,再次给了人们一个惊喜。枫叶与菊花,营构了地面、天空中绚丽明(jìng)______的色彩和拒霜耐寒的品格提醒。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雍(róng) ____②(cāng) ______茫 ③飞(yáng) ____④明(jìng)____
2、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山色不寒 ②绿意犹存 ③树头枝梢 ④仿佛五彩着色 ⑤层林尽染
A.①⑤④③② B.①④②③⑤ C.③④②⑤① D.③①④⑤②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 有一只风筝,就能满足一个孩子所有的快乐。高天上的风筝,舞步 ,伴着风儿轻点足尖。地上的人,看悠悠流云游走,看 的风筝渐渐高去。看得久了,有一种感觉 :是风筝在飞,也是自己在飞。
A.只要 翩翩 摇曳 油然而生
B.如果 翩翩 摇摆 不期而至
C.只要 姗姗 摇摆 不期而至
D.如果 姗姗 摇曳 油然而生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些出版单位急功近利,出版的童书内容良莠不齐,画面也不够精美。
B. 从出入凭证电子管理到机器人服务,再到无人机监控,科技让疫情防控事倍功半。
C. 距离杭州亚运会开幕还有800多天,亚运会筹办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D. 网络主播面对镜头侃侃而谈或许不难,但要聊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也并不简单。
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只有把防控工作抓紧抓实,就能为经济社会秩序的全面恢复创造条件。(将“就”改为“才”)
B.他把自己的创意高高兴兴地拿出来分享,虽有受到“攻击”的心理准备,但更渴望赢得大家的赞赏。(将“高高兴兴地”调至“分享”前)
C.“二十四节气”虽然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在“规律”后加土“的理念”)
D.我以前对开平碉楼不以为意,直到前些日子去实地参观,才明白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是先辈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讨生活的历史见证。(删去“实地”)
6、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夜发清溪向三峡, 。《峨眉山月歌》
(2)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人生路上,牵挂满怀。李白以“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奇特想象表达了对朋友的牵念;
(4)《次北固山下》蕴含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7~11题,共10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向阳中学七年级三班准备开展以“百年伟业红色传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7.请你围绕此次活动主题设计三种活动形式。(2分)
示例:召开“学党史感党恩”主题班会

8.班级将于本周五下午三点邀请“抗联”战士李爷爷为同学们讲述“红色故事”,你作为班长去邀请李爷爷,将怎样说?(2分)
(二)名著阅读(4分)
选文一
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选文二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他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他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 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9、上面语段中的“他”指为父亲医病的先生 ,在《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这些“名医”的行医态度、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 (填四字短语)的实质。(2分)
10、班级要举行读书会,要请你从《朝花夕拾》中推荐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外的其他篇目,并说说推荐理由。(2分)
(三)临写与鉴赏(2分)
11、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字帖,从中挑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楷书将它们写在“田”字格里。(2分)
三、阅读(12~24题,共34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13题。(4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全诗以“观”字起笔,请列举诗中诗人“观”到的美景。(2分)
1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1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识李》
[注释】
  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一些,这些。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争着。 ⑦〔走〕跑。⑧〔信然〕的确是这样。
14、解释下面划加点字的意思。(2分)
 (1) 俄而雪骤 ( ) (2) 撒盐空中差可拟( )
(3)尝与诸小儿游( ) (4) 唯戎不动( )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16、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取之,信然。
C、学而时习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甲】文中“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乙】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3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9分)
青葱岁月
李云
①直到今日,回想起那个炎热的夏天,仍历历在目。
②那时,我正迎接人生最大的挑战——高考。我被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包围着。
③考试前夕,晚饭后母亲在收拾碗筷的时候,父亲从包里取出一块新表,对我说:“送给你的,明天考试刚好派上用场。”这是一块我渴望已久的梅花表,它躺在父亲的掌心,熠熠生辉。一年前与同学逛商场,我一眼相中这款在当时很时尚的女式梅花表,并曾多次向父亲讨钱购买,但因价格昂贵,父亲一直没答应。最后他允诺,如果考上大学,就当礼物送给我。不曾想,父亲竟然提前买下了它。
④家里静悄悄的,母亲怕来人打扰我睡觉,早早地关上大门。闹钟也上好了弦,放在母亲的床头。事实上,那一晚母亲一夜没睡,时不时地起来,轻手轻脚地看一眼院子里的月光,希望明天天气凉爽。半夜我醒来,看见母亲的影子映在窗户上,风吹过梧桐树叶,便将那夹杂在树影里的影子给晃乱了。隔壁房间里父亲的鼾声也出奇的轻,好像他根本不在那儿一样。
⑤第二天,父亲早早地送我到了考点,看着我进了校门才骑车离开。班主任早已在那里等候,照例将那些重复了千百次的话再说一遍。平素只觉得她婆婆妈妈,这天见了,却觉得特别心安。她甚至还走过来,将我皱折的衣领整平,又拍拍我的肩膀,温和地说:“好好考。”同学之间见了也都彼此微笑一下作为鼓励。平素不怎么说话的,这时也忽然间近了一层,好像大家不是去参加一次考试,而是要奔赴一个不知道能否活着回来的战场。
⑥第一场考完后,我刚刚走出校门,就看到父亲在一群家长里奋力地挥着手。我有些诧异,迅速跑了过去:“爸,你怎么没有回家呀?”父亲一边带我去前方的小餐馆,一边笑着说:“还不是你妈,着急得一晚上没睡好觉不说,我回家后她又担心你中午吃不好,非得让我再骑车回来,带你吃饭。”我在餐馆里遇见一位也来就餐的同学,父亲便很迅速地将餐馆里的碗盘拿过来,放在我和同学面前。同学起初愣了一下,然后趁父亲转身的工夫,悄悄凑上脸说:“开始见你爸这么勤快,我还以为他是店里的服务员呢。”我笑笑,没说话,心里却酸酸的,为一上午来回骑车奔走的父亲。
⑦三天的考试,终于结束。考完那一天,我回到屋里,把用过的装满半个抽屉的旧笔,几大摞复习资料,以及一些没用了的书,一律扔到室外的垃圾筒里。然后关上门,睡了三天三夜。
⑧金秋八月,一封烫金的大学录取书飞入我家楼下的信箱——我考上了心仪已久的浙师大。那天,父亲比我还高兴,他坐在电话机旁,一个接一个地给亲朋好友打电话报喜讯。晚上母亲做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已经戒酒的父亲,从柜子里翻出一瓶陈年五粮液。
⑨一家人碰杯的时候,我的鼻子忽然一酸,滚烫的泪水从脸颊滑落。这个夏天,似乎也没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发生,但悄然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成了我一段最难忘的青葱岁月。
18. 文章围绕父亲,用细腻的笔触写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3分)
19.有人说,文章⑦看似是闲笔,写不写无妨,可以去掉。你认为呢?请写出你这样认为的理由。(3分)

20.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第9段 “这个夏天,似乎也没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发生,但悄然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成了我一段最难忘的青葱岁月”这句话的理解。(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10分)
黄河一掬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扁呢帽,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核。一行八九个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②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友人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我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③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阔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几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旷远,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④“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问友人。
⑤“黄河从西边来,”友人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⑥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堡墙。我对友人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⑦于是我们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⑧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 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⑨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10)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的乳汁哺育出来的?龚自珍《己亥杂诗》不也说过么: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
(11)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女儿也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当年我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12)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就穿着泥鞋登上飞机。
(14)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作者余光中,选自《余光中散文选》,有删改)
【注】余光中,著名台湾诗人,出生在大陆,代表作《乡愁》。
21.文章围绕“黄河”写景叙事抒情。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按顺序概括文章内容。(2分)
(1)走近黄河,看到景色空廓寂寥;(2)触摸河水,怀想历史生发感慨;(3) ① ;(4)回到车上,不忍拭去鞋底湿泥;
(5) ② 。
22.品味语言,对以下两个小题任选一处进行赏析。(3分)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语。
女儿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10)段画线句。
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
2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的理解。(3分)
2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开篇写黄河的风沙,在文章结构和构思方面有什么作用?(3分)
四、作文(40分)
25、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题目一:《我喜欢 》
题目二:《秋天来了》
要求:
1 若选题目一,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2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3 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参考答案:
1、①容 ②苍 ③扬 ④净 2、A 3.A 4、B 5、B
6、(1)思君不见下渝州(2)遥怜故园菊(3)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4)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7.示例一:举行“学党史感党恩”演讲比赛;
示例二,举行“听党话跟党走”书画比赛;
8.示例:李爷爷,您好!我是立德中学初三·一班的班长XXX,我们想邀请您本周五下午三点来班级为同学们讲述抗联故事,可以吗?
9、 陈莲河; 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说出一条即可)
10、示例一:我推荐的是《狗 猫 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老在嗥叫,令人心烦;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后来证实是误会,但的确是吃了一只小兔子。文章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示例二:我推荐的是《阿长与〈山海经〉》,文章中阿长黄矮而胖,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睡觉摆“大”字,有很多令人厌烦的规矩,比如正月初一吃福橘、说恭喜、人死了要说老了、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不能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吃,讲“长毛”的故事,谋害隐鼠,买《山海经》给“我”。虽然说了长妈妈那么多不好,但还是表现了小时候的保姆长妈妈的怀念。
示例三:我推荐的是《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讲的是鲁迅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阅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三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这篇文章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社会儿童可怜悲惨的处境。
11、而丈床自得臣依皆
12.水波荡漾的沧海;高耸入云的山岛;茂盛的草木;瑟瑟的秋风;巨浪滔天的大海。
13.示例一: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示例二: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借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14、 (1) 骤 ( 急 )(2) 差(大体 ) (3)尝(曾经 )(4) 唯(只、只是)
15、(1)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如比作柳絮因风飘起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李树长在路旁并且长满了果实,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16、A
17、【甲】『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
【乙】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三思后行,能根据观察推理判断,少走弯路。
18.送我手表 餐馆吃饭 报喜喝酒 (每空得1分)
19.不能去掉。⑦段和②段形成对比,写出了我高考完后的彻底放松。衬托出考生的辛苦和不易。也让我们明白了父母之所以那样表现的原因。
20. 这个夏天,我参加高考,感受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母送我手表、为我彻夜不眠、送我考试、陪我去餐馆吃饭。班主任关心我们,同学互相鼓励,而我经历了高考的紧张,以至于考完试的我大睡三天。这些点点滴滴的爱和记忆都悄然改变着我的人生,我考上了心仪已久的浙师大。在这段青葱岁月中,我难忘父母的温暖和爱,难忘高考的辛苦和不易,难忘老师同学间的情谊。
21.示例:①低头默祷,将名片送入黄河中;②回到高雄,名片盒珍藏黄河土(干土珍藏名片盒中)
22.(1)示例:裹,缠绕,抱紧的意思。“裹”字形象表现了把衣服缠绕密密实实的状态,侧面烘托风沙之大。
(2)示例:运用比喻,将“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比作“胎记”,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是华夏子孙的母亲河,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是深刻无法磨灭的,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与赞美。
23.示例:作者归来后将黄河的泥沙放进书房的名片盒,每当夜深人静,作者总会想起黄河,想起探访黄河的情景。黄河是祖国母亲的象征,“隐隐的水声”传达出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海外游子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无法割舍的的眷恋之情永存心中。这句话作为文章结尾,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24.示例:运用欲扬先抑,开篇先写黄河风沙大,作者初到黄河边时觉得风沙“欺负人”,再写作者接触黄河水、将名片投入黄河亲近黄河的激动心情,突出了海外游子对母亲河黄河的景仰、热爱与眷恋之情。使文章跌宕起伏,增加可读性。
25、写作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