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包身工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 包身工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包身工
夏衍
95岁那年,夏衍说:“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
学习目标
Learning Objectives
01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02
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
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03
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04
理解造成底层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
了解作者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早年参加五四运动,编辑进步刊物《浙江新潮》。从浙江省立甲重工业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日本。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留学期间接触日本共产党,参加日本工人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1927年夏衍被日本驱逐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夏衍同鲁迅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任执行委员,后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日友协会长、中顾委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
1994年,夏衍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 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
了解背景
本文是夏衍先生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作的一篇反映中国劳工悲惨生活的带有经典意义的报告文学,发表在1936年《光明》创刊号上。文章反映的是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现实。当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衰败,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困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孩子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
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规模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为了揭露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唤醒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夏衍先生于1935年选择了一家名叫“三井系”的日本工厂,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纱厂,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写成此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本课关联知识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 制度的罪恶。   
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多是女孩子由承办人送到工厂做工,无人身自由,所得工资全部归承办人所有,在这种形式下做工的人也称包身工。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1936年,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包身工是什么人?
他们是一群年龄在14-18岁之间的农村姑娘,绝大多数来自苏北和绍兴。在上世纪30年代,这些女孩因生活贫穷困苦,父母无力养育他们,受包工头的诱骗,签订了包身契。包身工们会被送到日本人在上海开设的纱厂做苦工,沦为替包工头赚钱的机器,不仅要在充满噪音,尘埃和湿气的环境中承担着强度最重的劳动,还面临无端的打骂,身心的虐待和摧残。这些地位低,待遇差,痛不欲生的女孩子们如同奴隶一般,命运极其悲惨。
课文分层:
1
(1-11)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2
(12-22)描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介绍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
(23-47)介绍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4
(48-50)总结全文。
文章主线
时间 “面” 描述角度
4:15 起床 住:环境恶劣
4:30 早餐 食:质劣量少
5:00 上工 衣:脏,乡下气,土头土脑,言语不通:与世隔绝
晚上 加夜班 随意殴打(“打死不干事”)
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7—11)
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
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16——22自然段
文章副线
文章副线
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34)
包身工为什么要身受这样深重的苦难?
包身工是“二十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受双重的压榨剥削,是双重奴隶。
“吃”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包身工苦难生活的?
(第12段)一洋铅桶浆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第23段)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着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穿”
(3、7段)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住”
(21、25、28段)包身工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和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人人得而欺之”。
“行”(“劳”)
劳动强度最重
地位最低
待遇最差
痛苦最深
猪狗般的非人生活
从你了解到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
3
2
1
4
5
22段,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21段,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
16段,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
廉价
安全
可靠
日本厂家为何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
“打工仔”与当年的“包身工”相似吗?
社会是复杂而多面的。一些现代民工与上个世纪包身工的悲惨境遇相似,但又不尽相同。
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而今天的打工仔从农村走进城市,走进外企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有抱负有人格尊严,更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慈祥一词,褒词贬用,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的生活,实际上是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精美的菜肴。从小菜场收集来的菜叶,作者故意称其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的粥菜之难得以及质量之粗劣,暗含讽刺意味。
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吧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
比喻:怪物指日本纱厂,张着嘴巴既形象的写出了它大门洞开,等待着廉价劳动力的情形,又形象的表现了资本家吃人的本质。
将弱小的乡下小姑娘比作滋养物,指他们用自己的血汗让纺纱厂变得庞大。
写作特色
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
在修辞上,多用对比、比喻、反语。
在表达方式上,运用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
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类比等。
在结构上,采用双线结构。
教师总结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通过对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情况的描写,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繁重劳作,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对帝国主义和黑暗势力的无比愤恨之情。
下节课见!
夏衍
95岁那年,夏衍说:“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