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新余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新余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
“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策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早在开始报告文学创作之前,傅炜如最先接触的是特稿①写作。毕业后,她进入蝶体工作,
参与过很多重大主题报道。但在一次次采访后,她的心里升腾起一种不满足感,她不想止步于简
单的新闻采写,而想探索受访人物的精神内在,以及他们与这个社会、时代的关系,对人生的态
度,寻求自我价值的途径等,从而创作出更有厚度和质感的东西。2019年,恰巧需要一部关于杭
州钱塘江两岸几十年发展变迁的报告文学,而这里正是傅炜如从小到大生长的地方,因为情感上
的联系,她的创作灵感被重新唤醒,开始了近两年的调研和采访,从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入手,完
成了《钱塘一家人》。当敲下最后一段字后,她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她对自己说:看,长篇报
告文学我也可以的。
李菁:与小说、散文等体裁不同,报告文学更需要实地调研、考察等工作。创作前,你一般
会做哪些准备工作?
傅炜如:我会花大半的时间在调研和采访上。首先是对选题的判断,选题值不值得写,在当
下有什么样的意义,会不会很快被时间淹没,又是否有公共性,能否与读者产生普遍连接等。此
外,还有采访的主要人物有没有完整的行动轨迹、会不会讲故事、善不善于表达心理活动等。我
还喜欢研究涉及到的一些专业性知识,即便最后在作品中呈现的文字可能很少。我始终觉得,报
告文学的落脚点虽在于文学,但也一定具备所写题材领域的专业价值,身为作者需要去做足功课,
思考文学之外的意义。还有一种准备是长期的、持续积累的,属于作者内在的自我提升和成熟。
因为报告文学作者需要对这个时代、社会有体察和感悟,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也需
要有能力处理资源和各种社会关系。
李菁:在创作中你认为该如何让“新农村”等主题重新焕发活力,体现时代性?
傅炜如:对我来说,发现时代中有新的东西才好玩儿,才会吸引我去写。我在《人民文学》
发表的《稻香》,写的是浙江乡村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刘松、沈燕等一大批年轻的“乡村CE0”来
到乡村,作为公司的总经理,将一些运营企业的创新性思路挪到村里,整合资源,提高收益,为
乡村带去新业态、新模式。这些人物反映的是乡村现阶段的发展,村庄正在经历一个乡村地城空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高三二模语文参考答案暨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答案】
1.C2.B3.D
4.①此处的“壁”使用比喻手法,表达了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界限。
②形象生动地强调了真实性对报告文学人物创作的影响,突出了深入采访的重要性。
(每点2分,意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①要关注选材在当下的意义,使内容具有时代性。
②既要关注个人命运、人性沉浮,又要关注国家世界,有大格局和大胸怀(或者融合个人叙事与国家叙事)。
③积累使用真实素材,让作品真实,可读可感。
(每点2分,意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傅炜如的访谈,深入探讨了报告文学创作的独特性和挑战。傅炜如强调实地调研
和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性,展现出她对作品真实性与时代性的追求。此外,她提出融合个人叙事与国家叙
事,注重文学性和专业价值的结合,反映出一种综合性写作策略。访谈中,傅炜如以其独特视角和深入思
考,为创作者如何在非虚构中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特稿写作过于简单,不能创作出更有厚度和质感的作品”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傅炜如想探索受访
人物的精神内在,以及他们与这个社会、时代的关系,对人生的态度,寻求自我价值的途径等才选择了转
向报告文学写作的。材料中,并未指明特稿写作不能创作出更有厚度和质感的作品。B.“报告文学中不应
该大段穿插国家政策、历史脉络等背景资料”错误。傅炜如“不太愿意”插入大段背景资料不等于报告文
学“不应该”插入,教材课文《包身工》就有多处穿插了大段的历史背景资料。D.“作者在创作人物时不
能运用虚构类作品常用的人物描写写作方法”错误。原文意指“在心理描写时不能主观臆想”,选项扩大
范围为“不能运用虚构类作品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创作计划”错误。“创作计划”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李菁是否对傅炜如的创作计划十分了解,材料未
直接说明,因此这种推断不够准确,也缺乏依据。故选B。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A.《祝福》体现了鲁迅对时代背景下国民性的批判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B.《包身工》展现了夏衍对时代
第1页共1页
下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制度的批判。C.《别了,不列颠尼亚》体现了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
史事件的理解和意义挖掘。D.选项对《大战中的插曲》的表述主要涉及作品的叙述人称、语言风格及其作
用效果,未涉及作家自己对时代的理解。故选D。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在波浪线句中,“壁”一词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比喻成一道分隔线,生动地表达了在报告文学中虚构
与非虚构之间的界限,表明虚构与非虚构作品在创作时必须遵循的界限和原则,尤其是在报告文学中不能
随意虚构人物的心理活动。②这个比喻强调了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真实性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作者不能像
虚构作品那样随意创造人物的心理活动,而是必须依托真实人物的真实表达,因而突出说明了深入采访对
于塑造生动、真实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由原文“还有一种准备是长期的、持续积累的,属于作者内在的自我提升和成熟。因为报告文学作者需
要对这个时代、社会有体察和感悟,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也需要有能力处理资源和各种社会
关系”可知,选择题材时应考虑其在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确保作品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具有
持久的生命力。因此,要关注选材在当下的意义,使内容具有时代性。②由原文“在我脑海里有一个模糊
的方向,也是对自己的要求,作者要有大格局和大胸怀,关注世界、国家、社会。另外,还是要写人,从
‘小’的人到‘大’的人,从个人命运到人性的沉浮,从普通的个体到与国家的联系”可知,报告文学的
创作不仅要聚焦个体的故事,还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展现个体与国家、时代的互动关系,从
而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和更广的视野。因此,既要关注个人命运、人性沉浮,又要关注国家世界,有大格
局和大胸怀。③由原文“在非虚构的语境里,我要承认,创作人物是很难的,因为一切都要来源于真实”
“在客观的基础上将人物写得生动,还是要靠采访,采访得有多深入,人物就有多鲜活”可知,报告文学
的创作需要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深入采访,积累真实、生动的素材,使作品既真实可信,又具有较高的可读
性和感染力。因此,要积累使用真实素材,让作品真实,可读可感。
(二)现代文阅读川(共4题,16分)
【答案】
6.C7.D
8.①自己居住的楼房和项脊轩都是读书的乐园,都寄寓着祖母的厚望:
②自己居住的楼房和项脊轩都牵连着可贵的亲情,演绎着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每点2分,意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①归有光的项脊轩修缮前的窘迫与“我”旧时生活的美好形成相对关系,两相对照,更加衬托出“我”
第2页共1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