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济宁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清晰地说明事理,首先要发现事理,而发现事理需要对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广泛搜集、科学梳理,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更需要敏锐地发现隐藏在对象背后的规律。梁思成为了清晰地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以当时的中国为中心,通览古今,跨越中外,纵横比对,从时空维度对中国建筑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既从空间维度说明中国建筑体系的分布情况及辐射现象,又从时间维度指出上下几千年中国建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突出中国建筑体系文化传承的历史厚重感。林庚的《说“木叶”》同样是作者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整合后提出了“木叶的暗示性”事理。纵观全文,作者旁征博引,共引用二十一句古诗词,从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在比较辨析后清晰地说明事理。综合而言,梁思成、林庚在引出事理方面,大致采用了“明确对象——梳理资料(实地考察)——比较分析——提出事理——阐明事理”的说明思路,体现了“格物穷理”的治学精神。这对中学生学习如何选定说明对象、发现事理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事理说明的本质在于阐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属于抽象性表达。同时,事理说明文大部分是学术性论文,专业性强,学术味浓,具有严密的表达逻辑,对读者的知识素养和思维品质要求较高。为了捕获读者的芳心,增强悦纳效果,这类文章需采用一定的说明技巧,达到深入浅出的表达效果。比如,在《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中,作者都采用了“卖关子”的技巧。“卖关子”不是直接抛出个人见解,而是借助良好的问题意识,在他人熟视无睹的地方提出具有启发意义或引发他人注意的问题,来达到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和探究意愿的目的。“卖关子”要学会设疑解疑,问题的产生是对事物、事理的思考过程,问题的解答体现了对事理的理解程度。问题的不断产生,既表明自己对事理的认识不断加深,也将事理的探讨由表面推向深入。在自问自答中激发读者共鸣,引发读者共思;在不知不觉中将读者带入文本情境和个人话语体系之中,以让读者接受和认同自己的理解。事理说明的基本要求是“说得清,道得明”,核心在于说清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关键要素。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准确科学地表达对事理的认识,需要综合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在事理说明文中,常用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梁思成为了清晰地说明中国建筑的惯例法式,将其比喻为文章的“文法”,将“梁、柱、枋”等比作语言“词汇”,将专业领域的体系及构件转化为读者熟悉的做文章的思路及要素,化艰深为浅显。《说“木叶”》最为突出的是作比较,在比较中说清概念内涵,在比较中突出“木叶”属性。读者不仅明晰三者之间的细微差别,还在阅读中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这样的分析让人觉得思维缜密,鞭辟入里。打比方,可以让抽象的事理具体形象,使读者有更直观的认识。作比较,可以让相对陌生的事物特征鲜明可感,使读者能更准确地辨别。(摘编自顾海学《复杂事理如何说清道明》)材料二:在大气光学现象中,有这样一句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夏季的早晨,低空空气稳定,尘埃很少,如果当时有鲜艳的红霞,表明东方低空有云层存在,含有大量水汽。随着气温升高,热力对流逐渐由东向西发展,而我国地势东低西高,云层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升高,容易遇冷形成降雨。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傍晚,由于一天的阳光加热,温度较高,低空大气水分一般不会很多,但尘埃因对流变弱而可能大量集中到低层。晚霞主要是由尘埃等干粒子对阳光散射所致,因此,如果此时出现鲜艳的晚霞,说明西方空气比较干燥。我国中高纬度地区受西风带影响,气流由西向东移动,未来本地天气不会变坏,所以有“晚霞行千里”的说法。冷空气活动是天气变化最主要的因素,冷空气的来临对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指的是江淮地区一年四季分明,进入秋季以后天气凉爽,随着雨水一次次的降临,气温也会不断降低。这是因为,进入秋季以后,太阳直射点向赤道以南移动,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随着西北风的来临,冷空气一次次南侵,会带来大风、降水、降温等天气现象。冷空气活动频率一般5到7天一次,所以如果观察到十次左右降水,即表示已经是秋后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秋尽冬初,所以说“十场秋雨要穿棉”。除此之外,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结果,是天气变化最直接的反映者,看云识天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也是非常实用的常识。“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就是典型的根据云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的例子。“鱼鳞斑”,是指气象学上的透光高积云,一般在三四千米的高空出现,是由许多灰白色的小云块有规律地排列而成。各个云块互相分离,又互相并和,在云块的空隙里,可以看见蓝天;云层较厚的地方,也能显示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整个云层比较薄,中心较厚,看上去中心灰暗,边缘薄而明亮,一明一暗宛如鱼蜂。云块排列整齐,又像是屋顶的瓦片,被人们称作“鱼鳞斑”或“瓦块云”。这种云多在高气压的控制条件下,大气比较稳定时出现,是晴天的征兆。这些谚语从劳动生产中产生,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直到今天,依然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摘编自刘心愿《从气象谚语读懂常识之“理”》)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发现事理,需要先搜集梳理资料,然后观察、思考,最后发现隐藏的规律。 B.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梁思成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C.《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的说理思路相近,都能体现“格物穷理”。D.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有助于将事理“说得清,道得明”,如打比方、作比较等。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木叶”》第二节中的设问五连击方式,是林庚采用了“卖关子”的说明技巧。B.《中国建筑的特征》善用比喻,让相对陌生的事物特征鲜明,使读者更准确地辨别。C.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含有气象等地理知识,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D.“鱼鳞斑”云多在高气压的控制条件下,大气比较稳定时出现,所以能预示晴天。3.下列选项与清晰说明事理无关的一项是(3分)A.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文章例话》)B.抽象的事理附着于事物,只待我们去发现。(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C.故(诗文)妙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D.既然设问可以增加效率的话,为什么要吝啬这些设问呢?(叶圣陶《文话七十二讲》)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说清道明事理”应注意的事项。(4分)5.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四指出,“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材料二以“气象谚语中的‘理’”为对象进行说明,请结合你总结的注意事项,对材料二进行点评。(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出徒(节选)杨知寒我十岁那年的秋天,院子里的山楂树挂了果。同年冬天,母亲对父亲说,她决心要去卖山楂了。父亲没有反对,第二天他很早就出门,带回很多的砂糖,还有一口锅。母亲让我离远一些,她手上拿着一张纸,上面是央人给她写的,制作糖葫芦的步骤。她反复看,反复在厨房里试验,一丝不苟,还往脸上挂上了白口罩,像个课本上的女研究员,只是没穿制服,穿家常衣服,还跛了一条腿。晚上父亲从海边回来,他推门的手有些抖,大概是冻的。他要光脚在海水里泡上很久,捕捉一种纤细的红虫子,一斤四块钱。母亲脸很白,人也虚弱,腿脚不便,不常出门走动。想来做山楂这件事,她也计划五年了,五年前她在我家院里栽下十棵山楂树。五年后,她安慰害怕等冬天到了会失去营生的父亲说,我们还有这些山楂。母亲不单叫父亲去卖糖葫芦,叫我也要去。父亲求情说,孩子太小。①母亲说,打小练。母亲把做好了的糖葫芦放进两个筐里,大筐给父亲,小筐给我,叮嘱我说,五毛一串,是小山楂串的,一块一串,是大山楂串的。早上七点刚过,寒假里我还是头一次起这么早。母亲给我套了条厚实的棉裤,裹上棉衣,往我头上罩个仪能露出一双眼睛的毛线帽子。父亲和我一起出门,我俩肩上一人扛一个糖葫芦架子,是个高高的棍儿,最上头用铁丝固定住一只编织袋。母亲嘱咐我,糖怕落灰,一定要到了地方,站住脚,再把糖葫芦从筐里拿出来,一串串在铁丝里插好。八点多,农村天已大亮,父亲走上另一个方向,身形越来越远。我前方是村里唯一一条开阔路,走到头,就是镇上,是逢年过节我最期盼去的地方,母亲告诉我,寒假里剩下的每一天,我都要去那儿。我会成为那些小贩中的一员,自己挣钱,数钱,经营一份买卖。我挎着筐,扛上架子,像个孤胆英雄走上未知的征程,有认识的大人站在道边儿看我,看我这身装束。我听到他们的小孩儿在叫,爸,你看他要去打人。他爸告诉他说,不打人,他卖东西。我把眼神扫过去,想这可能是我第一个买主,大人被我一看,将孩子往屋里哄,说不买不买。我知道不能心急,他们还没看过我筐里有什么,不知道那是母亲淘洗了多少遍的山楂,反复试验了多少遍火候,挂上去的糖浆。那是世上最好的糖葫芦。我自信地想,等到了镇上,一亮货,会有识货的。 半小时后,我走到镇上,②集市的热闹在我眼中,一时变异成了别的气氛,像张牙舞爪的狮子,也像有些大人消闲时,那种烟雾缭绕的牌局。我在人群里挤来挤去,筐被撞了好几下,还不知道自己该站在哪儿。似乎哪儿也没有我的位置,棉线帽子下,我的脸颊发烫,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儿空地站住,是街尾的位置,旁边有个水果摊,清一色摆着苹果。水果摊后的男人,将两只脚架在一张椅子上,倒躺着看我。他一声也不吆喝,漠然观察迎来走往的人,遇到有抬手拿他苹果的,就拽个塑料袋扔过去。我以为或许可以不用吆喝,也会有人像摩挲他的苹果一样,试图摩挲我盖在筐上的毛巾布,试探问,小孩儿,底下有什么呀?到时我再说,底下有好货。可整个上午过去了,没人来摩挲毛巾布,也没人看我一眼。③除了那个卖苹果的,他似乎当我是一景,不时发出古怪的笑声,我的存在,消磨了他的寂寞。这时,有人来买他的苹果。那人就拿了一个,将买来的苹果塞进我的帽子底下,说,口干了吧。那人是父亲。我抓着苹果,盯着他说,我一串也没卖出去。父亲说,你根本也没卖啊。我没听见你吆喝,你吆喝了吗?我说,张口费劲儿。父亲让我跟着他,往家回。回去的路上,他给我讲今天他是怎么张口的。他说,你妈这个帽子,缝得好。就露一双眼,像不像个蒙面侠客?你就想你是个侠客,四海为家,到哪儿不留名,谁也别想认得你。我说,我明天不想出来了。父亲没反驳我,说咋的都行。午后风刮得大了些,路上人渐渐少了,父亲说我们只是回家吃个饭,下午还要去的。我在帽子里吃完整个苹果,心说下午我就不去了。④我是个小孩儿,我不能回家这么晚。到家门口,母亲还是等在那里,像每天看到我放学一样,露出安稳的笑,相比平常,笑容里有更多的欣慰在。我往她怀里钻,筐扔掉,打了个小声的嗝。母亲掂量我的筐,知道了我上午卖货的结果。我撒娇说,下午不去了。她和父亲一样,点头说行。她只是多问了一句为什么。我说,张嘴吆喝,太丢人。母亲点点头,掀开筐上的毛巾布,翻开塑料纸,拿了最上面一串糖葫芦,递给我。她说,你看,我做的糖葫芦上,糖是什么颜色的?我拿在手上转了两圈,阳光反射,糖面像镜子一样闪出迷人的光线。我说,银色的。她说,外面卖的糖葫芦上,糖都是黄色的。知道咱家的糖浆,为什么透亮吗?我摇摇头,眼前闪过一些画面。她说,我眼珠不差,盯着热的。她又问,知道咱家山楂,为什么通红吗?我在水里筛了又筛,五次打底。我说,妈你别说了。吃过饭,我和父亲又一起出门,走两个方向。下午落了一场雪。在刮着雪的集市上,我想自己是个侠客,想糖浆在阳光下的颜色,终于在卖苹果的男人味起眼睛,想躲风雪时,喊出人生第一句吆喝:糖葫芦,世上最好的糖葫芦——五毛钱。(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主要叙述了“我”第一次售卖糖葫芦的经历,从儿童视角叙事,语言简洁平实。B.父母虽然在孩子是否应该去卖糖葫芦的问题上有分歧,但最终同意了“我”的要求。C.“我”在路上的自信、在集市中的忐忑以及回家时内心的退堂鼓,都符合儿童心理。D.“我”能够战胜自己,最终“出徒”,敢于大方地叫卖,离不开父母的引导与关爱。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①并非母亲向生活的苦难低头,默认挣钱最重要,而是表现了母亲特有的育儿智慧。B.句②“张牙舞爪的狮子”这一形象的比喻,点明“我”初次走入市集售卖的惊惶不安。C.句③所写卖苹果的男人是个经验老道的商贩,对“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孩嗤之以鼻。D.句④“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小孩”,与出发时感觉自己“像个孤胆英雄”形成反差。8.从开始踏上外出售卖糖葫芦的道路,到最后喊出第一声叫卖,“我”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9.有人说,在“我”出徒的过程中,父亲与母亲所起的作用不同,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文本阐释你的理解。(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子皮①欲使尹何①为邑。子产①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②崩,侨将厌③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节选自《左传·鲁襄公三十一年》)材料二: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抉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一》)[注]①子皮:名罕虎,郑国执政大夫;尹何:子皮的年轻家臣;子产:即公孙侨,郑国大夫。②榱(cuī) : 屋椽。③厌 (yā) : 通“压”,与下文“厌覆”的“厌”同。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侨闻A学B而后入政C木闻D以政E学者也F若果行G此H必有所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利,使动用法,使……受益,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不同。B.不敏,不才,不聪明,是自谦的说法,与成语“敬谢不敏”的“不敏”意思相同。C.微,如果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思相同。D.“夫德者人之所严”与《礼记》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之”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皮想让年轻的尹何治理封邑,而子产认为尹何缺乏经验,贸然任用会害了他。B.子产以“美锦”和“田猎”为喻,说明为政需先学习,不能直接以政事来练习。C.子皮最终被说服,承认自己目光短浅,并决定将家事也全部交由子产来决断。D.司马光认为选拔人才时,如果无法得到圣人或君子,宁可选择愚人而非小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2)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14.子产和司马光在“用人标准”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5~16题。题金陵王冕赏心亭前春草花,赏心亭下柳生芽。收功漫说韩擒虎,亡国岂由张丽华。 江山万古足登览,豪杰几人过叹嗟。野老相逢闲指点,六朝宫阙尽桑麻。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开头描绘了赏心亭春花盛开、柳生新芽的优美画面,也暗示自然规律的永恒。B.颔联用“漫说”“岂由”抒写个人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独特思考。C.诗歌以野老的视角收尾,曾经的宫阙变成了农田。突显了朝代更迭后的沧桑变化。D.全诗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闲指点”的淡然口吻,强化了全诗的时空虚无感。16.本诗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题材相同,情感相近,请简要分析两者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艺术手法。(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是杜甫在《登岳阳楼》“ , ”两句中的忧国忧民、泪流满面。(2)小明同学假期跟随父母到湖南旅游,乘着小船飘荡在洞庭湖上,看着万里湖面如玉似镜,不禁吟起《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3)水不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古人抒情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流水”意象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春联又称门对、春贴、对子、桃符、楹联,通常由一幅对联和一个横批组成,是中国人春节民俗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春节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景观。对仗工整、简捷明了的春联,表达了人民群众趋邪避凶、迎春纳福的美好愿望,为春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彰显了汉语的独特魅力。2006年,“楹联”作为一种“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录。春节意味着冬去春来、季节变换,大地从一片沉寂的寒冬迈向万物复苏的春天,带给人们春的消息、春的喜悦,比如,“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描绘了冬去春来的生动场景。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开始、孕育着新的希望,人们在春联中(甲),比如,“爆竹声中催腊去,寒梅香里送春来”就是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民间习俗中,辞旧迎新意味着一种生肖代表的年份即将过去,另一种生肖代表的年份即将来临,因此,用十二生肖相关内容来形容岁时更替的春联 A ,比如,“虎振雄风留浩气,兔迎盛世蔚新春”“甲辰龙舞春光好,乙巳蛇行福星高”都是大家 B 的生肖春联。(乙),在造纸业发达之后才改为纸质春联。春联习俗承袭了挂桃符避邪纳福的传统民俗意义,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举凡国泰民安、物阜年丰、添福添寿、招财进宝、平安喜乐等各种各样的美好祝愿都可以在春联中 C 地表达。“民安国秦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年丰人增寿,春早福满门”等就是体现。形式上,传统春联采用平仄相间的节律,体现了汉语作为声调语言的特点。修辞上,(丙),春联还善于使用夸张、拟人、重复等手法。①随着社会发展,②使春联也出现了不少新变化。③尽管时代如何变化,④春联给年俗带来的喜庆氛围不会变,⑤春联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不会变,⑥春联彰显的汉语魅力也不会变。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请结合材料内容,赏析春联“雪爱梅花人爱雪,春回大地我回春”。(4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语文老师指导《红楼梦》阅读时说:阅读要学会“精读”和“跳读”。精读就是细读,精思,欣赏精彩部分,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名著的魅力。而跳读就是要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的,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也可以是不甚精彩的章节,不要为价值不大的部分劳神耗力。其实“精读”和“跳读”何尝不是一种人生态度?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阅读1.A2.B3.C 4. ①充分占有材料,深入调查研究,观察与思考并重,善于发现规律(事理)。②说明思路要清晰严谨。③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技巧和方法,如“卖关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增加事理说明的吸引力和准确性。(4分,①②每点1分,第③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5. ①文章列举了广为人知的气象谚语,对气象学现象展开深入调查研究,总结规律,清晰讲述常识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②文章说明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科学,比喻形象,增加了说服力。③文章可加入适当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以更好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探究意愿。④可适当加入一些说明方法,如作比较、列数字等,使说明对象更容易被读者理解。(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言之成理即可)6. B【解析】母亲决定让我去售卖糖葫芦,我并没有主动要求。7. C【解析】“似乎”说明对卖苹果的男人的理解主要是我的猜想。8.①刚上路时“我”充满自信,面对可能购买的顾客富有耐心。②到达集市后“我”变得不安、手足无措、害羞、退缩。③父亲到来后,“我”明确表示讨厌外出挣钱。④回家见到母亲后,“我”决定再次外出,并且最终勇敢突破自我。(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9.示例1:同意。①父亲最初反对我外出售卖糖葫芦,后来给我带来苹果缓解口渴,对我要求回家并不反对。这些都说明父亲主要是关爱的作用。②母亲决定让我出去售卖糖葫芦,为我准备保暖衣帽,耐心给我讲做糖葫芦的过程鼓励我,母亲更加希望我能从小锻炼,承担起责任,母亲是我“出徒”的决定者、引导者。(6分,每点3分)示例2:不同意。①父亲和母亲在我是否应该外出售卖糖葫芦的问题上,并没有过多分歧和争吵,说明意见基本一致。②无论是父亲给我的苹果,还是母亲准备的衣帽,都饱含父母对我的关爱。③父亲、母亲都尊重我的意见,父亲采取温和的方法,母亲以身作则而又立场坚定,他们都循循善诱,表现了在生活中一家人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6分,每点2分)10.CFH 【解析】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11.D 【解析】用法相同,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2.C 【解析】子皮并未将家事全交子产,而是表示家事也要听从子产的建议。13.(1)我喜爱他,他一定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那里学习一下,就会更加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4分。“爱”“夫”“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句意1分)(2)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因此)考察选用人才的人,往往被人们的才华蒙蔽,却忽视(忽略、遗漏)了他的品德。(4分。“是以”“被动句式”“遗”各1分,句意1分)14.同:任人唯贤,都强调任职者需具备相应资质或能力。(1分)异:①子产:为政先学习,以才为先,侧重实际能力与经验;(1分)②司马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更重视道德品质。(1分)(3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15.D 【解析】“时空虚无感”错,其实是通过平民的批判视角,揭示帝王叙事、权力更迭在民间记忆中的淡化过程。 16.①借景抒情,都描写了金陵城美好的景色,借以抒发对人事变迁、王朝兴衰的感叹;②怀古伤今,两首诗都通过怀念古迹古事,表达对当世现状的思考;③用典,两首诗都用了隋灭南唐(韩、张)的历史典故,表达对历史的反思;④对比,都有金陵城昔盛今衰(六朝时兴盛如今衰草满地)的对比,抒发感慨。(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可得满分,如答“虚实结合”,言之成理亦可)17.(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3)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6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则该处不得分)二、语言文字运用18.一副,简洁,驱邪,名录(3分,每处1分,改对任意3个即可)19.A:比比皆是;B:喜闻乐见;C:酣畅淋漓(淋漓尽致)(3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则该处不得分)20.②,修改为:春联也出现了不少新变化③,修改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4分,每点2分,其中写对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21.甲:充分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乙:春联由桃符演变而来丙:除了最能体现春联特点的对偶之外(6分,每空2分)22.①“雪”“梅花”描绘了春节时节典型的生动景色,营造了喜庆氛围,抒发了人们喜悦的心情。②“春回大地”“回春”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民族文化。③声韵和谐,使用了对仗(对偶)和重复的修辞手法,彰显了汉语的魅力。④采用回文手法(或者具有回环往复的结构),这种首尾呼应的结构,暗喻自然规律与人类生命的永恒轮回。⑤谐音双关,“回春”双解:既指春天重返人间,又暗含“恢复青春活力”之意,表达人们对健康长寿、事业焕新的祈愿。(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三、写作(60分)23.参照202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子皮想让尹何治理一个采邑。子产说:“尹何年轻,不知能否胜任。”子皮说:“这个人忠厚谨慎,我喜爱他,他一定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那里学习一下,就会更加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子产说:“不行。一个人假如真正喜爱别人,总是希望对这个人有利。现在您喜爱别人,就想让他来管理政事,这就如同让一个还不会拿刀的人去割肉一样,多半会割伤自己。您的所谓爱人,只不过是伤害人家罢了,那么以后谁还敢求得您的喜爱呢?您在郑国如同房屋的栋梁,栋梁折断了,屋椽自然要崩塌,我也会被压在屋子底下,因此怎敢不把自己的全部想法说出来呢!譬如您有一块美丽的锦缎,您一定不肯让人用它来练习剪裁衣服。担任大官、治理大邑,这些都是人们身家性命之所寄托,却让一个正在学习的人来担当。大官大邑与美丽的锦缎相比,不是更加贵重吗?我只听说过学好了然后才去管理政事,没听说过就用治理政事的方式来让他学习的。如果真这么做,一定会受到危害。比方打猎吧,射箭、驾车这一套练熟了,才能猎获禽兽;假若从来就没有登过车、射过箭和驾过车,总是为翻车发生事故而提心吊胆,那么,哪里还顾得上猎获禽兽呢?” 子皮说:“太好了!我这个人很笨。我听说过,君子总是努力使自己懂得那些重大的遥远的事情,小人总是使自己懂得那些微小的眼前的事情。我是个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是知道加以爱惜的;大官、大邑,这是身家性命之所寄托,我却认为是遥远的事情而忽视它。假如没有您这番话,我是不会懂得这个道理的。从前我说过:‘您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封地,在您的庇荫之下,还是可以把封地治理好的。’从现在起才知道,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从现在起我请求,虽然是我家族的事情,也听从您的意见去办理。”子产说:“人心的不同,就像人的面貌一样。我怎敢说您的面貌同我的一样呢?不过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还是要奉告的。”子皮认为子产非常忠实,所以就把郑国的政事委托给他。子产因此才能治理郑国。材料二:才,说的是聪慧、明察、刚强、坚毅,德,说的是公正、耿直、中庸、平和。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德行是才能的统率......所以才德全备的才能够称为“圣人”。既无德又无才的只能叫作“愚人”;德行胜过才能的可以叫作“君子”,才能胜过德行的就只能叫“小人”了。大凡选拔人才的办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委以重任的话,与其选择小人,还不如选择愚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拥有才能能够做善事,小人拥有才能却常常用来作恶。有才能的人行善,善行没有不到的;有才能的人为恶,恶行没有不到的。愚人虽有为恶的念头,由于智力不健全,才力不能胜任,就好像小狗咬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的智慧足以加剧他的奸诈,又有勇力来施行暴力,就好像虎添双翼,他的危害之大不可想象啊!有德行的容易受人尊敬,有才能的容易受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考察选用人才的人,往往被人们的才华蒙蔽,却忽视了他的品德。古往今来,国中的乱臣贼子,家族的败家浪子。由于才华有余而德行不足,造成家国覆亡的不可胜数。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