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 精神。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对比、衬托、语言描 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文学常识
传统史书体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春秋》《左传》。
(2)纪传体: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的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创始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
(3)国别体:以国家(诸侯国)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国语》《战国策》。
(4)通史:连贯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如《史记》《中国通史》(区别于“断代史”)。
(5)断代史:记述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历史阶段史实的史书。如《汉书》《宋史》等(区别于“通史”)。
(6)纪事本末体:以重要事件为纲,自始至终有系统地把它记载下来。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由于划分标准不同,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于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是西汉时期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记事上起前453,下迄前209年,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本文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的故事。唐雎,是安陵国的臣子。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消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几年,秦国就统一了天下。
背景资料
唐雎( ) 怫然( )
韩傀( ) 免冠徒跣( )
缟素( ) 庸夫( )
色挠( ) 以头抢地 ( )
休祲( ) 寡人谕( )


guī
xiǎn
gǎo
yōng fú
náo
qiāng
jìn

字词积累
听读课文,注意句读。
唐雎
秦王
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
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
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对……说;告诉
想要

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答应
给予恩惠
很好
虽然这样

想;愿意


高兴
因此


出使
疏通文意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必须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恩惠,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那很好;虽然这样,但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
翻译
疏通文意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
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
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
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
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
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为什么
况且
使……灭亡
表转折
凭(借)
……的原因
把……看作忠厚的人
所以
扩充
表转折
违背(背叛)
疑问语气助词
回答
顺接连词
即使
可况只是
像这样
错,通措
轻视
……的原因
疏通文意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可安陵君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有德行)的人,所以我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是因为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土地守护它,即使拿一千里的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翻译
疏通文意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
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盛怒的样子
曾经
听说
平民
摘掉
帽子
光着


撞地
罢了
平庸无能的人
取消独立性,使得本来可以独立成句的话变得语意未完
取消独立性
助词,的
取消独立性
疏通文意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
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
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通“苍”
发作
吉祥
不祥

降示

白色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拔出
站起
疏通文意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士发怒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翻译
第一部分:(第1段)
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
[开端]
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
具体叙写唐雎出使秦国的经过。
(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所“谕”之理,反衬唐雎出使胜利,点明主题。
[发展与高潮]
[结局]
第二部分:(第2、3段)
第三部分:(第4段)
整体感知
文言知识
通假字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错”同“措”,放置、安置。
“仓”同“苍”,青色。
文言知识
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虽然如此。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
“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
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这样,如此。 今义:判断动词。
非若是也
古义:仅,只是。
今义:成直线的(跟“曲”相对)。
岂直五百里哉
古今异义
文言知识
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
休祲降于天
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花或叶子)脱落。
长跪而谢之
古义:只,仅仅。
今义:徒弟,学生。
徒以有先生也
古今异义
文言知识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动词,派、派遣
动词,出使

秦王怫然怒
怀怒未发
动词,生气、发怒
名词,愤怒

此庸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名词,成年男子的统称
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连词,假使、假如
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

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动词,裸露
副词,只、仅仅

以头抢地尔
以君为长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介词,用
介词,把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

受地于先王
请广于君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介词,从
介词,给、为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愿终守之
聂政之刺韩傀也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介词,到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千里不敢易也
转折连词,虽然
假设连词,即使
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

挺剑而起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以君为长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代词,……的人
代词,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

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怫然怒
指示代词,这样
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的样子
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正色邪
其真无马邪?
语气词,表示祈使语气
连词,表示选择

轻寡人与
与臣而将四矣
呼尔而与之
语气词,表示疑问
连词,和、同
动词,给予
语气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北冥有鱼》
《马说》
《鱼我所欲也》
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
轻寡人与
天下缟素
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文言知识
伏尸百万
流血千里
且秦灭韩亡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词类活用
1.本文中唐雎用了什么样的说话技巧?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道义
威力
唐雎的说话技巧
合作探究
2.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合作探究
3.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
贪得无厌、
奸诈狡猾,
前倨后恭
色厉内荏
的封建统治者
人物形象
唐雎:
从容镇定,不畏强权,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具有凛然正气、智勇双全、能言善辩的外交家的形象。
人物形象
写作特色
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突出了主人公,并通过其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正面描写:唐雎义正辞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 了他不畏暴君,效法“三子”,挺剑而起的英勇壮举。
侧面描写:还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 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1、选材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描写方式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作特色
3、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作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唐雎不辱使命
使秦原因
秦王:欲易安陵
安陵君:愿终守之
斗争经过
抵制骗局
反击护国
秦王:轻寡人与
唐雎:千里不易
秦王:天子之怒
唐雎:布衣之怒
取得胜利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胆识兼备
板书设计
主旨归纳
文章叙述了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揭示弱国安陵能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课堂检测
1.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B
课堂检测
2.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分析,有误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一段交待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为下面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
C.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一段是斗争的高潮。
D.秦王最后还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他害怕了,从正面表现了唐雎的不畏强暴。
D
课堂检测
3.选出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
A.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
B.本文讲述了唐雎出使秦国的故事,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家利益,不畏强暴的精神。
C.秦王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狂妄自大。
D.作者把这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C
课堂结束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