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单元综合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单元综合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单元综合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进入新时代,我国外交领域一方面调整了以双边为主的外交模式,更加重视全球范围的问题;另一方面调整了在经济上对国际社会的贡献,更加重视贡献中国理念与智慧。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我国( )
①推动认识不断从理性向感性发展
②以动态的方式去思考和认识对象
③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④注重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创新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巴以冲突不断升级,面临失控风险。习近平指出,巴以冲突这场悲剧延宕至今,是对人类良知的考验,国际社会必须有所作为。我们呼吁推动加沙立即实现全面、可持续停火,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
员国,支持恢复巴勒斯坦民族合法权利,重启“两国方案”,实现中东地区持久和平。这说明( )
①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②动态性的辩证思维有助于科学地把握事物
③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处理“此”与“彼”相对独立的关系
④辩证思维的整体性排斥了局部的独立性和静态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老师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这一思维过程( )
①坚持了分析的方法
②坚持了综合的方法
③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④坚持精确认识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NI(国民总收人)普遍都在3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人均GNI不超过2万美元,显然,中国与现行发达国家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按照这一标准,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对材料中分析问题的方法认识正确的是 ( )
①运用了定量分析 ②运用了定性分析 ③运用了类比推理方法 ④运用了归纳推理方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质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以下成语典故可以印证这个道理的有( )
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②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③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经过持续奋斗,2020年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1年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主要告诉我们 ( )
①量变和质变是两种不同的状态
②质变比量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④要在新质基础上开启新的量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割裂传统、凭空创造,而是扎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铸就的现实土壤,不断赓续并更新中华文明,发展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发展体现了 ( )
①文明进步的飞跃性与间断性离不开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
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其质的规定性是不变的
③对中华文明形态的认识经历了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在扬弃中实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
A.为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得中”而处之
B.复杂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C.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注重量的积累
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9.《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 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在菜里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好吃 ”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C.只要坚持辩证思维就能正确认识事物
D.连续性的不断积累一定能够产生间断性
10.最大下潜深度为7 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 99.8%,这是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目标。海试团队从最初的50米到1109米,再到3759米,再到5188米,最后成功完成7000米级海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纪录被不断地刷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事物的发展是 ( )
A.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不断否定自身的过程
C.借助外力实现的变化
D.实现持续量变的过程
11.现代西方哲学中有人主张“绝对否定”,认为任何肯定都是对辩证法的“背叛”,经过否定,一切对立面都将消灭,剩下的仅仅是“衰落和虚无”。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
①把否定看作全盘抛弃
②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
③把否定看作发展的环节
④把否定看作联系的环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马克思说:“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具体”( )
①指的是感性具体
②指的是思维具体
③是对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④只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整体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文D.③④
13.“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自然。”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在于 ( )
A.思维抽象是思维活动的起点
B.思维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C.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D.思维抽象能对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进行概括或规定
14.从思维抽象的过程来看,其关键环节是 ( )
A.分离 B.提纯 C.简略化 D.理想化
1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分析“商品”这个概念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的规律性,建立起一个再现资本主义社会的严密的逻辑体系。这说明( )
①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必须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具体
②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
③抽象思维注重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④理想化、提纯、分离等是思维抽象的重要形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主观题(共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3年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记者会上表示,我们国家人口增长由正转负大家有所担忧,有的人担心我们国家的人口红利是不是就此消失了,我看恐怕不是这么简单。
人口红利既要看人口数量,更要看人口质量,既要看人口数,更要看人才数。我们国家现在的劳动力总数,准确表述是适合劳动年龄的人口已经有近9亿人,而且每年新增劳动力是1500万人,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一个巨大优势或者显著优势。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经超过 2.4亿,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14年。因此,可以说我们的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逐步形成,发展的动力依旧强劲。
结合材料,谈谈李强总理关于“人口红利”的论述是如何体现“把握辩证分合”的。(1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调查发现,我国的家庭教育中,有70%的家长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还有10%的家长是严厉处罚。这些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是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差,适应能力差,甚至走向家长教育期望的反面。
民法典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为处理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准则。父母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在“依法带娃”的同时,也要对孩子的成长有更理性的期待,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谈谈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成长有更理性的期待应如何正确运用适度原则。(1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王某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参观了外地的一个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日光温室内玫红、淡粉、净白、纯黄、青绿等数十种蝴蝶兰竞相吐蕊,远远看去,犹如一只只上下翩飞的蝴蝶,深深地吸引了他。学习结束后,王某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蝴蝶兰培植资料,对蝴蝶兰的品种、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有了深入了解。他又考察蝴蝶兰的市场行情,发现其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于是,建起了温室花卉大棚开始种植蝴蝶兰。他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和经验总结,通过花期调控技术来调整蝴蝶兰的生长周期和上市日期,实现了周年生产。夏季主要销往南方,冬季主要在本地销售。王某所培育的蝴蝶兰种苗还销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年销售收入达1000 余万元。
从认识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王某对蝴蝶兰的认识坚持了抽象与具体的对立统一。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对此加以阐述。(12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应推动认识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发展,①错误。进入新时代,我国对外交领域的相应调整,说明我国以动态的方式去思考和认识对象,更加重视全球范围的问题,说明我国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②③正确。④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C。
2.A 【解析】习近平的观点基于巴以冲突不断升级,面临失控风险的事实,体现了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①符合题意。巴以冲突这场悲剧延宕至今,国际社会必须有所作为,体现了动态性的辩证思维有助于科学地把握事物,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且“此”与“彼”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③不符合题意。辩证思维的整体性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和相对的静态性,④错误。故本题选A。
3.C【解析】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老师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坚持了综合的方法,从整体上认识事物,②③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精确是分析方法的优点,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4.A【解析】发达国家的人均GNI 普遍都在3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人均GNI不超过2万美元,这属于定量分析,①符合题意。“中国还不是发达国家”属于定性分析,②符合题意。题中运用的是比较方法,③排除。题中运用的是演绎推理方法,④排除。故本题选 A。
5.D 【解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没有涉及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①不选。“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没有涉及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②不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意思是堆积的土多了可以成为山,比喻事业成功由点滴积累而来,积少成多,聚小成大,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③正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④正确。故本题选D。
6.D【解析】经过持续奋斗,2020年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主要告诉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③正确。2021 年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主要告诉我们为实现持续发展,要在新质基础上开启新的量变,④正确。①与题意不符,排除。量变和质变对推动事物发展都很重要,②错误。故本题选D。
7.C【解析】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赓续并更新中华文明,发展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体现了文明进步的飞跃性与间断性离不开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①正确。事物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并不意味着事物质的规定性是不变的。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发生破裂。②错误。认识发展的历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③错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割裂传统、凭空创造,而是扎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铸就的现实土壤,不断赓续并更新中华文明,发展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说明现代并非与传统绝缘,要在扬弃中实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④正确。故本题选C。
8.A 【解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鲁,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这句话强调为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得中”而处之,A符合题意。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未体现要注重量的积累,C不符合题意。该句话未强调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A。
9.B【解析】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所以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材料中愚人的做法没有坚持适度原则,B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坚持辩证思维有利于正确认识事物,C说法太绝对。故本题选B。
10.B【解析】海试团队从最初的50米到1109米,再到3 759米,再到5188米,最后成功完成7 000米级海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否定自身的过程,B入选。彻底否定一切、借助外力实现变化,都是形而上学否定观, AC不选。随着记录被不断地刷新,反映的是事物不断否定自身的过程,而不是持续量变的过程,D不选。故本题选B。
11.A【解析】经过否定,一切对立面都将消灭,剩下的仅仅是“衰落和虚无”观点的错误在于把否定看作全盘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①②与题意相符。材料的观点没有看到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③④排除。故本题选 A。
12.C【解析】思维具体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由以上分析可知,马克思所讲的“具体”指的是思维具体,它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②③入选。①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13.D【解析】感性具体是思维活动的起点,A错误。思维抽象的东西未必都是正确的,B错误。思维具体是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C错误。“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自然。”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在于思维抽象能对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进行概括或规定,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4.B
15.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而不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具体,①排除。材料强调了“商品”概念在《资本论》中的重要性,即“商品”概念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认识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起点,也表明抽象思维注重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②③正确。理想化、提纯、分离等是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④错误。故本题选 C。
16.(1)人口红利既要看人口数量,更要看人口质量,既要看人口数,更要看人才数。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把多层次、多视角的认识综合起来,整体性地思考问题。(2)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人,每年新增劳动力是1500万人,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一个巨大优势。坚持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是用变化发展的、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考察人口的现状,而且想到了人口发展的未来。(3)通过对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数、人才数的分析,得出人才红利正在逐步形成,发展的动力依旧强劲,体现了辩证地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4)总理的论述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作出的,体现了辩证思维坚持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解析】本题属于体现类试题,需要提取材料关键信息,链接教材知识。关键信息①: 既要看人口数量,更要看人口质量,既要看人口数,更要看人才数→可联系辩证思维的整体性。关键信息②: 每年新增劳动力是1500 万人→可联系辩证思维的动态性。关键信息③: 分析人口现状,得出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逐步形成,发展的动力依旧强劲→可联系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关键信息④: 总理的论述是在实践基础上作出的→可联系辩证思维坚持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
17.(1)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2)对孩子成长有更理性的期待,家长要坚持“依法带娃”,防止过分保护、过分监督和惩戒失当,推动子女发展和成长到最佳状态。(3)家长也应积极创造条件,促成孩子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使其达到家长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解析】本题属于分析类试题,需要提取材料有效信息,链接教材知识。有效信息①: 如何正确运用适度原则→可联系适度原则的含义。有效信息②: 不合格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结果是青少年承受挫折的能力差,适应能力差,甚至走向家长教育期望的反面→可联系理性期待、防止过分、“依法带娃”,创造条件,达成期望。
18.(1)王某在参观中被蝴蝶兰的美丽所吸引属于感性具体的认识,只是对蝴蝶兰的外部形象的直观感受。(2)王某深入了解了蝴蝶兰的品种、种植方法等,属于对蝴蝶兰某些方面本质的把握,形成了思维抽象的认识。(3)王某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和经验总结,终于形成对蝴蝶兰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通过花期调控技术调整生产带来高收入,上升到了思维具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