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读 课件(共4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读 课件(共41张PPT)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七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读
七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解读
新的学期
我来了
新的学期
我来了
目录|CONTENT
CONTENT
01
七下道法变化依据
02
七下道法逻辑结构
03
七下道法新旧教材对比
04
七下道法教材主要内容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前言部分,明确提到:“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意见》精神,教育部组织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到了修订教材的必要性和依据,强调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修订,教材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前言
第一部分
七下道法变化依据
随着“3·18”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标》的领布,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迈入了培育“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新教材作为这一变革的载体,其变化与调整无疑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固的思想根基,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特别是计对七年级的新教材,其变化更为显著对我们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第二部分
七下道法新教材逻辑结构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珍惜青春时光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单元
焕发青春活力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珍惜青春时光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单元
焕发青春活力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七年级下册共4个单元,11课,每课2-3框,共26框
青春正当时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人贵自尊
自信给人力量
人生当自强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法律为我们护航
走进民法典
远离违法犯罪
第一单元 珍惜青春时光
第二单元 焕发青春活力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青春期的美好与烦恼
自尊、自信、自强的健康心理素质
滋养精神世界,坚定文化自信
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成长
七下道法新教材
七下道法新教材
教材的核心:青少年如何成长(如何度过青春时光)
教材的主题: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等
教材的落脚点:书写青春最美华章
围绕“核心”“主题”和“落脚点”,架构起教材的四个单元。
第三部分
七下道法新旧教材对比
七下道法新教材整体变化
版本
新版教材
旧版教材
课数
11课
10课
逻辑
身心变化+自尊自信自强+道德教育+法律教育
身心变化+心理变化+集体生活+法治生活
板块
显性栏目、新增栏目、隐形栏目
新版
旧版
七下道法新旧教材目录对比
新版
旧版
第一单元整合了旧教材中关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内容,更加系统地关注七年级学生在这一时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的各种变化,为后续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七下道法新旧教材目录对比
新版
旧版
第二单元由旧教材“青春飞扬”和“青春有格”框题内知识点单独整合成每课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抗压能力,帮助学生在青春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七下道法新旧教材目录对比
新版
旧版
第三单元为新增单元,将原本九年级上册第五课中的“延续文化血脉”和“凝聚价值追求”系统整合为“传承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践行中华优秀美德”等内容,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能深入了解和传承本国的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七下道法新旧教材目录对比
第四单元把八上的“预防犯罪”“善用法律”等内容调整过来,在强调法律重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民法典的相关内容以及远离违法犯罪等具体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法治要求。
新版
旧版
第四部分
七下道法新教材主要内容
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切入,讲述如何珍惜青春时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管理情绪、品味美好情感,形成能够迎接挑战的能力。
共两课:
第一课:青春正当时
第二课: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第一单元 珍惜青春时光
基本立意与思路
1.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的起始单元,承接七年级上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主题,为学习本册第二单元“焕发青春活力”、引导学生做自尊、自信、自强的人奠定基础。
2.本单元以学生在青春期的身心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热爱生活、拥有乐观心态、身心和谐发展的青少年,从而更好地承担对社会、国家的责任。
3.为达成上述目标,本单元聚焦“青春期”,围绕健全人格的培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进入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形成健康心理,树立正确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为人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4.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让学生了解青春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带来的诸多变化,既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也学会克服青春期烦恼;掌握正确的性知识,正确对待两性关系,提高预防和应对性骚扰、性侵害的能力;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主动调节和管理情绪,在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提升情感境界。
第一课
青春正当时
1.1青春的邀约
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
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生理发生的变化
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心理发生的变化
1.2男生女生
男生女生各具特点,各有优长
1.3学会自我保护
了解正确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思维导图
了解获取科学的性知识的正规渠道。
自重自爱,边界和规则,提高预防和应对性骚扰、性侵害的意识和能力。
学会与异性交往
积极面对、内外兼修,不断求知与探索
第二课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2.1
揭开情绪的面纱
情绪是复杂多样
情绪会影响人的观念和行动
情绪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外部环境、生活事件、个人性格特点、对事物的观念和看法等
2.2
学会管理情绪
情绪是可以管理的
2.3
品味美好情感
情感是比情绪更为深刻、稳定的内心体验,是人基本的精神需求。
思维导图
情感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增加积极情感体验,承受和转化消极情感,在实践中提升情感境界。
管理情绪的具体方法:认识自己的情绪,调节情绪,合理表达情绪,培养积极健康情绪
讲述自尊、自信、自强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引导学生做到自尊自信,焕发青春活力,争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共三课:
第三课:人贵自尊
第四课:自信给人力量
第五课:人生当自强
第二单元 焕发青春活力
基本立意与思路
1.第二单元是对第一单元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与其共同构成青少年成长的“加油站”。
2.自尊、自信、自强作为青春生命成长的主体内容,既联系紧密,又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内生力量。
3.本单元聚焦发掘成长力量,坚定爱国报国两个层面。一方面,阐述青少年在面对虚荣、迷茫、困难和挑战时,要肯定自己、坚定信念、超越自我,焕发青春活力、绽放青春光彩荣;另一方面,阐述优秀的品质不仅是自我发展的阶梯,而且承载着家国梦想。青少年要坚定崇高信仰,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第三课 人贵自尊
3.1
人须有自尊
内涵: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包括自我尊重和赢得他人的尊重。
重要性: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我们便会感到快乐。
3.2
做自尊的人
学会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思维导图
学会不断提升自己
学会尊重他人
表现:自尊的人能认可自己;自尊的人知廉耻,明是非;自尊的人不爱慕虚荣。
4.1
人要有自信
内涵: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是一个人对自我能力的肯定,是一个人自我能力的彰显,是一个人精神风貌的体现。
重要性:自信让人乐观坚定,自信让人远离自负与自卑。
4.2
做自信的人
以自信的状态迎接青春这一段重要的人生旅程
思维导图
方法:找准定位,扬长避短;专注当下,积极行动;勇于探索,增强底气。
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坚定民族自信心,做自信的中国人
来源:自信源于自己的实力,源于获得的他人的肯定,源于从社会稳定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中获得的安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第四课 自信给人力量
5.1
人要有自强
内涵:是自我勉励、发愤图强,自强是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追求。
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自强,使人自主自立;自强,使人奋发向上。
5.2
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沉淀出的优良传统。
思维导图
方法:树立远大理想;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在苦于实于中磨砺成长,砥砺前行。
对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关系着个人的成长,也关系着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
第五课 人生当自强
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学生传承中华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弘扬中华人文精神、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
共三课:
第六课: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第七课: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第八课: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本立意与思路
1.在第一、二单元中,教材引导学生了解进入青春期身心发生的变化,感悟自尊、自信、自强,焕发向上的青春活力,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引领学生将视野扩大到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更广阔的精神世界中安顿自己的身心。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引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性认识,并学会用蕴含其中的精髓、精华滋养精神世界,提振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3.本单元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展开,每课第一框侧重于本主题内容在历史上的呈现,帮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魅力,第二框侧重于引领学生思考在今天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茁壮成长。
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地位和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精深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历久弥新。
6.2
做核心思想理念的传承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凝结为核心思想理念
思维导图
要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思想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等。
第七课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
7.2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思维导图
具体内容和要求:弘扬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文化,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
主要体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第八课
践行中华民族美德
8.1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
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8.2
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思维导图
大力弘扬和践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敬老等中华传统美德
具体道德理念和规范的内涵: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贵的担当意识等。
讲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和我们的关系,明确民法典保护人身权和财产权,知道违法和犯罪的危害,主动远离违法犯罪。
共三课:
第九课:法律为我们护航
第十课:走近民法典
第十一课:远离违法犯罪。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基本立意与思路
1.本单元从社会层面阐述“我”与法治的关系,回答“我”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尊重他人合法权益、远离违法犯罪和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等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法律知识,形成尊法守法、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观,在社会中成长成才。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个人也要为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理解自己与民法典、刑法、预防未成年犯罪等法律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3.本单元以“法治”为主题,围绕“我与法治”的关系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从内心深处尊崇法律、信仰法律。为达成这一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法律在个人成长、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还要让他们理解法律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将个人遵守法律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懂得我国法律体系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引导学生关注法律体系建设,懂得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贡献力量。
第九课
法律为我们护航
9.1
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
我国法律体系的本质
9.2
法律保障生活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思维导图
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形成并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
当前主要的立法进程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法律促进社会发展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10.1
认识民法典
民法典的调整范围及其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10.3
保障财产权
财产的重要性以及法律对公民合法财产的保护
思维导图
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法典体现了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法律保护人身权的意义和人身权的种类
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
法律保护隐私权
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民法典规定了平等、自愿、公平、等基本原则。
10.2
保护人身权
法律保护肖像权
法律保护继承权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11.1
认识民法典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1.3
严于律己
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思维导图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自觉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违法行为及其类别:违法行为一般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刑法的内涵和作用
犯罪的特征: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面对犯罪行为,既要敢于斗争,重要善于斗争
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11.2
犯罪与刑罚
只要心怀热爱
永远都是当打之年!
不问终点,全力以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