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考点精要】(八年级)一、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养成亲社会行为(1)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接纳与认可;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热心帮助他人。2、理性参与网络生活(1)网络有利也有弊,是把双刃剑。①网络丰富日常生活,让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促进了人际交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网络推动社会进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②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2)我们要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高媒介素养,促进沟通、完善自我;学会“信息节食”;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3、自由与规则(1)自由和规则不可分。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自由受到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2)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又需要自我约束。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4、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尊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5、文明有礼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和民族的尊严。6、诚实守信(1)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2)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树立诚信意识,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运用诚信智慧,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共同营造营造社会诚信环境。7、自我防范,远离犯罪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拒绝不良诱惑;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8、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1)违法犯罪行为损害了国家、社会、他人的权益,具有社会危害性。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见义勇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体现。(2)青少年要做到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利益。在保全自已的前提下,巧妙借助他人或社会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9.承担责任(1)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应尽的责任,才能构建和谐社会。②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资格、有能力、有信心承担起时代和国家所赋予的使命。③只有人人具有责任心,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我们才能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④正因为许多人具有不计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阳光和希望。(2)我们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①不言代价与回报地承担社会责任。②面对可以选择承担的责任,一旦作出选择,就应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应负的责任。③有些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应该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④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10、关爱他人(1)关爱传递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关爱他人,收获幸福。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2)关爱他人讲究策略。帮助他人时,要考虑他人的内心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面对复杂情形,要善于作出明智的判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前提下采取果敢和理智的行动。11、服务社会(1)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2)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青年担当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热爱劳动,爱岗敬业。12、维护国家利益(1)在我国,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国家利益关系民族生存、国家兴亡,维护国家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2)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鲜明的特点:将国家和人民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3)从根本上说,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是一致的。有时,国家利益难免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矛盾。(4)捍卫国家利益,我们要: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捍卫国家尊严,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积极维护国家团结稳定的局面。13、维护国家安全(1)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国家安全关系人民幸福、社会发展进步,是实现国家利益最根本的保障,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2)我们要自觉维护国家安全:①通过各种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为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建言献策;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监督和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开展。②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法规,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③严格遵守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规定,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14、劳动的意义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通过劳动实现;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通过劳动铸就。国家取得的成就,都是广大人民用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15.每个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每个人的岗位不同,从事不同的劳动,但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正是无数劳动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26.实现中国梦,创造美好未来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辛勤劳动。我们要:继续发扬实干精神,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新的辉煌;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担负起历史重任。二、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规范权力运行(1)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贻害无穷。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只有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2)规范权力运行的要求: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国家权力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3、我国宪法的地位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5、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学习宪法,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认同宪法,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践行宪法,自觉抵制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6、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宪法宣传活动的意义)有利于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有利于捍卫宪法的地位,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促进公民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有利于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7、监督权(1)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2)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8、人身自由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宪法规定: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9、人格尊严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公民的人格尊严包括公民享有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10、依法行使权利(1)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2)公民维护权利的方式有: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等。11、依法纳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任何逃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2、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2)我们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13、履行法定义务(1)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2)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3)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①违反民事法律,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②违反行政法律,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③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14、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15、我国的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6、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1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8、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对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我国的国家政策: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9、国家行政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是人民授予的。行政机关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20、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必须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责要对等,失责要追究,侵权要赔偿。21、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自由。22、平等在法律意义上的含义①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②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2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24、珍视自由①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②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25、公平正义(1)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2)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公平的环境。(3)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我们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