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认识自然物和人造物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认识自然物和人造物 教案

资源简介

4《认识自然物和人造物》教案
【核心概念】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与要求】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①知道我们周围的人造物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观察和区别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教材简析】
本课是冀人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四课《认识自然物和人造物》。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认识自然物和人造物,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的认知,为后续学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内容奠定基础。教材以草原情境引入,通过欣赏家园图片、寻找校园人造物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但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有限,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较为模糊。不过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类意识,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比较活动。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知道我们周围的人造物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观察和区别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
2.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能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
3.探究实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观察和辨别身边的自然物和人造物,提高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4.责任态度
激发学生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探究兴趣,培养爱护自然物、珍惜人造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能准确区分常见的自然物和人造物,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教学难点
理解自然物和人造物之间的联系,能用科学语言准确描述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教学准备】
学生:蓝笔和红笔。
教师:教学课件、彩色卡纸、皱纹纸、剪刀、胶水、彩笔、一次性筷子、吸管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问题 【PPT:1-4】 1.导入: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展示草原图片,提问:“草原上有什么?” 2.进一步提问:“这些事物有特点,如果要分类,你怎么分?” 3.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4.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自然地引出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讲解两者的区别。 5.继续提问:“除了我们在草原图片中看到的,还知道哪些自然物和人造物呢?”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6.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认识,顺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7.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自然物和人造物。(板书课题:认识自然物和人造物) 预设:草地、河流、牛羊、小山、蒙古包。 预设:动物、植物、物品。 预设:自然物有河流、树木、山峰;人造物汽车、房屋、衣服等。 通过播放歌曲、展示图片,营造轻松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助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培养审美与感知美好事物的能力。以这种方式自然引出课题,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果。
探究与发现 【PPT:5-12】 活动1。欣赏美丽的家园 1.展示八达岭长城、贵州高要梯田、河北赵州桥、长江三峡景区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识别图中的景点。 2.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描绘一下你们眼中家园的美丽。同时,大家找找看,图片里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现在打开课本15-16页。我们用蓝色圈出自然物,红色圈出人造物。” 3.在学生圈画过程中,巡视指导,解答疑问。 4.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展示正确答案。 5.出示长城和礁石的图片,提问:“长城和礁石都是由岩石组成的,为什么长城是人造物,那礁石是自然物还是人造物?” 6.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区分依据,鼓励学生互相倾听、补充和质疑。 7.教师进行总结。 【PPT:13-16】 活动2:寻找校园里的人造物 1.将学生合理分组,确保每组人数适中且成员能力互补。 2.向学生详细说明任务要求:在校园内仔细寻找人造物,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随意触碰危险物品。 3.发放记录表格,让学生画一画或写一写找到的人造物及其特点。在学生寻找过程中,教师跟随巡视,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 4.组织学生回到教室,按小组依次汇报。引导学生按照下面的句式说一说,如:我找到的人造物有: ,它的特点是: ,我们小组一共找到了 种人造物。 5.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 6.教师进行提问:“鸟窝是人造物吗?” 7.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区分依据,鼓励学生互相倾听、补充和质疑。 8.教师进行总结解释。 9.同样的讨论“那人工鸟巢呢?” 10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区分依据,鼓励学生互相倾听、补充和质疑。 11.教师进行总结解释。 认真观看展示的图片。 预设:用蓝色圈出长江三峡景区等自然物,用红色圈出八达岭长城等人造物。 参与小组交流。 预设:礁石没有经过人为改造,所以礁石是自然物。长城是人筑造的,所以是人造物。 积极参与。 预设:人造物有教学楼、篮球架、垃圾桶等。 预设:我找到的人造物有:篮球架,它的特点是: 篮球架由金属制成,我们小组一共找到了10种人造物。 预设:不是 预设:是 引导学生描绘家园美丽并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两者差异,深入理解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概念。 组织小组交流,营造互动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交流中拓展思维,完善知识体系 。 实地寻找人造物的过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走出教室,将课堂所学知识与校园实际相结合,增强对人造物概念的理解。
应用与拓展 【PPT:17-20】 活动:送你一朵小花 1.引导: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朵小花,送给帮助过你的人 。 2.拿出提前准备多种制作小花的材料,如彩色卡纸、皱纹纸、剪刀、胶水、彩笔、一次性筷子、吸管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3.详细讲解制作小花的步骤,边讲解边进行示范操作。比如,用彩色卡纸剪出花瓣形状,用彩笔装饰,再将花瓣粘贴组合,用吸管或筷子做花茎。 4.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对小花进行个性化设计。 5.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引导学生将制作好的小花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区,邀请学生介绍自己小花的特点和想送给的人。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6.引导:我想在校园一角用自然物和人造物共同构建一个独特的“盆景”区。下课后,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吧!”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课后继续延伸学习。 仔细聆听,认真制作。展示自己作品。 同学们开心地赞同。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小花,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意,对小花进行个性化设计,培养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总结与评价 【ppt:21-22】 1. 引导: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你学到了什么? 2.小结:我们通过本节课学会了像草原中的河流、山丘、牛、羊等是自然形成或自然生长的,称为自然物;像蒙古包、汽车等是人工制造的,称为人造物。 3.提问: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物和人造物。 4.组织学生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根据小组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小组加星,例如:安静倾听、积极发言、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等。 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预设: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造物?知道了桌子是人造物。 自我评价:学习新课后,学生从“我知道、我会做、我会说”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让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收获,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具体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主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 科学课堂学习习惯。
【板书】
4认识自然物和人造物
7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