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下科学第二单元背诵重点(教科版)2.1校园生物大搜索(★★★)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前提。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居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调查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了解、考查的科学研究方法。校园里的植物有银杏树、柳树、爬山虎、牵牛花、菊花等,校园里的动物有蚯蚓、蝴蝶、蜗牛、蚜虫、蜈蚣、蚂蚁等。(★★★)调查校园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过程:明确调查任务、制定调查方案和开展调查活动。我们运用分区域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分小组调查每个区域的生物。 (★★)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 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进行校园生物调查的内容: 一是调查每个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 二是观察生物之间的联系。(★★★)我们的调查活动方案包括以下内容: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地点、调查用具、调查方法、成果形式。 调查用具包括放大镜、照相机、笔、记录本、小铲、生物分类的图书资料等。(★★★★)在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时,有哪些注意事项?a.要分区分组进行; b.注意自身安全,要团结互助;c.不破坏生态环境,不伤害动植物;d.调查生物时尽可能全面;e.寻找生活在地下的小动物时要带上小铲和放大镜;f.可以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知躲藏起来的动物和曾经来过的动物。2.2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在校园生物大搜索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植物,可以用二歧分类法对它们进行分类。(★★★)二歧分类法先确定一个分类标准,将发现的校园植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它是由法国的拉马克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植物分类。(注意:“二歧分类法就是通过不同分类标准把植物分成两类的方法”这句话是错的)校园中动植物很多,为了观察研究校园生物,我们可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来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对不知名的小动物,我们应该详细描述它的样子,说明是在哪里找到的。(★★)根据茎的不同,我们可以用二歧分类法把植物分为草质茎和木质茎。狗尾草、蒲公英是草质茎,油松、毛白杨、法国梧桐是木质茎。(★★★)在校园里,容易发现小动物的地方可能有的特征是:植被丰富、水源附近、有食物来源、隐蔽的角落或缝隙、人类活动较少以及温暖或避风等(合理即可)(★★★★)绘制校园生物分布图时,生物种类太多写不下,怎么办?答:可以用“图注+编号”的方法绘制,换句话说,就是将校园生物进行编号,排列在校园分布图的下面,再将生物编号标注在校园分布图对应的位置上。2.3形形色色的植物(★★)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提供种子或其他器官的植物是亲代,种子或其他器官发育长成的新植物是后代。(★★)植物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变异。(★★)我们可以通过照片或标本来观察、比较亲代与后代植株的异同。(★★★)比较植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时,我们可以比较花的颜色、花瓣数量,也可以比较植物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木槿花后代与亲代的相似点是五瓣花瓣、大小相近、形状相同。桑树后代与亲代的不同点:叶片的形状、大小。遗传是生物稳定性的基础,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父。他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定律。(★★★)新型草莓、无籽西瓜、抗倒伏小麦、太空椒说明人类运用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改善着人类生活。(★★)植物的后代与亲代都非常相似,但是在性状上又有一些差异,如株高、生长情况、结果的大小、口感等。三叶草通常有三片叶子,但也有极少数是四片,这是变异现象。袁隆平经过多年选育,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 2.4多种多样的动物(★★)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等。像麻雀那样,身体上长有羽毛的动物是鸟类。(注意:鸡、企鹅、鸵鸟也是鸟类)(★★)像鲤鱼那样,终生在水里生活,用鳃呼吸的动物是鱼类。(注意:鲸鱼不是鱼,是哺乳动物;鳄鱼、章鱼、墨鱼也不是鱼)(★★)像蚂蚁那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注意:蜘蛛、蜈蚣、河蟹、蜗牛、蚯蚓都不是昆虫)像兔子那样,直接生下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的动物是哺乳动物。(注意:猫、狗、袋鼠、鲸鱼、海豚、蝙蝠、人类也是哺乳动物)动物的遗传和变异,让动物具有多样性。(★★★)谚语以及其描述的现象。虎父无犬子。(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世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叶子。(遗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遗传)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变异)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变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变异)2.5相貌各异的我们(★★)我们把发际、眼睛、眉毛等这些脸部的特征称为相貌特征。它表现出的不同形式,称为性状。要描述一个人的相貌,我可以从眼睛、鼻子、嘴巴、眉毛等方面进行描述。人的相貌特征、血型、性格、肤色、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人类亲代与后代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 人类遗传组合的可能性几乎是无穷尽的,身高、体重、头发、眼睛的颜色等有无数种组合可能。 (★★★)高血压、糖尿病、血友病、哮喘、红绿色盲等疾病都是可遗传的。(★★)一些疾病是可遗传的,我们应该注意:(1)禁止近亲结婚;(2)进行遗传咨询;(3)进行产前检查;(4)避免高龄生育。2.6古代生物的多样性(★★)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1999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昆明鱼化石,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鱼类,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 (★★★)科学家通过将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与观察到的现代生物特征进行比较,可以推测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恐龙属于爬行动物,恐龙是靠卵生繁殖后代的。猛犸象是哺乳动物,生活在北极圈附近。(★★)借助地层中的化石,科学家们一点点复原出各种生物的样貌、它们当年的生活环境,研究生物是怎样变化的,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我们认识了哪些古生物?恐龙、猛犸象、菊石化石、三叶虫化石、恐龙蛋化石、鱼化石、蕨类植物化石、鸟化石等(★★★)制作生物模型的步骤:(1)将橡皮泥压平;(2)把植物叶、鱼骨或贝壳等放在橡皮泥上,将其压进去留下痕迹后取出;(3)把留有印迹的橡皮泥模型晾干。2.7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人类建立自然保护区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解目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正在采取的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2)建立植物种子库和花粉库。(3)建立动物精子库。(4)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六下科学第二单元背诵重点(教科版)2.1 校园生物大搜索1.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前提。2. 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居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 调查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了解、考查的科学研究方法。4. 校园里的植物有银杏树、柳树、爬山虎、牵牛花、菊花等,校园里的动物有蚯蚓、蝴蝶、蜗牛、蚜虫、蜈蚣、蚂蚁等。5. (★★★)调查校园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过程:明确调查任务、制定调查方案和开展调查活动。6. 我们运用分区域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分小组调查每个区域的生物。7. (★★)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 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8. 进行校园生物调查的内容: 一是调查每个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二是观察生物之间的联系。9. (★★★)我们的调查活动方案包括以下内容: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地点、调查用具、调查方法、成果形式。10. 调查用具包括放大镜、照相机、笔、记录本、小铲、生物分类的1图书资料等。11. (★★★★)在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时,有哪些注意事项?a.要分区分组进行; b.注意自身安全,要团结互助;c.不破坏生态环境,不伤害动植物;d.调查生物时尽可能全面;e.寻找生活在地下的小动物时要带上小铲和放大镜;f.可以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知躲藏起来的动物和曾经来过的动物。2.2 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1. (★★)在校园生物大搜索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植物,可以用二歧分类法对它们进行分类。2. (★★★)二歧分类法先确定一个分类标准,将发现的校园植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它是由法国的拉马克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植物分类。(注意:“二歧分类法就是通过不同分类标准把植物分成两类的方法”这句话是错的)3. 校园中动植物很多,为了观察研究校园生物,我们可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来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4. (★★)对不知名的小动物,我们应该详细描述它的样子,说明是在哪里找到的。5. (★★)根据茎的不同,我们可以用二歧分类法把植物分为草质茎和木质茎。狗尾草、蒲公英是草质茎,油松、毛白杨、法国梧桐是木质茎。26. (★★★)在校园里,容易发现小动物的地方可能有的特征是:植被丰富、水源附近、有食物来源、隐蔽的角落或缝隙、人类活动较少以及温暖或避风等(合理即可)7. (★★★★)绘制校园生物分布图时,生物种类太多写不下,怎么办?答:可以用“图注+编号”的方法绘制,换句话说,就是将校园生物进行编号,排列在校园分布图的下面,再将生物编号标注在校园分布图对应的位置上。2.3 形形色色的植物1. (★★)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础。2. 提供种子或其他器官的植物是亲代,种子或其他器官发育长成的新植物是后代。3. (★★)植物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变异。4. (★★)我们可以通过照片或标本来观察、比较亲代与后代植株的异同。5. (★★★)比较植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时,我们可以比较花的颜色、花瓣数量,也可以比较植物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6. 木槿花后代与亲代的相似点是五瓣花瓣、大小相近、形状相同。7. 桑树后代与亲代的不同点:叶片的形状、大小。8. 遗传是生物稳定性的基础,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9. (★★)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父。他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3传定律。10. (★★★)新型草莓、无籽西瓜、抗倒伏小麦、太空椒说明人类运用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改善着人类生活。11. (★★)植物的后代与亲代都非常相似,但是在性状上又有一些差异,如株高、生长情况、结果的大小、口感等。12. 三叶草通常有三片叶子,但也有极少数是四片,这是变异现象。13. 袁隆平经过多年选育,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2.4 多种多样的动物1. (★★)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的动物,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等。2. 像麻雀那样,身体上长有羽毛的动物是鸟类。(注意:鸡、企鹅、鸵鸟也是鸟类)3. (★★)像鲤鱼那样,终生在水里生活,用鳃呼吸的动物是鱼类。(注意:鲸鱼不是鱼,是哺乳动物;鳄鱼、章鱼、墨鱼也不是鱼)4. (★★)像蚂蚁那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注意:蜘蛛、蜈蚣、河蟹、蜗牛、蚯蚓都不是昆虫)5. 像兔子那样,直接生下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的动物是哺乳动物。(注意:猫、狗、袋鼠、鲸鱼、海豚、蝙蝠、人类也是哺乳动物)6. 动物的遗传和变异,让动物具有多样性。7. (★★★)谚语以及其描述的现象。4虎父无犬子。(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世上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叶子。(遗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遗传)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变异)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变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变异)2.5 相貌各异的我们1. (★★)我们把发际、眼睛、眉毛等这些脸部的特征称为相貌特征。它表现出的不同形式,称为性状。2. 要描述一个人的相貌,我可以从眼睛、鼻子、嘴巴、眉毛等方面进行描述。3. 人的相貌特征、血型、性格、肤色、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4. 人类亲代与后代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5. 人类遗传组合的可能性几乎是无穷尽的,身高、体重、头发、眼睛的颜色等有无数种组合可能。6. (★★★)高血压、糖尿病、血友病、哮喘、红绿色盲等疾病都是可遗传的。7. (★★)一些疾病是可遗传的,我们应该注意:(1)禁止近亲结婚;(2)进行遗传咨询;(3)进行产前检查;(4)避免高龄生育。2.6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51.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2. (★★)1999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昆明鱼化石,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鱼类,是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3. (★★★)科学家通过将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与观察到的现代生物特征进行比较,可以推测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4. 恐龙属于爬行动物,恐龙是靠卵生繁殖后代的。5. 猛犸象是哺乳动物,生活在北极圈附近。6. (★★)借助地层中的化石,科学家们一点点复原出各种生物的样貌、它们当年的生活环境,研究生物是怎样变化的,了解生物的多样性。7. (★★)我们认识了哪些古生物?恐龙、猛犸象、菊石化石、三叶虫化石、恐龙蛋化石、鱼化石、蕨类植物化石、鸟化石等8. (★★★)制作生物模型的步骤:(1)将橡皮泥压平;(2)把植物叶、鱼骨或贝壳等放在橡皮泥上,将其压进去留下痕迹后取出;(3)把留有印迹的橡皮泥模型晾干。2.7 保护生物多样性1.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 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3.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64.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人类建立自然保护区已有百余年的历史。5. (★★★)了解目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正在采取的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2)建立植物种子库和花粉库。(3)建立动物精子库。(4)颁布相关法律法规。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科学第二单元.docx 科学第二单元.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