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西部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联测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西部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联测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西部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联测科学试题
1.(2024七下·慈溪期中) 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最终主要来自(  )
A.流水和风 B.太阳辐射能
C.绿色植物的能量 D.深埋在地下的煤和石油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体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解析】【分析】 能源是能够提供能量的资源。这里的能量通常指热能、电能、光能、机械能、化学能等。
【解答】 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人体维持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从事生产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最终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故选B。
2.(2024七下·慈溪期中)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机制炭做成空心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A、根据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解答;
B、根据灭火的条件解答;
C、根据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解答;
D、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
【解答】A.、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故正确;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是它的一种属性,不会改变,故错误;
D.、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C
3.(2024七下·慈溪期中)如图所示为“3D打印机”,打印时,固态原料棒会先在打印喷头处变为液态,该过程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凝固 C.熔化 D.汽化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由液体变为气态称为汽化;由液体转化为固态称为凝固。【解答】固态原料棒会先在打印喷头处变为液态,这个过程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2024七下·慈溪期中)每年雨季,“城市看海”的新闻会不时地出现在网上。为治理城市内涝,上海正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其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图中的(  )
A.丁 B.丙 C.乙 D.甲
【答案】B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甲是蒸发过程,乙是地表径流;丙是下渗,丁是地下径流。【解答】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其原理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所以直接影响的是水循环中的丙环节(下渗)。
故答案为:B。
5.(2024七下·慈溪期中)去年夏季,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形太阳进行观察,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实像,据此分析。【解答】小孔成像的特点:成倒立的实像,所以日偏食经小孔成的像的缺口正好在日偏食缺口的对侧,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2024七下·慈溪期中)假如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地球上没有昼夜之分 B.做操时更容易排直队伍
C.阳光下的人影更清晰 D.更容易形成日食和月食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用步枪瞄准射击时,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星尖和缺口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地面上的光斑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经过小孔而成的像,影子的形成也相似。(2)日食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当三者处于同一直线式,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被月球当着的那部分地球上的日就会看不见太阳,出现日食。月食的形成与此相似。
【解答】光沿直线传播形成影子、日月食现象;排队时三点一线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如果不沿直线传播,那么影子、日月食现象将不会出现,也不会形成三点一线。而如果没有光沿直线传播,那么阳光会绕到地球另一面,照亮它,使地球上没有了昼夜。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2024七下·慈溪期中)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溶质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B.溶剂质量增多
C.海水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增多
【答案】A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解答】A、加压后,溶质不能通过淡化膜,加压后的右侧海水中溶质不变,溶剂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A正确;
B、加压后,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化,故加压后的右侧海水中溶剂的质量减少,故B错误;
C、由题意,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其他各种溶质不能通过淡水膜,加压后海水质量减少,故C错误;
D、由题意,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其他各种溶质不能通过淡水膜,加压后,右侧海水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2024七下·慈溪期中)在验证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中,小应认为:实验中纸片不掉落完全是因为纸片被杯口的水粘住了,而与大气压无关,下列实验能帮助小应改变这种想法的是(  )
A.图甲,换用不同种类的纸片,纸片都不掉落
B.图乙,将杯口朝向不同方向,纸片均不掉落
C.图丙,倒转杯子,纸片不掉落
D.图丁,抽出密闭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纸片掉落
【答案】D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要验证纸片不掉落与大气压强无关,只需将纸片放置在没有大气压的环境中,观察纸片是否会掉落即可。【解答】A、图甲,换用不同种类的纸片,纸片都不掉落,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不能反驳小应的说法,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乙,将杯口朝向不同方向,纸片均不掉落,证明了向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不能反驳小应的说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丙,倒转杯子,纸片不掉落,证明了有上的大气压,不能反驳小应的说法,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丁,抽出密闭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纸片掉落,说明没有空气时,没有大气压,无法托住纸片,说明纸片不掉落完全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而与纸片被杯口的水粘住无关,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2024七下·慈溪期中)将大针筒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
A.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 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可能是加入二氧化碳的质量太少所致。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所以应该继续通空气,直到现象明显为止,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0.(2024七下·慈溪期中)2022北京冬奥会会徽(如图)由大写汉字“冬”、“北京”二字拼音、数字2022、及奥运五环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奥运五环的颜色从左到右依次为蓝色、黄色、黑色、绿色、红色。在无任何其他光源的情况下,用红光照射会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奥运五环全部呈红色
B.奥运五环有4个呈黑色、1个呈红色
C.奥运五环有1个呈黑色、4个呈红色
D.奥运五环呈现的颜色和原来一样
【答案】B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光的色散:太阳光等白光其实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三棱镜等方式可以将白光分解成各种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复色光,而红、橙、黄等这些单一颜色的光为单色光。
2、物体颜色的成因
不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比如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反射红光,而吸收了其他色光;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在各种色光照射下都能呈现出相应色光的颜色;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无论用什么色光照射,它都几乎不反射光,看起来就是黑色。
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例如蓝色的玻璃,只允许蓝光透过,其他色光被吸收,所以我们看到它是蓝色的。
【解答】在无任何其他光源的情况下,红光照射到奥运五环上,只有红色环能反射红光,观众看到的是红色,而红光照在其他四种颜色的奥运环上被吸收,观众看到的是黑色,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11.(2024七下·慈溪期中)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零污染制冰。原理如图所示,首先液体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此时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之后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完成一个循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B.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吸热形成冰面
C.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D.制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二氧化碳凝华而成的
【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向外放热;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吸热。由液体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放热。由固态转化为液体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吸热。由气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放热,由固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吸热。【解答】A、液态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所以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故A错误;
B、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此过程中水凝固成冰,水凝固时会放出热量,故B错误;
C、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此过程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故C正确;
D、制冰时场地周围的霜主要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2.(2024七下·慈溪期中)用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②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 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⑤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试验实验的现象、结论、注意事项及生成气体的性质分析判断。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
【解答】加入少量硫酸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增加,水的导电性增强,故①正确;电解水时甲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乙中产生的气体为氧气,两者的体积关系是2:1,故②错误;甲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故③正确;乙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④正确;电解水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⑤错误。
故答案为:D。
13.(2024七下·慈溪期中)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向不饱和溶液中继续加溶质,随着溶质的质量逐渐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直至饱和后质量分数不变。注意刚开始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为零,可以图像开始时,纵坐标不为零。【解答】原来的不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溶质质量不会从零开始;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会继续溶解至形成饱和溶液,故溶质质量先增加后不变。
故答案为:C。
14.(2024七下·慈溪期中)如图甲所示,瓶内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硝酸钾晶体,可根据瓶内晶体析出量来判断气温的大致变化。如将瓶子放置于20℃的环境下,出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也会出现如图丙丁所示的现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三种情况下,外界温度最高的是丙图的环境
B.从图乙到图丙,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图丙中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D.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是:丙<乙<丁
【答案】A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知丁的温度最低,丙的温度最高,水的质量一定,溶质的质量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可知丙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丁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解答】A、将瓶子放置于20℃的环境下,出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丙是没有硝酸钾晶体存在,丁中硝酸钾晶体最多,则三种情况下,外界温度最高的是丙图的环境,故A正确;
B、从图乙到图丙,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故B错误;
C、图丙中溶液不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故C错误;
D、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是丁<乙<丙,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5.(2024七下·慈溪期中)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
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应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厨房燃气泄漏,不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安全守则分析判断。
【解答】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应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防止新鲜空气进入,造成火势增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厨房燃气泄漏,不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因为开关打火时会引燃燃气,发生爆炸,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6.(2024七下·慈溪期中)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中,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时止水夹打开
B.实验开始时,气压变大是因为温度升高
C.a~c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燃烧
D.c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瓶内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红磷燃烧放热导致装置内压强变大的程度大于氧气被消耗导致装置压强变小的程度,所以刚开始装置内的压强增大。反应结束,温度降低,气压减小,又因为氧气被消耗,所以装置内压强小于实验前的压强,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被压进集气瓶内,集气瓶内气体被压缩,压强又逐渐变大,直至与外界大气压相等。【解答】A、由图可知,c时装置中的气压迅速增大,说明c时止水夹打开,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广口瓶中所致,故A不符合题意;
B、实验开始时,气压变大是因为红磷燃烧放热,瓶中的气体受热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导致的,故B不符合题意;
C、a~c段压强增大是红磷燃烧放热,瓶中的气体受热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导致的,压强减小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装置中的气体减少,压强随之减小,温度下降,故C符合题意;
D、c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瓶内,瓶中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直至恢复为原压强,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2024七下·慈溪期中)小乐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等量的30℃的温水和80℃的热水分别倒入3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塞紧瓶塞,接着将3张相同的含水湿巾(其中一张对折)贴在3个锥形瓶的外壁上,最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电子秤上一段时间(外界环境相同);电子秤开始时示数相等,结束时示数如图所示。若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可比较实验结束时(  )
A.①②电子秤的示数 B.①③电子秤的示数
C.②③电子秤的示数 D.①②③电子秤的示数
【答案】C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探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时,应控制温度相同,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应使水的温度、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均相同,只有水的表面积不同,故可通过②③两图进行对比,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8.(2024七下·慈溪期中)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的质量相等
B.t2℃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最少为a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a
【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说明等质量的相同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没有注明溶剂质量、溶液是否饱和时,不能说明溶液质量是否相等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解答】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溶液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
B、t2℃时a的溶解度是50g,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33.3%,故B错误;
C、t2℃时a的溶解度最大,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最少的为a,故C正确;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c,是因为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9.(2024七下·慈溪期中)某实验小组设计了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如图所示),取三通U型管连接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的导气管上,并点燃高低错落的小蜡烛,做实验①,然后拔下三通U型管,并夹紧上端,做实验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①和②都是低处蜡烛先熄灭
B.实验①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
C.实验②中U型管内壁可能会变黑
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温度升高时,二氧化碳的密度会变小,二氧化碳既不支持燃烧,也不会燃烧进行分析。
【解答】A、实验①U型管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温度相同,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实验①低处蜡烛先与二氧化碳接触,故先熄灭;实验②中蜡烛燃烧放热,使得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小于U型管上层空间的空气,二氧化碳先上升至高处,故实验②高处蜡烛先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实验①低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②中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U型管内壁可能会变黑,故选项说法正确;
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热的气体密度较小,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20.(2024七下·慈溪期中)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下列溶液质量分数与蒸发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①溶液变化为②溶液,没有晶体析出,③是恒温蒸发情况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④是升高温度后溶解度增大的饱和溶液。【解答】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水分蒸发,溶质质量分数变大,②与③都是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应该相等,③→④升温蒸发水分,此时溶解度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④>③,A选项图像符合变化趋势。
故答案为:A。
21.(2024七下·慈溪期中)新冠疫情时期,防疫和学习同行。有一种测温仪,只要在额头前照一下就可知一个人的体温是否正常。它是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测温仪,这种光是一种   (填“可见”或“不可见”)光。
【答案】红外线;不可见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根据红外线的定义和应用解答。
【解答】新冠疫情时期,防疫和学习同行。有一种测温仪,只要在额头前照一下就可知一个人的体温是否正常。它是红外线测温仪,这种光是一种不可见光。
22.(2024七下·慈溪期中)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统一规定,目前进行常规大气监测的主要指标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可吸入固体颗粒等三项。以下是国家关于空气的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表:
空气污染指数 0~50 51~100 101~200 201~300 >300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空气质量级别 I II Ⅲ IV V
(1)我市今年某日电台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6~81,根据以上信息判断我市当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和空气质量级别分别是   和   ;
(2)大气中   等污染物增多,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   含量过高造成;
(3)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物,控制城市汽车尾气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方法是(填序号)   。
①开发新能源 ②使用电动车 ③植树造林 ④带呼吸面具
【答案】良;Ⅱ;二氧化硫(或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碳;①②③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76~81在51~100的范围内。
(2)酸雨指的是pH小于5.6的酸性降雨,主要是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增大导致的,注意二氧化碳不会导致酸雨,因为碳酸的酸性较弱。
(3)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可以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使用新能源车以及植树造林等。【解答】(1)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空气污染指数为76~81,介于51~100之间,空气质量状况是良,空气质量级别是Ⅱ。
(2)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污染物增多,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造成。
(3)①开发新能源能减少空气污染,②使用电动车,能减少空气污染,③植树造林能减少空气污染,④带呼吸面具不能减少空气污染。
故答案为:①②③。
23.(2024七下·慈溪期中)“金星凌日”是地球上观察到金星从太阳表面上移过的现象。如图所示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金星的位置应该在图中   处;
(2)古代时,人们由于无法解释类似这种现象的成因,会迷信地认为这是一种凶兆。现在我们可以用光的   来解释此类现象的成因。
【答案】丁;直线传播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1)金星凌日指的是金星挡住了太阳,可知金星运行到了地球和太阳之间。
(2)金星凌日、日食和月食的原理都是光的直线传播。【解答】(1)如图,当金星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图金星的位置在丁。
(2)“金星凌日”现象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24.(2024七下·慈溪期中)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集淡水。则:
(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   ,形成水蒸气;
(2)水蒸气在塑料膜上   ,形成小水滴;
(3)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重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此装置内水的总量   (改变/保持不变)。
【答案】(1)蒸发(或者汽化)
(2)液化
(3)保持不变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解析】【分析】(1)水由液体转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均能进行。
(2)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放热。
(3)整个过程中水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没有转化为别的物质,所以水的总量不变。【解答】(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温度升高,从而加快蒸发,形成水蒸气。
(2)温度较高的水蒸气上升,碰到冷的塑料膜,液化形成小水滴。
(3)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重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在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此装置内水的总量保持不变。
(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温度升高,从而加快蒸发,形成水蒸气。
(2)温度较高的水蒸气上升,碰到冷的塑料膜,液化形成小水滴。
(3)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重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在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此装置内水的总量保持不变。
25.(2024七下·慈溪期中)(1)如图1所示的一种创可贴,使用时小囊区内的水和硝酸铵被挤破混合,利用固体溶解时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
(2)在蒸馏水中加入NaOH颗粒,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2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NaOH固体溶于水伴随热量的释放
B.a、c两点NaOH的溶解度相等,b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答案】(1)降低
(2)A;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物体由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吸热。
(2)由图2可知,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先升高,说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是放热的过程,ac两点有固体析出而温度更高的b点没有,说明b点的溶质质量最大,质量分数最大。【解答】(1)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
故答案为:降低。
(2)A、由图可知,随着氢氧化钠固体的溶解,形成的溶液的温度升高,说明NaOH固体溶于水伴随热量的释放,故A正确;
B、由图可知,a、c两点温度相同,则a、c两点NaOH的溶解度相等,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则b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故B正确。
故答案为:AB。
(1)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故填:降低。
(2)A、由图可知,随着氢氧化钠固体的溶解,形成的溶液的温度升高,说明NaOH固体溶于水伴随热量的释放,正确;
B、由图可知,a、c两点温度相同,则a、c两点NaOH的溶解度相等,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则b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正确。
故填:AB。
26.(2024七下·慈溪期中)
(1)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白屏上的ab范围内可观察到不同质色的光,则b处色光应是   色。这种现象称为光的   ;
(2)如图乙所示,用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蜡烛的烛焰时,在半透明膜上可看到个   (填“正立”或“倒立”)烛焰的像,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紫;色散
(2)倒立;变大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因不同的额色光折射能力不同,所以会呈现彩色光带,偏折能力最强的是紫光,偏折能力最弱的是红光。
(2)小孔成像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实像,物距不变时,像随像距的增大而增大。【解答】(1)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因此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2)由于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则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若向右拉动内筒,增加筒长时,像将变大。
(1)[1][2]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因此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2)[1][2]由于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则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若向右拉动内筒,增加筒长时,像将变大。
27.(2024七下·慈溪期中)分析硫、碳、铁丝三种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回答问题。
(1)从操作角度,三种物质都要自上而下   (填“快速”或“缓慢”)伸入氧气瓶中:铁丝燃烧实验中,需要在火柴快要燃尽时再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其目的是   。
(2)从现象角度;在空气中点燃硫时,观察到淡黄色固体熔化后,燃烧发出   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碳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生成黑色的固体,此黑色的固体物质是   (填物质名称)。
(3)从装置角度: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是否放入水及放入水的原因各不相同,铁丝燃烧时,集气瓶底放入少许水的目的是:   。
【答案】(1)缓慢;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使铁丝燃烧现象不明显
(2)淡蓝;四氧化三铁
(3)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1)为了让物质与氧气充分接触,应缓慢将物质放入氧气中。
(2)硫在纯氧中燃烧产生的是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3)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为防止生成的高温物体溅落瓶底,导致集气瓶破裂,实验前要在瓶底放水或沙子。【解答】(1)从操作角度,三种物质都要自上而下缓慢伸入氧气瓶中,使物质与氧气充分反应。
故答案为:缓慢。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需要在火柴快要燃尽时再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其目的是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使铁丝燃烧现象不明显。
故答案为: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使铁丝燃烧现象不明显。
(2)在空气中点燃硫时,观察到淡黄色固体熔化后,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故答案为:淡蓝。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生成黑色的固体,此黑色的固体物质是四氧化三铁。
故答案为:四氧化三铁。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放入少许水的目的是吸收热量,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故答案为: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1)从操作角度,三种物质都要自上而下缓慢伸入氧气瓶中,使物质与氧气充分反应,故填:缓慢;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需要在火柴快要燃尽时再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其目的是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使铁丝燃烧现象不明显,故填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使铁丝燃烧现象不明显。
(2)在空气中点燃硫时,观察到淡黄色固体熔化后,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填:淡蓝;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生成黑色的固体,此黑色的固体物质是四氧化三铁,故填:四氧化三铁。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放入少许水的目的是吸收热量,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故填: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28.(2024七下·慈溪期中)时,将固体甲加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如图①;再加入固体甲,现象如图②;继续升高温度至,现象如图③。请据图回答。
(1)图①、②、③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2)图④中表示固体甲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选填“”或“”)
(3)的值可能是   克。
A.1B.5
C.10D.20
【答案】②;A;B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②中有微溶解的固体,可知②为饱和溶液。
(2)升高温度,能溶解更多的固体,说明溶解度变大。
(3)由④可知,时甲的溶解度在25g至50g之间,即5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质量在12.5g至25g之间,据此分析。【解答】(1)在①、②、③溶液中,溶液②中有没溶解的固体剩余,所以一定是饱和溶液。
(2)由①②③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图④中表示固体甲的溶解度曲线的是A。
(3)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50g的水中最多溶解甲物质12.5g,①中加入甲物质10g,②中加入xg甲物质之后有固体剩余,说明x一定大于2.5g;由图可知,35℃时,50g水最多溶解甲物质25g,而在③中全部溶解,说明x一定小于15g,所以BC符合。
29.(2024七下·慈溪期中)小宇为了研究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本领,他做了如下的实验:将质量、温度都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牛奶瓶中,用白纸和黑纸分别将瓶子包起来,然后将两个瓶子放在阳光下(如图),每隔3分钟测一测瓶中水的温度。经过半个小时的实验,小宇得到的两瓶中的水温变化情况如表所示:
日照时间/min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白纸瓶水温/℃ 23 24 25 25 26 27 27 28 29 29 30
黑纸瓶水温/℃ 2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1)小宇对上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2)根据上述结论,则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应涂成   色的;
(3)一般人们夏天穿浅色的衣服,为什么?   。
【答案】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本领强;黑;浅色吸热本领弱,身体吸热少,人感到凉快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比热容
【解析】【分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吸收相同的热量,黑纸瓶的水温升高得更多,可知黑纸的吸热能力强。
(2)太阳能热水器的作用是将水加热,由(1)可知,应将集热管涂黑。
(3)由(1)分析可知,黑色等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会觉得热。【解答】(1)由题意可知,两瓶内水的质量相同、初温相同,在相同的时间内(30min),黑纸包裹的牛奶瓶中水的温度高,由可知,黑纸包裹的牛奶瓶中水吸收的热量多,由此可得: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本领强。
(2)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本领强,太阳能热水器的内管是黑色的,这样有利于吸收太阳能。
(3)浅色吸热本领弱,身体吸热少,人感到凉快。
30.(2024七下·慈溪期中)小明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同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查阅资料发现:
①当容器内的氧气浓度低于一定值时,白磷无法继续与氧气反应。
②“暖宝宝”能耗尽容器中少量的氧气。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
步骤2: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不燃烧。
步骤3:打开集气瓶塞子,往瓶中倒满80℃的热水,并塞紧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烧。
步骤4:打开K1和K2, 通过注射器从b管抽水,当注射器中水量达到V1毫升时,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此时立即关闭K1、K2, 发现瓶中白磷燃烧。
步骤5: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K2, 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
(1)请补充步骤1   
(2)步骤   对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充足的氧气。
(3)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用V1、V2来表示)
(4)小明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   。
【答案】检查气密性;3、4;;装置反应前是80℃热水,反应后冷却至室温,前后温度会对气体体积有影响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与气体有关的实验,实验前第一步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3中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没有燃烧,4中通入空气后开始,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氧气的体积等于注射器内水量变化量。
(4)实验前后测量水的体积时温度不同,导致误差。【解答】(1)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实验中,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步骤3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没有燃烧;步骤4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发生了燃烧。结合步骤3、4,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
(3)步骤4中,注射器内的水的体积即为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实验结束后,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K2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注射器内的水减少了(V1-V2)mL,这就是白磷燃烧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所以由此实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4)题干中所给实验开始条件为80℃的水,实验完成后,待冷却到室温。此处由于冷却到室温导致空气冷缩带来的误差;或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80摄氏度来测量体积而导致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偏大。
31.(2024七下·慈溪期中)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查阅资料】(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实验结论】(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
(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   。
【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氢氧化钠,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   (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
【反思交流】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   Q放(填“>”或“<”或“=”),则溶液温度下降;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上升。
【答案】降低;升高;低于;>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水结冰说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可知a溶解吸热。
(2)热水沸腾,说明温度升高,可知b溶解放热。
[拓展实验】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瓶内气压变大,将水向外压。
[反思交流]温度降低是因为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同理可分析放热时吸热热量和放出热量的大小关系。【解答】(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物质a溶于水时吸收热量,则溶液的温度降低。
故答案为:降低。
(2)图2所示实验中,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该物质溶于水后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
故答案为:升高。
[拓展实验]
若物质c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则U形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左边液面将下降,则左边液面低于右边液面。
故答案为:低于。
[反思交流]
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下降,说明该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即Q吸>Q放。
故答案为:>。
32.(2024七下·慈溪期中)某兴趣小组用硝酸钾进行了图甲所示的实验,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
(1)①中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为多少克?   
(2)②中硝酸钾溶液为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计算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8.4克
(2)不饱和
(3)5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指的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此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2)根据图乙中溶解度可知,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10克硝酸钾,此时水的质量为40g,需要进行换算,若40g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大于40克,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根据进行计算。
【解答】(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则①中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40g-31.6g=8.4g。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含义是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升温至60℃,蒸发60g水,则最多能溶解的质量为,则②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40g,硝酸钾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见答案;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含义是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升温至60℃,蒸发60g水,则最多能溶解的质量为,则②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40g,硝酸钾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②中溶液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见答案。
33.(2024七下·慈溪期中)有100g 10%的食盐溶液,要使其质量分数变为20%,有三种方法,按要求填空:
(1)继续加入食盐,其质量为多少?
(2)蒸发水分,其质量为多少?
(3)与质量分数大于20%的浓食盐溶液混合,若混入25%的食盐溶液,其溶液质量为多少?
【答案】(1)解:设继续加入的食盐的质量为x
100g×10%+x=(100g+x)×20%
x=12.5g
答:继续加入的食盐的质量为12.5g。
(2)解:设蒸发水的质量为y,蒸发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得:
100g×10%=(100g y)×20%
y=50g
答:蒸发水的质量为50g。
(3)解:设质量分数为25%的溶液为z,则10%的溶液中的溶质与25%的溶液中的溶质之和等于20%溶液中的溶质
100g×10%+z×25%=(100g+z)×20%
z=200g
答:质量分数为25%的溶液为200g。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
(2)蒸发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据此进行计算。
(3)两份溶液混合后,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两份溶液中溶质质量之和,新溶液质量等于两溶液质量之和。
(1)见答案
(2)见答案
(3)见答案
1 / 1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西部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联测科学试题
1.(2024七下·慈溪期中) 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最终主要来自(  )
A.流水和风 B.太阳辐射能
C.绿色植物的能量 D.深埋在地下的煤和石油
2.(2024七下·慈溪期中)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机制炭做成空心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3.(2024七下·慈溪期中)如图所示为“3D打印机”,打印时,固态原料棒会先在打印喷头处变为液态,该过程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凝固 C.熔化 D.汽化
4.(2024七下·慈溪期中)每年雨季,“城市看海”的新闻会不时地出现在网上。为治理城市内涝,上海正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其直接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图中的(  )
A.丁 B.丙 C.乙 D.甲
5.(2024七下·慈溪期中)去年夏季,中国出现了日食奇观,小华借助小孔成像实验装置对“”形太阳进行观察,纸盒上扎有圆形小孔,则她在半透明光屏上看到像的形状是(  )
A. B.
C. D.
6.(2024七下·慈溪期中)假如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地球上没有昼夜之分 B.做操时更容易排直队伍
C.阳光下的人影更清晰 D.更容易形成日食和月食
7.(2024七下·慈溪期中)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溶质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B.溶剂质量增多
C.海水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增多
8.(2024七下·慈溪期中)在验证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中,小应认为:实验中纸片不掉落完全是因为纸片被杯口的水粘住了,而与大气压无关,下列实验能帮助小应改变这种想法的是(  )
A.图甲,换用不同种类的纸片,纸片都不掉落
B.图乙,将杯口朝向不同方向,纸片均不掉落
C.图丙,倒转杯子,纸片不掉落
D.图丁,抽出密闭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纸片掉落
9.(2024七下·慈溪期中)将大针筒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据此,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
A.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B.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C.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D.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10.(2024七下·慈溪期中)2022北京冬奥会会徽(如图)由大写汉字“冬”、“北京”二字拼音、数字2022、及奥运五环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奥运五环的颜色从左到右依次为蓝色、黄色、黑色、绿色、红色。在无任何其他光源的情况下,用红光照射会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奥运五环全部呈红色
B.奥运五环有4个呈黑色、1个呈红色
C.奥运五环有1个呈黑色、4个呈红色
D.奥运五环呈现的颜色和原来一样
11.(2024七下·慈溪期中)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零污染制冰。原理如图所示,首先液体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此时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之后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完成一个循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B.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吸热形成冰面
C.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D.制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二氧化碳凝华而成的
12.(2024七下·慈溪期中)用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强水的导电性;②甲、乙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质量比约为2︰1;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燃烧; 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⑤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
13.(2024七下·慈溪期中)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
14.(2024七下·慈溪期中)如图甲所示,瓶内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硝酸钾晶体,可根据瓶内晶体析出量来判断气温的大致变化。如将瓶子放置于20℃的环境下,出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也会出现如图丙丁所示的现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三种情况下,外界温度最高的是丙图的环境
B.从图乙到图丙,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图丙中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
D.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是:丙<乙<丁
15.(2024七下·慈溪期中)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
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应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厨房燃气泄漏,不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
16.(2024七下·慈溪期中)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中,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气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时止水夹打开
B.实验开始时,气压变大是因为温度升高
C.a~c段对应的变化进程是红磷燃烧
D.c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瓶内
17.(2024七下·慈溪期中)小乐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等量的30℃的温水和80℃的热水分别倒入3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塞紧瓶塞,接着将3张相同的含水湿巾(其中一张对折)贴在3个锥形瓶的外壁上,最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电子秤上一段时间(外界环境相同);电子秤开始时示数相等,结束时示数如图所示。若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可比较实验结束时(  )
A.①②电子秤的示数 B.①③电子秤的示数
C.②③电子秤的示数 D.①②③电子秤的示数
18.(2024七下·慈溪期中)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的质量相等
B.t2℃时,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C.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最少为a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a
19.(2024七下·慈溪期中)某实验小组设计了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创新实验(如图所示),取三通U型管连接在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的导气管上,并点燃高低错落的小蜡烛,做实验①,然后拔下三通U型管,并夹紧上端,做实验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①和②都是低处蜡烛先熄灭
B.实验①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
C.实验②中U型管内壁可能会变黑
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20.(2024七下·慈溪期中)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下列溶液质量分数与蒸发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21.(2024七下·慈溪期中)新冠疫情时期,防疫和学习同行。有一种测温仪,只要在额头前照一下就可知一个人的体温是否正常。它是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测温仪,这种光是一种   (填“可见”或“不可见”)光。
22.(2024七下·慈溪期中)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统一规定,目前进行常规大气监测的主要指标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可吸入固体颗粒等三项。以下是国家关于空气的污染指数与质量级别、质量状况的对应关系表:
空气污染指数 0~50 51~100 101~200 201~300 >300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空气质量级别 I II Ⅲ IV V
(1)我市今年某日电台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为76~81,根据以上信息判断我市当天的空气质量状况和空气质量级别分别是   和   ;
(2)大气中   等污染物增多,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   含量过高造成;
(3)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物,控制城市汽车尾气对空气造成污染的方法是(填序号)   。
①开发新能源 ②使用电动车 ③植树造林 ④带呼吸面具
23.(2024七下·慈溪期中)“金星凌日”是地球上观察到金星从太阳表面上移过的现象。如图所示为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金星的位置应该在图中   处;
(2)古代时,人们由于无法解释类似这种现象的成因,会迷信地认为这是一种凶兆。现在我们可以用光的   来解释此类现象的成因。
24.(2024七下·慈溪期中)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图所示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集淡水。则:
(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   ,形成水蒸气;
(2)水蒸气在塑料膜上   ,形成小水滴;
(3)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重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此装置内水的总量   (改变/保持不变)。
25.(2024七下·慈溪期中)(1)如图1所示的一种创可贴,使用时小囊区内的水和硝酸铵被挤破混合,利用固体溶解时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
(2)在蒸馏水中加入NaOH颗粒,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2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NaOH固体溶于水伴随热量的释放
B.a、c两点NaOH的溶解度相等,b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26.(2024七下·慈溪期中)
(1)如图甲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白屏上的ab范围内可观察到不同质色的光,则b处色光应是   色。这种现象称为光的   ;
(2)如图乙所示,用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蜡烛的烛焰时,在半透明膜上可看到个   (填“正立”或“倒立”)烛焰的像,若保持小孔和蜡烛的烛焰位置不变,向右拉动内筒,半透明膜上烛焰的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7.(2024七下·慈溪期中)分析硫、碳、铁丝三种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回答问题。
(1)从操作角度,三种物质都要自上而下   (填“快速”或“缓慢”)伸入氧气瓶中:铁丝燃烧实验中,需要在火柴快要燃尽时再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其目的是   。
(2)从现象角度;在空气中点燃硫时,观察到淡黄色固体熔化后,燃烧发出   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碳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得更旺: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生成黑色的固体,此黑色的固体物质是   (填物质名称)。
(3)从装置角度: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是否放入水及放入水的原因各不相同,铁丝燃烧时,集气瓶底放入少许水的目的是:   。
28.(2024七下·慈溪期中)时,将固体甲加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如图①;再加入固体甲,现象如图②;继续升高温度至,现象如图③。请据图回答。
(1)图①、②、③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2)图④中表示固体甲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选填“”或“”)
(3)的值可能是   克。
A.1B.5
C.10D.20
29.(2024七下·慈溪期中)小宇为了研究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本领,他做了如下的实验:将质量、温度都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牛奶瓶中,用白纸和黑纸分别将瓶子包起来,然后将两个瓶子放在阳光下(如图),每隔3分钟测一测瓶中水的温度。经过半个小时的实验,小宇得到的两瓶中的水温变化情况如表所示:
日照时间/min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白纸瓶水温/℃ 23 24 25 25 26 27 27 28 29 29 30
黑纸瓶水温/℃ 23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1)小宇对上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2)根据上述结论,则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管应涂成   色的;
(3)一般人们夏天穿浅色的衣服,为什么?   。
30.(2024七下·慈溪期中)小明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同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装置中注射器活塞与内壁摩擦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查阅资料发现:
①当容器内的氧气浓度低于一定值时,白磷无法继续与氧气反应。
②“暖宝宝”能耗尽容器中少量的氧气。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
步骤2:将盛有足量白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不燃烧。
步骤3:打开集气瓶塞子,往瓶中倒满80℃的热水,并塞紧塞子,白磷仍然不能燃烧。
步骤4:打开K1和K2, 通过注射器从b管抽水,当注射器中水量达到V1毫升时,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底部,此时立即关闭K1、K2, 发现瓶中白磷燃烧。
步骤5: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K2, 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
(1)请补充步骤1   
(2)步骤   对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充足的氧气。
(3)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用V1、V2来表示)
(4)小明多次重复上述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大于21%,原因是   。
31.(2024七下·慈溪期中)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查阅资料】(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实验结论】(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
(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   。
【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氢氧化钠,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   (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
【反思交流】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   Q放(填“>”或“<”或“=”),则溶液温度下降;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上升。
32.(2024七下·慈溪期中)某兴趣小组用硝酸钾进行了图甲所示的实验,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
(1)①中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为多少克?   
(2)②中硝酸钾溶液为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计算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3.(2024七下·慈溪期中)有100g 10%的食盐溶液,要使其质量分数变为20%,有三种方法,按要求填空:
(1)继续加入食盐,其质量为多少?
(2)蒸发水分,其质量为多少?
(3)与质量分数大于20%的浓食盐溶液混合,若混入25%的食盐溶液,其溶液质量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生物体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解析】【分析】 能源是能够提供能量的资源。这里的能量通常指热能、电能、光能、机械能、化学能等。
【解答】 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人体维持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从事生产活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最终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故选B。
2.【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A、根据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解答;
B、根据灭火的条件解答;
C、根据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解答;
D、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
【解答】A.、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故正确;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是它的一种属性,不会改变,故错误;
D.、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C
3.【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由液体变为气态称为汽化;由液体转化为固态称为凝固。【解答】固态原料棒会先在打印喷头处变为液态,这个过程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B
【知识点】水循环
【解析】【分析】甲是蒸发过程,乙是地表径流;丙是下渗,丁是地下径流。【解答】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其原理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所以直接影响的是水循环中的丙环节(下渗)。
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实像,据此分析。【解答】小孔成像的特点:成倒立的实像,所以日偏食经小孔成的像的缺口正好在日偏食缺口的对侧,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用步枪瞄准射击时,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星尖和缺口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地面上的光斑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经过小孔而成的像,影子的形成也相似。(2)日食的形成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是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当三者处于同一直线式,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被月球当着的那部分地球上的日就会看不见太阳,出现日食。月食的形成与此相似。
【解答】光沿直线传播形成影子、日月食现象;排队时三点一线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如果不沿直线传播,那么影子、日月食现象将不会出现,也不会形成三点一线。而如果没有光沿直线传播,那么阳光会绕到地球另一面,照亮它,使地球上没有了昼夜。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A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解答】A、加压后,溶质不能通过淡化膜,加压后的右侧海水中溶质不变,溶剂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A正确;
B、加压后,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化,故加压后的右侧海水中溶剂的质量减少,故B错误;
C、由题意,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其他各种溶质不能通过淡水膜,加压后海水质量减少,故C错误;
D、由题意,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其他各种溶质不能通过淡水膜,加压后,右侧海水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8.【答案】D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
【解析】【分析】要验证纸片不掉落与大气压强无关,只需将纸片放置在没有大气压的环境中,观察纸片是否会掉落即可。【解答】A、图甲,换用不同种类的纸片,纸片都不掉落,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不能反驳小应的说法,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乙,将杯口朝向不同方向,纸片均不掉落,证明了向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不能反驳小应的说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图丙,倒转杯子,纸片不掉落,证明了有上的大气压,不能反驳小应的说法,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丁,抽出密闭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纸片掉落,说明没有空气时,没有大气压,无法托住纸片,说明纸片不掉落完全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而与纸片被杯口的水粘住无关,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D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 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发现石灰水没有变化,可能是加入二氧化碳的质量太少所致。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所以应该继续通空气,直到现象明显为止,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0.【答案】B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1、光的色散:太阳光等白光其实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三棱镜等方式可以将白光分解成各种色光,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复色光,而红、橙、黄等这些单一颜色的光为单色光。
2、物体颜色的成因
不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比如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反射红光,而吸收了其他色光;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在各种色光照射下都能呈现出相应色光的颜色;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无论用什么色光照射,它都几乎不反射光,看起来就是黑色。
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例如蓝色的玻璃,只允许蓝光透过,其他色光被吸收,所以我们看到它是蓝色的。
【解答】在无任何其他光源的情况下,红光照射到奥运五环上,只有红色环能反射红光,观众看到的是红色,而红光照在其他四种颜色的奥运环上被吸收,观众看到的是黑色,故ACD错误,B正确。
故答案为:B。
11.【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向外放热;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吸热。由液体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放热。由固态转化为液体的过程称为熔化,熔化吸热。由气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放热,由固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吸热。【解答】A、液态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所以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故A错误;
B、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此过程中水凝固成冰,水凝固时会放出热量,故B错误;
C、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此过程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故C正确;
D、制冰时场地周围的霜主要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2.【答案】D
【知识点】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电解水试验实验的现象、结论、注意事项及生成气体的性质分析判断。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助燃性。
【解答】加入少量硫酸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增加,水的导电性增强,故①正确;电解水时甲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乙中产生的气体为氧气,两者的体积关系是2:1,故②错误;甲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故③正确;乙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④正确;电解水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⑤错误。
故答案为:D。
13.【答案】C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向不饱和溶液中继续加溶质,随着溶质的质量逐渐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直至饱和后质量分数不变。注意刚开始的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为零,可以图像开始时,纵坐标不为零。【解答】原来的不饱和溶液中含有硝酸钾,溶质质量不会从零开始;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加入硝酸钾会继续溶解至形成饱和溶液,故溶质质量先增加后不变。
故答案为:C。
14.【答案】A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知丁的温度最低,丙的温度最高,水的质量一定,溶质的质量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可知丙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丁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小。【解答】A、将瓶子放置于20℃的环境下,出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丙是没有硝酸钾晶体存在,丁中硝酸钾晶体最多,则三种情况下,外界温度最高的是丙图的环境,故A正确;
B、从图乙到图丙,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故B错误;
C、图丙中溶液不一定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的溶液,故C错误;
D、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是丁<乙<丙,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5.【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安全守则分析判断。
【解答】A.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应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防止新鲜空气进入,造成火势增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厨房燃气泄漏,不要立即打开抽油烟机,因为开关打火时会引燃燃气,发生爆炸,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6.【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红磷燃烧放热导致装置内压强变大的程度大于氧气被消耗导致装置压强变小的程度,所以刚开始装置内的压强增大。反应结束,温度降低,气压减小,又因为氧气被消耗,所以装置内压强小于实验前的压强,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被压进集气瓶内,集气瓶内气体被压缩,压强又逐渐变大,直至与外界大气压相等。【解答】A、由图可知,c时装置中的气压迅速增大,说明c时止水夹打开,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广口瓶中所致,故A不符合题意;
B、实验开始时,气压变大是因为红磷燃烧放热,瓶中的气体受热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导致的,故B不符合题意;
C、a~c段压强增大是红磷燃烧放热,瓶中的气体受热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导致的,压强减小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装置中的气体减少,压强随之减小,温度下降,故C符合题意;
D、c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瓶内,瓶中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直至恢复为原压强,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答案】C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探究蒸发快慢与表面积的关系时,应控制温度相同,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应使水的温度、表面上空气流动速度均相同,只有水的表面积不同,故可通过②③两图进行对比,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8.【答案】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说明等质量的相同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没有注明溶剂质量、溶液是否饱和时,不能说明溶液质量是否相等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解答】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溶液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
B、t2℃时a的溶解度是50g,a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33.3%,故B错误;
C、t2℃时a的溶解度最大,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最少的为a,故C正确;
D、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c,是因为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9.【答案】A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温度升高时,二氧化碳的密度会变小,二氧化碳既不支持燃烧,也不会燃烧进行分析。
【解答】A、实验①U型管中排出的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温度相同,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实验①低处蜡烛先与二氧化碳接触,故先熄灭;实验②中蜡烛燃烧放热,使得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小于U型管上层空间的空气,二氧化碳先上升至高处,故实验②高处蜡烛先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实验①低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助燃不可燃,故选项说法正确;
C、实验②中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U型管内壁可能会变黑,故选项说法正确;
D、实验②中得到启示是:热的气体密度较小,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20.【答案】A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①溶液变化为②溶液,没有晶体析出,③是恒温蒸发情况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④是升高温度后溶解度增大的饱和溶液。【解答】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水分蒸发,溶质质量分数变大,②与③都是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应该相等,③→④升温蒸发水分,此时溶解度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④>③,A选项图像符合变化趋势。
故答案为:A。
21.【答案】红外线;不可见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根据红外线的定义和应用解答。
【解答】新冠疫情时期,防疫和学习同行。有一种测温仪,只要在额头前照一下就可知一个人的体温是否正常。它是红外线测温仪,这种光是一种不可见光。
22.【答案】良;Ⅱ;二氧化硫(或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碳;①②③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解析】【分析】(1)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分析,76~81在51~100的范围内。
(2)酸雨指的是pH小于5.6的酸性降雨,主要是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增大导致的,注意二氧化碳不会导致酸雨,因为碳酸的酸性较弱。
(3)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可以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使用新能源车以及植树造林等。【解答】(1)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空气污染指数为76~81,介于51~100之间,空气质量状况是良,空气质量级别是Ⅱ。
(2)煤中含有硫元素,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污染物增多,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造成。
(3)①开发新能源能减少空气污染,②使用电动车,能减少空气污染,③植树造林能减少空气污染,④带呼吸面具不能减少空气污染。
故答案为:①②③。
23.【答案】丁;直线传播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太阳系的组成
【解析】【分析】(1)金星凌日指的是金星挡住了太阳,可知金星运行到了地球和太阳之间。
(2)金星凌日、日食和月食的原理都是光的直线传播。【解答】(1)如图,当金星转到太阳与地球中间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时,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图金星的位置在丁。
(2)“金星凌日”现象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24.【答案】(1)蒸发(或者汽化)
(2)液化
(3)保持不变
【知识点】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解析】【分析】(1)水由液体转化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均能进行。
(2)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放热。
(3)整个过程中水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没有转化为别的物质,所以水的总量不变。【解答】(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温度升高,从而加快蒸发,形成水蒸气。
(2)温度较高的水蒸气上升,碰到冷的塑料膜,液化形成小水滴。
(3)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重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在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此装置内水的总量保持不变。
(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温度升高,从而加快蒸发,形成水蒸气。
(2)温度较高的水蒸气上升,碰到冷的塑料膜,液化形成小水滴。
(3)塑料膜下表面结成的水滴受重力的作用滑到最低处后滴入水桶中,得到淡水。在物态变化过程中,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此装置内水的总量保持不变。
25.【答案】(1)降低
(2)A;B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物体由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吸热。
(2)由图2可知,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先升高,说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是放热的过程,ac两点有固体析出而温度更高的b点没有,说明b点的溶质质量最大,质量分数最大。【解答】(1)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
故答案为:降低。
(2)A、由图可知,随着氢氧化钠固体的溶解,形成的溶液的温度升高,说明NaOH固体溶于水伴随热量的释放,故A正确;
B、由图可知,a、c两点温度相同,则a、c两点NaOH的溶解度相等,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则b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故B正确。
故答案为:AB。
(1)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故填:降低。
(2)A、由图可知,随着氢氧化钠固体的溶解,形成的溶液的温度升高,说明NaOH固体溶于水伴随热量的释放,正确;
B、由图可知,a、c两点温度相同,则a、c两点NaOH的溶解度相等,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则b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正确。
故填:AB。
26.【答案】(1)紫;色散
(2)倒立;变大
【知识点】光的色散;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因不同的额色光折射能力不同,所以会呈现彩色光带,偏折能力最强的是紫光,偏折能力最弱的是红光。
(2)小孔成像成的是光源倒立的实像,物距不变时,像随像距的增大而增大。【解答】(1)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因此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2)由于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则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若向右拉动内筒,增加筒长时,像将变大。
(1)[1][2]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因此a处为红光,b处为紫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2)[1][2]由于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则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若向右拉动内筒,增加筒长时,像将变大。
27.【答案】(1)缓慢;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使铁丝燃烧现象不明显
(2)淡蓝;四氧化三铁
(3)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1)为了让物质与氧气充分接触,应缓慢将物质放入氧气中。
(2)硫在纯氧中燃烧产生的是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3)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为防止生成的高温物体溅落瓶底,导致集气瓶破裂,实验前要在瓶底放水或沙子。【解答】(1)从操作角度,三种物质都要自上而下缓慢伸入氧气瓶中,使物质与氧气充分反应。
故答案为:缓慢。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需要在火柴快要燃尽时再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其目的是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使铁丝燃烧现象不明显。
故答案为: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使铁丝燃烧现象不明显。
(2)在空气中点燃硫时,观察到淡黄色固体熔化后,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故答案为:淡蓝。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生成黑色的固体,此黑色的固体物质是四氧化三铁。
故答案为:四氧化三铁。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放入少许水的目的是吸收热量,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故答案为: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1)从操作角度,三种物质都要自上而下缓慢伸入氧气瓶中,使物质与氧气充分反应,故填:缓慢;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需要在火柴快要燃尽时再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其目的是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使铁丝燃烧现象不明显,故填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使铁丝燃烧现象不明显。
(2)在空气中点燃硫时,观察到淡黄色固体熔化后,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填:淡蓝;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并生成黑色的固体,此黑色的固体物质是四氧化三铁,故填:四氧化三铁。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放入少许水的目的是吸收热量,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故填: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28.【答案】②;A;BC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解析】【分析】(1)②中有微溶解的固体,可知②为饱和溶液。
(2)升高温度,能溶解更多的固体,说明溶解度变大。
(3)由④可知,时甲的溶解度在25g至50g之间,即5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质量在12.5g至25g之间,据此分析。【解答】(1)在①、②、③溶液中,溶液②中有没溶解的固体剩余,所以一定是饱和溶液。
(2)由①②③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图④中表示固体甲的溶解度曲线的是A。
(3)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50g的水中最多溶解甲物质12.5g,①中加入甲物质10g,②中加入xg甲物质之后有固体剩余,说明x一定大于2.5g;由图可知,35℃时,50g水最多溶解甲物质25g,而在③中全部溶解,说明x一定小于15g,所以BC符合。
29.【答案】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本领强;黑;浅色吸热本领弱,身体吸热少,人感到凉快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比热容
【解析】【分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吸收相同的热量,黑纸瓶的水温升高得更多,可知黑纸的吸热能力强。
(2)太阳能热水器的作用是将水加热,由(1)可知,应将集热管涂黑。
(3)由(1)分析可知,黑色等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会觉得热。【解答】(1)由题意可知,两瓶内水的质量相同、初温相同,在相同的时间内(30min),黑纸包裹的牛奶瓶中水的温度高,由可知,黑纸包裹的牛奶瓶中水吸收的热量多,由此可得: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本领强。
(2)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热本领强,太阳能热水器的内管是黑色的,这样有利于吸收太阳能。
(3)浅色吸热本领弱,身体吸热少,人感到凉快。
30.【答案】检查气密性;3、4;;装置反应前是80℃热水,反应后冷却至室温,前后温度会对气体体积有影响
【知识点】实验步骤的探究;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1)与气体有关的实验,实验前第一步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3中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没有燃烧,4中通入空气后开始,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氧气的体积等于注射器内水量变化量。
(4)实验前后测量水的体积时温度不同,导致误差。【解答】(1)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实验中,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步骤3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没有燃烧;步骤4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发生了燃烧。结合步骤3、4,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
(3)步骤4中,注射器内的水的体积即为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实验结束后,待整个装置冷却至室温时,打开K2发现注射器中的水剩余V2毫升,注射器内的水减少了(V1-V2)mL,这就是白磷燃烧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所以由此实验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4)题干中所给实验开始条件为80℃的水,实验完成后,待冷却到室温。此处由于冷却到室温导致空气冷缩带来的误差;或没有控制温度恢复到80摄氏度来测量体积而导致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偏大。
31.【答案】降低;升高;低于;>
【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解析】【分析】(1)水结冰说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可知a溶解吸热。
(2)热水沸腾,说明温度升高,可知b溶解放热。
[拓展实验】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瓶内气压变大,将水向外压。
[反思交流]温度降低是因为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同理可分析放热时吸热热量和放出热量的大小关系。【解答】(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物质a溶于水时吸收热量,则溶液的温度降低。
故答案为:降低。
(2)图2所示实验中,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该物质溶于水后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
故答案为:升高。
[拓展实验]
若物质c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则U形管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左边液面将下降,则左边液面低于右边液面。
故答案为:低于。
[反思交流]
物质溶于水后,溶液温度下降,说明该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即Q吸>Q放。
故答案为:>。
32.【答案】(1)8.4克
(2)不饱和
(3)50%
【知识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指的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此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2)根据图乙中溶解度可知,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110克硝酸钾,此时水的质量为40g,需要进行换算,若40g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大于40克,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根据进行计算。
【解答】(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则①中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40g-31.6g=8.4g。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含义是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升温至60℃,蒸发60g水,则最多能溶解的质量为,则②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40g,硝酸钾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见答案;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含义是6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110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升温至60℃,蒸发60g水,则最多能溶解的质量为,则②中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40g,硝酸钾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②中溶液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见答案。
33.【答案】(1)解:设继续加入的食盐的质量为x
100g×10%+x=(100g+x)×20%
x=12.5g
答:继续加入的食盐的质量为12.5g。
(2)解:设蒸发水的质量为y,蒸发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得:
100g×10%=(100g y)×20%
y=50g
答:蒸发水的质量为50g。
(3)解:设质量分数为25%的溶液为z,则10%的溶液中的溶质与25%的溶液中的溶质之和等于20%溶液中的溶质
100g×10%+z×25%=(100g+z)×20%
z=200g
答:质量分数为25%的溶液为200g。
【知识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
(2)蒸发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据此进行计算。
(3)两份溶液混合后,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两份溶液中溶质质量之和,新溶液质量等于两溶液质量之和。
(1)见答案
(2)见答案
(3)见答案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