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名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许昌市名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二)
命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案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处。
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倾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诸上船。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
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迤,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
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
了。”宝玉道:“采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据文本内容
来推,本回故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
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关于此,《红楼梦》中恰有可以接证之文,第
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
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琏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
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甸。
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这一改动在她引用之
后的语言中也有非常清楚的显示。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因此,虽然
可以确定李商隐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
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理解这一段对话的关键
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在这三人的关系
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
仔细看一下原文。先是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这时,如果宝钗未接话,黛
玉或许也可能赞同宝玉的意见,然而心思细密又喜欢给人讲道理的宝姐姐这时肯定会有所表现,所
以她立刻就接着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按
照宝玉与宝钗交往的正常逻辑,他得到宝姐姐的鼓励,一定会尽快吩附人手来清理残荷。黛玉是否
认为这些破荷叶可恨已不得而,重要的是,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嘶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
定要递着宝钗说,并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因
此她才想到用李商隐的诗句来打动宝玉。因为宝玉向来喜聚不喜散,所以在念出北句时,随口把
“枯”换成了“残”。
(摘编自李小龙《林黛玉引义山诗新论》)
材料二后世学者分析“枯荷”“残椅”一字之异时指出:“《红楼梦》的版本是非常复杂的,因为
京是·语文·模拟二[第1页](共8页)高三·语文·模拟二·参考答案
中正值豆蔻年华的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分析,正值豆蔻年华
的黛玉不能理鲜“枯”字所承找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
1.C(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好的塑造林黛玉的形象
2.C(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实
5.示例:①是对引用情景的临时迁就。“残”字更符合八月下旬
则针对宝假,和宝玉无关”错,根据材料一中“黛玉…面对
“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的其实景致。②为了增强评论
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范,甚至会主动出击”
的说服力。如果前面引用为“枯”,后面评述时又改为“残”,会
“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
损伤评述的说服力。③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的
宝钗说”可知,黛玉说的所谓“你们”并不是特指薛宝钗,当
现实。④迎合宝玉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用充满诗意的景致打动
然包括贾宝玉在内。)
宝玉。⑤和林黛玉的性情及其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残荷”的况
3.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黛玉引此诗
味更适合黛玉此时的年龄和心境。
的背后逻辑是:黛玉不能忍受宝钗左右宝玉的判断,她一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根据
要逆着宝钗的意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
材科一第三段“八月二十五日,…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
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A,只是提到宝玉,并未涉
更贴切”“第六十七…那时正是夏术秋初,池中莲藕新残相
及宝钗左右宝玉等事情,故与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无关。
间,红绿离拔”“应该是八月下旬”可知,“残”字更符合八月下旬
B.材料一分析中提到黛玉引用李商隐诗句是为了在与宝钗
“池中莲藕新残相间,红绿高披”的年实景致。所以,林黛玉改
的较量中展现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本项中黛玉怂恿宝玉
“枯”为“残”是对引用情景的临时迁就。根据材料一“八月二十
喝酒也是体现她在与宝钗争斗中采取的策略,是一种特殊
五日…此时之荷尚未枯”“黛玉为了加强说服力,把形容此时
状态的一例,故符合材料一分析中的“背后逻辑”。C.是说
秋景本不特别贴切的诗句改了一个字”可知,如果前面引用为
黛玉改字与苏轼“诗思相类”,不涉及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
“枯”,后面评述时又改为“残”,会损伤评述的说服力。所以,林
辑”。D.是说黛玉和宝钗之问的交往,故与黛玉引此诗的背
黛玉改字为了增强评论的说报力。根据材料一中“黛玉不能忍
后逻辑无关。)》
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地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
4.示例:①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异并非《红楼
且要让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
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②考辨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
玉的影响力”可知,林黛玉改“枯”为“残”,是因为地不能忍受宝
“枯”“残”之异并非李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③考辨
玉的判新总被宝钗左右的现实。根据材斜一中“宝玉向来喜聚
《红楼梦》对李商隐诗句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
不喜散,所以在念出此句时,随口把粘'换成了‘残”可知,林
误差的结论。①正值豆寇年华的黛玉不能理解“枯”字所承载
黛玉为了迎合宝玉喜聚不喜散的心理,用充满诗意的景致打动
禅意的孤寂凄凉,能够更好的塑造林黛玉的形象。
宝玉,故地改“桔”为“残”。极据材料二中“·枯’字所承栽的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
乎弹意的孤寂读凉,只有经历离别丧乱,饱尝人世沧桑之后方
力。由“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黛玉引句写作
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中正值豆范年华的
·留得残荷听雨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
林黛玉所能感悟到的”可知,林黛玉政“松”为“残”和她自己的
作·残荷”分析,作者考辨各版本的《红楼梦》,得出“枯”“残”之
性情以及地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残荷”的况味更造合黛玉此时
异并非《红楼梦》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由“根据比勘,存世商
的年龄和心境。
稳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系统',在各个
6.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
系统的各个版本中,此句皆作‘留得桔荷听雨声’,并未出现异
力。A.“详细地描述了”错误,从第八段的内容来看,应是
文”分析,考辩各版本的李商隐原诗,得出“粘”“残”之异并非李
概括地叙述了汉子们受困的缘由。)
商隐诗歌版本异文所致的结论。由“曹雪芹在《红棧梦》中还有
7.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也说明他
多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均与李商隐原诗丝毫不差”“曾雪芹对
们没有物质需求,可以随遇而安”不准确,由原文“怀抱着诺
于李商隐的诗作不仅宇句上极其熟稔,并且意境上也实现了真
言与情义,他们就此甘心在贫寒与等待中画地为牢,所以,
正的融会贯通…若将‘枯荷’‘残荷’的一字之异简单解释为
此处不是他处”可知,是突出他们甘于贫寒和等待是因为重
·记错了一个字’,显然过于式蕲”分析,考辨《红楼梦》对李商隐
情重义,有兄弟情义的地方就是故乡,并非“没有物质需求,
诗甸的多处引用,得出曹雪芹不会出现记忆误差的结论。由
可以随退而安”。)
“粘'字所承我的近乎禅意的孤寂凄凉,只有经历高别丧乱,饱
8.示例:①揭示地域与人的关联,阔大雄浑的西北催生出荡气回
尝人世沧桑之后方能有所体味,而这种情感,显然不是第40回
肠的“花儿”,孕育出坚韧、重情义的汉子。②凸显西北对“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