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自贡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四川省自贡市九年级(上)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
一、选择题共28分下列各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
1.(2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2024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目标任务(  )
①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②体现了增进民生福祉的发展目的
③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基本内涵
④奠定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法治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分)如表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经济成绩单(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数据 比上年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 260582亿元 5.2%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26796元 9.0%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9218元 6.1%
①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
②我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
③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④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分)当前,下班后组织个“学习局”,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新式生活。表演、摄影、书法、咖啡品鉴……比起过去“为文凭、为考证”,如今这些课程“为兴趣、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这说明(  )
①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解决
③人们的文化需求超过物质需求
④生活方式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分)打开手机软件,系统自动读屏,并一一给出语音提示。看新闻,靠文字识别技术“读”出资讯;想购物,图片转语音“描绘”商品详情……借助信息无障碍技术,视障者可以在工作、生活中,更好地使用互联网产品。这说明(  )
A.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B.网络丰富日常生活,“信息节食”很重要
C.技术使网络环境更加便利、包容、温暖
D.信息无障碍建设成为各行业的自觉行动
5.(2分)在当今“处处相连、物物相通、事事网办、业业创新”的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说明(  )
①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数字化应用有助于丰富日常生活,推动社会进步
③数字化应用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④数字技术是我们获取新知、购买物品、休闲娱乐的主要平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2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45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解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45年实践证明,改革开放(  )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②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③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
④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2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提出的源于中国实践、带有中国风格、体现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深刻揭示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性这一本质特征。由此可见,全过程人民民主(  )
①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④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8.(2分)“您好,我是社区工作人员。您反映的路灯昏暗问题,已经协调解决了。请问您是否满意?”“很满意,谢谢!为你们的工作效率点赞。”从中可看出社区工作人员(  )
①尽职尽责,服务社区群众
②努力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
③严格执法,维护社区安全
④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位居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分)2023年贵州榕江举办的“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简称“村超”)由群众主创、参赛者以村民为主,其接地气的办赛风格、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热烈的现场氛围,不仅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观赛,带火了当地的特色旅游。对“村超”这一赛事认识正确的是(  )
①缩小了城乡差距,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②有浓厚的乡土风情,满足了人民的物质需求
③推动民间足球文化创新性发展,带给人们新的体验
④推动文旅特色发展,既增加村民收入,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2分)在已知的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股城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穿越时空,延续至今。由此,我们可以及受到(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化
③独具特色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④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是我国第一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法律,彰显了党和国家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正式实施(  )
①谱写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化建设的新篇章
②有利于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③表明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④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进民族复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2分)以下是各班根据学校要求设计的黑板报标题。由此推断该校本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
以我之力 追我所愿 初心不改 奔流到海 吾有所爱 其名华夏 复兴之梦 梦在不息
A.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B.不断与时俱进,共筑生命家园
C.弘扬传统美德,提升道德品质
D.关注民生问题,共享发展成果
13.(2分)在云南4060公里的边境线上,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的各族群众正以昂扬的姿态、实干的精神,描绘一幅“富边样板、稳边示范、守边屏障”的生动画卷。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中,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正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样板。云南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有利于(  )
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②各少数民族地区享有更多的自治权利
③增进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④促进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4.(2分)一座城市的街巷地名是当地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见证。漫步台北街头,看见南京东路、杭州南路、重庆北路、忠孝东路、仁爱路、信义路……似曾相识感扑面而来。这些地名背后都有着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寄托着台湾同胞无尽的牵挂,成为印刻在他们记忆里的乡愁。这些地名(  )
①体现了台湾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②进一步筑牢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根基
③印证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
④诉说着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12分)综合所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提示:答案可以不出自教材内容,符合题意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15.(4分)法治中国。
材料一: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的重要标志。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1)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①    、②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材料二:“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的生活。
(2)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结合材料二,从“现代社会的公民”角度,如何坚持厉行法治?(答出两点即可)
16.(4分)美丽中国。
材料一:垃圾虽小,却牵着民生。某市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用废旧材料制作垃圾分类模型学习垃圾分类方法,自编“垃圾分类顺口溜”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1)从“低碳微行动”的角度,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对社区居民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①让社区居民主动学习     ,②培养社区居民     。
材料二所谓低碳生活,是指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2)从低碳出行角度,提出两种具体做法。
17.(4分)奋斗中国。
材料一:江山多娇看今朝。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1)材料中所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     。
材料二:飞天梦、探海梦、大飞机梦成真……平均年龄33岁的航天科技“神舟”团队用青春逐梦苍穹:平均年龄34岁的“奋斗者”号研发团队用青春勇往直“滑”;平均年龄37岁的“复兴号”设计团队用青春创造“中国速度”,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就与荣誉令人振奋。
(2)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少年如何用奋斗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答出两点即可)
2024-2025学年四川省自贡市九年级(上)期末道德与法治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A B B C D D B A B B C
题号 12 13 14
答案 A C B
二、非选择题,共12分)综合所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提示:答案可以不出自教材内容,符合题意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15.
(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2)①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②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③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16.
(1)垃圾分类知识;环保意识。
(2)多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等方式出行;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等。
17.
(1)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热爱劳动,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国家发展树立自信;求真务实,努力奋斗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