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一、语文积累与运用1.(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评分标准:每空 1分,错字、漏字不得分。2.(1)tì(剃) 形容鼻子圆润厚实 形容衣服不合身(2)外貌特征:圆眼、肉鼻子、光头;性格:朴实、坚韧。(3)B解析:选段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祥子的底层形象。3.(1)青少年对传统节日习俗了解不足。(2)示例:清明雨落思故人,青柳垂丝寄哀思。(3)删去“通过”或“使”。(4)示例:①举办“传统节日手抄报”比赛;②开展“包粽子·话端午”实践课。二、阅读(一)现代文阅读4. ①实指奶奶使用的纳凉工具;②象征奶奶的关爱与守护。5. 视觉(竹篾裂缝)、触觉(凉风)、嗅觉(艾草香),多角度营造夏夜温馨氛围。6. 既是童年回忆的载体,也象征亲情的温暖,体现朴素生活中的精神力量。{#{QQABSQKQogCAAhBAABgCEwGwCEGQkAAACaoOgEAYoAABwBFABAA=}#}7. 同:均通过细节刻画无私的亲情;异:本文侧重温馨陪伴,《秋天的怀念》突出隐忍与遗憾。(二)文言文阅读8. (1)你 (2)偷偷地 (3)鞭打 (4)又9. (1)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看待。(2)听完后,就默默记住。傍晚回家,忘了牵牛。10. 王冕:勤奋好学;共同点:强调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1. 科技助力文化传播,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深层认知不足。12. 科技与经典结合,如开展“名著+短视频”创作活动,深化理解。13. 示例:①开设“名著导读”选修课;②组织“经典诵读”社团。三、写作1. 评分标准: 一类文(54-60分):主题鲜明,情感真挚,结构严谨。 二类文(48-53分):主题明确,内容具体,语言流畅。 三类文(42-47分):主题基本明确,语言通顺。。{#{QQABSQKQogCAAhBAABgCEwGwCEGQkAAACaoOgEAYoAABwBFABAA=}#}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卷面书写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古诗文默写(10分)(1)王维《竹里馆》中“ , ”以明月相伴,体现诗人独处时的超然心境;(2)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 , ”借笛声抒发游子思乡之情;(3)韩愈《晚春》中“ , ”运用拟人手法,描绘草木争春的景象;(4)《木兰诗》中“ , ”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木兰从军路途的艰辛;(5)岑参《逢入京使》中“ , ”以平实语言表达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情。2.名著阅读(12分)1.阅读《骆驼祥子》选段,回答问题:【甲】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乙】他的衣服似乎都作得长了些,穿好了,他总得提着裤子,而且屁股那部分特别显着空虚。(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剃得发亮( ) 肉鼻子( ) 显着空虚( )(2)结合选段,分析祥子的外貌特征及其反映的性格特点。(4分)(3)下列对《骆驼祥子》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B. 揭示旧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摧残3.综合性学习(13分)班级开展“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1)根据材料提炼信息:材料:某校调查显示,60%的学生仅知道春节、中秋等节日名称,35%的学生不了解节日习俗。(数据来源:《青少年传统文化认知报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为“清明节”设计一则宣传语,要求使用对偶或比喻修辞。(3分)(3)修改病句:“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策划两项校园传统文化体验活动。(4分)二、阅读(55分)(一)现代文阅读(22分)奶奶的蒲扇①夏夜闷热,奶奶的蒲扇是唯一的风。竹篾编成的扇面裂了缝,她用布条细细缠好,轻轻一摇,凉风裹着艾草香,驱散了蚊虫和燥热……②那年我发高烧,奶奶彻夜未眠,蒲扇的“吱呀”声和她的哼唱交织成摇篮曲。月光透过窗棂,她的白发像落满霜花的草,蒲扇的影子在墙上晃啊晃,晃走了我的病痛……(文章有删改)4.分析标题“奶奶的蒲扇”在文中的双重含义。(4分)5.从感官角度赏析第①段划线句。(4分)6.结合全文,分析“蒲扇”对“我”的成长意义。(6分)7.比较本文与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形象的异同。(8分)(二)文言文阅读(17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节选)【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节选自《宋学士文集》)8.解释加点词(4分):(1)卿今当涂掌事( )(2)窃入学舍( )(3)父怒挞之( )(4)已而复如初( )9.翻译句子(4分):(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10.【甲】文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乙】文体现王冕怎样的品质?两者对“学习”的态度有何共同点?(6分)(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6分)材料一:2024年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互动展,游客可扫码聆听文物故事,体验虚拟修复。材料二:调查显示,70%的中学生认为短视频能快速传播传统文化,但45%的人未读过四大名著原著。材料三:专家建议:“传统文化教育需‘慢火细炖’,既要借助科技,更要深耕经典。”(摘自《文化传承与创新》)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主要现象。(4分)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有效推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6分)针对材料二的问题,为学校设计两项具体措施。(6分)三、写作(55分+卷面5分)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种子破土前,需积蓄能量;雏鹰展翅前,需反复试飞。成长路上,我们也在不断储备力量,等待绽放的时刻。题目:______,为我积蓄力量要求:①补全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②结合自身经历,主题明确;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docx 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