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旧教材)知识点走进美术1、美术的主要门类:大致可以分为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建筑、书法、篆刻、新媒体艺术等八个主要门类。2、绘画绘画,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表现手段,在平面上创造艺术形象或表现某种氛围、情调,表达情感或传递信息的一个最丰富多彩的美术门类。从呈现的形态讲,可分为具象绘画与抽象绘画两大类。从绘画使用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技法来分,可分为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素描等画种。中国画 水彩画版画 油画 素描3、雕塑雕塑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塑以及敲击、焊接、装配等手段,创造出具有实体性的艺术形象的美术门类。按照传统的分法,从雕塑存在的形态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三大类。4、设计强调实用与美观的统一,是设计艺术最主要的特点。按照设计存在的形态,大致可以分成平面设计(如广告招贴设计、标志设计、书刊封面设计等)、立体设计(如服装设计、商品包装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空间设计(如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5、工艺工艺亦称“工艺美术”,通常指对日常生活用品、装饰品等在外部形式上进行艺术处理,使其带有明显审美因素的实用艺术,包括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手工艺。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所包含的工艺品有玉器、刺绣、漆器、金银首饰、陶瓷器、壁挂等。精湛的技艺是手工艺人长期呕心沥血的一种文化积累,其中许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6、建筑实用、坚固,美观是建筑的三要素。建筑的美观主要是通过造型、空间、色彩等表现手段来体现的。书法书法是指用毛笔来书写汉字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8、篆刻篆刻是将文字刻于玉、石等材质上,为我国所独有的一门艺术。印章书体,一般采用篆书,先写后刻。9、新媒体艺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美术的门类也在发生变化。借助摄影、摄像、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来呈现的艺术形式被称作“新媒体艺术”。10、名画对比《父亲》 1980 罗中立 《粒粒皆辛苦》 1955 方增光作品 描绘及情感表达 表现手法 画种 表现材料父亲 塑造了饱经岁月风霜和磨砺的一个老农,在辛苦劳作间小憩的一瞬。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耙犁似的手及手中粗劣的碗等写实的描绘,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隔膜,画家借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刻画细腻、深入、真实 油画 快干油、油画颜料、布、木板粒粒皆辛苦 一位农民捡拾麦穗的专注神情,借以表达这句妇孺皆知的唐诗的喻示精神。作为新浙派人物画的典范之作,它把西洋绘画明暗、块面的手法融入国画,当时这种新的样式,使国画又承担起表现现实的重任。 运用线条、墨色 国画 水、中国画颜料、毛笔、宣纸、绢手绘学习笔记1、线线条是构成画面的最基本的造型元素之一。在徒手画中用不同的工具,以不同的方法,可以画出千变万化的线来。2、形可以用几何图形来概括不同物体的基本骨架。采用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是徒手描绘对象时的有效方法之一。多角度表现物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徒手描绘物体。一般而言,可以选择物体的正面、侧面、背面来记录,还可以运用平视、侧视、俯视、仰视等不同的观察视角来描绘。三、手绘图表1、图表设计三要素:图像、文字和数字2、图表设计的种类:3、图表设计中常用的几种对比手法四、生活中的纹样1、单独纹样一般不与其他纹样发生结构上的关系。单独纹样有繁有简,有大有小,有对称式也有平衡式,有适合形也有不规则形。单独纹样是一种自由纹样,但一旦图形受制于器物外形的约束,就称为“适合纹样”。(单独纹样) (适合纹样)连续纹样可以分为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连续纹样的特点是首先绘出基本的单位纹样,将单位纹样的左右、上下或四边相互连缀起来,形成条状的或者能够上下、左右延伸的图案。二方连续纹样多应用于花边图案,四方连续纹样多应用于花布、壁纸等图案。3、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板报设计板报的主要组成部分:刊头、小标题、图片、正文常用字体:宋体、楷体、黑体、隶书体、出水芙蓉工笔画:工笔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它指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描绘对象。工笔画又可以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白描是指纯粹以线条来描绘而不着色的画法。重彩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彩的画法。名画赏析《出水芙蓉》(工笔重彩) 宋代 佚名《出水芙蓉》是中国宋代的一幅工笔花鸟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以荷花为主题,展现了宋代工笔画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以下是《出水芙蓉》的详细赏析:1. 画面内容主题:描绘了一朵盛开的荷花,花瓣娇嫩,形态优美,荷叶衬托其间,生动自然。细节: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荷花的纹理、叶脉以及水珠的晶莹剔透,展现了极高的写实技巧。2. 艺术特色(1)工笔技法画家采用工笔重彩的技法,线条细腻流畅,色彩明丽柔和。花瓣的层次感和质感通过层层渲染表现得淋漓尽致。(2)构图画面构图简洁,主体荷花居于中心,荷叶和水草环绕四周,形成均衡和谐的布局。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荷花的清新脱俗。(3)色彩运用以粉红色为主色调,表现荷花的娇艳,绿色荷叶与之形成对比,增添了画面的生机。色彩过渡自然,展现了宋代工笔画对色彩的精妙掌控。3. 文化内涵象征意义: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高洁、纯净,寓意“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审美情趣:宋代文人崇尚自然之美,这幅画体现了宋代艺术对自然物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4. 艺术价值《出水芙蓉》是宋代工笔花鸟画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宋代绘画的高度成就。它不仅是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5. 总结《出水芙蓉》以其精湛的工笔技法、优美的构图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荷花的自然之美,也传递了高洁的精神境界,值得细细品味和欣赏。鸟语花香传统中国画分成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虽以花和鸟为主,但是也涉及蔬果、草虫、畜兽等类。它的画法分成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大类。2、干、湿、浓、淡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国花鸟画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传统,常常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4、画竹步骤:先竹干、竹节、再画竹枝和竹叶齐白石齐白石: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齐纯芝,后改名齐璜,字渭清,号白石山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他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齐白石的画作以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多种题材著称,尤其擅长画虾,其笔下的虾形态生动,栩栩如生,被誉为“活虾”。齐白石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名画赏析:《祖国万岁》、《蛙声十里出山泉》《祖国万岁》 《蛙声十里出山泉》《祖国万岁》齐白石的《祖国万岁》是一幅充满爱国情怀的作品,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反映了艺术家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这幅作品通常以鲜艳的色彩和充满活力的构图来表现,体现了齐白石晚年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在赏析这幅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 主题与情感:作品的主题明确,表达了艺术家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愿。齐白石通过这幅画作,传达了他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对国家未来的乐观态度。2. 构图与布局:齐白石的构图往往简洁而富有力量,他善于运用空间和形态的对比来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祖国万岁》中,他可能会使用大胆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对比,来突出主题,使画面充满动感和生命力。3. 色彩运用:齐白石的画作色彩鲜明,他善于使用鲜艳的色彩来表现生机和活力。在《祖国万岁》中,他可能会使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调,来象征热情、光明和希望,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喜庆色彩。4. 笔墨技巧:齐白石的笔墨技巧精湛,他能够用简洁的笔触捕捉物象的精髓。在《祖国万岁》中,他的笔触可能会更加自由奔放,表现出一种豪迈和自信的艺术风格。5. 文化内涵:齐白石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和理解。《祖国万岁》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一种诠释。由于《祖国万岁》是齐白石晚年的作品,它也可能反映了艺术家个人艺术生涯的总结和对生命的热爱。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齐白石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的深情厚谊。《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中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创作于1951年,是齐白石晚年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齐白石高超的艺术造诣。在赏析这幅作品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 主题与意境:作品的主题围绕着“蛙声”和“山泉”展开,齐白石通过这幅画作,巧妙地传达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画中的蛙声和山泉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动人的自然交响曲,使观者仿佛置身于那清新的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2. 构图与布局:齐白石在这幅作品中采用了典型的中国画构图方式,画面中山石、流水、蛙声等元素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他利用留白的技巧,使得画面既有实体的山水,又有虚无的声音,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感和深远的效果。3. 色彩运用:虽然中国画以水墨为主,但齐白石在《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巧妙地运用了淡彩,使得画面色彩柔和而不失生动。山石的青绿、流水的清澈、蛙声的隐约,都通过色彩的微妙变化得到了体现。4. 笔墨技巧:齐白石的笔墨技巧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运用干湿浓淡不同的笔触,描绘出山石的质感和流水的动态。尤其是对于蛙声的表现,他没有直接画出蛙,而是通过笔墨的巧妙运用,让观者在心中“听到”蛙声,这种含蓄而富有想象力的表现手法,是中国画的高超之处。5. 文化内涵:齐白石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他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还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和理解。《蛙声十里出山泉》不仅是一幅艺术作品,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的一种诠释,体现了中国文人画追求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总的来说,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一幅集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视觉与听觉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展示了齐白石个人的艺术才华,也展现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深邃意境。毕加索1、毕加索: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是西班牙著名的画家、雕塑家、版画家、舞台设计师和作家,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立体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涉猎了多种艺术风格,包括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等。2、名画赏析《格尔尼卡》《格尔尼卡》(Guernica)是巴勃罗·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大型油画,尺寸为3.49米高、7.77米宽,现藏于马德里的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这幅作品是毕加索对1937年4月26日纳粹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巴斯克小镇格尔尼卡的强烈抗议和哀悼。以下是《格尔尼卡》的赏析:1. 主题与情感:《格尔尼卡》是对战争暴行的强烈控诉,作品通过扭曲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恐惧和绝望。毕加索用这幅画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2. 构图与布局:画面采用了复杂的构图,人物和动物形象被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混乱和紧张的氛围。画面中央是一匹倒下的马,象征着无辜受害者的痛苦;左侧是一个抱着死去的孩子的母亲,右侧是一个举着灯的女人,象征着希望和真理。3. 色彩运用:毕加索在这幅作品中主要使用了黑白灰三种颜色,这种单色调的选择增强了画面的戏剧性和悲剧感,同时也让人联想到新闻报道中的照片,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性和紧迫性。4. 符号与象征:画面中的许多元素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破碎的剑象征着战争的毁灭性;鸽子通常代表和平,但在画中它被撕裂,象征着和平的破碎;而牛头则可能代表暴力和无情。5. 艺术风格:《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结合体,毕加索通过几何化的形式和扭曲的视角,打破了传统的绘画规则,创造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来表达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6. 历史与文化影响:《格尔尼卡》不仅是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20世纪政治艺术的一个标志性作品。它在国际上展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成为了反对战争和暴力的象征。总的来说,《格尔尼卡》是一幅充满力量和情感的作品,它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传达了毕加索对人类苦难的关注和对和平的渴望。这幅画作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激励着人们反思战争的后果并追求和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