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郭沫若和惠特曼的诗歌意象群中,“海洋”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二者是以影响关系存在的,惠特曼海洋诗的风格改变了中国传统诗歌中提及海洋时的情感。
受儒道自然观的影响,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大海往往只是人们观赏的景象,诗人大都是借景抒情,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传统“发乎情、止乎礼”的诗歌教义往往限制着古代诗人想要酣畅淋漓地抒情达意的愿望。《唐诗三百首》里有很多嵌有海的诗句,如白居易写“忽闻海上有仙山”,李白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等,但海洋在这些诗里,没有像日、花、江、河那样成为诗人讴歌的正面对象,它只不过是一种抽象的地理遥远的概念。“五四”的时代精神呼唤着狂飙突进的诗风,只有充满高于人类力量的自然物象才能和这一时代精神契合。于是,新诗的先驱们从惠特曼诗歌中汲取精神,对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和实践进行大胆改造。
这种创造体现在主体对大海的态度上,就是从畏惧向渴望征服转变。古诗中海的形象表现出慷慨悲凉的在少数,表现变幻莫测、诡异奇绝居多,这里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即对大海的神秘莫测的恐惧情感与隔膜态度。惠特曼诗中满是由气势恢宏的大海激发而出的直面挑战的勇气和毅力,给了郭沫若等很多现代诗人以很深的启发。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展现出海洋的博大神秘、势不可挡的气势。相比于古诗中温柔婉转、发乎情止乎礼的抒情,郭沫若诗中的海洋之形、声、味以直观真切的感受洗涤了读者的内心世界。诗人仿佛置身地球之外,像是在太空中俯视地球这颗蓝色星球的全貌。在诗人眼中,海洋是“无限”的,是有着能够推倒地球的力量的。对于海洋力量的赞美抒发了一种借助海洋无穷的力量推翻已有的存在的渴望。诗人渴望毁坏和创造,而这种渴望在海洋势不可挡的气势面前达到了顶峰。诗人在此刻对海洋的情感是充满征服欲望的。
郭沫若这种由传统诗歌意象发展出的新意象受到了惠特曼的影响。惠特曼《草叶集》中的《海流集》借助海洋意象书写人对自然的征服欲望,其中的海洋意象都是自然之力与征服欲望的载体。与其他温婉轻柔的爱情诗不同,惠特曼笔下哪怕是描写爱情这样柔软的心灵感受,也要使用充满力量感的大海作为背景环境。
总之,同样是写海洋,与中国古代诗歌相比,郭沫若笔下的大海更加浪漫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丝毫不受约束,征服与创造的情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惠特曼诗中充满激情的大海促使了郭沫若海洋诗发生这种从节制、敬畏到创造、征服的情感转变。
(摘编自陈子尧《惠特曼海洋诗对中国新诗中海洋意象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中海意象的主题史研究近年已取得不少成果,王立的《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专章讨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海意象的渊源和历史流变,着重指出在《山海经》等上古文本及秦皇汉武海上求仙实践的影响下,中国古典文学绵亘着一个海上仙话想象的抒情和叙事传统,文学中的海意象属于古典意义的游仙主题系统。
中国近代史以来,海洋不再是表达想象欲望的诗意所在,而一跃成为现实挑战的地理存在,一种崭新的海洋文化地理观得以确立。自此之后,文学中的海意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近代作家们超越了已定型化了的古代海洋意象系统,重新生成具有近代思想内涵的意象,用以表达感时忧国的现实精神和抒发民族复兴的理想。
近代诗歌中的海洋意象大多不局限于仅作背景揭示功能,它已融入新时代精神和创作主体的人格情趣。从意象共时性传播角度看,海洋意象的潮动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转型,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感时忧国、救亡图存的基本精神导向,因而海洋意象实际上已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有机的符号系统。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便是有力的例证。这首诗以汪洋恣肆的气魄、深蕴的象征意义创造了近代海洋诗的最高范例。在这里,太平洋已成为作者表达激情和理想的整体象征意象,它不但是情感触媒,而且已变成人格化的精神力量,寄寓了梁启超对新世纪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
“五四”新文学一方面赓续了感时忧国的近代文学精神,另一方面又开拓了个性主义的新境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使得海洋意象不但用来表达现实忧患意识,同时也成为创作主体个性张扬、自我表现的符号载体。《女神》的许多篇什把海意象的这种强烈的个性特征推至极端。大海意象在这部诗集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它往往与“太阳”意象一起表达诗歌主题。郭沫若以其惠特曼式的激昂笔调,通过对大海的壮丽和力量的讴歌,表达了破旧立新的时代精神,如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借用北冰洋的壮丽,太平洋的浩瀚及伟力,抒发了他内心强烈的情绪,海洋的滚滚洪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它毁坏,它创造。在这首诗里,“海洋”显然成为主导性的象征意象,它昭示着“五四”时代雷霆万钧的狂飙精神,它毁灭旧世界,呼唤着光明的未来。
从主题史角度看,海意象的流变史无疑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探讨提供了有意义的样本:海意象内涵的重新生成显示了具有“现代性”表征的近代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重大分野,而海意象在现代文学中的多元流变则昭示着这种现代性的复杂特征。
(摘编自陈旋波《“海洋”的抒情与叙事: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意象探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传统“发乎情、止乎礼”诗歌教义的影响,古代诗人通常会把大海作为普通景物来观赏,而不是当作讴歌的正面对象。
B.大海在唐诗里常是一种抽象的地理遥远的概念,而在“五四”时期的新诗中被赋予了时代精神,这体现了新诗作者的大胆革新。
C.惠特曼笔下那些描写爱情的诗歌,与其他温婉轻柔的爱情诗有所不同,它以气势恢宏的力量感来取代柔软的心灵感受。
D.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在意象的内涵等方面取得突破,超越了郭沫若等人的诗歌成就,成为近代海洋诗的最高范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分析了惠特曼的诗歌与中国现代诗歌之间的联系,认为“五四”时代精神是从惠特曼诗歌中汲取的养分。
B.“五四”时期的新诗先驱们不再认为大海变幻莫测,而开始转向对大海的征服,这与惠特曼诗歌的影响有关。
C.《海流集》中借助海洋意象所表达出来的征服自然的精神深刻影响了郭沫若,成为郭沫若诗集《女神》的核心思想。
D.在新的海洋文化地理观确立之后,近代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意象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具有近代思想内涵的意象。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列举《唐诗三百首》中的一些诗句,意在论证中国传统诗歌中大海意象客观存在的内涵缺陷。
B.材料一末段重点论述了相对中国古代诗歌而言,郭沫若诗歌中大海意象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C.材料二第一段所举王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海意象主题史研究近年来取得若干成果的一个例证。
D.两则材料都将中国诗歌中的海洋意象作为论证话题,所举诗例也都以抒情诗为主,而论证目的却有所不同。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中国文学中海意象内涵的变化。
5.两则材料对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分析内容有哪些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6.下列对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B.“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7.《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诗人称之为“听军歌、军号、军鼓”时的“鼓舞调”。请简要分析。
8.《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请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0.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11.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有什么深刻的含意。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文后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13.结合写作背景,谈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14.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五四”思想影响,郭沫若的诗歌主题多为狂飙突进、摧枯拉朽,呼吁开辟崭新的纪元,本诗集中反映了郭沫若这一主张。
B.作者寥寥几笔勾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图景,将茫茫的宇宙,漂浮的白云,广袤无垠的大洋,翻滚奔涌的大浪呈现于面前。
C.诗歌从抽象到具体,以无与伦比、气吞山河的气势,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对力的推崇,这是作者的呼喊,也是时代的号角。
D.作者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尽情呼唤“力”,歌颂“力”,为摧毁呐喊,为创造呼号,希望把历史的车轮更快推进。
15.下列对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A.诗歌于雄壮的自然图景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致密的理趣,实现了情、景和理的完美交融。
B.“力”是全诗的诗眼,象征着“五四”的时代精神,表现出了积极昂扬的斗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C.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了壮阔恢弘的意境,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D.本诗形式自由,句式的长短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节奏鲜明,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16.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呼喊和喊叫。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甲】“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写于1919年间。其时郭沫若受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乙】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唤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美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诗人借此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丙】阅读他的诗集时,必须要注意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理解这首诗的内含与形式特征。
17.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狂飙突进 B.俯瞰 C.必须 D.内含
18.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郭沫若对祖国有着复杂而又澎湃的情感,完美地融于了《天狗》这部作品中,它就像一把利剑,唤醒沉睡着的中国,它期望像天狗一样咆哮,以唤醒沉睡国人;它期望像天狗一样疯狂!诗人的疯狂是近代五四新青年的疯狂,正是这种疯狂的天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 ,接续奋斗,使衰败的中国 。
和平年代读郭沫若先生的作品,虽然祖国目前不再陈旧腐朽“梧桐褪去了枯槁,醴泉不会再消歇”!世界不会再沦陷为“胧血污秽着的屠潮”“群鬼叫号的坟墓”“群魔跳梁的地狱”“悲哀充塞的囚牢”。整个世界都获得了永生,一切都变得新鲜、净朗、华美、芬芳,一切都变得生动、自由、雄浑、悠远……
读着《天狗》,我 这股精神力量,背负为祖国崛起而奋斗的使命,向那一切新鲜、净朗、华美、芬芳,那一切生动、自由、雄浑、悠远而奔赴。在这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奔赴当中,( ),我在自己的生命力的 中感到狂喜和惊异。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前赴后继 脱胎换骨 带着 流淌
B.前仆后继 脱胎换骨 携着 流淌
C.前赴后继 浴火重生 携着 流泻
D.前仆后继 浴火重生 带着 流泻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对祖国复杂而又澎湃的情感,完美地融于了《天狗》这部作品中,这部作品就像一把利剑,刺醒沉睡着的中国
B.郭沫若对祖国有着复杂而又澎湃的情感,完美地融于了《天狗》这部作品中,它就像一把利剑,唤醒了沉睡着的中国
C.郭沫若对祖国复杂而又澎湃的情感,完美地融于了《天狗》这部作品中,它就像一把利剑,叫醒沉睡着的中国
D.郭沫若对祖国有着复杂而又澎湃的情感,完美地融于了《天狗》这部作品中,这部作品就像一把利剑,刺醒沉睡着的中国
21.填入括号中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的生命充满饥渴,也感到生命力的不断涌动
B.我的生命充满饥渴,因此感到生命力的不断涌动
C.我感到生命力的不断涌动,生命充满饥渴
D.我充满生命的饥渴,同时又感到生命力的不断涌动
三、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的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
从内容上看,诗中描绘了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力量无限的太平洋等壮阔景象,展现出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而这些自然形象也是五四时期时代狂飙的象征,代表着向旧世界冲击的时代精神。诗人借对 “力” 的歌颂,表达了对科学文明、人民觉醒的期待,坚信终将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
在艺术特色方面,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想象与夸张,如 “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塑造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俯瞰世界的巨人形象。同时,诗中运用排比,如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诗歌的情感如火山喷发般汹涌澎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结合实例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A
4.①中国古典文学中,海意象属于游仙主题系统,是对想象欲望的表达。
②中国近代史以来,海意象具有近代思想内涵,表达感时忧国的现实精神和抒发民族复兴的理想。
③五四新文学中,海意象继承感时忧国的近代文学精神,同时也成为表达个性张扬的符号载体。
5.①都分析了该诗中海洋的力量之美。
②都分析了该诗激昂强烈的情感特点。
③都体现了该诗破旧立新的创造精神。
6.B
7.这首诗通过宏大的意象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所以说是“鼓舞调”,而这种感性的自然流露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钧的句子;感叹句则多用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顿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所以又像是“听军歌、军号、军鼓”。
8.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另一方面,经过诗人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形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9.A
10.A
11.“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12.A
13.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铸建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诗中歌唱那把地球推倒的雄奇之力,更有力地表现了奋发自信的乐观主义情绪,洋溢着“五四”时代蓬勃进取的精神和诗人自己飞扬凌厉的朝气。
14.C 15.A 16.C 17.D 18.A 19.C 20.A 21.D
22. 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看时代精神与个人担当
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宛如一声划破苍穹的呐喊,以其雄浑壮阔的意境和澎湃激昂的情感,在文学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光芒。它不仅是一首对自然伟力的赞歌,更是对五四时期那波澜壮阔、摧枯拉朽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时至今日,依然能激发我们无尽的联想与深沉的思考。
诗中,怒涌的白云、广袤的北冰洋、力量无限的太平洋等自然景象,构建起一个雄浑壮阔的世界。这些景象绝非单纯的自然描绘,而是五四时期时代狂飙的象征。彼时,旧秩序摇摇欲坠,新思潮汹涌澎湃,如那奔腾不息的太平洋,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旧世界的枷锁。这种向旧世界宣战的时代精神,恰似一把火炬,照亮了无数仁人志士前行的道路。鲁迅以笔为剑,在黑暗中呐喊,批判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试图唤醒沉睡的民众;李大钊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引方向,他们都是时代精神的践行者,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到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伟大征程中。
诗中对 “力” 的歌颂,更是直击灵魂。这种 “力”,是科学文明的推动力,是人民觉醒的爆发力。在当下,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到 5G 技术引领的通信变革,再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科学文明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而人民的觉醒,则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面对社会不公,民众敢于发声;面对自然灾害,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这种觉醒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从这首诗中汲取精神力量,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在追求个人梦想的道路上,要拥有像诗中描绘的那般无畏的勇气和磅礴的力量。比如,在科技创新领域,不少青年科研人员潜心钻研,不惧失败,以顽强的毅力攻克技术难题,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社会服务方面,众多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传递温暖与爱心。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时代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对时代精神的理解之路。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敢于突破、勇于创新、追求进步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紧紧握住时代精神的接力棒,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新世界而努力拼搏,让生命在时代的洪流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