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3分)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象()(2)异(1)3)悉(6.(4分)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2)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7.(2分)选文中的王叔远和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甲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1)“”两字来概括;乙文介绍黄履庄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2)“字来概括。(二)默写(6分)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读诗品文,我们得与作者赏天地山川,感人世百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1)”,让我们领略到洞庭湖的汹涌澎湃;《小石潭记》中的(2)“”,让我们体味到小石潭四周的幽寂凄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3)“”,让我们感受到“江山难阻”的深情。三、现代文阅读(23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9分)大自然的语言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八年级(初二)语文第2页(共6页)一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卷八年级(初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一、语言知识与运用(7分)1.①和睦(mù)②震(撼)2.03.B4.D二、文言文阅读与积累(15分)(一)文言文阅读。(9分)5.(1)象(模拟)(2)异(对…感到惊异)(3)悉(全、都)6.(1)曾经赠送给我一个核舟,说的大概是大苏泛游赤壁的事情。(2)即使是狡猾(聪明)的人也不能够分辨它是真是假。7.①灵怪(或“奇巧”)②奇(或“神”)(二)8.古诗文积累(6分)】(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三、现代文阅读(23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9分)9.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的来临因素。(1空1分)示例: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符合人们由浅入深认识事物的规律。(学生答到由表及里或者让由现象到本质也可以)10.示例:语言生动。比如将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物候能表现大自然的情况;又比如在介绍立春过后大地的景象时,用了“翩然”“次第”“草木萌发”这样的词,用词典雅生动,富有韵味。(能正确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即可)语言严谨。比如在介绍影响物候来临因素的古今差异时,举了“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的例子,用具体的时间更具休地介绍了物候现象来临与古今差异有关系。(能正确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即可)11.示例:(1)因高下不同,故山上山下物候现象不同。(2)因纬度的不同,故五原与长安物候现象不同。(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9分)12.C13.参考答案:(1)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年比作一缸太陈太浓太烈太醇的老酒,将年在中国生活和文化中的浓烈和深沉具象化,写出了年在中国文化上的深远影响(年对中国人的特殊意义),表达出作者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深厚的情感。(2)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除夕的高潮就是团圆。(结构内容各1分)一八年级(初二)语文第1页(共2页)14.示例:冯先生选取中国民间最传统的节日一春节的题材,以《团圆是春节最重要的情怀》为题写文章,展现了对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深切关注,记述了春节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承载了对文化传播的不平凡的责任与担当,因此,他是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化的守望者”。(言之成理即可)(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6题。(5分)15.B16.(1)利用科技将不同的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2)将科技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3)以科技的形式呈现传统文化。(4)通过融入科技元素等创新形式,文艺创作活力得到激发、艺术精髓得以质续相传。(5)文化为科技铸魂,科技为文化添彩。(与之相关,答到三点即可)四、名著阅读(5分)17.D18.(1)复沓或者重章叠句(1分)(2)不断自我提升。做学问要精益求精(大意答到即可)(2分)五、写作(50分)19.略。一八年级(初二)语文第2页(共2页)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卷八年级语文 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卷八年级语文.pdf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卷八年级语文 答案 语文 初二 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