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专题05:修辞及表达效果(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专题05:修辞及表达效果(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专题05:修辞及表达效果题
(解析版)
考法1 修辞选择题
理清修辞必备知识
种类 分析构成 表达效果
比喻   把……比作……,二者在……相似;属于哪类比喻。   使表现的内容更形象,更生动,更具体。
比拟   把……人格化,将……物写成……人;把人拟作……物,写出了人的……(物性);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使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借代   用……代指……,属于……借代。   突出特征,语言简练,引人联想。
夸张   ……词把……扩大/缩小/超前。   突出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对偶   上句……(词)与下句……(词)相对,两词的词性或内容相对;属于……相对。   形式上,节奏鲜明,整齐对称,增强了韵律感;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   连续使用……词语/句子,构成排比。   内容上,更好地突出了所写内容;形式上,结构整齐,增强气势。
反复   ……词语、句子,连续/间隔反复。   强调内容,加强语气,强化感情。
设问   提出……问题,做出……回答。   强调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某句)用疑问语气表达与字面意思相反的意思。   加强语气,激发感情,加深印象,强烈地表达了……
考法2 修辞及表达效果主观题
赏析修辞及表达效果“两步骤”
第一步,分析修辞的构成。结合修辞的定义,根据材料内容具体分析修辞手法是如何使用的。 不同修辞的构成是不同的,考生要紧扣定义找到构成要素。
第二步,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句式、语言、语气、阅读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角度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 ①内容上,对……起强调作用,使描写生动形象,突出……的特点。 ②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使抒情意味浓厚。 ③句式上,整齐有序,整散结合。 ④语言上,生动、活泼、典雅等。 ⑤语气上,加强语气,增强气势。 ⑥阅读效果上,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印象,引发读者思考。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 ① )。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 ② )石板街道。
16.下列与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相同修辞格式的一项是(3分)(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
C.村舍和树林是这地盘子的棋子,有村舍处有佳荫,有佳荫处有村舍。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D [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的修辞手法是顶真。首句句末与第二句句首的“炊烟”,第二句句末与第三句句首的“对岸”,符合顶真修辞的构成特点。A项,回环。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合乎回环手法的特征。B项,回环。把前句“一个人倒下去”和后句“千万人站起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合乎回环手法的特征。C项,回环。把“有村舍处有佳荫”和“有佳荫处有村舍”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合乎回环手法的特征。D项,顶真。上句结尾的词语“沉默”作为下句开头的词语,符合顶真修辞的构成特点。故选D。]
17.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风格庄重且不失灵动,请从语体色彩和关联词运用的角度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语句用词的语体上看,“升沉荣辱”“堂皇”“沧桑之慨”等词语都是书面语,“未曾”有文言色彩,比起口语或一般的书面语,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语言表达产生深沉庄重的效果。从语句使用的几个关联词语来看,“当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表让步承认,承认了此地有过“升沉荣辱”的变迁;第二句的“但”表示转折,否定了“升沉荣辱”的剧烈,表现此地的变迁是相对平和的;第三句运用“因此”,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即此地没有让人有“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这些关联词语的运用,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语势具有起伏、灵动之感。
[答案] ①从语体上看,“升沉荣辱”“堂皇”“沧桑之慨”等词语都是书面语,有些颇具文言色彩,使语言表达产生深沉庄重的效果。②从关联词的选用上看,“当然”“但实在也”“因此”使句意由让步承认到突然转折,再到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语势具有起伏、灵动之感。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_________ _________
[解析] 第①处,相对于语境说的“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此处强调江南小镇交通顺畅,故应填“畅达平稳”。畅达平稳:交通通畅、顺畅,行驶过程平稳。第②处,根据“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分析,语境强调石板街道古老,有历史文化气息,故应填“古色古香”。古色古香:形容艺术作品、器物、建筑等富于古朴的色调和情趣。
[答案] ①畅达平稳 ②古色古香
二、(2024·绍兴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这家人口不多。他家当然是姓赵。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老两口没得儿子。因为这些年人不得病,牛不生灾,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他们家自己有田,本来够吃的了,又租种了庵上的十亩田。自己的田里,一亩种了荸荠,——这一半是小英子的主意,她爱吃荸荠,一亩种了茨菇。家里喂了一大群鸡鸭,单是鸡蛋鸭毛就够一年的油盐了。赵大伯是个能干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甲)罩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篾、绞麻绳。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滴滴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乙)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篚。她还会剪花样子。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
1.文中“清亮亮、滑滴滴、格挣挣”这三个叠词极富表现力,请结合材料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文中描写用“清亮亮”形容赵大娘的两个眼睛明亮有神,用“滑滴滴”形容她梳的头发乌黑发亮,用“格挣挣”形容她身上穿的衣服整齐干净,这三个叠词新颖别致地描写了赵大娘打扮得很得体。且这三个叠词带有方言俚语的色彩,使语段的语言生动活泼。
[答案] ①“清亮亮”“滑滴滴”“格挣挣”,写出了赵大娘眼睛明亮有神,头发黑亮,衣着整齐干净,打扮得体的形象。②这三个叠音词运用得既新奇又贴切,又有方言俚语的色彩,新颖别致,形象生动。③这些词的运用使文章气氛轻快,生动活泼。
2.文中画横线的并列短语,甲处运用了顿号,乙处运用了逗号,怎样理解这两处标点的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甲处,“罩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篾、绞麻绳”是并列短语,都做了“会”的宾语。这些名词,是并列关系,中间用顿号,列举了赵大伯会干的各类活计,充分说明赵大伯是一个“全把式”。乙处,“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篚”,都是动宾短语,都作谓语,表并列关系,中间用逗号,写出了赵大娘一天都不闲着,忙着干家里的活。
[答案] ①甲处几个并列短语做“会”的宾语,是并列名词间的停顿,列举赵大伯会干的各类活计,可以进一步说明赵大伯确实是一个“全把式”。②乙处是几个并列谓语之间的停顿,故用逗号,这句话可见赵大娘一天都不闲着,在忙着干家里的活。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特色和语言特点比较鲜明,请结合材料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白眼珠”比作“鸭蛋青”,把“黑眼珠”比作“棋子黑”,形象地描写了小女孩的眼眸的特点,活化人物,让人倍感亲切。“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用“清水”和“星星”比喻小女孩灵动的双眸,给人清新和灵动之感。“定神时如清水”写眼睛安静的样子,“闪动时像星星”写眼睛转动的样子,形神兼具。“鸭蛋青”“棋子黑”“如清水”“像星星”等喻体充满民间气息,生动贴切地塑造了两个农村姑娘清纯美好的形象,给人一种朴实亲切的感觉。“白眼珠”对“黑眼珠”,“鸭蛋青”对“棋子黑”,“定神时”和“闪动时”,“如清水”和“像星星”,句式对称,构成对偶。最后以“头是头”“脚是脚”整齐的句式结束,朴实无华之中含不尽之意。
[答案] ①“白眼珠”与“鸭蛋青”、“黑眼珠”与“棋子黑”两组联系十分自然、形象,生活化的比喻描述小女孩的眼眸,活化了人物,让人在阅读时倍感亲切。②以“清水”和“星星”比喻灵动的眼睛,更是给人清新和灵动之感。前者静,后者动,形神俱活。③“鸭蛋青”“棋子黑”“如清水”“像星星”充满了鲜明的民间气息,又生动贴切,洋溢着一种十分朴实亲切的美感,让人感受到两个姑娘的清纯美。④这几组比喻又形成对偶句式,用“头是头,脚是脚”这一短小、整饬的句式结束,朴实无华之中,含不尽之意。
三、(2024·武汉4月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橘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或随口问讯:“嗳,你们那橘子卖不卖?”
“乡亲,我这橘子卖可不卖,你要吃,尽管吃好了。这水泡泡的东西,你一个人能吃多少?十个八个算什么。你歇歇气再赶路,天气老早咧。”
到把橘子吃饱时,自然同时也明白了“只许吃不肯卖”的另外一个理由。原来本地是出产橘子地方,沿河百里到处是橘园,橘子太多了。且照风俗说来,桃李橘柚越吃越发,所以就更不应当接钱。
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就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民生活情形,虽多少改变了些,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靠土地喂养,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俨然自土中茁起。
4.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橘子的鲜亮诱人,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突出了橘子的鲜亮诱人”,应是运用了恰当的描写方法,可从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及炼词等方面分析,应结合句子具体内容赏析。“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凸显色彩,其中多为四字词语,富有韵律的节奏,更能表现其色彩的明艳;“恰如一堆堆火焰”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橘子,喻体是火焰,以火焰喻橘子,写出其明亮耀眼;再看修饰限定及描述性的词语,“缀系”“一片”“随处”“堆积”“一堆堆”之类的词描摹橘子的状态,从数量方面表现了橘子果实累累,饱满诱人。
[答案] ①突出色彩。四字词“丹朱明黄”“耀人眼目”“一片光明”写出橘子色彩的鲜亮明艳。“恰如一堆堆火焰”将橘子比作火焰,写出橘子的耀眼夺目。②突出数量。“缀系”“一片”“随处”“堆积”“一堆堆”等词语表现了橘子果实繁盛,饱满诱人。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生生不息”,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具体内容、语言或修辞等角度分析。内容方面,原句“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俨然自土中茁起”紧承上文“靠土地喂养”具体展开,强调了生命——人和树,源于土地归于土地的历程,语意更丰厚。语言方面,原句词语丰富,更富有表现力。其中以“衰老”与“新生”对举,通过“复入”“茁起”等动词,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生命寄生于土地、“生生不息”的过程,化抽象为具体,极富代入感,启人想象其画面。
[答案] ①内容方面,原句紧承上文“靠土地喂养”具体展开,强调了土地孕育了人和树,语意更丰厚。②语言方面,原句以“衰老”与“新生”对举,通过“复入”“茁起”等动词,形象地展现了生命寄生于土地的过程,更富有画面感。
四、语言文字运用Ⅰ(8分)
(2024·安徽合肥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初那五六天,水车就像精壮的小伙子似的,它那“杭育,杭育”的喊声里带点儿轻松的笑意。水车的尾巴浸了浅绿色的河水,辘辘地从上滚下去的叶子板咯咯地憨笑似的一边跟小河亲了一下嘴,一边就喝了满满的一口,即刻又辘辘辘地上去,高兴得嘻嘻哈哈地把水吐了出来,马上又辘辘地再滚了下去。
然而小河也渐渐瘦了。水车的尾巴接长了一节,它也不像个精壮的小伙子,却像个瘦长的痨病鬼了。叶子板很费力似的喀喀地滚响,滚到这瘦的小河里,抢夺了半口水;有时半口还不到,再喀喀地挣扎着上来,没有到顶(这里是水车的嘴巴),太阳已经把带泥的板边晒成灰白色了。这样过了两天,水车的尾巴就不得不再接长一节。可是,它像一个得了支气管炎的老头子,咳得那么响,却是干咳。叶子板因为是三节了,滚得更加慢,更加吃力,轧轧的响声也是干燥的,听了叫人牙齿发酸。水车上的人,半点钟换一班。他们汗也流完了,腿也麻木了,用了可惊的坚强的意志,要从这干瘪的小河榨出些泥浆来,轧轧轧,喀喀喀,远远近近的无数水车愤怒地悲哀地喊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突出水车工作的过程是一个富有节奏感且充满愉悦之情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2.第2段有重叠形式“喀喀”“喀喀喀”和“轧轧”“轧轧轧”,说说它们和“喀”“轧”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分)
1.①运用“浸”“滚”等动词,在动词后反复使用“了”并借助叠词、拟声词、长短句以形成鲜明节奏,强化了过程的节奏感。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水车工作的一系列快乐情状,体现了工作过程的愉悦。
【解析】①语言富于节奏感。运用“浸”“滚”等动词,描写水车转动的样子;“浸了”“亲了”“喝了”“吐了”“滚了”,在动词后面反复使用“了”字,加强了韵律感;“咯咯”“辘辘辘”“嘻嘻哈哈”既是叠词,又是拟声词,描写水车转动时与河水发生触碰的各种声音,增强了节奏感和音韵美;句子长短错落,节奏鲜明。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咯咯地憨笑”“亲了一下嘴”“嘻嘻哈哈”,把水车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情态、动作,语言生动形象,体现了工作过程的愉悦。
2.①“喀”是人的咳嗽声,短促,而叠音词“喀喀”“喀喀喀”写出了水车运行越来越艰难的状态。②“轧”是机器运作声,短促,而叠音词“轧轧”“轧轧轧”写出了水车运行越来越顽强的情态。
【解析】“喀喀地滚响”“喀喀地挣扎”“喀喀喀”形容水车运行的状态,运用叠音词,又是拟声词,表现出水车运行的艰难;而“喀”一般表现人的咳嗽声,不如叠音词表达效果好。结合“滚得更加慢,更加吃力”可知,运用叠音词“轧轧”“轧轧轧”形容水车转动的干燥的声音,写出了水车越吃力越顽强的情态;而“轧”只是机器运作的声音,短促单调,很难表现丰富的内容。
五、语言文字运用Ⅱ(12分)
(2024·海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年画,起源于汉代,盛行于明清。唐代之前的年画多为手绘年画;隋代后期,随着木刻书籍的出现,木版年画应运而生;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术日渐成熟,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普及。
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四季花、五蝠、花中四君子、笔、银锭、如意等是常见的传统年画图案。广为人知的《连年有余》更是传播四海。它在给人们以吉祥、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的同时,似乎还能满足人们那剪不断的丝丝缕缕的怀旧情怀。
我国的年画产地很多,素有“南桃(苏州桃花坞)北柳(天津杨柳青)”之说。到了清代中期——杨柳青木版年画全盛时期,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一座弹丸小镇,“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杨柳青从头到脚都是属于年画的,年画既是它的全部行头,又是它的全部生命。这就是说,没有年画,苏州还是苏州,但杨柳青就不是杨柳青了。杨柳青年画,在传统的木版套印年画中以印绘结合的特点独树一帜,以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连续性被誉为中国民间的“百科全书”。
3.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加点的“弹丸”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D.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杨柳青的主要产业就是年画,年画是它的全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5.《连年有余》是杨柳青娃娃年画系列中的代表作,请结合以上语段,对画作的内容及寓意进行解说,不超过60个字。(4分)
3.D 【解析】文中“弹丸”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A拟人,写鲜花迎接饰有佩剑的官员,柳条轻拂仪仗的旗帜,把鲜花、柳条人格化。B谐音双关,“晴”与“情”谐音,诗句表面上是关于天气的描述,实际上则隐喻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情感。C借代,“千门”代指京城长安;拟人,“草色闲”把草人格化。D夸张,“半年程”极言去京路途遥远。
4.(示例)①从词语角度看,用词准确形象:原文“从头到脚”一词形象描绘出年画是杨柳青的全部,突出了年画对杨柳青的重要意义。②从修辞角度看,运用拟人手法:原文中“行头”“生命”两个词带有拟人色彩,把杨柳青人格化,化无生命为有生命,语言生动形象。③从句式角度看,句式整齐,富有韵味:“既是……又是……”结构对称,意蕴丰富,点出了年画对杨柳青的独特意义。
【解析】“杨柳青从头到脚都是属于年画的”和“杨柳青的主要产业就是年画”相比,原文使用了“从头到脚”这个词语,突出了年画对杨柳青的重要意义。原句中使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杨柳青”这个生产年画的地方作为人来写,将年画比作“杨柳青”的“行头”“生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杨柳青”“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经济特点,点明了年画就是“杨柳青”的经济命脉,世世代代只做年画,并且技艺精湛。拟人的使用让句子读起来亲切,有感染力。另外,原句句式也较为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而改后的句子未使用修辞手法,内容上仅是交代事实,语言平淡无奇,缺乏表现力。
5.①画面上胖娃娃怀抱鲤鱼,手拿莲花。②“莲”“鱼”谐音为“连”“余”,寓意生活富足,表达了人们对吉祥如意、幸福美好的生活的追求。
【解析】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主体形象是一个怀抱鲤鱼、手拿莲花的娃娃。娃娃的形象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民俗审美特色。娃娃面部圆润柔美,眼睛大而有神,眉眼带笑,显得神采奕奕,喜气十足。莲花是中国传统吉祥意象的重要代表,寓意吉祥、高洁、多子多福,有着深广的民俗审美文化意蕴。中国鱼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数千年积淀,几乎涵盖了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连(莲)年有余(鱼)”。年画中的三个意象除了分别独具传统的民俗审美文化意蕴,还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传达着中国民俗文化中民众乐生祈福的文化心理。正如文段中所说“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它在给人们以吉祥、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的同时,似乎还能满足人们那剪不断的丝丝缕缕的怀旧情怀”。《连年有余》反映了人们对吉祥如意、幸福美好的生活的追求。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故乡的山总是让我 ① ,离乡多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她。回家头一天,天还蒙蒙亮,我就被满山的鹧鸪和布谷的啼叫声吵醒了。鸟雀噪林,是山坳的清晨和傍晚的生活日常。竹鸡、鹧鸪、斑鸠、布谷……都是十分出色的“歌手”。只要你肯驻足倾听,任何时候,这些快活的歌手都愿意为你来一曲“大合唱”。
翌日,驻村工作队队长带我上山看他们栽下的柑橘林。一路上,除了鸟声,细听还有溪声。鸟声洗耳,溪声洗心。每一声鸟鸣,都让人顿生美丽的乡愁;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闪亮的琴弦,这万般溪声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假如我是一位满怀闲情逸致的漫游者,到此真可以莫问前路了。放下行囊,独自流连在春山之上,或坐看闲云出岫;或遥望白云生处的人家;(  );或邂逅一位布衣山翁,捧来清清的山溪水,轻煎一壶春色……
望着 ② 的柑橘林,我感慨:“规模可不小哪,这可是你们写在山岭上的‘创业史’,”
“那可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是大伙儿和乡亲们一起开动脑筋写出来的。”
我禁不住为工作队员们和乡亲们叫好。在这春天的山岭上,到处是万物勃发的生命气息,到处是充满朝气的崭新气象,到处是 ③ 的繁忙景象。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括号内补写一组句子。要求:运用想象,化用下面的诗句及其意境。(4分)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叶绍翁《游园不值》)
3.请结合材料,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1.示例:①魂牵梦萦 ②漫山遍野 ③热火朝天
【解析】第一空,由前文“故乡的山总是让我”和后文“离乡多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她”可知,此处是说离乡多年的“我”一直思念故乡,可填“魂牵梦萦”。魂牵梦萦:形容思念情切。第二空,由后文“规模可不小哪!”的感慨可知,此处是形容柑橘林面积很大,遍布山野,可填“漫山遍野”。漫山遍野:遍布山野,形容很多。第三空,由后文“繁忙景象”可知,此处是说工作队队员们和乡亲们工作情绪高涨,工作积极性高,可填“热火朝天”。热火朝天:形容气氛热烈,情绪高涨。
2.示例:或偶遇一间茅屋草舍,叩响久闭的柴扉,试唤一位高人
【解析】此题有两个要求,一是仿照画横线的句子补写,二是化用所给诗句及其意境。前者要求补写的句子与画横线的句子内容连贯,句式一致,后者要求考生把握诗句的意境,在具体作答时,可运用诗句中的某些意象来保留它的意境,如“柴扉”。参考画横线的句子“或邂逅一位布衣山翁,捧来清清的山溪水,轻煎一壶春色”,可仿写“或偶遇一间茅屋草舍,叩响久闭的柴扉,试唤一位高人”。
3.①修辞:“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闪亮的琴弦,这万般溪声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运用比喻,将“山溪”比作“琴弦”,将“溪声”比作“音乐”,使山溪具体可感,增加了文采,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②句式:“每一声鸟鸣,都……;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运用相似的句式,形成整句,而整个画波浪线的句子句式整散结合,既有整齐和谐之美,又有自由变化之姿。
【解析】①从修辞角度来看,画波浪线句子“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闪亮的琴弦,这万般溪声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溪”比作“琴弦”,将“溪声”比作“音乐”,使山溪的形象具体可感,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从句式角度来看,“鸟声洗耳,溪声洗心”四字短句,自由活泼,“每一声鸟鸣,都让人顿生美丽的乡愁;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闪亮的琴弦,这万般溪声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句式整齐,结构相似,使句子节奏和谐,错落有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应用专题05:修辞及表达效果题
(原卷版)
考法1 修辞选择题
理清修辞必备知识
种类 分析构成 表达效果
比喻   把……比作……,二者在……相似;属于哪类比喻。   使表现的内容更形象,更生动,更具体。
比拟   把……人格化,将……物写成……人;把人拟作……物,写出了人的……(物性);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使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
借代   用……代指……,属于……借代。   突出特征,语言简练,引人联想。
夸张   ……词把……扩大/缩小/超前。   突出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对偶   上句……(词)与下句……(词)相对,两词的词性或内容相对;属于……相对。   形式上,节奏鲜明,整齐对称,增强了韵律感;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   连续使用……词语/句子,构成排比。   内容上,更好地突出了所写内容;形式上,结构整齐,增强气势。
反复   ……词语、句子,连续/间隔反复。   强调内容,加强语气,强化感情。
设问   提出……问题,做出……回答。   强调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某句)用疑问语气表达与字面意思相反的意思。   加强语气,激发感情,加深印象,强烈地表达了……
考法2 修辞及表达效果主观题
赏析修辞及表达效果“两步骤”
第一步,分析修辞的构成。结合修辞的定义,根据材料内容具体分析修辞手法是如何使用的。 不同修辞的构成是不同的,考生要紧扣定义找到构成要素。
第二步,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可从内容、情感、句式、语言、语气、阅读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角度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 ①内容上,对……起强调作用,使描写生动形象,突出……的特点。 ②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使抒情意味浓厚。 ③句式上,整齐有序,整散结合。 ④语言上,生动、活泼、典雅等。 ⑤语气上,加强语气,增强气势。 ⑥阅读效果上,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加深读者印象,引发读者思考。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
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她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 ① )。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长,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 ② )石板街道。
16.下列与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相同修辞格式的一项是(3分)(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千万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去。
C.村舍和树林是这地盘子的棋子,有村舍处有佳荫,有佳荫处有村舍。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7.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风格庄重且不失灵动,请从语体色彩和关联词运用的角度分析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_________ _________
二、(2024·绍兴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这家人口不多。他家当然是姓赵。一共四口人:赵大伯、赵大妈,两个女儿,大英子、小英子。老两口没得儿子。因为这些年人不得病,牛不生灾,也没有大旱大水闹蝗虫,日子过得很兴旺。他们家自己有田,本来够吃的了,又租种了庵上的十亩田。自己的田里,一亩种了荸荠,——这一半是小英子的主意,她爱吃荸荠,一亩种了茨菇。家里喂了一大群鸡鸭,单是鸡蛋鸭毛就够一年的油盐了。赵大伯是个能干人。他是一个“全把式”,不但田里场上样样精通,还会(甲)罩鱼、洗磨、凿砻、修水车、修船、砌墙、烧砖、箍桶、劈篾、绞麻绳。他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人很和气,一天不声不响。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滴滴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乙)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篚。她还会剪花样子。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
1.文中“清亮亮、滑滴滴、格挣挣”这三个叠词极富表现力,请结合材料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并列短语,甲处运用了顿号,乙处运用了逗号,怎样理解这两处标点的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特色和语言特点比较鲜明,请结合材料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4·武汉4月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橘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或随口问讯:“嗳,你们那橘子卖不卖?”
“乡亲,我这橘子卖可不卖,你要吃,尽管吃好了。这水泡泡的东西,你一个人能吃多少?十个八个算什么。你歇歇气再赶路,天气老早咧。”
到把橘子吃饱时,自然同时也明白了“只许吃不肯卖”的另外一个理由。原来本地是出产橘子地方,沿河百里到处是橘园,橘子太多了。且照风俗说来,桃李橘柚越吃越发,所以就更不应当接钱。
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就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民生活情形,虽多少改变了些,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靠土地喂养,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俨然自土中茁起。
4.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橘子的鲜亮诱人,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生生不息”,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Ⅰ(8分)
(2024·安徽合肥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初那五六天,水车就像精壮的小伙子似的,它那“杭育,杭育”的喊声里带点儿轻松的笑意。水车的尾巴浸了浅绿色的河水,辘辘地从上滚下去的叶子板咯咯地憨笑似的一边跟小河亲了一下嘴,一边就喝了满满的一口,即刻又辘辘辘地上去,高兴得嘻嘻哈哈地把水吐了出来,马上又辘辘地再滚了下去。
然而小河也渐渐瘦了。水车的尾巴接长了一节,它也不像个精壮的小伙子,却像个瘦长的痨病鬼了。叶子板很费力似的喀喀地滚响,滚到这瘦的小河里,抢夺了半口水;有时半口还不到,再喀喀地挣扎着上来,没有到顶(这里是水车的嘴巴),太阳已经把带泥的板边晒成灰白色了。这样过了两天,水车的尾巴就不得不再接长一节。可是,它像一个得了支气管炎的老头子,咳得那么响,却是干咳。叶子板因为是三节了,滚得更加慢,更加吃力,轧轧的响声也是干燥的,听了叫人牙齿发酸。水车上的人,半点钟换一班。他们汗也流完了,腿也麻木了,用了可惊的坚强的意志,要从这干瘪的小河榨出些泥浆来,轧轧轧,喀喀喀,远远近近的无数水车愤怒地悲哀地喊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突出水车工作的过程是一个富有节奏感且充满愉悦之情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2.第2段有重叠形式“喀喀”“喀喀喀”和“轧轧”“轧轧轧”,说说它们和“喀”“轧”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Ⅱ(12分)
(2024·海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年画,起源于汉代,盛行于明清。唐代之前的年画多为手绘年画;隋代后期,随着木刻书籍的出现,木版年画应运而生;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术日渐成熟,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普及。
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四季花、五蝠、花中四君子、笔、银锭、如意等是常见的传统年画图案。广为人知的《连年有余》更是传播四海。它在给人们以吉祥、喜庆、欢乐、祥和的气氛的同时,似乎还能满足人们那剪不断的丝丝缕缕的怀旧情怀。
我国的年画产地很多,素有“南桃(苏州桃花坞)北柳(天津杨柳青)”之说。到了清代中期——杨柳青木版年画全盛时期,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一座弹丸小镇,“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杨柳青从头到脚都是属于年画的,年画既是它的全部行头,又是它的全部生命。这就是说,没有年画,苏州还是苏州,但杨柳青就不是杨柳青了。杨柳青年画,在传统的木版套印年画中以印绘结合的特点独树一帜,以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连续性被誉为中国民间的“百科全书”。
3.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加点的“弹丸”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D.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杨柳青的主要产业就是年画,年画是它的全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5.《连年有余》是杨柳青娃娃年画系列中的代表作,请结合以上语段,对画作的内容及寓意进行解说,不超过60个字。(4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故乡的山总是让我 ① ,离乡多年,我没有一天不思念她。回家头一天,天还蒙蒙亮,我就被满山的鹧鸪和布谷的啼叫声吵醒了。鸟雀噪林,是山坳的清晨和傍晚的生活日常。竹鸡、鹧鸪、斑鸠、布谷……都是十分出色的“歌手”。只要你肯驻足倾听,任何时候,这些快活的歌手都愿意为你来一曲“大合唱”。
翌日,驻村工作队队长带我上山看他们栽下的柑橘林。一路上,除了鸟声,细听还有溪声。鸟声洗耳,溪声洗心。每一声鸟鸣,都让人顿生美丽的乡愁;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闪亮的琴弦,这万般溪声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假如我是一位满怀闲情逸致的漫游者,到此真可以莫问前路了。放下行囊,独自流连在春山之上,或坐看闲云出岫;或遥望白云生处的人家;(  );或邂逅一位布衣山翁,捧来清清的山溪水,轻煎一壶春色……
望着 ② 的柑橘林,我感慨:“规模可不小哪,这可是你们写在山岭上的‘创业史’,”
“那可不是我一个人写的,是大伙儿和乡亲们一起开动脑筋写出来的。”
我禁不住为工作队员们和乡亲们叫好。在这春天的山岭上,到处是万物勃发的生命气息,到处是充满朝气的崭新气象,到处是 ③ 的繁忙景象。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请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括号内补写一组句子。要求:运用想象,化用下面的诗句及其意境。(4分)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叶绍翁《游园不值》)
3.请结合材料,从修辞和句式的角度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