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扬大附中东部分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哪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属色量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
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思共5小愿,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那么对于下列问题:“歌德小说与中国小说究竟有无共同之处?”我们还是摘录歌德本人的言论来作
答。歌德曾对爱克曼谈到:“那里的人们思考,行动与感受几乎完全同我们一样,人们立即就可感觉出
两者间的相同。只是在他们那儿发生的一切被反映得更清晰,纯洁,更具道德风范:一切都表现得很理
智、市俗,没有巨大的激情与诗一般的高潮,这与我的小说《海尔曼与多罗特》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很
像英国理查逊的小说。”另外卡塔琳娜·蒙姆逊指出歌德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浮士
德》第二部创作之灵感。
歌德通过对中国诗歌的研究认识到.白然在中国诗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在1827年1月31日
对爱克受说:“区别又在于在他们那儿外界自然是与人共存的。人们总是可听见池塘里的金鱼群啪跳跃
树精上的鸟儿吱喳不停。白天总是温暖明亮,阳光普照,夜晚总是宁静清朗,对月亮有很多描写,它并
不改变环境,但它的光芒被想像的如同白昼一样明亮。”歌德以他诗人的洞察力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
文学中“人与自然共存”这一特点。
除了小说、诗歌内客上的影响,我们同样要谈及形式上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瓦格那·底特玛
提出的论点。她认为,歌德与中国诗的接触曾对他短诗形式的完美形成起过重要作用。在研究这个论点
时,我们首先要问:歌德在与中国诗歌接触之前是否就已经运用了简洁的短诗形式?回答是肯定的。诗人
年轻时就写过许多短诗。特别是写给朋友与个人的诗善用短诗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擅长“即兴表达”,
一个最好的例子是《漫游者夜欢》,这首歌感在1/80平创作的诗,短小精悍,情茶并茂,言向意骸,是
他诗中之精品,实可谓德语诗歌之绝唱。
在歇德暮年的抒情诗中,短诗形式重新成为诗人之所爱。例如《威廉·梯施释恩的风景画》《西东
合集》等等。因此,就歌德运用短诗形式选行诗歌创作而言,我们见到的是一种从青年直至老年的持续
发展状态。中、德诗欧各因文化基因不同,传统不同,语言不同,而形成独自的风格特征。我们若再考
虑这样一个事实:歌德当时尚未完全了解到中国古诗的形式、格律以及声的,歌德凭他诗人的直觉发现
了中国诗的某些特征,中国诗人侧重于自然主题的描写,表达精练,诗式短洁,歌德从中受到了启迪。
以此便言中国诗歌对他的短诗形式有过重要彩响,未免言过其实。东万诗歌的某些创作方法正好与歌德
老年诗风相吻合。这也正是他试图用自己象征性的诗歌语言来模仿中国诗人和阿拉伯诗人的原因之一。
歌德这最后一次“转向东方”的创作不仅表明了他对短诗固有的偏爱,也反映出各国诗人在某些方面的
神通意合。这也恰恰给我们一个启示,即我们在寻找相同之处时,即便是形式上的,也往锌要从诗人的
审美观及他们对艺术的根本理解这一层面上去制析。
摘编自唐际虹《歌德与中国文学》)
材料二:
虽然歌德很早就有了接触中国文化的各种条件,但这种机会都没有引起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甚至
在很多时候是批判的态度。在歌德自传中,他提到了童年时代参观蜡布工厂时,对蜡布上的中国画发表
的议论:“在后一种蜡布上头是由熟练的工匠以毛笔绘画中国的怪诞的花卉。”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歌
德当时的审美趣味,他对中国花卉用“怪诞的”来形容,对中国制的壁衣加以讥评,他追求自然的审美
观,反对桥揉造作。
18世纪70年代,德国文坛出现了“狂枫运动”的浪潮,而歌德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狂飙运动”
在德国出现的时候,正是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启蒙”学者对中国表现出极大热情的时候,也是中国
风最盛行的时候,而文化民族主义是德国“狂飘运动”参与者们主张“去法国化”的思想基础,既然法

扫描全能王创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