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题必刷与专题精练》第二部分专题精炼第02讲 诗词鉴赏 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小题必刷与专题精练》第二部分专题精炼第02讲 诗词鉴赏 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战新中考 精准施策略
2025年《小题必刷与专题精练》
第二部分 专题精炼
第02讲 诗词鉴赏
1.(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东东准备了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你一起学习,请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题目中“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作者在酒宴上收到白居易的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遂作此诗答谢。
B.首联中“二十三年”写出了白居易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C.颔联借用典故,借“闻笛赋”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借“烂柯人”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颈联和尾联都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后人常用颈联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2.(2024·四川雅安·中考真题)过零丁洋
文天祥(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诗人自己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中,“惶恐”和“零丁”反复出现,这是诗人写作诗歌时为了讲究句式整齐和前后呼应而采取的手法,只起了押韵的作用。
D.全诗饱含沉痛悲凉的感情,既叹国家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难困厄渲染到极致。尤其最后一句由悲而壮,慷慨激昂,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024·四川资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风景异”,概括写出了塞下秋季与内地不同的风光。
B.“长烟落日”写出了塞外的荒凉与寂寥,“孤城闭”点明戍守边关将士无战事。
C.“燕然未勒”,揭示了词人范仲淹立志击退进犯的外敌、渴望建立军功的心理。
D.全词以军旅生活为题材,情与景相融合,气势宏大而雄伟,情调苍凉而悲壮。
4.“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泪”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24·海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下面是李杨同学的学习笔记,请你帮他补全表格中的内容。
诗句 易混淆字 词义 探究结果
示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萋(凄)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凄:寂寞、冷落,凄惨。 “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的是鹦鹉洲绿树成荫,草木茂盛,一派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而“凄”的意思不符合此景,所以此处不能写作“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决(绝) 决:断,断裂(极言睁眼之大之久)。绝:极、非常;最。
6.同学们集体朗诵《望岳》,你觉得哪种风格的音乐更适合作背景音乐?请选择并说明理由。
A.欢快明朗 B.慷慨激昂
(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7.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小令,是著名的怀古咏志之作。“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B.“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此句化用了杜甫的名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名句“长江滚滚空自流”。
C.词的上阙借景抒情,作者登楼远眺,想到中原沦陷,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情感沉郁悲怆。
D.词的下阙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表达对英雄的仰慕和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失望和愤慨。
8.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围绕主题“登北固楼”,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从大处落笔,视野开阔,气势壮阔。
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C.“生子当如孙仲谋”,化古人之语入词,通过用典,暗示词人自己有发愤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D.全词三问三答,自相呼应,由眼前之景到报国无门的追忆,再到对英雄人物的呼唤,层次分明,意境深远。
9.(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岑参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歌行和律诗是两种不同的诗歌体裁,这首诗的体裁是哪一种?
(2)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内容为诗人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塞上”指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B.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表明轻车简从,写出了诗人行程中内心的失意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
C.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D.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11.王维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2024·北京·中考真题)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人描述自己的遭际,将自然环境与生活情景的描写相结合。远看,风卷屋茅,四散飘落;近看,① ,穿竹林而去;屋内是破旧的“布衾”、睡相不好的“娇儿”和连绵的② 。
13.诗人写被秋风卷走的屋茅用了“三重”,写自己期待的“广厦”用了“千万间”。其中的“三”和“千万”都不是确定的数量,而是言其多。说说这样的用词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新疆·中考真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车严阵以待的危急形势和紧张气氛。
B.三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战争规模大、战斗持续久,正面写出战争的悲壮。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招揽贤士的典故,含蓄表达将士们舍身忘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D.这首诗把一场战争高度集中在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构思奇特,想象丰富。
(2024·河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第1首 观沧海
[东汉末]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概括诗人选取景物的特点,分析他登山临海后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答:
2. 诗题中往往蕴含诗眼,请结合诗歌全文,完成下表。
诗题 词性 点评
《观沧海》 动词
《次北固山下》 次”意为 表明了诗歌创作的基本情景,即岁末归家团聚之时,诗人羁旅他乡,奔波在外。
《望岳》 “望”字贯穿全篇,自远而近仰望泰山及其周围景物,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
《行路难》 形容词
第2首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洛阳边。
1、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赏析。
答:
2.综合性试题《土地的暂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小文认为这段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与本诗尾联有共通之处,你是否同意 请说明理由。
答:
3.老师发现同学们默写古诗时易将“雁”“燕”二字混淆,因此整理了下面知识清单,想让同学们在认识大雁和燕子的过程中,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请从下列给出的诗词中任选其一,补全空缺处,并说明你填写此字的理由。
大燕
生活习性:初春迁徙至北方常衔泥、草在农家屋檐下营巢。文化内涵:燕子为春天带来热闹,是春天的象征,出人成双,忠贞不渝,是爱情的象征。
大雁
生活习性:秋天南飞越冬春天北归繁殖,南来北往,从不失信。文化内涵:雁足传书,鸿雁象征书信,蕴含思乡之情;雁去衡阳,大雁南飞,至衡阳回雁峰而止,遇春归北。
①乡书何处达 归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③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第3首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答:
2.泰山风景区准备化用杜甫的《望岳》为泰山拍摄一部风景宣传片,并邀请你帮助拍摄。以下是你对镜头脚本的构思,请将镜头内容补充完整。
借鉴诗句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镜头脚本构思 镜头一:(1)镜头由广阔的齐鲁大地缓缓拉至泰山之巅,呈现泰山概貌: 镜头二: :镜头拉近,特写一位在登泰山途中休息的青年,他举目远望,振奋精神大声诵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鼓舞自己继续前行。
3.(情境化试题)古有赠答诗,一赠一答发挥着情感交流和社交的功能。近来,班级心语角收到了三封来信,请大家集思广益,从所给古诗中选取怡当的诗句作为答复。
备选古诗:《望岳》《观沧海〉〈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雁门太守行》
①接连几次考试失利的打击让我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努力下去真的会有希望出现吗
②教师节即将来临,我想选取两句诗歌赞美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你有推荐的吗
③临近毕业,我想勉励同学们,唯有不断攀登才能抵达高峰,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诗句。
第4首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如何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理趣
答:
5. 新考法情境化试题“山西村”的村民想要还原“春社”这一民俗活动以宣传本村,而你是本次活动的设计者,请你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请你为本次“春社”民俗活动设计两种活动形式(除诵读活动)。
答:
(2)民俗活动上有诵读《游山西村》的环节,你想要拍摄一段短视频作为诵读背景,请你完善拍摄脚本。
诵读内容 画面内容 配乐风格 整体意境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丰收的年景,农家热情待客,菜看非常丰盛。 欢快热闹,节奏活泼
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豁然开朗。 节奏富于变化 开朗、明快
第5首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链接材料 本诗和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诗均为杜甫困居长安期间所作,请分析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链接材料]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都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国,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闺中:指诗人的妻子。闺,闺房,旧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②云鬟(hua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③清辉:月光。④虚幌(hudng):薄到透明的帘帷。⑤双照:共照两人。
2.诗人“春望”所见景物具有哪些特点
答:
3.请从融情于景的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
答: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了的 修辞手法,其中“连三月”三个字,写出了 ;“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的 思想感情。
第6首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请你发挥想象,描述“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所呈现的画面。
答:
2小语在美术课上了解到了不同色彩的感情象征,并将其应用到本诗中,以分析诗人选取这些色彩的用意所在,请你帮助她完成下表。
色彩 黑 金 紫红 红
对应诗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半卷红旗临易水
情感象征 表现光荣、华贵与辉煌的情感 表现庄严、沉稳与深邃的情感 表现奔放、热情与喜庆的情感
作用分析 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烘托黯然凝重的氛围,渲染战地场面的悲壮 暗示援军到来,体现战士们壮怀豪情的场面
答:
3.《雁门太守行)是一支激荡人心的“战歌”,为读出诗歌效果,请结合日常积累和小贴士帮小明从下面选择一首合适的配乐,并阐明理由。
A.《春江花月夜》 B.《十面埋伏》 C.《高山流水》
小贴土《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旋律典雅,节奏平稳、舒展;《十面埋伏》气势雄壮激昂,节奏复杂多变,富有戏剧性;《高山流水》曲调悠长流畅、清丽高远。
答:
第7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简要分析本诗所选取意象的特点及其作用。
答:
2.刘禹锡的诗文素以哲理见长,请简要分析本诗颈联所蕴含的哲理。
答:
3.新考法链接材料本诗是刘禹锡对白居易所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的回赠。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分析刘禹锡对于白居易给予的关切,作出了怎样的回复。
[链接材料]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著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答:
第8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请梳理词人情感的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答:
2.请简要赏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中“恐”字的表达效果。
答:
3.以下句子均出自苏轼的作品,请参考所给出的“画面描绘+情感表达”,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作品内容 画面描绘+表达情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空明澄澈,看上去像是有藻、荇交错于水中,大概是月光下竹柏的影子落在了地面上吧。与友夜游,赏月的欣喜浮上心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第9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人运用“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这几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
2.“千骑卷平冈”中“卷”字用得极妙,请你简要分析。
答:
3.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千骑卷平冈”所表现的画面。
答:
4.班级开展“我心目中的苏轼”交流分享会,请你根据本词的最后三句分析苏轼的形象,与大家分享。
答:
5.下面是小文在学习本词时做的笔记,请你参考已给内容将笔记补充完整。
苏轼的“狂”:A行为之狂:
B语气之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中苏轼以孙权自比,体现出其语气之狂。
C内心之狂:
第10首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整,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词人借赞颂孙权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答:
2.请思考“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
3.对于“悠悠”一词的理解,小文认为可以使用课内迁移法,请完成下表。
词语 迁移备选 迁移注解
悠悠 A.念天地之悠悠《登幽州台歌》B.羌管悠悠霜满地《渔家傲 秋思》)C.悠悠我心《子衿》 句可以作为迁移句使用,该句中“悠悠”可理解为 。迁移至本词,“悠悠”是对“千古兴亡多少事”的回答,也是词人的慨叹,因此理解为 。
第11首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请任选角度,简要赏析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
2.请你简要概括“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叙述的事件以及反映出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
3. 你的同桌认为“山河破碎”和“身世浮沉”可以互换位置,你同意吗 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
4.请结合下面的“小贴士”,分析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
小贴士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境内赣江中,水流湍急,极为险恶。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兵败,经惶恐滩退往广东。零丁洋:即“伶仃洋”,在广东省珠江口,文天祥在江西兵败被俘后经过零丁洋。
答:
第12首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思考这首曲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怀古之情。
答: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表达效果。
答:
3. 链接材料请你结合链接材料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链接材料]天历二年(1329年),张养浩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贩灾民。
《山坡羊 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前往关中的途中。而作者所经过的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潼关的地势非常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发生了多次关乎兴亡的战役。
答:
参考答案
(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句内容。
B.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中的“二十三年”并非指白居易被贬的时间,而是指作者刘禹锡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之地的时间。这句诗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长时间被贬、身世飘零的感慨,而非对白居易的同情。故B项理解有误。
故选B。
(2024·四川雅安·中考真题)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选项错误在于对“惶恐”和“零丁”的理解过于表面化。在《过零丁洋》这首诗中,“惶恐”和“零丁”不仅是地名的直接引用(惶恐滩和零丁洋),更重要的是它们蕴含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处境。其中,“惶恐”既指地名,又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国家命运的惶恐不安;“零丁”同样既指地名,也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孤苦伶仃的处境和内心的悲凉。这两个词在此处并非仅仅为了押韵和句式整齐,而是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故选C。
(2024·四川资阳·中考真题)
【答案】3.B 4.示例:①思乡之愁:“浊酒一杯家万里”,将士们离家万里,只能借一杯浊酒来寄托思乡之情,“泪”中饱含着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②报国之志与无奈之情:“燕然未勒归无计”,他们渴望像窦宪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建立军功,但战争尚未胜利,归家无期,这种壮志未酬的无奈与痛苦,也通过“泪”体现出来。③戍边之苦:“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边地的凄凉环境,号角声、羌笛声的萦绕,以及满地的寒霜,都渲染出戍边生活的艰苦,“泪”中也有对这种艰苦生活的感慨。
【导语】《渔家傲 秋思》是范仲淹边塞词的经典之作。上阕描绘塞下秋景,“风景异” 统领,衡阳雁去、边声连角、千嶂孤城、长烟落日,勾勒出雄浑又肃杀的画面,尽显边地荒寒与战事紧张。下阕直抒胸臆,一杯浊酒难消万里乡愁,燕然未勒归期无望,羌管与霜更添愁苦,尽显将士思乡与报国的矛盾,悲壮深沉,读来令人动容 。
3.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
B.“孤城闭” 并非点明戍守边关将士无战事,而是显示出戒备森严,暗示了当时边境局势的紧张,敌军可能随时来袭,所以才紧闭城门,加强防范。故B项错误。故选B。
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及情感。
全词开篇 “塞下秋来风景异”,描绘出塞外边地秋季不同于中原的肃杀荒凉景象,“衡阳雁去无留意”,连大雁都毫无留恋地离开,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恶劣。“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四面边声伴着军中号角响起,重重山峦中,孤城紧闭,长烟袅袅、落日西垂,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暗示了战争的严峻形势,这便是戍边将士所处的环境,如此艰苦,自然让他们流下戍边艰苦的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士们端起一杯浊酒,心中涌起对万里之外家乡的思念,但因为尚未建立军功,战争还未胜利,归乡遥遥无期。这种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只能借酒消愁,却又无法排解,故而流出思念之泪。同时,他们渴望像窦宪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击退外敌,建立军功,可现实却让他们壮志难酬,这种对国家的热爱,对胜利的渴望,与当下无法归家的无奈交织,也是“泪”的来源。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悠悠羌笛声与满地寒霜的映衬下,将士们难以入眠,将军因长期操劳,白发已生,征夫们也流下了眼泪。这泪综合了戍边的艰苦、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壮志未酬的无奈,生动地展现出词人对战争给人们带来苦难的厌恶与无奈,以及浓烈的思乡情怀。
(2024·海南·中考真题)
【答案】5.“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了诗人望见层层云气升腾,心胸为之荡漾,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的景象。而“绝”的意思不符合此景,所以此处不能写作“绝”。 6.B慷慨激昂。理由:《望岳》一诗表达了诗人俯瞰众山的壮志豪情。慷慨激昂的音乐能够更好地烘托出诗歌所传达的豪迈、壮阔的情感氛围,与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相契合。
【导语】杜甫的《望岳》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和其对自然景象的崇敬之情。全诗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将眼前的景色和内心的豪情融合,表达出诗人对攀登高峰、俯视众山的壮志豪情,以及对自然力量的赞美与敬畏。
5.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
作答时先理解诗句含义,“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意思是:层层叠叠的云气升腾,使人心胸为之荡漾。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决眦”极言睁眼之大之久,这句诗生动地描写出诗人被泰山景色所吸引,全神贯注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的状态。 接着分析字词含义,结合整体意境判断,从诗句所营造的意境出发,判断字词的准确性。“决”指断,断裂(极言睁眼之大之久),这个字强调了诗人因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震撼,极力睁大双眼的状态,体现出诗人对泰山景色的专注和惊叹,这符合整首诗的意境。而“绝”的含义与诗句中想要表达的睁大双眼远望归鸟的情境不相符,所以此处不能写作“绝”。
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阅读拓展。
《望岳》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敬仰之情以及对宏大、壮美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诗中充满了豪迈、壮阔的情感,诗人以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态度来描写泰山,表达了自己渴望登上绝顶、俯瞰众山的壮志豪情。选项B“慷慨激昂”的音乐风格往往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宏大的气势,能够增强诗歌所传达的豪迈、壮阔之感,与诗人的壮志豪情相得益彰;选项A“欢快明朗”的音乐风格通常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更适合表现活泼、欢乐的场景,与《望岳》所表达的豪迈壮阔、壮志豪情不相符;
故选B。
(2024·山东泰安·中考真题)
【答案】7.B 8.D
【解析】7.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
B.“‘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误。本词是词人辛弃疾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就犹如眼前长流不息的江水一般。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因此,“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作者眼见实景,而不是想象之景。
故选B。
8.本题考查诗词与赏析。
D.“报国无门的追忆”“对英雄人物的呼唤”有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意思是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词人热情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的精神,讽刺当朝统治者的懦弱无能,苟且偷安。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祖国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作者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意在表达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同时也暗含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愤懑,以及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慨叹。应改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对英雄人物的歌颂敬佩”。
故选D。
(2024·广东广州·中考真题)
【答案】(1)歌行体
(2)
示例:掣是拉、扯的意思,“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细节描写,描绘出风刮得挺猛,但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的情景,既写出了天气的奇寒,又借在风中坚强挺立的红旗象征着戍边将士昂扬的精神。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属于歌行体古诗,而不是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边塞的风光和作者的情感。在诗歌的体裁上,它属于歌行体,这是一种相对自由的诗歌形式,不严格遵循律诗的平仄和押韵规则。歌行体古诗通常篇幅较长,形式自由,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相比之下,七言律诗有严格的平仄和押韵要求,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中间两联需要对仗,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句数超过八句,并不符合这律诗要求,因此它不属于七言律诗 。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红旗被冻住,被风扯着也不飘动的情状。“纷纷暮雪”与“风掣红旗冻不翻”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既展现了边塞的壮美景色,又通过红旗在风雪中的坚韧形象,隐喻了戍边将士不畏艰难、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
(2024·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
使至塞上
【答案】10.B 11.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完美诠释了其“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诗句以简练之笔,勾勒出大漠的辽阔、孤烟的直挺、长河的蜿蜒与落日的浑圆,画面感极强,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那壮丽而孤寂的塞外风光,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首联写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孤寂之感;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前两联还是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画面开阔;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这里诗人情绪已经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此项“……失意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有误。
故选B。
1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首先分析诗句如何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接着探讨诗句所营造的意境,然后分析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探讨王维如何运用艺术手法实现“诗中有画”,最后总结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示例:王维的《使至塞上》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刻体现了其诗歌“诗中有画”的独特魅力。此句以精炼的语言,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辽阔壮丽的塞外风光图:无垠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直插云霄,显得格外醒目;远处,长河如带,蜿蜒流淌,落日浑圆,悬于天际,将天际染成一片金黄。王维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视觉、情感与意境完美融合,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这番景象,感受到了大漠的辽阔与落日的壮美。这种“诗中有画”的特点,不仅在于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更在于通过画面传达出的深远意境,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哲思。他善于运用自然元素构建诗歌的意象世界,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从而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2024·北京·中考真题)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12. 群童抱茅 雨水 13.①“三重”茅被风卷走,侧面烘托出深秋时节,狂风呼号,气候恶劣,凸显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也暗示着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②“千万间广厦”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关怀和博大胸襟,彰显出他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解析】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题干“穿竹林而去”可知,定位到第②段,结合“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可知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故第①空可填:群童抱茅;
结合题干“娇儿”“连绵的”可定位到第③段,结合“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可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当时的处境非常窘迫,连绵的大雨更显凄凉。故第②空可填:雨水。
13.本题考查情感赏析。
结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知大风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卷”走“三重茅”,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三重”是虚指,写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一方面,侧面写出了风的大,另一方面,也暗示诗人非常在意被卷走的茅草,诗人如此在意是因为生活非常穷困,物质上比较拮据,由此可知“三重”极言当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凄惨、悲凉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惨状,战况惨烈,民不聊生,表达了作者对天下百姓的担忧。
“千万”是虚指,写出了广厦之多,诗人希望有多多的广厦来庇护天下的寒士们,让他们有一个能遮风挡雨、安居乐业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关怀和个人崇高的理想。结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可知,诗人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此可概括作答。
(2024·新疆·中考真题)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赏析。
B.“正面写出战争的悲壮”有误,三四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为: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短兵相接的战争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悲壮、凝重的场面,侧面写出战争的悲壮;
故选B。
(2024·河南·中考真题)
【答案】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惆怅之情和思乡之情。前四句写昔人乘鹤而去,只余空楼,千百年来只有悠悠的白云空自浮动,诗人吊古伤今,生发惆怅之情;后两句描写日暮时分,诗人遥望家乡却只见江雾迷蒙,生发思乡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结合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不复返”,包含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嗟叹。前两联吊古伤今,生发惆怅之情;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看到的景色: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他乡的景色如此明丽美好,更加触动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直抒胸臆,句意是: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可知,暮霭沉沉中,故乡杳不可见,怎不令人心生无限哀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第1首 观沧海
【答案】1.诗人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在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的情境中,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会油然而生一种壮美的感觉。
2.(1)“观”字统领全篇,是诗歌的线索,全诗由“观”字展开,写登山临海所见。(2)停宿(3)全诗突出一个“难”字,诗人反复咏叹“行路难”,表现出无限的惆怅之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2首次北固山下
【答案】1.画面: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赏析: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
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诗句对仗精准。意境开阔.情绪饱满,且“风正一帆悬”这一句有小景传大景之神,把春潮涌涨、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2.我同意。在《土地的暂言》这段文字中,作者移情于物,写故乡召唤自己,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爱恋和思念;本诗尾联中诗人借“雁足传书”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亲人及家乡的思念之情。故两者所表达的情感有共通之处。
3.示例一:①雁“乡书”表明此诗句蕴含思乡之情,此句诗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贴合“大雁”的文化内涵,故此处应填写“雁”。
示例二:②燕“啄春泥”贴合燕子的生活习性,此句表现初春一派莺歌燕舞、生机勃勃的景象,意在赞美初春风光,贴合“燕子”的文化内涵,故此处应填写“燕”。
示例三:③雁此句运用“雁去衡阳”的典故,表现边塞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贴合“大雁”的文化内涵,故此处应填写“雁”。
[解析]本题表面看是选字填空,实则考查学生对不同意象内涵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联系诗句中已有内容,明确作者想借助空缺处的意象传达什么,然后比对大雁和燕子的知识清单,选出怡当的字。例如,第①句中的关键词为“乡书”“归”“洛阳”,据此明确空缺意象与“乡书”的送达有一定联系,且作者是想借此句诗表达
思乡之情。再根据知识清单中大雁具有“春天北归”的生活习性和“雁足传书”的文化内涵,最后确定①空填“雁”。其余几空按照同样的思路即可得出答案。
第3首望岳
【答案】1.这两句诗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是诗人远大志向和广阔胸怀的具体体现。“会当”“凌”表现出诗人登临泰山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形象地表现出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2.(1)示例:着眼泰山周围,镜头分别展现泰山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的景象,展现泰山的雄伟高矗 (2)示例:镜头紧抓泰山上层层叠叠的白云和飞旋的归鸟,营造泰山“天高任鸟飞"的壮阔氛围
3.①《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②<己亥杂诗(其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③《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本题创设了答复班级心语角收到来信的情境,首先应明确这三封信的回信需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再从备选古诗中选择能达到这一目的的诗句。第①封信的答复是要给予考试失利的同学信心,而《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的哲理,因此
可作为第①封信的答复;第②封信的答复需要推荐赞美老师奉献精神的诗句,《己亥杂诗(其五)》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赞美了落红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花朵的奉献精神,故可作为第②封信的答复;第③封信的答复是推荐能够勉励同学们,唯有不断攀登才能抵达高峰的诗句,《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哲理,故可作为第③封信的答复。
第4首游山西村
【答案】1.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抱有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2.(1)示例:春社祈福、赛会、箫鼓表演、踏青会等。(任选两种即可)
[解析]本题结合情境考查古诗词曲中的文化常识。诗句“箫鼓追随春社近”已经提示出箫鼓表演的民俗,再结合自己的生活见闻设计两种活动形式即可。
(2)(3分)①欢悦、美好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③先幽婉沉闷后清新明快
第5首春望
【答案】1.示例一:思想感情上,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感情沉郁,而《月夜》的感情更深挚。写作手法上,《春望》“事实”,《月夜》“情实”,二者都体现了杜诗“写实”的风格。但《春望》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人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均用虚写,即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示例二:思想感情上,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感情沉郁,而《月夜》的感情更深挚。写作手法上,《春望》“事实”,《月夜》“情实”,二者都体现了杜诗“写实”的风格。但《春望》所写意象甚多,从山河城郭,到荒草残木,再到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稀疏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凝缩在诗人自己
身上。《月夜》则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镜头”集中而具体。全诗描写比较“静”的画面,既“美"且“悲”,透露出战乱对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
2.诗人“春望”,见草木丛生、杂乱无章,花朵泣泪、鸟儿啾鸣,景物呈现一种衰败、萧条的特点。
3.诗人融情于景,花、鸟本能令人赏心悦目,但是诗人面对残破的都城,想到妻儿的安危,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之情融人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
4.夸张 ; 战乱时间之长; 对家乡和亲人的强烈思念
第6首
雁门太守行
【答案】1.示例: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军中号角声震天动地;战场上,边塞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成暗紫色。
3.(1)表现悲伤与恐惧的情感(2)点染出守军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临危不惧的神气姿态(3)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联系诗句内容分析。第(1)空,“黑云压城城欲摧"中以“黑”修饰云,是为了谊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之所以能达到这一效果,是因为黑色在现实中能够带给我们悲伤与恐惧的情感体验;第(2)空,由“金”的情感象征可知,诗人用“金”来修饰鳞,是为了传达一种与光荣、华贵、辉煌相关的情感,再结合诗
句分析,“甲光向日金鳞开”写的是我方守军披坚执锐的状态,因此其作用是点染守军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临危不惧的神气姿态;第(3)空,“紫红”对应“夜紫”,据此可知应填“塞上燕脂凝夜紫”。
4.选择《十面埋伏》。此曲用来表现古代战之争的激烈场面,气势雄壮激昂,节奏复杂多变,有利于谊染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与《雁门太守行》表现的内容和风格相似。
第7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答案】
1.妻凉的巴山楚水,“沉舟”和“病树”等意象均含有“悲”的色彩,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心绪;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又含有积极向上之感,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
2.颈联中,诗人以“沉舟”和“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以“千帆”和“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们,两两对比,蕴含着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哲理。
3.白居易在诗中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在答诗中先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以此应和白居易,直吐心中的愤懑不平。然后通过“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将自己沉沦但新贵得势进行对比,将心中的愤激之情推至顶点;后两联,格调从沉郁中振起,诗人表示自己并不消极气馁,而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地重新投入生活,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8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答案】
1.词人由对明月的发问,到对仙境的向往,又归回对人间的留恋。继而将人世的“悲欢离
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作比照,发出了“此事古难全”的感慨。他悟出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2.“恐”字将词人既向往天上、遗世独立又有“高处不胜寒”、留恋人间、安于世俗的矛盾心理表现了出来。
3.示例: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无法人眠之人。中秋对月,思亲念家之情不禁涌上心头。
第9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
【答案】
1.词人运用“亲射虎”“遣冯唐”的典故,以古代英雄自比,又以“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都表现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立志报效祖国的豪情。
2.“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极言行走之快,体现了打猎场景之宏大,人员之众多,表现出狩猎场面声势浩大。
3.示例:太守疾驰在前,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出猎队伍,纵马飞奔,像疾风一样席卷过平坦的山冈。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拉满的雕弓比作满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苏轼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勇形象。
5.(1)示例:“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中,苏轼用“牵黄”“擎苍”“锦帽貂裘”“卷”等词生动地描写出狩猎场面的壮观,体现出其行为之狂。(2)示例:“鬓微霜,又何妨”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地表现出苏轼对自己“鬓微霜”的不在乎,体现出其心之狂。
第10首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答案】
1.词人热情赞费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借古讽今,希望南宋能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同时也对荀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情怀。
2.以问句开头,引发怀古之情思;奠定全词悲壮深沉的感情基调;与题目呼应,点明“望”的地点一北固楼,为下文引出在北固楼的所思所感做铺垫,
3.A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
第11首过零丁洋
【答案】
1.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直抒胸臆,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诗人愿为国家慷慨赴死的爱国情怀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2.诗人在首联中叙述了两件事情: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人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诗人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3.不同意。此联紧承首联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展开,先国家后个人;风中飘飞的柳絮是细碎的,与“破碎”相对应,体现出国家山河的破碎;浮萍在水中的状态是时起时沉的,与“浮沉”相对应,体现出个人的不幸,因此不能五换位置。
4.①这两句诗巧妙设计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前面的“惶恐滩”和“零丁洋”是地点,而后面的“惶恐”与“零丁”则描写了诗人的心情;
②诗人在这里成对使用了两个蕴含感彩的地名,又巧妙地将地名转化为心情,在词性、语义和平仄上的对仗十分工整。全句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第12首山坡羊 潼关怀古
【答案】1.作者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2.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子山水以人的情态。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来,表现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兴盛也罢,衰亡也好,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兴,百姓苦”是因为朝代兴起,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劳役繁重,百姓不堪其苦,深受其难;“亡,百姓苦”是因为王朝灭亡之际,必定战乱频仍,自然民不聊生。这是作者途经兵家必争之地时的感慨,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