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50 分钟 满分:150 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 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1. 默写。(10 分)
(1)诗言志。诗人通过抒发个人之志,或彰显价值追求,或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王昌龄江边送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达出不追求功名富贵、高风亮节的精神境界(《芙蓉楼送辛渐》)。杜甫身居茅屋,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济世情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范仲淹戍守边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表达了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心理(《渔家傲·秋思》)。
(2)诗抒情。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感而发,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报效国家的愿望。秋瑾在《满江红》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志同道合者难觅的悲痛,抒发了救国救民的热切情怀。
2. [2024 安徽合肥期末]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2 分)
坐了一会,杜少卿也坐轿子来了。轿里带了一只赤金杯子,摆在桌上,zhēn起酒来,拿在手内,趁着这春光融融,和气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xié 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杜少卿夫妇两个上了轿子去了。姚奶奶和这几个妇女采了许多桃花插在轿子上,也跟上去了。 (节选自《儒林外史》)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4 分)
zhēn( )起 xié( )着 目眩神摇( ) 仰视( )
(2)选文内容与下列选项的情节内容相关的是_________。除了此选项,下列其余选项中是杜少卿所为的还有______、______ 、 ______。(填序号)(4 分)
A. 买猪蹄煨给父亲吃 B. 携妻同游清凉山
C. 义救沈琼枝 D. 解救投河自尽的男子
E. 送给黄大银子修房子 F. 装病辞举荐
(3)班级召开阅读《儒林外史》交流会,下面是大家的讨论记录。请在①处填写可笑之人,在②处填写人物的可敬之处,在③处填写可敬之人。(4 分)
同学甲:我笑范进,执意科举,生活落魄,遭人厌弃,老来中举,喜极而疯。
同学乙:我笑①__________,生性吝啬,竟为多点了一茎灯草不能咽气。(1 分)
同学丙:我敬王冕,出身贫寒,②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同学丁:我敬③________________,慷慨大方,尊重妇女,反对礼法。(1 分)
3. [2024 安徽淮南三模] 学校开展“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13 分)
(1)为了邀请家长来参加毕业典礼,校学生会拟写了一份邀请函,请你按要求修改。(4 分)
邀请函尊敬的家长:您好!时光如梭,转眼间犬子即将毕业,本校将于本月20 号上午10 点在学校大礼堂举行毕业典礼。在同学们人生的重要时刻,我校全体师生期待您的到来,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提出真知灼见的宝贵意见。校学生会2025 年×月×日
①邀请函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__________”,可改为“_________”。(2 分)
②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填空。(3 分)
古代对“同学”的称呼有“__________”等。古代用“__________”比喻所教的学生。古人送别的方式有__________等。
(3)毕业之际,班级准备编写一本毕业纪念文集,以纪念初中三年的美好生活。请你完善下面的编写提纲。(4 分)
《岁月如歌》编写提纲
内容构想:
【第一部分】名称:青春画卷
内容:班级毕业照、每位同学的生活照、集体活动中难忘瞬间的照片。
【第二部分】名称:难忘师恩
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名称:②___________________(填四字短语)
内容:选出若干名对班集体有过贡献、为班集体赢得过荣誉或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为他们写小传。
(4)请你回忆初中生活,补写下联。(2 分)
上联:岁月如歌,难忘师恩深似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22 分)
在希望的田野上
侯发山
①花珠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她在实习的问题上与妈妈桂兰产生了分歧。花珠在上海读的大学,桂兰希望花珠能在上海找个单位实习,将来有机会留在上海。花珠呢,却想回老家。两人虽然远隔千里,但有了网络便近在眼前,丝毫不耽误交流。
②花珠说:“妈,上海这地方,大学生多了去了,显不着咱,还不如回去。”桂兰心里荡漾了一下,她知道花珠的心思,女儿担心自己一个人在家孤单。
③花珠四岁那年,她爸出车祸走了,是桂兰自己含辛茹苦地把她养大的,花珠比一般的孩子更懂得感恩和孝顺,即使有时和自己的观点不同,这孩子说的话也很顺耳。但是,当父母的,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像雄鹰一样飞出去。
④想到这里,桂兰稳定了一下情绪,说:“傻闺女,好不容易走出去了,咋能再回来呢?妈吃的苦你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风里来雨里去……”“妈,您说的都是老皇历了,现在的农业生产可不一样了。”
⑤大前年,村里的土地都流转给了希望,每亩地希望给大伙儿800 元的租金。这比种地还划算。家里有6 亩地,自己不用操心,一年还白落4800 元。
⑥花珠说:“妈,希望哥承包1000 多亩地,都弄啥哩?”桂兰说:“啥子观光农业园,说是种菜都不用土。妈也搞不明白。需要钱不?妈给你转。今年的地租,希望前天转给我了。”花珠说:“妈,我给您说过,我在大学勤工俭学,有奖学金,用不着。对了,现在不种地了,家里也没啥事,您可以出去转转看看啊。”“我天天转,天天看,还不花钱。”桂兰说着把手机的摄像头对准桌子上的地球仪,这个还是花珠上初中时买的。
⑦花珠“扑哧”一声笑了。“听妈的,就在上海实习,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好。”花珠忙不迭地答应了。
⑧一星期后的一个晚上,花珠和桂兰视频聊天。桂兰看到花珠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忙问:“闺女,你这是去哪儿?”“妈,我在火车上实习。”“啊?你学的是农业,咋在火车上实习?”“妈,你不是让我留在上海吗?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只好找了个在火车上实习的工作,也不是很累……不过,白天忙,不能聊天,只能晚上啊。”“好,好,好,妈天天晚上跟你聊。”
⑨就这样,每天晚上,花珠和桂兰都视频聊天。桂兰看到,每一次,花珠都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不过,实习结束后干啥呢?桂兰想从花珠的话里套出些话来,可是,花珠每次说话都是断断续续的,像吝啬鬼发红包似的,一次说一点儿,一次比一次的信息量少。
⑩桂兰在家里闲着无事,就到希望的农业园找了个事,干保洁。上班的第一天上午,桂兰正在农业园的草坪上拾垃圾,忽然接到花珠的视频聊天请求,她连忙挂断了。她东张西望了一番,有了主意,她跑到那个水泥站台上,站台两边停放的是希望买来的几截报废的火车车厢,简单装修了一下,让员工当宿舍用。桂兰抻了抻衣服,拍打了两下裤腿——其实上面也没有尘土。之后,她开启了跟花珠的视频聊天。
“妈,您干啥呢?”花珠还是在火车的卧铺车厢里。“你不是说让我出去旅游吗,瞧,我在站台上。”桂兰说罢,用手机的摄像头照了照身前身后的火车车厢。
“妈,您是不是上错站台了?”“没有啊,就在县城的火车站,巴掌大的小站我还能上错?”花珠忍住笑,说:“妈,您转身看看您身后的站牌。”
桂兰扭头一看,只见后边竖着的站牌上写着“希望站(起点)——幸福站(终点)”,她不自然地笑了笑,然后对着手机说:“花珠,这是希望的农业园,我来这里真长见识了,大棚里的豆角有两米长,吊在架子上像蛇……听希望说,他这里来了一个科班院校的实习生,就是人家给谋划的。”
“妈!”花珠推开车厢的门下来了——就是旁边停放着的火车车厢的门。在阳光的照耀下,她的脸蛋如花朵般绽放。
桂兰又惊又喜,似乎什么都明白了。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②段中的“荡漾”一词指桂兰听了女儿的话后情绪产生波动,表现出女儿想回老家的想法让桂兰很期待。
B. 母女俩就选择怎样的实习单位产生了分歧,两人借助网络及时交流,避免了冲突的发生。
C. 文章第⑤段写希望承包村里土地的情节,为后文写花珠为农业园谋划做铺垫。
D. 农业园中竖着的站牌大有深意:现代农村既有希望的起点,也必会有幸福的终点。
5. 请你完善小华同学设计的故事情节思维导图。(4 分)
6. 关于花珠回乡的结局,文中早已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请为文章第⑩段中的画线句写一段赏析性批注。(5 分)
桂兰抻了抻衣服,拍打了两下裤腿——其实上面也没有尘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同学们在讨论文章主题的时候,产生了一些分歧,请从下面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并说出理由。(6 分)
乡土情结 乡村振兴 美德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5 安徽淮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17 分)
【材料一】① 2024 年11 月7 日上午,2024 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来到马鞍山市政务服务中心。告别以往需要前期准备许多书面材料,如今,这里多项业务无须携带证明材料,刷脸即可办理。
②在马鞍山市政务服务中心二楼的公安业务办事窗口,一名工作人员示范了如何“无感”办理边境地区通行证。只见窗口处摆放着一台“政民通·马上办”桌面交互终端,不用出示身份证等材料,在终端屏幕上选择“边境通行证核验”业务事项,“刷脸”核验身份信息,一键提交证明所需材料,不一会儿,边境地区通行证就办好了。
③办事证明多、多头跑等难题,一度困扰着企业和群众。聚焦这些问题,马鞍山市全面摸清证明事项底数,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展规范清理、数据共享,自主研发“政民通·马上办”无证明查询核验系统。该系统横向连通各部门,纵向贯通市、县两级,具备共享数据调用、部门间协查核验和线上告知承诺等功能,可实现证明材料免提交。
(摘编自《马鞍山市持续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无感服务”暖民心》)
【材料二】①无感,即综合利用信息共享,加强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帮助办事群众纾困解难。原本需要填表填单、各处投递、开具证明,而今在电子屏上滑动手指、在App 上刷一下人脸,后台便会自动比对信息,继而进行精准研判、定向服务,从需要群众主动寻求帮助,变为服务精准找到个人。
②数据跑腿、机器代人,“智慧警务”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发挥效用,便民利民。以往让大家头疼的一项业务涉及多个事项、好几个窗口来回跑的问题,以及仅限于工作日办理的时间限制,如今通过采用“无感换证”的模式得以有效解决,真正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让群众省心省力。
(摘编自《园区公安提升“数智”服务能力 打造“无感服务”方便群众办事》)
【材料三】①“无感”不是指没有感觉或无情,而是让百姓没有麻烦感、不便感。有人将这类“变化”归因于技术进步,但技术只是工具和手段,能不能用好取决于服务意识。
②“无感”背后是有心,是服务理念在转变,主动服务意识在强化。有心,是换位思考的“想”,也体现在说办就办的“行”,是如何把服务做得更到位,不给群众添麻烦,让群众更满意。时刻站在群众的角度上去审视工作流程,看哪些环节需要简化、哪些可以合并,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只进一扇门;“时时放心不下”群众的急难愁盼,积极创造条件去推动问题解决……处处为百姓着想,尽量想在问题前面,这样的有心,是对百姓烦心事、操心事的体谅之心,也是对百姓日常冷暖的牵挂之心。
③最是细微暖人心,有心服务,重在细节,既在满足普遍性需求上“锦上添花”,也要多做为个性化需求“雪中送炭”的事。比如有的小区为方便居民上下楼,专门在楼梯靠墙一侧安装了便民扶手;有的地方针对高龄老人养老认证操作,特意开发了字体大、按键大、操作简洁的适老化App……很多时候,服务的高效、便捷正是来自对细节的不断完善。
(摘编自《“无感”背后是有心》,“中工网”2023 年2 月17 日)
【材料四】①人们之所以会为类似“无感”服务点赞、叫好,很大程度上是这种服务方式和态度与前些年相比,与时下一些职能部门的做法相比,有着堪称180 度的大转变。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办事群众的亲身经历都显示,一些基层职能部门依然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问题,办一件事要跑多个部门,跑很多趟、盖无数个章的现象依然不少,有时办事方甚至不得不花钱开路,找人特批……凡此种种,人们不仅不会“无感”,反而会有较大的“疲惫感”和“无奈感”。
②“无感”服务把以往的“以政府部门供给为中心”变成了“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中心”,这对于职能部门的理念和作风都是一次质的转变,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可以预料,当越来越多的地方职能部门都能把提供“无感服务”作为一种目标,当“无感服务圈”越画越大,便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办事群众从中受益,这些地方的营商环境、政务服务能力、社会治理水平、政府形象与口碑也会迈上更高的台阶。
(摘编自《“无感”服务,折射服务意识的“有心”》,“大河网”2024 年11 月9 日)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马鞍山市聚焦困扰企业和群众的难题,自主研发“政民通·马上办”无证明查询核验系统,实现了证明材料免提交。
B. “无感换证”模式让涉及多个事项、好几个窗口来回跑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真正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让群众省心省力。
C. 处处为百姓着想,尽量想在问题前面,既是对百姓烦心事、操心事的体谅之心,也是对百姓日常冷暖的牵挂之心。
D. “无感”服务把以往的“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中心”变成了“以政府部门供给为中心”。
10.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什么是“无感服务”。(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材料三】中的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为实施“无感服务”提几条合理的建议。(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4 安徽合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16 分)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已告罄?汝苟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吾儿恃有汝父庇荫,然亦当稍知稼穑①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函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负老人训也。
(节选自张之洞《复儿子书》,有删改)
【注释】①稼穑(sè):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无冻馁之患矣 馁: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所宜有之书 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儿恃有汝父庇荫 恃: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毋负老人训也 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 分)
虽 每 日 百 金 力 亦 足 以 供 汝 特 汝 不 应 若 是 耳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甲】【乙】两文中,作者都谈到了读书求学,但用意不同,请简要概括。(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5 分)
17. [2024 安徽淮北三模]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 分)
我们在语音导航里经常会听到这句话:“您已偏离路线,已为您重新规划,请在合适的地方选择掉头。”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这样!有的人选择在合适的地方掉头,有的人明知已经偏离了路线却依然走下去,最终可能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 字。
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1. (1)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2)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2. (1)斟 携 xuàn yǎng
(2)B C E F
(3)①严监生 ②不慕名利、磊落洒脱 ③杜少卿
3. (1)①犬子 您的孩子
②示例: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点拨】可删去“真知灼见”或“的宝贵意见”。
(2)示例:同窗 桃李 示例:折柳送别
(3)示例:①班级各科老师的照片、老师对同学们的寄语 ②牛人列传
(4)示例:青春似梦,牢记友谊重如山
二、阅读
(一)4. A(3 分)【点拨】A. 根据第①段中的“桂兰希望花珠能在上海找个单位实习,将来有机会留在上海。花珠呢,却想回老家”可知,桂兰希望女儿能留在上海,而女儿却想回老家。当桂兰听到女儿说的“妈,上海这地方,大学生多了去了,显不着咱,还不如回去”时,她心中担忧,担心女儿会真的回老家。同时,她也为女儿的孝顺而感动。A 项中的“很期待”不正确。
5. (1)花珠瞒着母亲去希望的农业园工作 (2)母亲瞒着花珠去希望的农业园打工(每空2 分)
6. 示例:第①段中的“却想回老家”,第③段中的“有时和自己的观点不同”都是文章埋下的伏笔,(2 分)暗示了花珠将要回老家工作,从而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2 分)
7. 运用动词“抻”“拍打”写出了桂兰内心的紧张与重视,(2 分)为下文写她跟女儿说去旅游做铺垫,(1 分)表现出桂兰对女儿的呵护与关心,以及她不想让女儿为自己担心的复杂心理。(2 分)
8. 示例一:乡土情结。(1 分)主人公花珠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术助力家乡农业发展,体现出她对故土的热爱、对家乡的依恋。(5 分)
示例二:乡村振兴。(1 分)小说中,希望承包1000 多亩土地建设现代农业园,花珠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扶持农业发展,代表了新一代青年对乡村振兴的积极响应。通过他们的努力,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和力量,也看到了青年人在这一伟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5 分)
示例三:美德青年。(1 分)花珠是新一代农村美德青年的典型代表,她有知识,有理想,肯吃苦,愿意为家乡发展做贡献。花珠和母亲虽观念不同,但没有激烈的冲突,花珠这一富有孝心和远大理想的形象传达出了作者对新时代美德青年的美好期待。(5 分)
(二)9. D(3 分)【点拨】【材料四】第②段明确指出“‘无感’服务把以往的‘以政府部门供给为中心’变成了‘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中心’”,选项中的说法与原文表述不符。
10. 示例:“无感服务”是综合利用信息共享,(1 分)加强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1 分)做到精准服务个人,(1 分)让百姓没有麻烦感、不便感的服务形式。(1 分)
11. 这里举“小区安装便民扶手”“开发适老化App”两个例子,(2 分)有力地说明了服务的高效、便捷在于完善细节,多做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 分)
12. 示例:①征求企业和群众的建议,细化服务范围,从细节上改善不足之处;②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做到工作细致,待人热情;③建立“无感服务”奖励机制,对受到群众好评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每点2 分)
(三)13. (1)饥饿 (2)应该 (3)依赖,依仗 (4)教诲,教导
14. 虽每日百金/ 力亦足以供汝/ 特汝不应若是耳
15. (1)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2)你现在这样,我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16. 【甲】文意在强调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而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勉励人们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勤奋好学。【乙】文意在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学习,学会珍惜时间,学有所得。
【乙文参考译文】
你从离开国家到现在,不过四个月的时间,为什么带去的那么多钱都花完了?这很让人觉得奇怪!你这次出国,目的是求学。求学应当以刻苦为先,又不必去交友应酬。你带去的费用,也是足够用一年多的,为什么四个月不到就花完了呢?你如果花在了应该用的地方,即使一天百金,按财力我也足以供得起你,不过你不应该是这样的。你如此浪费,一定不是花在饮食起居的豪华阔气上,一定是另有其他的事耗费的。你是仗着有父亲我的庇荫,但是你应当略微知道农业劳动的艰辛,尽你求学的本分。如果不这样,即使学成回国,也一定是一件事也做不了。你现在这样,我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用钱是小事,但因为用钱而荒废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就是大事了。我之前曾写信告诫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你怎么就忘了?光阴值得珍惜,求学不容易,这中间的甘苦,你应该自己去体会,不要辜负老人的一番教导。
三、写作
17. 【思路点拨】对于这则材料,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①探讨人生的规划和选择,分析在面临偏离路线时,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②分析“掉头”与“继续探索”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思考它们各自的意义和价值;③以个人生活为例,阐述在人生偏离路线时,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例文:偏航后的重启
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教室的课桌上,映出我满心的迷茫。
那时,我对绘画满怀热爱,参加了学校的绘画社团。我自恃对色彩和线条有着独特的感知能力,天真地以为能在绘画之路上一路畅行无阻。然而,现实却给了我沉重一击。在第一次社团作品展示中,我的画作被批得一无是处:色彩搭配混乱,构图毫无美感。那些刺耳的评价如同一把把尖锐的刀,刺痛了我的心。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压根儿就没有绘画天赋。难道我的热爱只是一场错误?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仿佛突然偏航,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课堂上,我对着黑板发呆,老师讲的知识我左耳进右耳出。回到家,画笔被我扔在了角落里,我再也提不起画画的兴趣。我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父母担忧的眼神、老师关切的询问,都让我更加痛苦。
直到有一天,我收拾旧物时,偶然翻出了自己小时候的涂鸦。那一幅幅幼稚却充满童趣的画,让我忆起了自己最初对绘画的热爱——仅仅是因为能自由表达内心世界,无关技巧,也无关他人的评价。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在追求他人认可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偏离了热爱绘画的初心。
于是,我决定重新规划路线。我主动向社团里的绘画高手请教,从最基础的线条开始,反复练习。每天放学后,我都留在画室,对着静物仔细观察,练习构图。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查阅资料,不断学习。每一次失败,我都当作成长的积累,不再轻言放弃。
终于,在又一次的社团活动中,我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一刻,成就感在我心中满溢。原来,偏航并不可怕,只要勇敢地重新规划路线,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或许都会有偏航的时候,但只要心怀重启的勇气,重新校准方向,就一定能在成长的旅途中收获属于自己的风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