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50 分钟 满分:150 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 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1. 默写。(10 分)
(1)抒情言志是中国古诗文的永恒主题。我们在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读到她叹息知音难觅的悲情和惆怅;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射天狼”中读到他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读到他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2)古人重视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留下了不少关于修身养性的经典名言。《鱼我所欲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作者面对优厚的俸禄也能坚守本心不动摇;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一心向学、安贫乐道的自我坚守。
2. [2024 安徽合肥一模]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2 分)
次日,便往玄武湖去拜庄征君。庄征君不曾会。虞博士便到河房去拜杜少卿,杜少卿会着。说起当初杜府殿元公在常熟过,曾收虞博士的祖父为门生。殿元乃少卿曾祖,所以少卿称虞博士为世叔。彼此谈了些往事。虞博士又说起仰mù 庄征君,今日无缘,不曾会着。杜少卿道:“他不知道,小侄和他说去。”虞博士告别去了。
次日,杜少卿走到玄武湖,寻着了庄征君,问道:“昨日虞博士来拜,先生怎么不会他?”庄征君笑道:“我因谢绝了这些冠盖,他虽是小官,也懒和他相见。”杜少卿道:“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他jīn 怀冲淡,上而伯夷、柳下惠,下而陶靖节一流人物。你会见他便知。”庄征君听了,便去回拜,两人一见如故。虞博士爱庄征君的恬适,庄征君爱虞博士的浑雅,两人结为性命之交。
(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4 分)
仰mù( ) jīn( )怀 冠盖( ) 恬适( )
(2)小安同学给虞博士建了一个微信群,取名“塾师业务交流”,将群主“虞博士”实名制命名为_______________(填姓名);从下面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最合适当“群聊管理员”的人物,应当选____________ (填序号);适宜邀请入群的是 _________和_________ (填序号)。(4 分)
备选人物:A. 周进 B. 迟衡山 C. 余特 D. 王惠 E. 牛浦郎
(3)请结合本书内容谈谈你对虞博士“以德化人”的理解。(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你参加学校文学社组织的以“书韵飘香,悦读人生”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13 分)
(1)“书卷香文学社”是学校的文学社团,招收本校热爱阅读和写作的学生作为社员。文学社定期组织社员开展阅读和写作的学习活动。文学社有自己的刊物和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平台主要刊登社员投稿的作品,也面向全校学生征稿。文学社近期发布了一个招募令,请你根据文学社的特点补全招募条件。(4 分)
招募令各位同学:书卷香文学社最近要招募一批新社员,条件如下:①热爱阅读和写作的本校学生;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合以上条件的同学可向文学社提出申请,文学社期待你的加入。书卷香文学社2025 年1 月16 日
(2)文学社社员在校园里开展了“名著阅读大家谈”采访活动,以下是采访的部分内容。请你根据同学的回答,推测采访问题。(4 分)
采访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名著有的时候读起来有点儿难度,很难坚持读下去。我在阅读的时候采用了一些方法,比如我读《昆虫记》时就用了分类阅读的方法,读《史记》时用了给人物做卡片的方法。
(3)小文同学将在文学社活动上做一次主题发言,下面是他准备的发言稿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他补充、修改。(5 分)
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甲】最能培养人的情感世界,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无论是春华秋实、夏雨冬雪,还是晓风残月、惊雷狂飙;无论是飘风流莺、江南水乡,【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凡是人类目光所及之处,无不可以跃入文学的视野当中。作者正是将这些作为素材,以其特有的审美能力,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属于人的世界,并且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而存在,【丙】这里面有思想、道德,文化……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②请你在【乙】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其与前面的句子结构一致。(2 分)
③【丙】处画线句标点有问题,请你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1 分)
二、阅读(5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22 分)
__________________
肖复兴
①想念梅岭已久。
②最早的想念,始于五十多年前的中学时代,读了陈毅的《梅岭三章》后,梅岭,便幻化成我青春期时一个向往的意象。梅岭古道,特别是关楼那块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两个红色大字,如一面旌旗,时常浮现在我眼前,随风猎猎飘动。
③四年前的秋天,我与梅岭擦肩而过。那天黄昏,我从它的山脚处穿隧道到江西。过隧道前,我趴在车窗前眺望梅岭:苍绿色的山峰突然密布阴云,狂风袭来,雷雨大作,斜飞的雨点打在车窗上,仿佛是梅岭特地派来的使者,怪罪我没有去拜访它。奇怪的是车子穿过隧道后,另一端却阳光灿烂,回望梅岭,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梅岭阅尽春秋,淡然自若,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八面风来山镇定。
④这是梅岭留给我的初印象。在我看来,梅岭是一部大书,而非一首小诗;梅岭是一幅油画,而非一帧水粉。
⑤今年初冬,在几位广州朋友的陪伴下,我从广州出发,一路北行,过南雄,终于登上了梅岭。想起四年前在山脚处和它擦肩而过的情景,我觉得有些神示般的感应,虽然没有那样疾来的雷雨,却依旧阴云四合。岭南草木的绿色因此更显深沉浓郁,不似烟雨中的江南草木那般水嫩轻浮。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登梅岭不像登别的山,你不是来看风景的,而是来感受历史、参拜英雄的。
⑥出现在眼前的古道,让我一步跌入前朝——梅岭的海拔不高,地势却十分险峻,古道能建成格外不易。那种用鹅卵石铺就的斑驳古道虽然经过整修,却依然存有古风;千年风雨侵蚀留下的悠久岁月的皱褶,是历史这部大书镌刻下的痕迹。哪怕梅岭只有这一条古道,也是值得来的。
⑦我一直认为梅岭的魅力不在于风景,而在于梅岭的英雄。梅岭的英雄,最早的一位要数唐代的张九龄,如果不是他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古道,我们便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与历史邂逅。
⑧苏东坡也算是梅岭的英雄。当年他一路被贬,就是经梅岭到惠州的。后来他又被贬到海南,十几年后好不容易等到大赦,才过梅岭回中原。尽管来时他知道“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却依然为梅岭留下明艳照人的诗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苏东坡是一位悲剧式的英雄。
⑨对我而言,梅岭英雄的代表,抑或说梅岭英雄的代言人,是陈毅元帅,他为梅岭留下的《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陈毅的《梅岭三章》写得确实好,尤其是第二首:“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那时我读得热血沸腾,觉得只有这样的诗才配得上这样的山,只有这样的山才配得上这样的诗。
⑩走到半山腰,我看到一块巨石上刻着《梅岭三章》,用的是陈毅的手书,心里很激动,仿佛一下子看到了当年的陈毅。那时陈毅在梅岭打游击,被围困二十余天,写下了这三首绝命诗。
面对这巨大的诗碑,我站立良久,仿佛看到年轻时的自己。惭愧的是如今的我已两鬓斑白,旧日的热血情怀与昂扬诗情还剩下多少呢?不仅是我自己,后死诸君,是否还在“多努力”?我想起了放翁的“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顿时心羞面涩。
我终于爬到了山顶,梅岭关楼就在眼前。关楼南面的门额上有“岭南第一关”字样,两旁有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关楼北面门额上的“南粤雄关”,特别是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两个红色大字,光彩照人。这一切,我中学时代在画片上都见过,如今真的呈现在眼前时,一下子像活了一样,有了血脉流畅,有了气韵贯通。
关楼是用一块块巨大的岩石垒成的,漫长时光的剥蚀和打磨,使之呈现出沉稳的苍黑色;岁月的包浆无语而沧桑,成为记载历史的无字书。关楼下的石头早已被磨平,光滑如镜,有的石缝里长出青苔,湿润而清新。抬头仰望,天色阴沉,山色蓊郁,幽深莫测。往下望去,古道沉默,静若处子,又好像随时可以动如脱兔,腾空跃起。
遗憾的是,古道两旁的梅花没有盛开,但我转念一想,开有开的好处,没开有没开的好处——没开,不仅可以让我留有一丝想象的空间,没有漫山梅花盛开的鲜艳色彩,还多了一点历史积淀下来的底色。也正因此,沉郁的山色能和苍黑色的关楼融为一体,连“梅岭”那两个红色大字,也愈发显得夺目。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第③段写与梅岭擦肩而过的经历,可见作者对其的神往,也写出了梅岭的淡然自若。
B. 文章多处引用诗句、对联,彰显梅岭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文章更富文学性。
C. 本文介绍梅岭,主要运用了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情感深沉而真挚。
D. 结尾再次提及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两个红色大字,深化主旨,呼应开头。
5. 行走于梅岭古道,作者想起了对梅岭有重要意义的英雄人物。小安在阅读文章第⑦—⑩段时发现了很多与梅岭相关的英雄事迹,请你一起梳理出来。(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小安在阅读时圈点勾画了文中两个句子,请按要求赏析。(6 分)
(1)岭南草木的绿色因此更显深沉浓郁,不似烟雨中的江南草木那般水嫩轻浮。(赏析句子)(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岁月的包浆无语而沧桑,成为记载历史的无字书。(赏析加点词)(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小安在阅读本文时很认同作者所说的“梅岭是一部大书,而非一首小诗”,阅读全文,请谈谈你对“大书”的理解。(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以下选项中,你认为本文最佳标题是哪一项?请选择并简述理由。(6 分)
A. 《梅岭之行》 B. 《梅岭之歌》 C. 《梅岭之恋》
选___________项,理由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7 分)
【材料一】 你喜欢古诗文吗? 你平时能接触到古诗文吗?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材料二】①《2024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围绕“春天、多彩、勇毅、山河、相逢、寒暑、风味、先生、灯火、在路上”十大主题,云集学生、石油工人、普通农民、支教老师、航天3D 打印师、驻外机械工程师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背景的“诗友”。
②在节目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是杭州第19 届亚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沙晓岚以水为礼,向世界展示的“奔涌成潮”的中国气魄;“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是航空产品设计师李鹏伟心中最美的相逢,自己参与研制的大国重器“鲲鹏”,能够振翅翱翔,奔赴苍穹;“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驻巴基斯坦工程师申昊为之奋斗的梦想,点亮他乡灯火,践行大爱无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中老铁路的工作者们在两个国境线的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之间,连缀起的友谊诗行……
③“唯有热爱,我们与诗词相看两不厌;唯有传承,中国与诗词千秋共徘徊。”《2024 中国诗词大会》希望通过创新诗词的解读场景和传播模式,让诗词成为滋养精神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材料三】①作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打造的一档大型语言文化类节目、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化I P,《中国诗词大会》已走到第九季。据CSM 数据,《2024 中国诗词大会》在总台首重播观众规模超2. 12 亿,平均收视份额比上一季提升了30%,整季收视稳居同时段专题节目第一。
②在文化类节目频繁上新、出新的当下,诗词大会何以历久弥新、彰显蓬勃的文化能量?在专家看来,秉持“思想+ 艺术+ 技术”的创新思路,《2024 中国诗词大会》用时代感的主题、生活化的表达、国际性的视野、交互式的传播,加之AR、AI 等科技手段缔造的跨时空场景,为观众打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场,在历史与当下的“一眼千年”中,引发心灵共鸣。
(摘编自《打造诗词与大众的文化超链接》)
【材料四】①记者:请结合你个人的研究实践,来谈谈如何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蒙曼:我觉得首先一定要把传统文化中最美好的东西提炼展示出来,让大家知道它的价值。现在很多人包括很多电视节目都在做这件事,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提炼中华诗词中最美好的东西,《中国书法大会》提炼中国书法中最美好的东西,《典籍里的中国》提炼中国典籍里最美好的东西。
③传统文化还要直面现代生活和现代问题,传统文化必须“活”在当下。比如衣服,传统汉服的特征是交领、右衽、束带,对很多人来说,如果衣服不钉扣子,只用带子绑起来,会感觉没有安全感,那就没必要保留“束带”的传统。还有诗歌的语言,当白衣天使逆向而行时,我们用很多边塞诗来鼓励她们,显然用闺怨诗不符合时代要求。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分层次传播。古代中国知识分子要学“四书”“五经”,但在当今社会并不一定要所有人都达到那么高的知识层次。可以将传统文化分成不同层次,有给研究人员看的,有给知识阶层看的,有给普通百姓看的,有给青少年看的,等等。在我看来,分层次传播其实是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
⑤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借助当下的技术手段和传媒手段来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就像中国古代发明造纸术(相比之前的简牍),让书本在很大程度上普及起来,文化也就有了普及的可能。当今社会,我们的技术手段、传媒手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丰富,只要我们把文化和技术结合起来,让传统文化插上当代技术的翅膀,我想它就一定可以飞得更高、更远。
(摘编自人民政协网记者对蒙曼委员的专访,有删改)
9.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作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打造的一档大型语言文化类节目、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化IP,《中国诗词大会》大受欢迎、影响深远。
B. 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积极创新诗词的解读场景和传播模式的努力下,诗词已成为滋养精神的生活方式,引发大众的心灵共鸣。
C. 《2024 中国诗词大会》运用A R、AI 等科技手段缔造跨时空场景,这是整季收视稳居同时段专题节目第一的核心要素。
D. “四书”“五经”作为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目,有关部门需重视其推广普及力度,积极广泛传播,从而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0. 根据【材料一】的图表,说说古诗文在现代生活中的窘境。(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材料四】,补全记者提问。(4 分)
12. 通读四则材料,就“综艺节目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提出具体建议。(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 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①,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县,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罚酷烈,乃至于斯②!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一人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③应。 (有改动)
【注释】①王莽改制:王莽篡权,改汉朝为新朝。②斯:这种地步。③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篆垂涕曰 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吏默然无以应 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 分)
君 诚 仁 者 然 今 独 君 为 君 子 将 有 悔 乎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杀吾一人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请结合【乙】文的内容,分析【甲】文的观点是如何在崔篆身上体现出来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5 分)
17. [2024 安徽合肥三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5 分)
拥抱自然,社会实践,锻炼身体,家务劳动……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能开阔视野,磨练意志,净化心灵……只要你积极投入生活,用心品味,定会有所收获。
请以《在_________中收获》为题,结合你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4)不少于600 字。
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1. (1)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 (1)慕 襟 guān tián
(2)虞育德 B A C
(3)示例:他出任国子监博士以后,守身严正,不为非礼之事;重视孝道,养士以廉耻;助人解困,为士子雪冤;极其重视士子的道德修养,亲自倡导礼乐,主祭泰伯祠,以礼乐正面教育士人。
3. (1)示例:②能坚持参加文学社组织的学习活动 ③能积极向文学社刊物和微信公众号投稿
(2)示例:你在阅读名著时有什么困难吗?你是用什么方法克服困难的?
(3)①将“培养”改为“丰富” ②示例:还是悬崖峭壁、边塞长城 ③将“道德”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
二、阅读
(一)4. C(3 分)【点拨】C. 有误,本文介绍梅岭,主要运用了记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情感深沉而真挚,并未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5. ①张九龄谏言开凿梅岭古道。②苏轼被贬和遇赦时途经梅岭,留下诗句。③陈毅被围困梅岭,写下绝命诗。(每点1 分)
6. (1)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 分)将岭南草木与江南草木进行对比,写出了岭南草木绿意的深重,从而烘托出梅岭的肃穆(或:作者心中对梅岭的敬意)。(2 分)
(2)“包浆”专指古代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一层自然的光泽。(1 分)“包浆”一词写出了关楼的岩石经历了漫长时光的剥蚀与打磨,突出了关楼厚重的历史感。(2 分)
7. ①梅岭有悠久的历史;②梅岭有厚重的文化底蕴;③梅岭有豪迈的气概;④梅岭有沉郁的景观。(每点1 分)
8. C(1 分) “恋”字体现了作者对梅岭长久以来的深厚情感和深深的向往。文章开篇就表明了作者对梅岭想念已久,文中详细描述了作者在梅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梅岭的热爱和崇敬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之行”,也不是单纯的“之歌”,而是一种深沉的爱恋,所以“恋”字最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梅岭之行”只是简单地说明了作者的行程,比较平淡;“梅岭之歌”侧重于歌颂梅岭,没有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梅岭那种深深眷恋的情感。(5 分)
(二)9. A(3 分)【点拨】B. 结合【材料二】第③段内容可知,原文是说“让诗词成为滋养精神的生活方式”,选项“已成为”曲解文意。C. 结合材料内容可知,选项说法于文无据。D. 结合【材料四】第④段内容可知,原文是说将传统文化分成不同层次传播,选项说法曲解文意。
10. 古诗文受到绝大部分受访对象的喜欢(1 分),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能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古诗文,(1 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古诗文并未得到广泛传播。(2 分)
11. 示例: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4 分)
12. 示例:①综艺节目要提炼诗词文化中最美好的东西,选择老少咸宜的内容进行创作(注重诗词文化的分层次传播),让诗词成为滋养精神的生活方式。②节目策划需直面现代生活和现代问题,面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行业背景的“诗友”,注重时代热点,融入时代精神,让传统诗词文化“活”在当下。③综艺节目可借助当下的技术手段和传媒手段来提升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可参考中国诗词大会“思想+ 艺术+ 技术”的创新思路,为观众打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场。(每点2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13. (1)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2)同“避”,躲避 (3)眼泪 (4)回答
14. 君诚仁者/ 然今独君为君子/ 将有悔乎
15. (1)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如果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两千人,有什么可后悔的呢?
16. 崔篆不顾个人安危,宁愿舍弃生命,也要坚持道义,为身陷牢狱的两千多名无辜百姓平反,这正体现了【甲】文表达的“舍生取义”的观点。
【乙文参考译文】
崔篆是汉族人,担任郡守。当时王莽改制,他的党羽遍及各个地方,用严厉的刑法杀害许多无辜的人。崔篆所到的县,牢狱人满为患。崔篆流泪道:“唉,刑罚残酷凶狠,竟到了这种地步!这些人都是什么罪!”于是为他们平反,放出来两千多人。他的僚属叩头劝他说:“你确实是仁慈的人,然而如今只有你是仁德的人,恐怕要后悔吧?”崔篆说:“我不后悔,如果杀了我一人而能救出两千人,有什么可后悔的呢?”僚属沉默着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回答。
三、写作
17.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收获”,需要补充的部分则是收获的途径或场景。材料中“拥抱自然,社会实践,锻炼身体,家务劳动……”的提示语为我们提供了方向,但也不限于这些内容,只要是能让自己有所得的经历均可填入。立意重点在于通过描述在特定情境中的具体事件,展现自己从中获得的成长、感悟、知识或情感等方面的收获,体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思考。
例文:在劳动中收获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在初中阶段,我从一次次的家务劳动中,收获了成长与温暖。
犹记得那是一个周末,父母都外出工作,我独自在家。看着略显凌乱的家,我决定进行一次大扫除,给父母一个惊喜。
我先从整理自己的房间开始。书桌上堆满了书籍和文具,床铺也乱七八糟,地上还有不少垃圾。我先把书分类整理,按照课本、课外书的顺序一本本摆放整齐,将文具放进对应的盒子和笔筒。整理床铺时,我仔细地抚平床单的褶皱,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就像电视里军人叠的被子一样。看着整洁的书桌和床铺,我的心里涌起了一丝成就感。
接着,我拿起扫帚清扫地面,角落里的灰尘总是调皮地躲避着我,我弯下腰,耐心地把它们一一扫出。扫完地后,我又拿起拖把拖地,直到地面变得光亮如新。
然后,我来到厨房,准备洗碗。水槽里堆满了油腻的碗碟,我挤了些洗洁精,拿起洗碗布,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开始,洗洁精的泡沫弄得我满手都是,滑溜溜的,但我没有放弃。渐渐地,我掌握了技巧,碗碟在我的手中变得干净如初。
当父母下班回到家,看到整洁如新的家,他们既惊讶又欣慰。妈妈一把抱住我,说:“孩子,你长大了,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了。”爸爸也笑着点头,那一刻,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疲惫被喜悦所取代。
从那以后,我经常主动承担家务劳动,扫地、拖地、洗碗、洗衣……在劳动中,我学会了独立,不再是那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孩子。我懂得了父母操持家务的不易,学会了体谅他们的辛苦,也更加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每一次劳动,都是一次成长的历练;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我心中感恩与责任的种子。在劳动的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干净整洁的家,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担当以及满满的亲情。这些收获,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初中生活的道路,让我明白,劳动是生活中最质朴却又最珍贵的财富,它赋予我力量,伴我成长,催我奋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