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21版六年级下册心理健康 第二课 拒绝诱惑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21版六年级下册心理健康 第二课 拒绝诱惑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北师大21版六年级下册心理健康科目2《拒绝诱惑,守护心灵》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保护意识,深刻认识诱惑对个人成长的潜在危害,激发学生主动拒绝不良诱惑的内在动力。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抵御诱惑的决心和勇气,帮助学生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诱惑类型及其表现形式,掌握诱惑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提高学生对诱惑的辨别能力。
2. 使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拒绝诱惑,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核心素养目标
1. 自我认知素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倾向,认识到自身在面对诱惑时的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
2. 情绪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在面对诱惑时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因冲动而陷入诱惑陷阱,提高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和自控力。
3. 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分析和解决与诱惑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4. 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明白拒绝诱惑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提高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详细阐述常见诱惑的类型、危害及产生原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诱惑的负面影响。
2. 系统地传授拒绝诱惑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演练,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二)教学难点
1. 深入分析学生在面对诱惑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帮助学生从根源上理解诱惑产生的内在原因,从而增强学生拒绝诱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引导学生将拒绝诱惑的方法和策略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始终保持警惕,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尤其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坚守原则。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准备
1. 收集与诱惑相关的图片、视频、新闻报道等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例如,收集网络游戏沉迷、网络不良信息、零食诱惑、攀比消费等方面的案例素材。
2. 准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如手机模型、零食包装、游戏卡片等。
3. 设计“诱惑识别与应对”调查问卷,用于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诱惑的情况,为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一名学生原本成绩优异,但因沉迷网络游戏,逐渐荒废学业,身体和精神状态也每况愈下。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
“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
“在视频中,是什么影响了这位同学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和想法。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都意识到了某些事物对我们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诱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拒绝诱惑,守护我们的心灵健康。(板书课题:拒绝诱惑,守护心灵)
(二)讲授新课
1. 认识身边的诱惑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一系列图片,图片内容包括网络游戏界面、网络短视频、美味零食、新款玩具、明星周边等。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这些图片中,哪些是你们平时会接触到的?”
“当你们看到这些东西时,心里会有什么想法?”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并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这些事物的感受和态度。
教师总结:像网络游戏、网络短视频、零食、玩具等,这些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诱惑。它们有的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时间,有的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的还可能会让我们形成不良的消费习惯。
2. 诱惑的危害
教师活动:教师讲述两个案例:
案例一:某同学沉迷于网络短视频,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刷视频,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视力也受到影响,还经常因为手机使用问题与父母发生争吵。
案例二:有学生看到同学购买了昂贵的名牌文具,为了攀比,不顾家庭经济状况,向父母索要钱财购买同样的文具,给家庭带来了经济压力,也扭曲了自己的消费观念。
教师提问:
“从这两个案例中,大家能看出诱惑带来了哪些危害?”
“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诱惑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其他不良影响吗?”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对,诱惑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会让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所以,学会拒绝诱惑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3. 诱惑产生的原因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
“为什么我们会受到这些诱惑的影响呢?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一说。”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分析自己受到诱惑的原因,如好奇心、从众心理、缺乏自制力等。
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我们受到诱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好奇心驱使我们想要去尝试新鲜事物,从众心理让我们不想被同学“特殊化”,还有就是我们自身缺乏自制力,难以抵制诱惑的吸引力。了解了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到拒绝诱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认识了身边常见的诱惑,了解了诱惑带来的危害以及产生的原因。教师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在生活中,你们打算如何对待这些诱惑呢?”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想法。
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更加留意身边的诱惑,时刻提醒自己诱惑可能带来的危害,为下节课学习拒绝诱惑的方法做好准备。
(四)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诱惑,并记录下来,思考自己当时的想法和做法。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记录的时候,可以从时间、地点、具体诱惑以及自己的反应等方面详细记录哦。大家打算用什么方式记录呢?”
“在记录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很难拒绝某些诱惑,也可以把困惑写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活动:学生记录作业要求,明确作业任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几位学生分享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诱惑以及当时的想法和做法。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并提问:
“从大家的分享中,我们可以看到诱惑确实无处不在。那么,当我们面对这些诱惑时,应该如何拒绝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1. 拒绝诱惑的方法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几种拒绝诱惑的方法:
转移注意力法:展示案例:小李喜欢玩网络游戏,每当放学回家,他都想打开电脑玩游戏。后来,他为了抵制游戏的诱惑,选择在放学后去打篮球,把注意力从游戏转移到了运动上。教师提问:“小李采用了什么方法拒绝网络游戏的诱惑?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哪些事情上?”
自我暗示法:讲述案例:小张看到同学买了新的手机,自己也很想买,但考虑到自己的手机还能用,就不断在心里暗示自己:“我不需要新手机,现在的手机还很好用,把钱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吧。”最终,他抵制住了购买新手机的诱惑。教师提问:“小张是如何通过自我暗示拒绝诱惑的?大家在面对诱惑时,怎样进行有效的自我暗示?”
寻求他人帮助法:展示案例:小王沉迷于网络小说,每天晚上都熬夜看小说,导致第二天上课没精神。他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就告诉了父母,请父母监督自己,并且把手机交给父母保管。在父母的帮助下,他逐渐摆脱了网络小说的诱惑。教师提问:“小王是怎样拒绝网络小说诱惑的?当我们自己难以拒绝诱惑时,可以向哪些人寻求帮助?”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倾听案例,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想法。
教师总结:同学们,拒绝诱惑的方法有很多,转移注意力法能让我们远离诱惑源,自我暗示法可以增强我们的意志力,寻求他人帮助法则能借助外界的力量帮助我们抵制诱惑。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2. 情景模拟演练
教师活动:教师设置以下几种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情景一:周末,同学邀请你一起去网吧玩游戏,你该如何拒绝?
情景二:在超市里,你看到一款非常喜欢的零食,但父母说家里还有很多零食,不让你买,你会怎么做?
情景三:班级里很多同学都在玩一款新的手机游戏,大家都邀请你一起玩,你不想玩,该怎么拒绝?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每组表演一个情景。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指出表演中拒绝诱惑的方法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教师总结:通过情景模拟,大家对拒绝诱惑的方法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刻的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希望同学们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坚决拒绝诱惑。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拒绝诱惑的方法,并通过情景模拟进行了实践演练。教师提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拒绝诱惑的方法?”
“在今后的生活中,当你再次面对诱惑时,你会如何做?”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拒绝诱惑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计划。
教师总结:同学们,拒绝诱惑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希望大家能够牢记今天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时刻保持警惕,运用正确的方法拒绝诱惑,守护好自己的心灵健康,让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在一周内,记录自己成功拒绝诱惑的一次经历,包括遇到的诱惑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拒绝以及拒绝后的感受。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记录时,要把过程写详细哦。如果在这一周内,遇到了自己难以拒绝的诱惑,也可以记录下来,我们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一起探讨解决办法。”
学生活动:学生记录作业要求,明确作业任务。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的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拒绝诱惑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掌握了一些拒绝诱惑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能够理解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还存在困难。例如,在情景模拟环节,部分学生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更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和情景,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将拒绝诱惑的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