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检测语文试卷(四)(本试卷共四个大题,26个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00分)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校对(jiào) 别墅(shù) 仙露琼浆(qióng)B.萌发(méng) 嘹亮(liáo) 抑扬顿挫(cuò)C.鲜妍(yán) 哺乳(fǔ) 一气呵成(hē)D.菜畦(qí) 思慕(mù) 惟妙惟肖(xiào)2.请结合语境,将正确的选项填写到相应的横线上。凡事顺其__________;遇事处之___________;得意之时_____________;失意之时_____________;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A.泰然 B.自然 C.坦然 D.淡然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反中乱港分子如果一意孤行,继续从事分裂国家的活动,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B.我们要加强禁毒宣传,加大执法力度,让贩毒分子走投无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C.个别西方政客对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为富不仁,这太让民众失望了。D.在遵义工作过的作家何士光先生博览群书,又深入生活,信手拈来都是好文章。4.下面四个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小区管理人员说:“防疫期间,建议家长禁止孩子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B.地摊经济放开以来,我们小区窝在家里的人数比起放开以前减少了一倍。C.通过“停课不停学”网络学习,培养了我们自觉参与、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D.“直播带货”是目前非常红火的一种网上销售形式,令许多年轻人跃跃欲试。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 , ,或一茎枯枝;看它 ,渐渐变青,渐渐变老。①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 ②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 ③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6、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的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1)日月之行,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2) ,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3)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文借明月寄去对对朋友的关切、担忧之情的两句诗是: , 。二、综合性学习(7~11题,共12分)(一)学习与探究(4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光明中学七年级一班准备开展以“百年伟业红色传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7.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个字)(2分)8.如果你是本次活动启动仪式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富有文采的开场白。(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2分)(二)名著阅读(4分)【文段一】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文段二】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她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9、上面两个文段出自鲁迅的散文集《 》,文段中的“她”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即 。(2分)10、请从下列三项中任选一项,参照示例,写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特征。(2分)①《藤野先生》 ②《范爱农》 ③《五猖会》【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方正质朴、严而不厉等(三)临写与鉴赏(4分)11、七年级一班同学走向户外,在各个公园拍摄了浮雕、牌匾和楹联,并准备选择合适的文字作为本次“丰盈我们的世界”活动的宣传语。你认为下面的哪个作品更合适?请将其用楷体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2分)(作品一) (作品二)三、阅读(12~25题,共32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13题。(4分)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首联写旅途奔波,“客路”“行舟”表明诗人身在异乡,与尾联的“乡书”“归雁”相呼应。B.颔联对仗工整,“平”“阔”两字写船上所见景色,视野开阔,表现出诗人乐观、昂扬的心态。C.颈联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描述自然时序又蕴含哲理:旧事物中总是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取代旧事物。D.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在北固山下,而引发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13.同学们在默写时,时常将“雁”与“燕”相混淆,请你分析这首诗用“雁”字的理由。(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0分)【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乙】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②太守。建和③元年正月日食④,京师不见⑤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⑥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⑦?”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注释】①黄琬:东汉末大臣。②魏郡:古郡名。③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④食:同“蚀”,侵蚀。⑤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⑥诏:皇帝的命令。⑦初:一开始,刚刚。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俄而雪骤(急) B.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C.为魏郡太守(担任) D.即以其言应诏(应该)15.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A.俄而雪骤 B.黄琬幼而慧C.学而不思则罔 D.而深奇爱之16、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甲】文通过写谢家子弟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B.【甲】文中谢道韫用柳絮比喻白雪,突出雪的洁白和轻盈。C.【乙】文中的黄琬用初月类比日食,形象说明了日食的形状,表现出他聪慧的才思。D.【乙】文中黄琬父亲黄琼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后,并更加喜爱他。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撒盐空中差可拟。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8分)母亲的月饼①记得我小时候每到中秋节就特别羡慕店里卖的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那时就只是这样传统月饼老几样,哪里有如今又是水果馅又是海鲜馅,居然还有什么人参馅,花脸一样百变时尚起来。可那时中秋的月饼在北京城里绝对的地道,做工地道,包装也地道,装在油篓或纸匣子里,顶上面再包一张红纸,简朴,却透着喜兴,旧时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②只是那时家里穷,买不起月饼,年年中秋节,都是母亲自己做月饼。说老实话,她老人家的月饼是不仅远远赶不上致美斋或稻香村的味道,就连我家门口小店里的月饼的味道也赶不上。但母亲做月饼总是能够给全家带来快乐,节日的气氛就是这样从母亲开始着手做月饼弥漫开来的。③母亲先剥好了瓜子、花生和核桃仁,搀上桂花和用擀面棍擀碎的冰糖渣儿,撒上青丝红丝,再浇上香油,拌上点儿湿面粉,切成一小方块一小方块的,便是月饼馅了。然后,母亲用香油和面,用擀面棍擀成圆圆的小薄饼,包上馅,再在中间点上小红点儿,就开始上锅煎了。怕饼厚煎不熟,母亲总是把饼用擀面棍擀得很薄,我总觉得这样薄,不是和一般的馅饼一样了吗?而店里卖的月饼,都是厚厚的,就像京戏里武生或老生脚底下踩着厚厚的高底靴,那才叫角儿,那才叫做月饼嘛。④每次和母亲争,母亲每次都会说:“那是店里的月饼,这是咱家的月饼。”这样简单的解释怎么能够说服我呢?便总觉得没有外面店里卖的月饼好,嘴里吃着母亲做的月饼,心里还是惦记着外面店里卖的月饼,总觉得外面的月亮比自己家里的圆,这山望着那山高。其实,母亲亲手做的月饼,是外面绝对买不到的月饼。当然,明白这一点,是在我长大以后,小时候,孩子都是不大懂事的。⑤好多年前,母亲还在世的时候,中秋节时,我别出心裁请母亲动手再做做月饼给全家吃,其实,是为了给儿子吃。那时,儿子刚刚上小学,为了让他尝尝以往jiān xīn日子的味道, 别一天到晚吃凉不管酸。多年不自己做月饼的母亲来了情绪,开始兴致勃勃地做馅、和面、点红点儿,上锅煎饼,一个人拳打脚踢,满屋子香飘四溢。月饼做好了,儿子咬了两口就扔下了。他还是愿意到外面去买商店里的月饼吃,特别要吃双黄莲蓉。⑥如今,谁还会在家里自己动手做月饼?谁又会愿意吃这样的月饼呢?都说岁月流逝,其实,流逝的岂止是岁月?18.根据拼音写汉字(1分)jiān xīn( )( )19.朗读第④段画线句,分析画线句的含义。(2分)20.下列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2分)A.第②段交代了母亲自己做月饼的原因以及带来全家的快乐的节日气氛。B.第③段的“剥”“撒”“浇”等动词表现了母亲制作月饼时动作的娴熟。C.第③段将母亲月饼的“薄”与店里月饼的“厚”形成对比,为下文我的不满埋伏笔。D.第⑥段写多年前我还请母亲为全家做月饼,是为了让儿子体验过去的生活。21.将第⑥段与下面这段文字作比较,你认为哪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更好?为什么?(3分)如今,很少会有人在家里自己动手做月饼了,也少有人愿意吃这样的月饼了。都说岁月流逝,其实,流逝的不止是岁月。(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10分)父亲的拐杖刘明礼①那年春节我回家,内弟拿出一只拐杖,花椒木的,触地一端的头上镶有半透明的牛筋橡胶,握柄雕刻着精致的龙头。打磨后刷过一层漆,油光锂亮。内弟手很巧,曾是做乐器的木匠师傅。他在地里种了些花被苗,专门压枝让它们“长拐棍”,想做成拐被卖。他说这是个样品,想让我帮他找找销路。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其实我另有心思:父亲正需要一根拐杖!②父亲的性格,坚强而倔强。他靠一个人微薄的工资,养育了我们⑤个儿女,供我们完成了学业,帮我们成家立业。年岁大了之后,很多事已力不从心,但他不愿和哥哥过,更不背随我到城里来。他和母亲两人生活,农忙时候还会帮哥嫂做些简单的农活,他说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直到十几年前母亲过世,哥哥连哄带骗才把他接了过去。③年过八的父亲,身板再不像从前那般硬朗。他83岁时得了一次脑出血,84岁又患上膀胱癌,接连做了两次大手术,身体每况愈下。腰开始弯了,走路也变得蹒珊,甚至还经常跌跤。每月一次回家看望父亲,成为我的必修课,可有时一忙起来,又难以及时兑现。于是父亲会打电话来,第一句话就是:“我挺好的,没事儿,别惦记着。”我这边听着,眼睛酸涩,猜测父亲是闷得慌了,想我了,盼着我回去呢。我说明天就回去,父亲忙说:“什么也不要买啊,我啥也不缺。”我心里明白,父亲动转不方便了,又没有了母亲的陪伴,能时常见到远方的儿女,是他最大的慰籍。④开车往家走的路上,曾经的往事一幕一幕在眼前浮现。我小时候体弱多病,串村走亲、赶集上庙,父亲总是一路背着我,穿过没人高的庄稼地,走过泥泞路上的沟沟坎坎。记得有一次,父亲带我到地里去干活,忽然狂风大作,大雨瓢泼而至,父亲急忙拉着我躲到路边的机并房里。机井房很小,只容得下我和父亲的半个身子。父亲像一座伟岸的大山,堵在门口为我挡雨。雨水湿透了他的衣背,泥点沾满他的双腿,但他一丝不动,直到雨过天晴。⑤从小到大,父亲的脊背,何止为我顶过这一场生活中的滂沱大雨!为了我们,父亲的脊背,背过凛冽的风,背过噬骨的雨,背过柴米油盐,背过千辛万苦,一路走过岁月的四季轮回。他如一把大伞为我们撑起一片晴空;他如一根巨橡,给我们顶天立地!如今,他老了,腰身已不再挺拔,双鬓已遍染雪花,需要我们用孝心为他架起一根拐杖,支撑他走过风烛残年。⑥父亲对或送给他的拐杖爱不释手,进进出出都会拄着,连睡觉的时候都放在枕边。也许,父亲真的需要这根拐杖来支撑他颤巍巍的脚步;也许,父亲把它当成了我的影子,可以时刻陪伴在他的身边…22、文中多次出现“拐杖”,请你说说“拐杖”在文中的作用。(2分)23、试比较下面这段话与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在写法和表达效果上的相同之处。(2分)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骗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24、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表达形象,情感丰富,请自选角度加以赏析。(3分)25、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四、作文(40分)26、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题目一:《我的 》题目二:《我进初中了》要求:1 若选题目一,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2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参考答案: 1.C2、B A D C3.C4、D5.C6、(1)若出其中(2)回乐烽前沙似雪;(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示例一: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先锋少年示例二:学党的历史做红色少年8.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火红的太阳,光辉普照。鲜艳的党旗,迎风飘扬。在这欢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积极传承红色革命精神。下面我宣布立德中学初三·一班“百年伟业红色传承”综合性学习活动正式启动。9、 朝花夕拾 长妈妈(阿长)10、示例:①《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等②《范爱农》——范爱农——热爱祖国、倔强耿直,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等③《五猖会》——父亲——专制、不近人情、压制和摧残儿童天性等11、第二幅; “放开眼界,种好心田”或“种好心田,放开眼界”12.C13.诗人常把“燕”当做春天的象征,而“雁”在古诗中却多为游子思乡的寄托,传达惆怅和哀愁之情。在这里,诗人欲借归雁传递家书,抒发思乡之情。14、D15、C16、D17、(1) (白雪纷纷的样子)跟把盐撒到空中大体可以相比。(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月初出来的样子。18.艰辛19.因为母亲做月饼总是能够给全家带来快乐,节日的气氛就是这样从母亲开始着手做月饼弥漫开来的。在穷困的日子里母亲为孩子们亲手做月饼,包含着母亲对孩子浓浓的爱,也表现出在逆境中母亲的坚强与自尊。20.C21.原文结尾更好。因为原文结尾段连用三个反问句,既总结了全文,也加强了语气,深化了主旨,表达出作者对岁月流逝,带走母亲,带走母爱,带走母亲这一辈人对贫穷的态度(逆境中的坚强和自尊)、对生活的尊重、勤俭节约精神等的深深的怅然与感慨,使结尾更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深思。而改后的结尾只是一般的陈述句,内涵不够丰富,缺少叩问与沉思的力量。22、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体现人物形象。23、这两段文字,都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都写出了父亲想念孩子却不愿给孩子添麻烦的心理,都写出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24、画线句子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父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和无私的爱,赞美了父爱的伟大,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恩之情。25、坚强,倔强,勤劳,深爱子女,负责任有担当。26、写作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