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威远中学校初2026届八年级下学期半期学情调研语 文本测评卷共6页,总分120分,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能答在测评卷上。测评结束后,监测员将答题卡收回。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4分)在我的家乡,地壳般的厚重历史承载着独特的民风民俗。每逢佳节,村民们便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皲裂的土地在人们的虔诚中似乎也有了生机。年轻一代望着这古老的仪式,心中难免有些怅罔,眼眶中也闪烁着对传统的敬畏与迷茫。老人们则目空一切,只顾沉浸在那熟悉的流程中,他们深谙人情世故,知道这些习俗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一些民俗曾一度戛然而止,让人心生惋惜。但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些传统习俗又如枯木逢春般重新焕发了生机。当祭祀的鼓声再次响起,那激昂旋律的瞬间,整个村庄都为之肃穆,仿佛时间也凝固在这一刻。人们重新找回了那份对乡土文化的珍视,继续传承着这令人自豪的民风民俗。1.上述材料中画线词语音形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地壳(qiào) B.皲(jūn)裂 C.怅罔(wǎng) D.眼眶(kuāng)2.上述材料画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A.目空一切 B.人情世故 C.戛然而止 D.枯木逢春3.下面是某同学读完《诗经》后,写下的一篇感悟。阅读下面这段文字,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3分)①读完《诗经》,仿佛我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置身于那古朴纯真的时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旋律在耳畔回荡,不仅让人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也让人体会到那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诗经》的语言质朴却韵味悠长,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纯洁的心灵和对生活的热爱。②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读《诗经》能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心灵的净土,感悟生活的本真。这些古老的诗篇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③每当我们轻声诵读,仿佛都能听到来自远古的呼唤,那是先民们对情感的珍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它们如同一股清泉,洗涤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④读《诗经》,不再是一种文学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感悟生命的真谛。A.① B.② C.③ D.④4.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B.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时写的游记散文。C.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北方尤为盛行。D.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晋太元中”中“太元”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5.传统文化之川菜——“川菜传统烹饪艺术”被列为第五批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食在川,酸甜苦辣麻,应有尽有。在第31届大运会期间,你作为志愿者美食向导,向来宾介绍一道四川美食。请恰当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旁边字数在20字以内。(2分)6.环境保护——为了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节约水资源,某校八年级(2)班举行演讲比赛。该班班长收集了下面两则材料:材料1去年上半年,全国两千多万人因干旱而饮水困难,其中80%左右的人集中在江西、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今年上半年我国南方又持续干旱,其中以江西、湖北等几省市尤为严重。材料2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21位。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1)请你根据材料,拟写一则有感染力的宣传语。(2分)(2)如果你是演讲比赛的组织者,请为本次比赛设计活动方案,至少列出四条。(2分)7.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6分,每句1分)中国古代的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深深镶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光芒,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精髓。徜徉在诗的海洋中,我们既能领略到山川草木的灵动之美,也能品味到人情世故的真挚之情。每一句诗,都仿佛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将古代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以及人们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诗文中见美景。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①_ ”的磅礴,有贺敬之《回延安》中“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② ”的热烈,也有陶渊明《桃花源记》中“③ ,鸡犬相闻”的和谐。诗文中见真情。有《关雎》中“求之不得,④ ”的思慕,有《式微》中“微君之故,⑤ ”的怨恨,更有《诗经.子衿》中“⑥ ,悠悠我心”的惆怅。二、文言文对比阅读(14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小石谭记》 柳宗元)【乙】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夏、声切切不已,二三于不得寐。迟明、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8.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日光下澈 澈:清澈 B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C稍西,一峰高绝 绝:极高的 D迟明,皆去 去:离开9.下列语句中画线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乃记之而去 何陋之有 B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C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 D曲折依崖壁为栏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0.下列对文本赏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材料一用词精妙。甲“翕忽”刻画出了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的特点。B.甲采用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C.材料二文章开头通过“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两句,总叙了北山山深景幽的特点,为全文奠定了基调。D.材料二文章结尾“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一句,意在强调北山之游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让人感觉森然可怖。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3分)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2分)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下面小题。(5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2.填空:从题材看,这是一首______诗,“______”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意境开阔。首联奠定了全诗______的感情基调。(3分)13.简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2分)三、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9分)材料一传统节日知多少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贯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携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材料二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端午奇妙游》做了好的尝试,它的开场舞《祈》,舞者拂袖起舞,拨裙回转,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人端午祈福的场景,感受那些美好的向往。《龙舟祭》则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让人们在此情境中追思先哲,体悟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④吃吃粽子,穿穿汉服,只是形式。传统节日的“打开”,如不追根潮源,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情不知所起”,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而深”。(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3分)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端午民谣,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16.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入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分析。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江城的光李御①列车载着一千多名工人,穿山越岭,向鄂西南的一个工地进发。车至乌龙泉火车站,已是夜晚。火车停下来,我随大伙儿走下车厢,在站台透气。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我看到了站台前方的一片灯光。那片灯光再往前,就是武汉市区光的海洋。从豆灯如萤的山村,一下走进这光的世界,让我有些不知所措。②一位巡道大叔路过,好奇地问道:“小伙子,看什么哩 ”③“看光!远处的光。"④大叔乐了,说:“我天天晚上在站台里,也没觉得这光有啥值得看的。”⑤我激动地告诉他:“我们那个山村,只有煤油灯,还得省着用。这里不一样,这光,一眼看不到边。”⑥大叔听了,没有再笑,反而很热情地对我说:“那你多看看吧。”⑦这好多年前发生的一幕,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后来,被这片光吸引,我考入了武汉的一所大学,开始与这座我为之动心的城市朝夕相处。⑧晚上从图书馆出来,我总会在校园内漫步徜徉,看路边的树木,看茂盛的花草。但更上心的,是看路旁那一盏盏路灯,看路灯所发出的柔和温馨的光。华灯初上,交织着点点繁星,仿佛 ,。⑨在校时,因囊中羞涩,很少上街品尝武汉小吃。记得有一回,因投稿得了十多元稿费,我便邀约室友去大东门小吃街。那天晚上,从小吃街回学校,我们踏着一地月光,月光如水,倾洒在我们身上,仿佛整个世界都变成了氤氲的梦,令人犹如身处仙境。⑩这座城市,处处与光有关。还记得当年离学校一站多路,有一个破旧的居民区,烂泥田、杂草地簇拥在颠簸的道路两旁。此地原叫鲁巷。后来,这里变成了“光谷”高科技产业园,各类高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说到“鲁巷”,人们已慢慢淡忘,但说到“光谷”,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耳熟能详。现在的“光谷”,成了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成了居住、休闲、购物的热门之地。 大学毕业后,我在这座城市定居,接触最多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 前些年,我因脚烫伤,在家休息。准备做晚饭时,却发现液化气瓶没气了。无奈之下,我给认识不久的出租车司机熊师傅发了一条信息。没想到一刻钟后,熊师傅就扛着煤气罐“吭哧吭哧”上了楼。我赶忙道谢,请熊师傅喝茶。“喝什么茶哟,我还要跑生意!”熊师傅粗声大气。我把换气的钱、的士费、搬上六楼的辛苦费一起递给熊师傅。换气的钱他收了,其他一概拒收。还是那副粗门大嗓:“你这个人好啰嗦,一点儿小事,我还收钱 ”临走时,丢下一句话,依然气高声大:“你脚没好之前,莫到处晃,有事打招呼。”粗门大嗓的背后,是一份豪气与仗义。这也是我对武汉人的印象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这座城市彰显了英雄本色。媒体上的报道并没有让我意外,因为我知道,武汉人就是这样一一敢打善拼,是英雄的人民。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普通的小区保安,名叫黄和义,快六十岁了。疫情防控期间,他组织买菜、送菜,给老人送药,有求必应、急人所急,哪怕新春佳节,也依旧坚守岗位。大年初一,帮业主远在二十公里外取钥匙,开门修好了漏水管道。大年初二,热心帮忙联系急救车,将一位发高烧、咳嗽不止的老人送院治疗。大年初三,伴着夜色,在手电筒的光晕下,你能看到他巡逻的身影……整整三个多月,他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小区保安室。后来,我见到他,对他说:“老黄,你真不容易呀!”黄和义笑了笑说:“也没啥,大事来了,大家一起扛!” 从来到这座城市求学,到在这座城市安家、立业、定居,一晃四十多年了。四十多年相处,我越发感到,无论是熊师傅,还是黄和义,他们就像是这座城市的一点点微光。虽然微小,但汇聚在一起,就让这座城市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变得更加光彩夺目。 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日第20版,有删改)17.本文写了哪些与“光”有关的生活片段 联系全文概括。(3分)①“光亮如海”的市区灯光; ② ; ③回校路上的月光清澈如水;④“鲁巷”变“光谷”; ⑤ ; ⑥ .18.文章第 段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3分)19.江城的光给作者带来了美好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前后语境,将文章第⑧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与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句式一致,并对第9段划线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20.文章结尾写道:“难忘这江城之光。而我自己,也想成为这座城市里温暖的一点微光。”请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微光”的理解。(3分)微光会吸引微光,然后一起发光,这种光才能把阴霾照亮。每个人,都可以做那一束真实的微光。四、整本书阅读21.【任务一·走近经典】语文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表格。(3分)经典和诗人 “谈”经典和诗人的创作特点①《 》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国的第一部通史。② 他是爱君爱国的诗人,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③《 》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2)【任务二·讨论经典】座谈会上“阅读经典还是阅读流行作家作品”成了同学们热议的话题:有同学认为古代文化经典年代过于久远,不如流行作家的作品贴近学生生活;有的同学则认为古代文化经典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人的道德品质有更重要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发表一个小议论,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3分)五.作文(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伯克曾说:“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生命的美好,也许是潜藏在大自然丰富的语言里,——大雁归来,带来春的讯息,带来了野性的生命之歌;生命的多彩,映射在江南水乡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看戏旅程中;生命的勃发,表现在黄土高原上那群元气淋漓的腰鼓表演者的变幻舞姿中……最美人间四月天,俯拾即是生命。生活中,你一定对“生命”有比较深切的感悟或思考,请以“ 的生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不得使用真实的人名、班名、校名。威远中学校初2026届八年级下学期半期学情调研语文参考答案1.A. 皲-龟;罔-惘;kuāng-kuàng2.C.戛然而止的意思是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3.B.A缺主语,将“仿佛我”改为“我仿佛”;C语序不当,将“情感的珍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改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情感的珍视”;D关联词使用不当,将“不再”改为“不仅”。4.C.社戏在江南尤为盛行,“北方”有误。5.火锅:红浪翻滚,鱼虾遨游,麻辣鲜香,品味人生6.(1)示例一:平时节约一滴水,用时还你太平洋。示例二:如果不节约用水,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2)示例:①拟写演讲稿;②选定评委;③邀请专家或老师;④进行比赛;⑤专家或老师点评。7.①波撼岳阳城;②红旗飘飘把手招;③阡陌交通,④寤寐思服;⑤胡为乎中露;⑥青青子衿8.A.澈:穿透9.B.解析:之:代词,代指游览小石潭的事情;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以:因为;而:表顺承;表修饰,无实义;为:作为,充当;对,向10.D.解析:D项中“至今仍让人感觉森然可怖”的赏析有误。文章结尾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北山之游的回味无穷和深刻印象,并没有强调“森然可怖”的感觉。从原文“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隐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可以看出,作者更多的是对北山美景和游山经历的怀念和想象。11.(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头。(2)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12.送别 辅 豪迈13.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给人莫大的安慰和鼓励。14.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15.同:点出端午的几种习俗;以有趣的民谣作为开头,增强可读性。异:材料一中,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明传统节日习俗丰富;材料二中,引发对传统节日“打开”方式的论述。16.材料一。材料一围绕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介绍其习俗、文化内涵,表现其魅力。这句话写传统节日有魅力,与材料一更匹配。17.②校园里的灯光柔和温馨;⑤熊师傅帮忙换气不计报酬;⑥黄和义疫情期间帮助居民解决各种问题。18.内容上,交代了“我”大学毕业后在武汉这座城市定居,接触了很多这座城市里的人;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在武汉上大学,为下文写“我”接触到的武汉人作铺垫。19.示例:周遭一切都裹上了绚烂的光华使人宛若置身星河赏析:这是“我”读书期间静观万家灯火的真实感受,表达了“我”对武汉这座城市的喜爱和赞美。20.示例:“微光”指的是绵薄之力,一个人的力量似乎微不足道,但微光会吸引微光,当无数微弱的光汇聚,将会散发出万丈光芒,温暖一座城市,温暖整个世界。21.(1)春秋 陆游 说文解字(2)示例一:阅读经典有助于个人成长。古代文化经典有丰富的文化内容,能让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古代文化经典有许多崇高的精神,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所以我们应该多阅读古代文化经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