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50 分钟 满分:150 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 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1. [2024 安徽合肥期中] 古诗词是文化瑰宝,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古诗词的魅力。(10 分)
《行路难》(其一)中诗人化用典故,写在沉郁中奋起,重新鼓起扬帆沧海的勇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诗人表明心迹,表达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不因自己的落寞、蹉跎而忧伤,反而表达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中苏轼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为对天下人真诚的祝福,表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商山早行》中诗人将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虚实相映,传达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2024 安徽合肥三模] 在“品味文学经典”活动中,同学们摘录了下面内容。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3 分)
【甲】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做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做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pì了新世界。(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他们所sì 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节选自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辗转( ) 避难 ( ) 开pì( ) sì( )养
(2)从词性来看,【甲】文段中加点的“流落”和【乙】诗中加点的“啮啃”都是___________词;从短语结构类型来看,【甲】文段中画线的“希望与恐惧”和【乙】诗中的“___________”都是并列短语。(2 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在学习杜甫的《石壕吏》时,可以结合【甲】文段的内容,加深对杜甫诗歌的认识。
B. 【乙】诗写于艾青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总是充满了睿智的哲思。
C. 【乙】诗是现代诗歌,阅读时应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D. 艾青的诗和杜甫的诗虽时间相隔久远,却一脉相承,都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
(4)白居易说:“歌诗合为事而作。”即诗歌应该为反映现实而作。请联系【甲】文段和【乙】诗的相关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25 安徽安庆月考] 班级举行“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12 分)
(1)自强不息的内涵十分丰富,小安搜集到一副关于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对联,请你选出符合主题的一项( )(2 分)
①躬自厚薄责于人 ②历劫方显钢骨硬
③经霜更知秋水明 ④行不得反求诸己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① D. ①③
(2)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0 字以内)(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主持人写的一段开场白,请你帮他修改。(4 分)
在人生的旅途上,如果畏惧行走的艰辛,我们便永远不会抵达目的地。【甲】自强,就是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音符,演化着强有力的生命乐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其根源就在于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乙】只有以饱满的热情,自强的精神面对困难,我们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往今来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故事!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提出修改意见。(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交流讨论环节,小安和小徽进行了下面的对话,请你根据情境将对话内容补充完整。(4 分)
小安:其实,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自强不息的人物,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里夫人不辞劳苦,提炼出了镭……
小徽:他们奋发有为,积极进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小安: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观中国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前赴后继,诠释着他们对自强不息的理解。
小徽:我同意你的观点,若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就没有祖国今天的繁荣富强。
二、阅读(55 分)
(一)[2025 安徽宣城皖东南六校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23 分)
从理解一朵花开始
黄咏梅
①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渐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春天看花的时候,我亦独赏枝头的那一朵。土地解冻,万物苏生,百鸟啼鸣,叽叽喳喳,这种热闹的春天景象,一度被年轻的我偏执地认为不够“酷”。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的时候,我已人到中年。那几乎就是从理解一朵花开始的。
②去年春天,我们去安徽砀山看梨花。梨花,在古典诗词中,总是隐喻着离愁别绪。分离、飘零、楚楚可怜,甚至形容美人流泪也是“梨花带雨”。然而在一个叫良梨的村子里,我体会到梨花的另一种隐喻。砀山有连片的梨园,每年春天,梨花开的时候,名副其实一片香雪海。在这里,梨花似乎远离了文学作品赋予的形象,它美好、甜蜜,盛开的梨花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蜜蜂围着花蕊跳舞,昆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在良梨村的梨园里,我看到果农们爬上高高的梯子,手上拿着一根小棍子,像是在对一朵朵梨花施展魔法。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他们这是在争分夺秒地点梨花。一根小棍子上系着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梨花花期短暂,果农们争分夺秒,据说,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砀山梨是整个村子的经济支柱,延伸的产业链更是以一朵梨花为开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梨花成就了这个村。当地有一棵梨树王,三百多岁了,依然不负众望,洁白的梨花几乎将树上的虬枝全都覆盖住了。这棵梨树王,丰年的时候,结果可达四千多斤。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了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了梨树蓬勃的生命气息。
③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民宿外墙上的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生趣盎然的农民画。其中有一面墙上画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妇,她的头上戴着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她的怀里抱着一只老母鸡。她睁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但画中老农妇的眼神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隔着那么远,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头喜悦的颤动。我将这幅画取名为《春天在那里》。
④很长一段时间,在对着春花秋月感怀的时候,我几乎忘记了,花朵的盛开不仅仅只有好看,也不是只为勾起人们朝花夕拾的唏嘘。花朵是对果实的召唤,如同春天是对秋天的召唤,那些被花瓣小心呵护着的花蕊,是鲜花怀抱着的果实的心愿。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春天,一年之初,四季之始,在春天盛开的所有花朵里,都蕴藏着一个个果实的心愿。这是花朵的本义,也是春天的本义。我爱上了这样的花朵,也爱上了这样的春天,因为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该怀揣着这样的心愿。
(有改动)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抒发情感,表达哲思。
B. 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良梨村梨花盛开时生机勃勃的景象。
C. “梨花”在本文作者的笔下,既是离愁别绪的象征,又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D. 当地的梨树王虽然已经三百多岁了,却不负众望,硕果累累,作者从中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气息。
5. 从全文来看,作者更喜欢春季,但是为什么开篇要说自己最爱秋季呢?请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赏析下列句子。(6 分)
(1)一根小棍子上系着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了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了梨树蓬勃的生命气息。(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③段中,作者将民宿墙上的一幅农民画取名为《春天在那里》合适吗?请说说你的看法。(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本文标题为《从理解一朵花开始》,说说作者从“一朵花”中感受到了什么。(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5 安徽芜湖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16 分)
【材料一】通过法治方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宪法精神的体现,也是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通行惯例。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我国从爱国主义教育法到国旗法,再到国歌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都与爱国主义教育直接相关。依据宪法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法律体系,既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更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法治力量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以法治方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之举》,人民网2024 年2 月21 日,有删改)
【材料二】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安徽某中学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四个研学基地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得到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为了解学生对四个研学基地的喜爱程度,学校委托学生会在学生中进行调查统计,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了统计图(见右图)。
【材料三】在南京某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正在融入政治课、物理课、班会课等。物理老师在他教授核能的课上做出了有益实践。“本节课设计明暗两条主线。明线是人类发现、使用核能的历史进程,通过一个个问题与情境不断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理解;暗线是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筚路蓝缕到现在建立完备且领先的核工业体系的艰难历程,引入‘两弹一星’精神。通过两条线的相互呼应,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摘编自《传承爱与责任,砥砺强国之志》,《新华日报》2024 年1 月15 日,有删改)
【材料四】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文化场馆等资源,是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创新形式,为观众推出情景党课、纪念章兑换、红色漫步等多项特色活动;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增强场馆展示效果,开发寓教于乐的数字化青少年党史教育课程……
(摘编自《让爱国植于心、践于行》,人民网2024 年2 月15 日,有删改)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依据宪法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
B. 【材料二】中的四个研学基地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更喜欢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C. 【材料三】中的物理老师在课上以中国核工业发展与爱国主义双线呼应,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D. 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发了数字化青少年党史教育课程。
10. 【材料四】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完成表格。(4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引用我国宪法中的相关规定,指出国家倡导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强调了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法,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必要性
12. 学校向全校师生发起“征集爱国主义教育‘金点子’”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积极参与活动,提出你的“金点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5 安徽淮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16 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侍从的大臣。②孜孜:勤勉努力的样子。③稔(rěn):谷物成熟。
13.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杂然而前陈者 陈: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林阴翳 翳: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宗谓侍臣曰 谓:____________________
(4)征求无已 已: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2 分)
遂 得 徭 役 不 兴 年 谷 丰 稔 百 姓 安 乐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别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的特点与欧阳修的为官之道的特点。(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5 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5 分)
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热闹”惯坏了,他们不习惯过枯燥的生活,喜欢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喜欢将文字转化成音频、视频,植入笑点,观赏“热闹”,让自己远离枯燥,并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帮助自己消除各种“枯燥”。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一定程度上,枯燥会成为生命的滋养。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
请以《热闹与枯燥》为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1)结合上面的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2)文中不要透露你的个人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4)不少于600 字。
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1.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2. (1) zhǎn nàn 辟 饲
(2)动 苦痛与灾难(或“广阔而又漫长”)
(3)B 【点拨】【乙】诗写于艾青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主要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而不是充满了睿智的哲思。
(4)杜甫的诗反映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抒发了个人感受;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也描绘了中国的痛苦与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因此,诗歌应联系实际,关注社会与民生,反映社会问题和人民的呼声,以增强诗歌的生命力和社会意义。
3. (1)B
(2)示例:青春在自强不息中闪光。
(3)①应将“演化”改为“演奏”。
②应将“热情”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
(4)示例:①邓稼先鞠躬尽瘁 成功研制“两弹”
②自强不息也是和公而忘私的精神联系在一起的
二、阅读
(一)4. C(3 分) 【点拨】“梨花”在作者笔下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但不是离愁别绪的象征,作者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给梨花一种新的诠释:美好、甜蜜、丰收。
5. 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2 分)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最爱秋季的清凉却不萧瑟,不喜欢春天的热闹,是为了引出下文作者人到中年从理解一朵花开始,懂得了欣赏春天,突出了作者对梨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 分)
6. (1)“系”“蘸”“点”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良梨村的果农们点梨花时的劳动场景,(1 分)表现了果农们技能的娴熟和勤劳的品质,(1 分)表达了果农们内心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期盼。(1 分)
(2)运用了联想,(1 分)由眼前实实在在的一树梨花,联想到果实累累的画面,从侧面突出了眼前的梨花开得热烈、繁盛、壮观的特点。(2 分)
7. 合适。(1 分)①画中的老农妇“睁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画面的内容和主题与春天密切相关。(2 分)②春天象征着农民对未来美好的希望。《春天在那里》作为画名,深化了文章主旨。(1 分)
8. ①感受到了梨花的美好、甜蜜;②感受到了梨花给人们带来丰收的期盼和经济效益;③感受到梨花蓬勃的生命气息、生命的尊严和力量;④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期许;⑤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每点2 分,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二)9. C(3 分) 【点拨】根据【材料三】中的“明线是人类发现、使用核能的科学研究……引入‘两弹一星’精神”的内容可知,物理老师是以人类发现、使用核能的历史进程与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两条线进行教学的,C 项中的“以中国核工业发展与爱国主义双线呼应”的表述不正确。
10. 示例:举例论证。(1 分)列举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创新形式开展特色活动、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增强场馆展示效果等事例,(1 分)具体论证了“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文化场馆等资源,是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1 分)
11. 示例:(1)指出通过法治方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是宪法精神的体现, 也是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通行惯例(2 分)
(2)点明爱国主义教育法、国旗法等多部法律均与爱国主义教育直接相关(2 分)
12. 示例:①加强对学生进行宪法、国旗法、国歌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的宣传教育;②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类文化场馆等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③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政治课、物理课、班会课等课程中;④借助网络、科技的力量,通过数字化技术开展相关活动,开发相关课程。(每点2 分,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三)13. (1)陈列,摆开 (2)遮盖 (3)对……说 (4)停止
14. 遂得徭役不兴/ 年谷丰稔/ 百姓安乐
15. (1)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治理国家好比种树,树根不动摇,枝叶就会繁茂旺盛。
16.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的特点:以民为本、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注重社会根基稳固。欧阳修的为官之道的特点:关心百姓生活、亲近百姓、以百姓之乐为乐、善于用文字记录政事与生活。
【乙文参考译文】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隋朝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但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再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勤勉努力,只求清净少欲,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不兴徭役,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好比种树,树根不动摇,枝叶就会繁茂旺盛。君主能够做到清净少欲,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三、写作
17. 【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可知,“热闹”代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轻松、有趣的体验。“枯燥”是缺乏趣味、单调的状态,但可成为生命的滋养。立意角度:(1)辩证地看待“热闹”和“枯燥”的关系,两者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强调“枯燥”的作用,提出在当今时代,“枯燥”更值得珍视,因为很多伟大成就是在忍受枯燥中取得的。(3)围绕平衡“热闹”与“枯燥”的关系、重视“枯燥”的价值、理性对待“热闹”等来立意。
例文:热闹与枯燥
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洪流中的一代人,已被“精彩”与“热闹”所浸染,他们对此习以为常,难以适应枯燥的生活,往往沉浸在“热闹”与“精彩”之中,逃避甚至试图消除“枯燥”。作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应理性地审视“热闹”,不在喧嚣与浮华中虚度青春。只有坚守内心的宁静,不畏惧“枯燥”,方能真正滋养我们的生命。
“热闹”难致远,理智应为先。在当今时代,许多人选择了追逐“热闹”。然而,在搞笑段子、八卦新闻满天飞的“热闹”中,坚守本心,成了青少年必修的课程。2024 年的娱乐圈,各种“瓜”真是层出不穷,频频冲上热搜,占用了公共资源。舆论场上众声喧哗,尤其是一些粉丝,不顾公序良俗,盲目地为自己的偶像发声。面对这样的乱象,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去看待事物,不让自己的大脑成为他人思想的附庸,莫让“热闹”遮蔽了理性的双眼。
“枯燥”可长久,坚守显真章。“枯燥”往往能体现出一个人沉着冷静的心性。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当数十颗吉星闪耀天际,北斗照亮了中国人的梦想。如果没有谢军带领团队,与全国多家科研院所的众多科研人员一起,用多年坚守“枯燥”,披荆斩棘、一路前行,又何来北斗系统的磅礴力量?成功的道路上,“枯燥”总是如影随形。屠呦呦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终于取得了成功。倘若她没有坚守“枯燥”的心性,又怎能成功提取出青蒿素?正是屠呦呦耐得住寂寞,不畏“枯燥”,才取得了创新性突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毕竟,“热闹”的浮夸无法成就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唯有坚守“枯燥”,才能滋养生命,赢得成功。
我们身处娱乐化的“热闹”时代,更应坚守“枯燥”。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并非要“与世隔绝”,而是要把握好尺度。我们要守住本心,在“枯燥”中沉淀自我,摒弃低俗趣味,谨防“热闹”与“精彩”对我们的麻痹作用。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为了更稳健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充分展示才华,实现抱负,我们就应当时刻牢记并自我约束:“热闹”难致远,“枯燥”可长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