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姓名:准考证号:★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严禁转发★(在此卷上答题无效)2025年赣州市十八县(市、区)二十五校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卷说明: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全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唐代长江流域城市的繁荣发展,除了当时开明的政治和开放的国策之外,文化和人才也是重要因素。无论是文学史上素来受到赞誉的“盛唐之音”,还是代表着唐代城市主流和最高发展水平的长江流域城市,实际上都离不开唐代文化以及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在大历史的视野里,自四千年中原王朝的核心地位确立至隋唐以前,黄河流域城市曾经历了三千年的繁荣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占据主流地位的中原文化的有力支持。而长江流域城市之所以不能与黄河流域城市相比,则与此时期中国文化“南弱北强”的总体发展格局密切相关。关于这一,点,在学界已是共识。实际上,在长江流域城市超越黄河流域城市之前,就出现了“长江文化超越黄河文化”的变化。与长江流域城市的发展一样,长江流战文化也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历程,且具有更加明显的渐变特征。关于古代中国的文化空间格局,主要有“六大区系”说和“七个文化圈”说。前者由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即“(一)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区系;(二)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区系;(三)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区系;(四)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区系;(五)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区系;(六)以都阳湖一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区系”。后者为李学勤先生提出,认为东周时代中国形成了七个文化圈,即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图、吴越文化图、巴蜀滇文化圈和秦文化圈。在“六大区系”中,有两个位于长江以南;在“七个文化圈”中,有三个位于长江以南。这说明此一时期的长江流域文化尽管在不断发展,但总体上仍弱于黄河流域。这种“南弱北强”的态势和格局,在此后又延续了数百年。自素汉至魏晋南北朝,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在局部互有消长,出现了“黄河流域日衰而长江流域日新”的趋势,这与此一时期古代中国政治、经济、人口等由“沿东西向转移”演化为“沿南北向转移”的历史进程是高度一致的。这一时期的长江流域文化,还处在对黄河流域文化的接收、消化和学习过程中。有唐一代,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变迁的重要界碑。其转折点即“安史之乱”。自此以后,中国南北文化的布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黄河文化日趋衰落,长江文化蒸蒸日上。同时,和唐代长江上中下游出现了成都、荆州、扬州三大中心城市一样,在长江流域文化方面,也形成了三个内涵深厚、富有活力的区域文化,即上游的四川文化、中游的江汉文化和下游的两浙文化。这充分说明了长江流域发达的城市离不开长江流域同样发达的区域文化。人是文化的主体。唐代长江流域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名人,是长江流域文化发展的杰出代表。如在长江上游的“四川文化区”,主要包括益州、梓州、绵州、阃州等城市。唐诗是唐代文化(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