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评价试卷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评价试卷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评价试卷 2024--2025学年
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方志敏面对威吓,从容淡定,写下《可爱的中国》,诉说对中国未来的yóu zhōng( )希冀。毛主席送儿子bēn fù( )朝鲜战场,在儿子牺牲后,zūn zhòng( )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其留葬异国,不搞tè shū( )、不徇私情。他们让人sù rán qǐ jìng( )。如今的中国,呈现出一幅幅zhǎn xīn( )的画卷:北斗卫星横空出世,“嫦娥”“神舟”________,载人潜水________,乡村振兴________……新时期,更需要一代代昂扬进取的正能量人物去谱写新篇章。
(1)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词语
(2)加点字“吓”在语段中应读 ,它的另一个读音是 ,可组词为
(3)选择合适的词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序号)
A.五洋捉鳖 B.生机勃勃 C.问鼎苍穹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昼(zhòu) 镌刻(juàn) 寒漪(yī) 萌动(ménɡ)
B.蚌壳(bànɡ) 湖泊(pō) 承认(chénɡ) 篝火(ɡōu)
C.都督(dū) 布幔(wàn) 咆哮(páo) 丞相(cénɡ)
D.绰起(chuò) 肋骨(lèi) 山冈(ɡōnɡ) 呵呀(a)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蚂蚱 特殊 施行 一声不吭
B.锻练 拟定 颤抖 半夜三更
C.慈详 崭新 萎托 情不自尽
D.胸堂 下坠 审视 手疾眼快
4.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在织布方面做出一定的成绩)
B.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几点,询问时间)
C.你且回来我家看官司榜文。(指招牌、匾额上的大型字)
D.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按年龄大小的顺序排成队列)
三、 词语积累填空
5.读生活,升自豪情感。(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四字词语)
2025年春节期间,我国的电影《哪吒2》引起全球观影热潮、人工智能DeepSeek 横空出世,作为中国人的我内心 、 。中国科技发展速度非常快,真是 、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 、 ,长大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四、填空题
6.古诗文及国学名句填空。
诗言志,词传情。从“① ,②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体会朋友渐行渐远时,李白的惆怅:从“③ ,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体会杜甫听闻收复失地后的“喜欲狂”:从“④ ,⑤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体会在金人统治下,南宋百姓的失望又尚未绝望;从“⑥ ,⑦ ”(雷震《村晚》)中去体会牧童放牧归来的悠闲:从“苟利国家生死以,⑧ ”中去体会林则徐爱国情的诚挚……
五、诗词曲鉴赏
古诗阅读。
从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7.把古诗补充完整。
8.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从军行”是 曲名。
9.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句的意思,并写写从诗句中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0.这首诗将环境描写和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请你再写出两句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以下两则文段,完成练习。
[文段一]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②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选自《草船借箭》
[文段二]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zhǔ)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选自《空城计》
11.阅读[文段一],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12.[文段一]中划线句子的作用是:
13.[文段一]中,曹操为什么不敢出兵?在文中用“________”画出来。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
14.请用“﹏﹏﹏”在[文段二]中画出司马懿认为应该退兵的理由。
15.有人评价诸葛亮“神鬼莫测”,两个文段中诸葛亮的“神鬼莫测”分别体现在哪里?
月亮地
①一缕极细的风从敞开的窗子溜进来,蜡烛开出的花儿微微地摇曳着。母亲做着针线,我捧着一本故事书看得入迷。这时候门开了,姥爷和月光一前一后地走进来,他对我说:“外面是大月亮地儿,出去玩儿吧!别总在家里坐着!”
②走出门,月光呼啦啦地扑落在我身上,把我的影子从身体里推了出去。南菜园里的果蔬静静地散发着芳香,高高的老杨树默默地站在墙角,每一片叶子都载满了月光。混成一片的蛙鸣从村南的大草甸上流淌过来,淹没了整个村庄。
③这样的夏夜总能让我心生欢喜,沿着房后的土路向村西走,路面上的一沙一石都亮着,路旁的一草一木都醒着。几个老人坐在谁家门口的老树下聊天,长长的烟袋上明灭着点点火光。一辆马车从西边过来了,有个老人高声问:“这么晚才回来,又去拉土了?”赶车的人甩了一下长鞭,夜空中绽开一记(清晰 清脆)的响声:“二大爷,这月亮地儿多好,正好多拉几趟!”
④几个孩子在不远处的空地上追逐着,杂沓的脚步和交错的影子扰乱了月光,喊声、笑声在空中翻滚。我看了他们一眼,却并不想加入他们,今夜我只想一个人走走。
⑤一直向西走到村口,有一座大坝,大地在大坝外跌落下去。小水库清清亮亮,(平静 寂静)得像童年的眼睛,连接着小水库的,是一条细细的河流。
⑥大坝下的土路上走来两个人,拖着淡淡的影子,待近前了,才认出是前院的父女俩。早晨听他们说去镇上的亲戚家串门,没想到这么晚才回来。他们走上土坡,我问:“二舅,十八里地,这么晚还回来?”他笑:“这大月亮地儿的,还凉快,正好溜达回来!”七岁的小姑娘眨着大眼睛冲我笑,月亮就落进了她的眸子里。
⑦身后的灯火已熄灭了很多,村庄在月光的怀里正走向一个美梦。我慢慢地往回走,那群玩耍的孩子已经散了,那几个唠嗑的老人也都回家了,土路上只有月光和蛙鸣徜徉着。
⑧回到家,母亲(居然 依然)在烛光下缝补着,姥爷的鼾声已经响起。月亮就挂在檐下,那一片清光会伴我入眠。!
16.用“_______”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词语。
17.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摇曳:
杂沓:
18.短文第③④⑥自然段写了作者看到人们在月亮地里的活动,请分别简要概括。
第③自然段:
第④自然段:
第⑥自然段:
19.请从表达形式、表达内容和表达效果几个方面赏析下列句子。
身后的灯火已熄灭了很多,村庄在月光的怀里正走向一个美梦。
20.结合短文内容,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会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人们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的冬天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沾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融化成污水。人走过的地方,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又是一个雪天,我走进了图书馆。刚进阅览室,我就觉出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持拖把,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两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地擦抹。
③坐在座位上,想着方才的脚印,羞愧油然而生,再也没有心思看书了。阅览室进出的人很多。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在恶作剧式地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渐渐地,她已是满头大汗。
④突然有种感觉,每一双出入的脚都充满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他人辛苦获得的劳动成就,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们渐渐坐定了,擦地女工也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了。[A]但就在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子伸头朝里面看了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B]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内心惊异万分。[C]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时,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闪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了几本书。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出来的,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
2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短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当时情境下“我”的内心变化,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2.从第②段看,“我”羞愧的原因有哪些?
23.细致观察,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特点。本文对送水工的描绘文字不多,却令人回味。第⑤段画横线的[A]句是对他的 描写,[B]句和[C]句是对他的 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 的人。
24.文章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让读者感受到擦地女工复杂的心理活动。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想象,写一写她此时在想什么。
25.文章的开头、结尾都谈到了“修养”,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理解题目“一双脚上的修养”的含义的?
七、书面表达
26.【习作二】请你以“那一次,他(她)真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习作。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陶醉、后悔、生气、开心等,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要求:把他(她)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内心,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1.(1)由衷 奔赴 尊重 特殊 肃然起敬 崭新
(2) hè xià 惊吓
(3)C A B
(1)本题考查的是看拼音写汉字。
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拼音读准,知道要写的词语是什么,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再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衷”“尊”“重”“崭”“新”“肃”“敬”笔画较多,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美观。
(2)本题考查的是多音字及组词。
“吓”读xià时:使害怕。读hè时:用于复合词,有威胁、恫吓之意。
“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方志敏面对威吓,从容淡定,写下《可爱的中国》”在这个语境中,“威吓”表示用威势来吓唬、威胁,强调的是一种带有压迫性和威胁性的行为,故读“hè”。
“吓”的另一个读音是“xià”,可组词为:吓唬、吓住、吓醒。
(3)本题考查的是选词填空。
“北斗卫星横空出世,‘嫦娥’‘神舟’________,载人潜水________,乡村振兴________……新时期,更需要一代代昂扬进取的正能量人物去谱写新篇章。”
A.五洋捉鳖: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现常用来形容人有战胜自然的伟大气魄。
B.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充满活力。
C.问鼎苍穹:意思是征服太空。
“嫦娥”“神舟”是我国用于探索太空的航天器,“问鼎苍穹”形象地表达了它们向太空进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壮举,与前文的航天内容相呼应。
故选C。
“五洋捉鳖”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代指深入海洋进行探索和研究,正好与载人潜水器能够潜入深海的特点相契合,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探测领域的成就。
故选A。
“乡村振兴”使乡村充满活力和生机,所以用“生机勃勃”来形容。这个词语描绘出乡村在振兴过程中呈现出的繁荣、有活力的景象,与“乡村振兴”的主题相符合,展现了乡村发展的良好态势。
2.B
A.镌刻(juàn) ——(juān);
C.布幔(wàn)——(màn),丞相(cénɡ) ——(chénɡ);
D.绰起(chuò)—— (chāo),山冈(ɡōnɡ) ——(ɡānɡ), 呵呀(a)——(ā)。
3.A
B.锻练——锻炼;
C.慈详——慈祥,萎托——委托,情不自尽——情不自禁;
D.胸堂——胸膛。
故选A。
4.D
A.有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意思是: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该诗句出自宋代范大成所作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绩麻”指搓麻。
B.有误,“几时见说有大虫”是说什么时候见说有大虫,几时:何时。
C.有误,榜文:官府揭示的文告。
故选D。
5. 无比自豪 激动万分 日新月异 一日千里 刻苦学习 奋发图强
6.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日放歌须纵酒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岂因祸福避趋之
7.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8. 王昌龄 乐府 9.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侵犯的敌人,誓不返回家乡。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书写时注意“海、暗、遥”的正确写法。
8.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及其他文学常识。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人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表达边塞将士的宏伟壮志。“从军行”是乐府曲名,乐府诗是汉朝的官方诗歌总集,魏晋南北朝到唐朝时,人们仍沿用乐府旧题来创作诗歌,“从军行”这类题目通常用于描写军旅生活、战争场面以及战士们的情感等内容。
9.本题考查诗句翻译和情感主旨。
分析可知,破:攻破、战胜;还:回去。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侵犯的敌人,誓不返回家乡。此句描写了战斗的艰苦激烈,体现了将士的报国壮志愈加坚定,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10.本题考查诗句的积累。
回答此题要结合自己知识的积累,写出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即可。示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把船一字摆开 掉转船头受箭 曹军放箭 12.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环境,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时,为下文草船“借箭”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3.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谨慎多疑 14.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 15.[文段一]中,诸葛亮料事如神,让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迷惑曹操。[文段二]中,大敌当前,诸葛亮大开城门,在城楼上焚香弹琴,让多疑的司马懿不敢进攻。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选段一第①段的句子“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可知,情节一为船靠近曹军水寨;
结合选段一中第①段的句子“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可知,情节二为把船一字摆开;
结合选段一第①段的句子“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可知,情节三为军士擂鼓呐喊;
结合选段一中第②段的句子“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可知,情节四为曹军放箭;
结合选段一中第②段的句子“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可知,情节五为掉转船头受箭。
1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文段一第①段中“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运用了环境描写,作用主要是为诸葛亮草船借箭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自然环境——大雾弥漫。这种环境使得曹军难以看清江面上的情况,为诸葛亮成功借箭创造了条件。也写出了诸葛亮算得准,熟知天文,也为下文写借箭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及分析人物形象。
文段一第②段中,从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说的话“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可知,江上的大雾让他心生戒备,怕中了埋伏,不敢出兵,由此可见曹操具有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
14.本题考查关键句。
结合文章选段二句子“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军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的意思: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冒险。今天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定会中他的计。你们岂能知道?最好快点退兵。”可见司马懿退兵是怀疑诸葛亮城内有伏兵。
15.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神鬼莫测”意思是事情极诡秘,神鬼也难测度。形容谁也推测不出。在《草船借箭》这一文段中,诸葛亮的“神鬼莫测”主要体现在他对天气和人心的精准把握以及出奇制胜的智谋上。在大雾漫天的夜晚,他能够准确预测曹军因为视线不清而不敢轻举妄动,进而利用这一时机,通过巧妙的布局,让曹军误以为是敌军来袭,从而射出了大量的箭矢。他能够准确掌握敌我双方的心理和战场形势,制定出最合适的策略,这种超乎常人的智谋和洞察力,让人感叹他的“神鬼莫测”。在《空城计》这一文段中,诸葛亮的“神鬼莫测”则体现在他临危不乱、出奇制胜的心理战术上。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他不仅没有露出丝毫慌乱,反而大开城门,自己则在城楼上悠然自得地焚香操琴。这种异常的冷静和自信,让司马懿产生了深深的疑虑,误以为城中有埋伏而不敢进攻。诸葛亮通过精准把握敌人心理,以出奇制胜的策略,成功化解了危机。这种超乎寻常的心理素质和战术运用,让人对他的“神鬼莫测”赞叹不已。
16.清脆 平静 依然 17. 文中指烛光在风中摇动、摆动的状态。 文中指孩子们的脚步杂乱。 18. 几个老人在老树下聊天,赶车拉土的人刚刚回来。 几个孩子在空地上快乐地追逐玩耍。 前院的父女俩去镇上的亲戚家串完门溜达回来。 19.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村庄、月光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描绘出夜晚村庄在月光笼罩下宁静美好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画面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0.短文写了作者看到月光下村庄的优美景色以及人们在月光下的各种活动场面,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月夜宁静美好景象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16.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清晰:指清楚明晰,强调事物的轮廓、声音等能被清楚地辨认。
清脆:指声音清楚悦耳。
在第③自然段“夜空中绽开一记(清晰 清脆)的响声”中,形容的是赶车人甩长鞭的声音,“清脆”更能体现出声音的悦耳、响亮,符合语境。故选“清脆”。
平静:侧重于形容水面、心情等没有波动、安宁。
寂静:着重指没有声音,安静。
第⑤自然段“小水库清清亮亮,(平静 寂静)得像童年的眼睛”,这里把小水库比作眼睛,用“平静”更能体现出水库水面像眼睛一样安宁、没有波澜的状态,故选“平静”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依然:表示照往常、依旧。
第⑧自然段“回到家,母亲(居然 依然)在烛光下缝补着”,这里是说母亲像之前一样在烛光下缝补,用“依然”更能体现出母亲一直保持着缝补的状态,没有变化。
故选“依然”。
17.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可从文中第①自然段“蜡烛开出的花儿微微地摇曳着”找到“摇曳”一词。这里是说蜡烛的火焰在微风中轻轻摆动,所以“摇曳”的意思是轻轻地摆动。
可从文中第④自然段“几个孩子在不远处的空地上追逐着,杂沓的脚步和交错的影子扰乱了月光”找到“杂沓”一词。本处写的是孩子们追逐时脚步众多且杂乱,所以“杂沓”的意思是杂乱繁多。
18.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先定位每个自然段,找出描写人物活动的关键句子,再提取核心信息进行概括,注意语言简洁,突出 “月亮地” 场景下的活动。
第③自然段:从“几个老人坐在谁家门口的老树下聊天……赶车的人甩了一下长鞭”可概括出活动是:几个老人在树下聊天,赶车人趁月夜多拉几趟土。
第④自然段:从“几个孩子在不远处的空地上追逐着,杂沓的脚步和交错的影子扰乱了月光”可概括出活动是:几个孩子在空地上追逐玩耍。
第⑥自然段:从“大坝下的土路上走来两个人……正好溜达回来”可概括出活动是:前院的父女俩趁月夜从亲戚家溜达回家。
1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先观察句子的修辞、用词等形式特点,再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描写的场景内容,最后分析这样写对营造氛围、表达情感的作用。从第⑦自然段“身后的灯火已熄灭了很多,村庄在月光的怀里正走向一个美梦”可知,此句运用拟人手法,将村庄和月光赋予人的“怀抱”“美梦”动作,需从形式、内容、效果三方面展开赏析。
示例:此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村庄当作人,写它“在月光的怀里”“走向美梦”。描绘出夜晚村庄灯火渐暗、在月光笼罩下宁静安睡的画面。生动地营造静谧温馨氛围,体现乡村月夜美好,暗含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眷恋。
20.本题考查文章表达的情感。
梳理文中描写的乡村月夜场景(如月下景物、人们的活动等),分析作者对这些场景的描写方式及用词情感,从而归纳出其内心感受与情感倾向。
示例:文章通过描绘乡村月夜的静谧景色、人们悠闲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宁静美好生活的喜爱与眷恋之情。
21.视而不见 吃惊 羞愧 惊异万分 22.①“我”的脚弄脏了地面;②对女工的辛勤劳动故作视而不见。 23. 动作 外貌 朴实,尊重他人,有修养 24.这位大哥真是个有心人啊!那么多读书人都没想到会弄脏地板,而他一个送水工却这么细致,能想到在脚上套塑料袋,想我所想,真是太难得了。 25.首尾呼应。“一双脚上的修养”既指送水的男人下雪天在脚上套了塑料袋免得踩脏地板,也指正确的待人办事的态度是在举手投足的细节中表现出来的。
2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
从第②自然段“又是一个雪天,我走进了图书馆。刚进阅览室,我就觉出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持拖把,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一个下雪天,“我”发现去阅览室的人双脚踩得地板很脏,擦地女工不停地擦,累得满头大汗。我的情感:故作视而不见,不以为然。
从第②自然段“猛回头,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两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地擦抹。”可知,我猛回头,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两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地擦抹。“我”的情感:羞愧油然而生。
从第④自然段“突然有种感觉,每一双出入的脚都充满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他人辛苦获得的劳动成就,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可知,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渐渐地,她已是满头大汗。我的情感:突然有种感觉,每一双出入的脚都充满罪恶。
从第⑤自然段“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时,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闪现。”可知,不一会儿,发现送水男人,不马上踏进阅览室,而是脚上套好塑料袋抗水桶进屋,地板上没有被踩脏的痕迹。擦地女工被感动地眼含热泪。“我”的情感:内心惊异万分。
2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第②自然段“又是一个雪天,我走进了图书馆。刚进阅览室,我就觉出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持拖把,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两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地擦抹。”这些句子可知,“我”羞愧的原因是在进入阅览室之前,“我”没有注意到自己鞋上的脏雪,在进入室内后,这些脏雪融化成污水,从而在地板上留下了明显的脚印。这些脚印直接破坏了女工刚刚辛苦擦干净的地面,让她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这种无意中对他人劳动成果的破坏让“我”感到愧疚;在进入阅览室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尤其是那位正在努力维持室内清洁的女工。这种缺乏对他人感受的考虑,让“我”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后,感到十分羞愧。
23.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掌握以及形象的分析。
[A]句中的“推开”“伸头”“看”“缩”可知,句子运用动作描写;[B]句和[C]句中的“棉帽子、绿大衣”“套着一个塑料袋”可知,句子运用外貌描写,从人物的动作、外貌描写,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为他人着想的人。
2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从文章第⑤自然段中“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时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闪现”这些句子让读者感受到擦地女工复杂的心理活动,我想象得出,这个女工她此时可能在想:这位送水工真是细心啊,他知道自己的鞋子可能会弄脏地板,所以特意套上了塑料袋。这样一来,他不仅尊重了我的劳动成果,也为我们大家保持了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我之前一直在为那些随意进出、不顾及他人劳动的人感到困扰,甚至有些气恼。但这位送水工的行为,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这种修养,真是难得啊。
25.本题考查对标题以及写法的理解。
作者通过开头描述图书馆内人们阅读的闲情,暗示了这些人都具有一定的层次和修养,为后文送水工的行为做了铺垫。而在结尾部分,作者再次提及“修养”,并通过送水工的行为,对“修养”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升华,这样写的作用是首尾呼应。
“一双脚上的修养”的含义表意指的是送水工用塑料袋套住双脚,避免弄脏地板,送水工很有修养。深层意思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不仅仅体现在其学识、才华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上。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真正的品德和素质。同时,这个题目也提醒我们,修养是需要不断培养和提升的,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他人,爱护环境,以体现我们的良好修养。
26.例文:
那一次,她真的开心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社区精心组织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手工义卖活动,旨在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筹集学习用品。我的好友晓妍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拉着我报名参加。
活动当天,晓妍一大早就来到了现场。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脸颊因为激动而微微泛红,就像熟透的苹果。她快速地整理着自己带来的手工制品,那些色彩斑斓的编织挂件、精致小巧的黏土摆件,每一件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她一边摆放,一边嘴里还念叨着:“这些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山区的孩子们就能多几本作业本,多几支铅笔了。”
活动正式开始,摊位前人来人往。晓妍立刻化身热情的推销员,她满脸笑容,主动向路过的人介绍:“叔叔阿姨,看看这些手工制品吧,都是我们自己做的,买一个就能为山区的小朋友献出一份爱心哦!”那真诚的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感染着每一个人。
当一位老奶奶对一个编织挂件表现出兴趣时,晓妍立刻拿起挂件,详细地讲解制作过程,她的眼睛紧紧盯着老奶奶,双手不停地比划着,声音清脆又充满活力:“奶奶,您看,这个挂件是用彩色毛线一点点编织而成的,特别结实,挂在家里特别好看。而且您买了它,就是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呢。”老奶奶听后,满意地买下了挂件。晓妍开心得跳了起来,眼睛眯成了弯弯的月牙,嘴角上扬,露出洁白的牙齿,兴奋地对我说:“我们成功卖出一个啦!”那欢快的笑声仿佛有感染力,周围的人都被她的喜悦所打动。
随着越来越多的手工制品被买走,晓妍的笑容愈发灿烂,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她也顾不得擦。到了活动快结束时,我们摊位上的手工制品几乎销售一空。晓妍兴奋地挥舞着手中的收款记录,大声喊道:“太棒啦!我们为山区的孩子们筹集了好多钱。”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满足,眼睛里闪烁着动人的光彩,那是付出后收获的喜悦。
那一次,我真切地看到晓妍真的开心。这份开心,源于她对他人的帮助,源于她用自己的力量为世界增添了一份温暖。也让我明白,付出爱会带来如此纯粹而强烈的快乐,这份快乐足以点亮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