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评价试卷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评价试卷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评价试卷 2024--2025学年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请认真阅读活动邀请函,完成以下练习。
在míng mèi(  )的春光里,在wēi fēng(  )的吹拂中,欢迎大家来到“社团嘉年华”!这里有rè qíng(  )的老师同学,有种类丰富的书(藉 籍),还有jié rán bù tóng(  )的沉浸式体验。同学们,不要徘徊(huái buí),不要犹豫,快加入你心仪的社团吧!共享欢乐shí guāng(  )!
1.请用“√”选出邀请函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2.根据邀请函中的拼音写词语,书写要漂亮。
3.邀请函中“徘徊”一词有以下解释,请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释义。( )
A.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B.比喻犹疑不决
C.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二、选择题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菱角(línɡ) 徘徊(huí) 蜜饯(jiàn) 白云观(ɡuàn)
B.嘟囔(nānɡ) 追悼(dào) 僧人(sēn) 黄焖鸡(mèn)
C.掺和(cān) 汤匙(chí) 萦系(yínɡ) 商业簿(bù)
D.缰绳(jiānɡ) 潺潺(chán) 眩晕(xuàn) 薏仁米(yì)
5.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惆怅 书籍 通霄达旦 青面獠牙
B.吞噬 倾覆 朴实墩厚 流水潺潺
C.葬礼 搅拌 焉知非福 翻箱倒柜
D.匍匐 牺牲 衣衫褴缕 一视同仁
6.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刚学习总是走马观花,所以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妈妈看到桌子上的筷子三长两短地放着,十分生气。
C.孔子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不懂装懂,而是不耻下问,最终成为了伟大的思想家。
D.雨过天晴,我在森林公园的草丛中发现一个小蘑菇,无独有偶,再也没有发现第二个了。
三、填空题
7.积累填空
(1)在 的日子里,在 的世界里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 ,被 ,如 ,被 。
(2)古诗里有习俗:“日暮汉宫传蜡烛, ”;“ ,不知秋思落谁家”;古诗里也寄托着诗人美好的品质或远大的抱负:它是李贺的“ ,快走踏清秋”;是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 ”。
(3)古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留下许多名言,告诉我们许多的道理:比如“路遥知马力, ”告诉我们认识一个人要长久地考察;“听君一席话, ”告诉我们与智者交谈是十分有益的;“ ,忠言逆耳利于行”告诉我们要听得进别人正确的批评,哪怕话比较难听;“树欲静而风不止, ”则告诉我们尽孝要尽早。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短文,完成以下问题。
【甲】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乙】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①,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糜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鸽拂王旃而过③。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注】①田于云梦:在云梦打猎。②虞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③有鹄拂王旃而过:有天鹅拂过楚王的赤色旗。
8.解释下列加点字。
(1)思援弓缴而射之( ) (2)若欲闻射道乎?( )
9.给划线句断句,限划2处。
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是其智弗若与?
11.【甲】文通过两人学棋的对比,说明 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而【乙】文通过射箭的故事,除了强调这一态度外,还说明射箭时 的重要性,楚王“ ”的表现,证明他没有做到这一点。
五、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为人民服务(节选)
①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②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2.把横线处的句子补充完整,引用这句名言的作用是:_______。
13.《为人民服务》一文是 同志为悼念 同志而作的演讲。
14.选文第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15.选文第二自然段围绕批评写了几层意思?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
那一束光
李朝德
①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那天我从昆明坐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火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火车夜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一闪而过,近乡情更qiè,兴奋激动转眼间又成远离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
②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路过村里。母亲很高兴:“大概几点钟到?”我不免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电话里一阵沉默。
③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让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回事?但母亲很高兴,竟一口答应下来。
④我们都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提速,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已被栅栏隔断,现在只剩下几米宽的道口。火车通过那个道口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
⑤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估计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此时一阴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
⑥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一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
⑦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
⑧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因为我的缘故,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白白等待,空欢喜一场。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⑨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
⑩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
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
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
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又过去了!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
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
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
16.看拼音写汉字。
近乡情更qiè( )
17.请围绕“见面”,简要概括选文情节。
我将乘车经过家乡,与母亲约定招手见面。→我粗心大意,错过与母亲见面→(1) ,(2) 。→我费力仔细搜寻,(3) 。
18.第③段波浪线句中,面对“这个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的原因是:
19.请简要分析第⑩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忐忑”是因为“我”不确定自己在火车上是否能如约见到路口等待的母亲。
B.第②段中“沉默”表明母亲明明期待看到儿子却逞强说“你忙你的”而因此陷入尴尬。
C.第⑥段中“酸楚”表现了“我”因自己的粗心与在黑夜中等待的母亲错过,感到难过。
D.第 段中“颤抖”表现了“我”再一次那么快速地与母亲擦肩而过而感到失望与痛苦。
21.请分析本文标题《那一束光》的妙处。
六、书面表达
22.请你从以下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写一写,完美的结束本次的“嘉年华”活动吧!
活动一:“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都沿袭着各具地方特色的节日习俗。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在这次民俗文化展上,请你为家乡代言,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吧。要求:写出习俗的特点或活动现场的情况,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题目自拟,550字左右。
活动二:在这几年的小学生活中,总有一些事包含着独特的滋味,或给你带来别样的感受。请你以“哇,真____________”为题,选择一种难忘的滋味或感受(可从下图中选取,也可以自己想),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围绕这个中心意思,写一件事。注意写清楚过程,抓住重点,表达真情实感。5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籍 huái 2.明媚 微风 热情 截然不同 时光 3.B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辨析。
书籍(shū jí)意思是装订成册的著作的总称,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徘徊(pái huái)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或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2.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结合语境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书写时要注意“媚、微、热、截”的正确写法。
3.本体考查词语解释。
文中“不要徘徊,不要犹豫”,将“徘徊”与“犹豫”并列,很明显是取“比喻犹疑不决”的意思,是在鼓励大家不要犹豫不决,要果断地加入心仪的社团。
故选B。
4.D
A.徘徊(huí)——huái,
B.僧人(sēn)——sēng;
C.掺和(cān)——chān;
5.C
A.通霄达旦——通宵达旦;
B.朴实墩厚——朴实敦厚;
D.衣衫褴缕——衣衫褴褛;
故选C。
6.C
A.“走马观花”指粗略地观察一下,含贬义。通常用于形容做事不认真、不深入,用在此处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矛盾,不符合语境。
B.“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不能用来形容筷子摆放的样子,属于望文生义。
C.“不耻下问”指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不感到羞耻。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遇到不懂的问题向他人请教,符合 “不耻下问”的语境,使用正确。
D.“无独有偶”表示罕见的事物却偏偏不止一个,常用来表示两者之间存在相似之处或相互关联。而句中说“再也没有发现第二个了”,与 “无独有偶”的意思相悖,使用不当。
故选C。
7. 逃去如飞 千门万户 轻烟 被微风吹散了 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 轻烟散入五侯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 何当金络脑 要留清白在人间 日久见人心 胜读十年书 良药苦口利于病 子欲养而亲不待
8. 拉,引 道理,方法 9.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 10.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专心致志的那个人)吗? 11. 专心致志 目标专一 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
8.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中,“援”后面接的是“弓”,表示一种动作,结合上下文,是说这个人心里想着拉弓去射大雁,所以“援”解释为“拉,引”。
“若欲闻射道乎”这句话是屠龙子朱问常羊是否想要了解射箭的相关内容,从后文屠龙子朱讲述楚王打猎时射箭的故事以及养叔关于射箭的言论,可以知道这里的“射道”指的是射箭的道理、方法,所以“道”解释为“道理,方法”。
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禽发”表示猎物被驱赶出来,是一个完整的动作,后面应断开。“鹿出于王左”和“麋交于王右”是两个并列的句子,分别描述了鹿出现在楚王左边、麋出现在楚王右边的情况,二者结构相似,中间应断开。
所以断句为“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
1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为”在这里是“因为”的意思;“是”可解释为“这,这样”,在句中可灵活翻译为“因为这”,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即指代前面提到的两人学习结果不同这件事;“其”指代那个学习不专心的人;“智”指智力;“弗若”是“不如”的意思;“与”是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整句话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句子通顺地翻译出来,所以最终可译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1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甲】文:文中将两个跟弈秋学下棋的人进行对比,一人专心致志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却一心想着射大雁,最终学习结果不同。通过这种对比,明显强调了学习时“专心致志”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
【乙】文:屠龙子朱给常羊讲楚王打猎射箭的故事,养叔能十发十中是因为他在百步之外只射一片叶子,目标明确。而楚王在打猎时,鹿出现在左边,麋出现在右边,又有天鹅飞过,他拉弓后却不知该射什么,这表明楚王射箭时目标不专一。所以【乙】文除了强调专心的态度外,还说明了射箭时“目标专一”的重要性,楚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的表现,充分证明他没有做到目标专一。
【参考译文】
【甲】《学弈》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有大雁要飞过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下棋,但成绩却不如人家。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乙】《常羊学射》常羊跟(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要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楚王在云梦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跑了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麋在楚王的右边交错出现。楚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拂过楚王打猎时的红色小旗飞过。楚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由基向前说道:‘我射箭时,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在百步之外,那么射得中射不中我就不能保证了。’”
12.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用名言论证死的意义不同,增强说服力。 13. 毛泽东 张思德 14.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15.写了四层意思:①我们不怕别人批评指出缺点;②不管是谁,谁指出来都行;③只要说得对,我们就改正;④只要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办。
12.本题考查补全内容和引用名言的作用。
书写时注意“泰”“鸿”的正确写法。
解答“引用名言的作用”时,需结合上下文逻辑关系。首先,观察名言在段落中的位置——它承接首句“死的意义有不同”,并为后文对比不同死法的价值做铺垫。其次,分析名言本身的含义,其指出死亡存在价值差异,与作者论述的核心观点契合。最后,从表达效果上看,引用名人言论能借权威增强可信度,避免空泛说教。因此,答题时需围绕“引出观点”“支撑论点”“增强说服力”等角度,结合具体语境阐述。
示例:通过引用增强说服力,说明死的意义有所不同。
1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1944 年9月5日,张思德在南泥湾执行挖窑烧炭任务时,炭窑塌落,他为救战友不幸遇难。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在演讲中,毛泽东通过赞扬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的精神,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 “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这一根本宗旨。
故答案为:《为人民服务》一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作的演讲。
14.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第①自然段开篇就提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一观点,随后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并将为人民利益而死和替法西斯卖力等不同的死进行对比,最后指出张思德同志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整段内容都是围绕“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句话展开论述的,通过各种事例和对比来阐述死的意义的不同,所以第一自然段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1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选文第二自然段围绕批评写了四层意思,具体如下:
从“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可知,强调因为我们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所以不惧怕别人指出缺点。故第一层可概括为:我们要有接受批评的态度。
文中“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表明了接受批评的对象不设限,无论是什么人,只要发现问题都可以向“我们”指出。故第二层可概括为:接受任何人的批评。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明确了对待正确批评的态度,即只要批评是正确的,“我们”就会采取行动加以改正。故第三层可概括为:正确的批评我们就接受并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通过“精兵简政”这一具体事例,说明只要是对人民有好处的办法,“我们”都会照办。故第四层可概括为:对人民有好处的办法我们就照办。
16.怯 17. 我提议次日再次尝试见面 我早早在车门旁等候 终于与母亲短暂相望 18.担心夜晚让母亲在路口等待不安全,且火车速度太快难以看清对方。 19.把火车比作“光带漂移”,生动地写出火车在黑夜中快速移动的景象,渲染急切与紧张的氛围。 20.D 21.实指母亲的手电筒光,象征母爱与亲情。以“光”隐喻温暖与希望,点明主题(亲情珍贵),吸引读者思考。
16.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怯”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根据前文写“我”错过与母亲见面后,第⑨段“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所以此处应概括为“我不甘心,与母亲约定返程时再见”。
原文第⑩段提到“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因此可概括为“返程时我早早到车尾等待”,体现“我”对与母亲见面的重视和期待。
从第 段“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可知,这里应概括为“终于看见母亲手电筒的光,我们相互看见”,这是“我”和母亲历经波折后的成功见面。
18.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含义。
读第③段波浪线句“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可知,“意外”是因为“我”和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突然提出这样在夜色路口见面招手的方式,对“我”来说比较特别,以前没这样做过。“为难”是考虑到火车提速且铁路沿线封闭,火车经过路口可能只是一闪而过,不确定能否真的相互看见;而且母亲年纪大了,让她在夜里寒冷的路口等待,“我”于心不忍。
示例:在夜色中让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既觉得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些特别(意外);又担心火车速度快,不一定能互相看见,还让母亲在夜里受冻等待,所以感到为难。
19.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作用。
读第⑩段划线句,从修辞手法看,把“黑夜的火车”比作“一条光带”,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火车在黑夜中行驶时的外观形态。“漂移”一词赋予火车动态感,突出其速度之快。从结构上,为后文“我”难以看清窗外景物,差点再次错过与母亲见面埋下伏笔。从情感上,表现出“我”在火车上急切想要见到母亲,但又因火车速度快而担心见不到的焦急、期盼心情。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黑夜的火车”比作“一条光带”,形象地写出火车在黑夜中行驶的状态;“漂移”一词生动表现火车速度之快,为后文“我”难以看清窗外景物,差点再次错过与母亲见面做铺垫,也烘托出“我”焦急、期盼的心情。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D.读第 段句“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结合前文可知,“颤抖”是因为“我”历经波折终于看见母亲,是激动、欣喜的表现,并非“失望与痛苦”。故错误。
故选D。
21.分析标题的作用。
表层看,“那一束光”指母亲在路口用来照亮、让“我”能发现她的手电筒光;深层看,这束光就像母亲对“我”的爱,在黑暗中给予“我”温暖和方向,照亮“我”的心灵。
“那一束光”表意模糊,会引发读者好奇,这是一束什么样的光,背后有怎样的故事,从而吸引读者阅读文章去探寻答案。
文中“我”和母亲约定见面、错过见面、再次等待见面等情节都围绕着能否看见那束光展开,它串联起全文内容,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叙事更有条理,结构更严谨。
示例:一语双关,既指母亲在路口照亮用的手电筒光,这束光照亮黑夜,让“我”找到了母亲;又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这份爱如光一般,照亮“我”的内心,温暖着“我。
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那一束光”是什么,有怎样的故事,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贯穿全文,“那一束光”是文章的线索,文中“我”与母亲约定见面、错过见面、再次等待见面以及最终看见那束光等情节都与之相关,使文章结构更紧凑。
22.例文一:
家乡的端午习俗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每当听到这首民谣,我便想起家乡那充满韵味的端午节。
端午节,在我的家乡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习俗,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包粽子。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便开始忙碌起来。奶奶会早早地去市场挑选最新鲜的粽叶和饱满的糯米。粽叶翠绿欲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糯米颗颗圆润,如珍珠般诱人。
包粽子时,奶奶先把粽叶折成一个小漏斗,装上白白的糯米,再放上几颗红枣或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然后把粽叶包起来,用绳子紧紧地绑住,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在一旁看得心痒痒,也忍不住动手尝试。可粽叶在我手里怎么都不听话,不是漏斗没折好漏了米,就是绳子绑不紧粽子散了架。奶奶看着我手忙脚乱的样子,笑着手把手教我,在奶奶的耐心指导下,我终于包出了一个歪扭却完整的粽子。
到了端午节当天,屋子里弥漫着粽子的香气。剥开粽叶,咬上一口软糯的粽子,甜甜的红枣味或咸香的肉味在口中散开,真是美味极了。除了吃粽子,我们还会在门口插上艾草。据说艾草能驱邪避灾,给家人带来健康。
家乡的端午节,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和传统的韵味。那包粽子时的欢声笑语,那吃粽子时的满足神情,那插艾草时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家乡的端午习俗,永远是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承载着我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例文二:
哇,真甜
在我的小学生活中,有一件事如同一颗甜甜的糖果,让我每次回忆起来,心里都甜滋滋的。
那是学校组织的一次绘画比赛,主题是 “美丽的校园”。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听到这个消息,兴奋极了,立刻报名参加。为了能画出满意的作品,我每天放学后都会拿着画板在校园里寻找灵感。我仔细观察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那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盛开的花朵,都成了我笔下的素材。
比赛那天,我带着满满的自信走进赛场。我先勾勒出校园的大致轮廓,再精心描绘细节。我用细腻的笔触画出教学楼明亮的窗户,用鲜艳的色彩涂抹操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用柔和的色调表现花园里芬芳的花朵。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作品也逐渐成型。
当我完成最后一笔,抬起头时,看到周围的同学也都在认真地创作。交上作品后,我满心期待着结果。几天后,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布比赛结果。当听到我的名字获得一等奖时,我的心 “砰砰” 直跳,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同学们纷纷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老师也微笑着表扬我。
那一刻,我心里真甜啊!这份甜蜜不仅来自获奖的喜悦,更来自自己为了目标努力付出后得到的回报。这次绘画比赛,让我明白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收获甜美的果实。它就像一颗甜甜的糖果,永远珍藏在我小学生活的记忆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