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导入新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兰亭流觞觅知音,生命意义同古今!学习目标1、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梳理文学常识,理清文章结构。3、理清文章乐—痛—悲的情感变化及原因。【重点】4、结合背景,探究作者“生死观”的可贵之处。【难点】活动任务一学习任务:预习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学习时间:3分钟检测与评价:完成填空题及填写读音,点号抢答。作者简介王羲之,字 ,琅玡临沂(今山东)人, ,有“ ”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作品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逸少魏晋人每于三月初三,到水边洗濯祈福,被称为禊事。东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会上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兰亭集序》可谓魏晋文学的尾声,全篇流连山水,探问生命,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写作背景分裂动荡的魏晋,战乱不断,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当时很多士人在战乱与政治斗争中无端丢掉性命。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永和初年,又遇地震、瘟疫,人祸天灾,无时不在。天下名士普遍逃避世事,以求自保。因此有人“悟言一室之内”,“悟言一室”如盛行清谈、喝酒、嗑药(五石散);有人“放浪形骸之外”,醉生梦死。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历史背景《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又叫“叙”、“引”。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文体知识读准字音癸丑( )会稽( )禊事( )激湍( )流觞( )骋怀( )ɡuǐkuài jīxìtuānshānɡchěnɡháiqǔqìjiē dàoshānɡdàn放浪形骸( )趣舍万殊 ( )一契( )嗟悼( )虚诞( )彭殇( )活动任务二学习任务:疏通文意,翻译全文。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时间:10分钟检测与评价:点号抢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和风用来开畅/舒展穷尽实在自然万物值得这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 禊事也。群贤 毕至,少长 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春季的末一个月一种祭礼高全、都县名景物互相衬托酒杯排列旁边乐器盛况举行adj→n.贤能之人年长年少之人全、都作诗深远高雅的情思引来把…作为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 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助词,引起下文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兼词“之于”从…中取得通“晤”面对面有的人同“取”不一样一时喜悦舒畅的样子求得等到过去连接所爱好的事物放纵/人的躯体取独相互交往满足对于所遇到的事犹不能不以 之 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到、及尚且指“向之”句自然因发生/引起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 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 彭殇为 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符契。两半,可合在一起面对叹息悲伤明白本来一、齐,作动词。把…看做一样(相等)未成年而死去的人妄造,没有根据意志一个个纵使这次(集会)的诗文虚妄荒诞活动任务三学习任务:梳理文脉,体会作者情感变化。学习方法:独立思考学习时间:2分钟检测与评价:点号抢答。第一、二段:叙述集会的 、 、 ,并对集会盛况进行描写。第三段:抒发人生感慨 ,一痛 ,二痛 。第四段:批判当前士大夫的虚妄,交代做序的 。时令地点事由情随事迁生命有限缘由全文脉络“信可乐也”的 “乐”“岂不痛哉”的 “痛”“悲夫”的 “悲”行文情感变化活动任务三学习任务:作者因何而乐、痛、悲,为什么有这种情感变化?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时间:3分钟检测与评价:自主抢答。乐信 可 乐 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良辰美景赏心贤才乐事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已逝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难测之痛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是个人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往事已逝,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悲古人今人后人千古同悲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一死生,齐彭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此悲为古今同悲,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同时作者也批判了时人虚化人生的思想,认为生即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了有生之年当做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思考文中作者情感由乐转痛再转悲,这个情感的转变是否突兀,为什么?本文由“乐”转“悲”,感情曲折深沉。首先写景、叙事、抒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1.“乐”是因好友集会之乐2.“痛”是因感叹人生短暂,欢乐易逝而生。是个体感性的,是浅层情感的直观表现。3.“悲”是将上文的痛上升为人类共有的情感。是理性的,是深层情感的内在体验。4.作者情感层层推进,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表现出了一种文人特有的脆弱和敏感。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深度探究有人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表象的生与死、长寿与短寿,而没有看生命的质量,所以,他的观点不足取。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参考示例王羲之的说法有些片面。生命的价值不一定要用寿命的长短来衡量。同为亡国之君,蜀后主刘禅在晋朝乐不思蜀,浑浑噩噩,虽然寿终正寝,却留下千古笑话。南唐后主李煜却敢于表白思念故国之情,虽被宋太宗毒死,却留下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佳句,令人扼腕叹息。所以,王羲之的生死观是不对的。【观点一】参考示例王羲之的生死观也有道理。我们讨论一个问题,不能离开时代背景。在王羲之生活的年代,玄说盛行,虚无主义在士大夫阶层中很盛行,这种消极思想给整个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王羲之的这篇序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他强调乐比忧好、生比死好,恰好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观点二】本文记录了兰亭美景、雅集乐事,表达了兴尽悲来的忧伤。既叹古今之常情,又悲生命之有限,并由此抒发了生死事大、不可虚度此生的感慨,以寄意于后世来者。主旨归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