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兰亭集序》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 兰亭集序》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导入新课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王勃《滕王阁序》)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兰亭流觞觅知音,生命意义同古今!
学习目标
1、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梳理文学常识,理清文章结构。
3、理清文章乐—痛—悲的情感变化及原因。【重点】
4、结合背景,探究作者“生死观”的可贵之处。【难点】
活动任务一
学习任务:预习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学习时间:3分钟
检测与评价:完成填空题及填写读音,点号抢答。
作者简介
王羲之,字 ,琅玡临沂(今山东)人, ,有“ ”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
《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作品
东晋著名书法家
书圣
逸少
魏晋人每于三月初三,到水边洗濯祈福,被称为禊事。东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会上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兰亭集序》可谓魏晋文学的尾声,全篇流连山水,探问生命,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写作背景
分裂动荡的魏晋,战乱不断,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当时很多士人在战乱与政治斗争中无端丢掉性命。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永和初年,又遇地震、瘟疫,人祸天灾,无时不在。天下名士普遍逃避世事,以求自保。因此有人“悟言一室之内”,“悟言一室”如盛行清谈、喝酒、嗑药(五石散);有人“放浪形骸之外”,醉生梦死。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历史背景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又叫“叙”、“引”。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
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文体知识
读准字音
癸丑( )
会稽( )
禊事( )
激湍( )
流觞( )
骋怀( )
ɡuǐ
kuài jī

tuān
shānɡ
chěnɡ
hái


jiē dào
shānɡ
dàn
放浪形骸( )
趣舍万殊 ( )
一契( )
嗟悼( )
虚诞( )
彭殇( )
活动任务二
学习任务: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
学习时间:10分钟
检测与评价:点号抢答。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
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和风
用来
开畅/舒展
穷尽
实在
自然万物
值得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 禊事也。群贤 毕至,少长 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春季的末一个月
一种祭礼

全、都
县名
景物互相衬托
酒杯
排列
旁边
乐器
盛况
举行
adj→n.贤能之人
年长年少之人
全、都
作诗
深远高雅的情思
引来
把…作为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 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助词,
引起下文
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兼词“之于”
从…中取得
通“晤”面对面
有的人
同“取”
不一样
一时
喜悦舒畅的样子
求得
等到
过去
连接
所爱好的事物
放纵/人的躯体
取独
相互交往
满足
对于
所遇到的事
犹不能不以 之 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到、及
尚且
指“向之”句
自然

发生/引起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 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 彭殇为 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符契。两半,
可合在一起
面对
叹息悲伤
明白
本来
一、齐,作动词。
把…看做一样(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妄造,没有根据
意志
一个个
纵使
这次(集会)的诗文
虚妄荒诞
活动任务三
学习任务:梳理文脉,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学习方法:独立思考
学习时间:2分钟
检测与评价:点号抢答。
第一、二段:叙述集会的 、 、 ,并对集会盛况进行描写。
第三段:抒发人生感慨 ,一痛 ,
二痛 。
第四段:批判当前士大夫的虚妄,交代做序的 。
时令
地点
事由
情随事迁
生命有限
缘由
全文脉络
“信可乐也”的 “乐”
“岂不痛哉”的 “痛”
“悲夫”的 “悲”
行文情感变化
活动任务三
学习任务:作者因何而乐、痛、悲,为什么有这种情感变化?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
学习时间:3分钟
检测与评价:自主抢答。

信 可 乐 也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良辰
美景
赏心
贤才
乐事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已逝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这是个人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往事已逝,命运难测”的痛惜。作者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古人
今人
后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一死生,齐彭殇。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此悲为古今同悲,作者把古人、今人、后人联系起来,对人生苦短的悲痛不只是作者因眼前之情境产生的情感,而且是一代代共同的悲叹,所以这种悲是比痛更深沉的人类之大悲。同时作者也批判了时人虚化人生的思想,认为生即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暗含了有生之年当做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思考
文中作者情感由乐转痛再转悲,这个情感的转变是否突兀,为什么?
本文由“乐”转“悲”,感情曲折深沉。首先写景、叙事、抒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
1.“乐”是因好友集会之乐
2.“痛”是因感叹人生短暂,欢乐易逝而生。是个体感性的,是浅层情感的直观表现。
3.“悲”是将上文的痛上升为人类共有的情感。是理性的,是深层情感的内在体验。
4.作者情感层层推进,借此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表现出了一种文人特有的脆弱和敏感。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深度探究
有人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表象的生与死、长寿与短寿,而没有看生命的质量,所以,他的观点不足取。你对此有何看法呢
参考示例
王羲之的说法有些片面。生命的价值不一定要用寿命的长短来衡量。同为亡国之君,蜀后主刘禅在晋朝乐不思蜀,浑浑噩噩,虽然寿终正寝,却留下千古笑话。南唐后主李煜却敢于表白思念故国之情,虽被宋太宗毒死,却留下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佳句,令人扼腕叹息。所以,王羲之的生死观是不对的。
【观点一】
参考示例
王羲之的生死观也有道理。我们讨论一个问题,不能离开时代背景。在王羲之生活的年代,玄说盛行,虚无主义在士大夫阶层中很盛行,这种消极思想给整个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王羲之的这篇序是有的放矢、有感而发的。他强调乐比忧好、生比死好,恰好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
【观点二】
本文记录了兰亭美景、雅集乐事,表达了兴尽悲来的忧伤。既叹古今之常情,又悲生命之有限,并由此抒发了生死事大、不可虚度此生的感慨,以寄意于后世来者。
主旨归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