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学习活动流程1.检查《望海潮》理解默写2.学习《扬州慢》,理解手法,背诵文章。思考迅捷 专注高效 1.《望海潮》开篇就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 , ”,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 2.《望海潮》中“ , , ”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3.《望海潮》中“ , , ”几句,描写了杭州的典型景物:圆若宝镜的湖面、重叠的山岭、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词人以工整的对联,高度凝炼的语句,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了,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4.《望海潮》中“ , , ”几句,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5.《望海潮》中“ , ”几句,写达官贵人不思离去,还要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这也从侧面烘托出西湖之美。 6.《望海潮》词中的“ ”写了街巷河桥的美丽;“ ”写了居民住宅的雅致。7.《望海潮》中描写杭州四时风光的两句是: , 。 1.《望海潮》开篇就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 2.《望海潮》中“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钱塘江就像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3.《望海潮》中“重湖叠巘清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几句,描写了杭州的典型景物:圆若宝镜的湖面、重叠的山岭、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词人以工整的对联,高度凝炼的语句,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了,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4.《望海潮》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几句,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5.《望海潮》中“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几句,写达官贵人不思离去,还要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仙境。这也从侧面烘托出西湖之美。 6.《望海潮》词中的“烟柳画桥 ”写了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了居民住宅的雅致。 7.《望海潮》上阙中描写四时风光的两句是: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8.《望海潮》运用数量词写景的千古名句: , , 。 9.《望海潮》中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两句是: , 。10.《望海潮》下阙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 , 。 11.柳永在《望海潮》中表达以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12.《望海潮》中描写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一句是: 。 13.《望海潮》中有两句描写杭州美丽风景的句子,让金主完颜亮垂涎已久的是: , 。 8. 《望海潮》运用数量词写景的千古名句: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9. 《望海潮》下阙中运用互文修辞手法的句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10.《望海潮》下阙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1.柳永在《望海潮》中表达以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2.《望海潮》中描写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一句是:重湖叠巘清嘉。 13.《望海潮》中有两句描写杭州美丽风景的句子,让金主完颜亮垂涎已久的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安史之乱中,杜甫曾经漫步曲江头,发出了“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这样沉痛的感慨;四百年后,姜夔来到了被金兵洗劫后的扬州路上,又怎样触景生情、发出抚今追昔的感叹呢?解题:词牌名,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并填旁谱。通晓音律的词人,自摆歌词,又能自己谱写新的曲调,这叫做自度曲。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知人论世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写作背景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霁:jì由雪转晴。怆然:chuàng悲伤的样子。解鞍:jiěān解下马鞍,表示停驻 。荠麦:jì野生的麦子。都:dōu。豆蔻/青楼:美好的诗句。扬州慢 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霁:jì由雪转晴。怆然:chuàng悲伤的样子。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见所闻缘由评价扬州慢 姜夔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离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黍离之悲指国家沦亡的悲痛,后代指故国之思。“黍离”意象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为停留。经过春风吹遍了扬州十里,现在都是野麦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的池苑,伐去的乔木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渐渐进入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在寒风中吹起,这些画面都在劫后的扬州城。解鞍:jiěān解下马鞍,表示停驻 。荠麦:jì野生的麦子。都:dōu。豆蔻/青楼:美好的诗句。虚实结合对比夸张用典联想借景抒情拟人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上片中哪两个词最能概括扬州的前世今生?扬州慢 姜夔今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昔日“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繁华热闹破败荒凉昔盛今衰的感伤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化用诗句,情景交融。(虚写)(实写)“空城”关键词 写景句子 特征 情感豆蔻/青楼:美好的诗句。杜牧有卓越的鉴赏能力,料想今天他若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有“豆蔻”和“青楼”美好诗句的才华,也难以表达这悲痛之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是每年知道它替谁开花繁生呢!虚实结合对比夸张用典联想借景抒情拟人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也称为芍药,芍药花作为一种意象符号,最早见于《诗经》:“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的不再。姜夔在《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在这里,娇艳的“桥边红药”却反衬出扬州空城里寒水自碧、景物萧条,颇合“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之意。“红药”意象词人借助什么艺术手法抒发这份感慨的?虚实结合对比夸张用典联想借景抒情拟人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杜牧诗句若杜牧重到扬州……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尽荠麦青青波心荡,冷月无声渐黄昏,清角吹寒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仍在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寄扬州韩绰判官》词句诗句来源用典艺术手法杜牧谱系十六世祖:杜预,晋镇南大将军、当阳侯曾祖:杜希望祖父:杜佑,唐宰相、岐国公父亲:杜从郁,唐宰相杜佑第三子配偶:裴氏,为郎州刺史裴偃之女,死于杜牧之前崔氏,情人刘氏,南陵名家之女儿赠别二首唐代:杜牧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分别之作。《赠别》(其一)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杜牧与扬州有太多牵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梦一醒,就剩一身的落魄,前尘往事,风月情浓,只在扬州。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自古离别少不了离愁别绪,多少哀婉缠绵、两情依依、你侬我侬,直教读者感同身受,甚至声泪俱下。像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阔达终归不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杜牧与恋人分别时并没有愁肠百转,而是直接赞美——“娉娉袅袅十三余”,没有写明女孩姿态容貌,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少女形象,使人如亲眼所见。第二句仍不写女孩,转写豆蔻花,实际上是用豆蔻比女孩。“豆蔻”产于南方,其花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用二月初的“含胎花”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遣怀杜牧 〔唐代〕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江湖 一作:江南;纤细 一作:肠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想当年,困顿江湖饮酒作乐放纵而行,专爱那纤细的腰身能在掌中起舞,婀娜轻盈。扬州十年的纵情声色,好像一场梦,到头来,只落得青楼楚馆内一个“薄幸”的声名。落魄:仕宦潦倒不得意,飘泊江湖。魄一作拓。楚腰:指细腰美女。掌中轻: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十年:一作三年。青楼:旧指精美华丽的楼房,也指妓院。薄幸:薄情。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前两句再现诗人蹉跎时日、沉迷声色的生活状况;后两句抒发感慨,表现悔悟、自责以及欲将振作之意。全诗表面上是抒写自己对往昔扬州幕僚生活的追忆与感慨,实际上发泄自己对现实的满腹牢骚,对自己处境的不满。此诗流传很广,在后世尤其得到文人的激赏。” 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两个典故。楚腰,指美人的细腰。“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掌中轻,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见《飞燕外传》)。从字面看,两个典故,都是夸赞扬州妓女之美,但仔细玩味“落魄”两字,可以看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放荡生涯的追忆,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 “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好像很突兀,实则和上面二句诗意是连贯的。“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的“梦”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表面上的繁华热闹,骨子里的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忆,又有醒悟后的感伤。这就是诗人所“遣”之“怀”。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 “赢得青楼薄幸名”—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赢得”二字,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这是进一步对“扬州梦”的否定,可是写得却是那样貌似轻松而又诙谐,实际上诗人的精神是很抑郁的。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暂,自己却一事无成,丝毫没有留下什么。这是带着苦痛吐露出来的诗句,非再三吟哦,不能体会出诗人那种意在言外的情绪。 前人论绝句尝谓:“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胡震亨《唐音癸签》),杜牧这首绝句,可谓深得其中奥妙。这首七绝用追忆的方法入手,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三、四两句固然是“遣怀”的本意,但首句“落魄江湖载酒行”却是所遣之怀的原因,不可轻轻放过。前人评论此诗完全着眼于作者“繁华梦醒,忏悔艳游”,是不全面的。诗人的“扬州梦”生活,是与他政治上不得志有关。因此这首诗除忏悔之意外,大有前尘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唐代〕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秋或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秋。题扬州禅智寺杜牧 〔唐代〕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也叫上方寺、竹西寺,在扬州使节衙门东三里。史载其位于蜀冈之尾,原是隋炀帝故宫,后建为寺,居高临下,风景绝佳,是扬州胜景之一。蝉噪:指秋蝉鸣叫。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飘萧:飘摇萧瑟。阶砌:台阶。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故:故意。迟留:徘徊不愿离去。暮霭:黄昏的云气。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在此筑亭,名日竹西亭,或称歌吹亭。歌吹是扬州:典出鲍照《芜城赋》:“车挂轊,人驾肩。廛闬扑地,歌吹沸天。”芜城即扬,由此化出“歌吹是扬州”。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秋。杜牧时年三十五岁,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杜牧的弟弟杜顗患眼疾,暗无所视,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告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此诗便作于此时。唐制规定: “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这次即因告假逾百日而离职。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所见所闻所想虚实结合对比夸张用典联想借景抒情拟人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扬州慢 姜夔这首词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课堂小结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 ;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2.《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 , 。3.《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 , 。 。4.《扬州慢》中写杜狼再有才智也会吃惊今日扬州之荒凉的诗句是: , 、 。5.《扬州慢》中描写杜牧无法用优美诗句抒发对扬州深情的诗句是: , , 。6.《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 ,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 。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过春风十里;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尽荠麦青青 。2.《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3.《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4.《扬州慢》中写杜狼再有才智也会吃惊今日扬州之荒凉的诗句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5.《扬州慢》中描写杜牧无法用优美诗句抒发对扬州深情的诗句是: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6.《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8.《扬州慢》的“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三句,作者从听觉和触觉两个角度把角声的凄凉和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彩。9.“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10.《扬州慢》描写诗人向往历史名城,于是下马驻足望扬州的诗句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11.《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衰败。12.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1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4.姜夔《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15.《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16.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14.姜夔《扬州慢》中,诗人借景抒情,用“ , , ”来渲染扬州城经过战争的破坏后,变得凄凉、衰败、空寂。15.《扬州慢》中,点明历史上的扬州是人们向往的佳地的诗句是: , 。16.姜夔《扬州慢》中的“ , ,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1.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清”修饰“角”,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空”字,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空,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寂静无声,何等冷清。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的愈加浓烈。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刻画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跌宕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