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08 名句名篇默写 专项练习(福建专用)(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08 名句名篇默写 专项练习(福建专用)(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08 名句名篇默写 专项练习(福建专用)(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明明想用对联表达对小学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最合适的是哪一副?(  )
A.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B.不舍菁菁校园草 难忘款款恩师情
C.今日明月他乡客 故地住人往日情
D.花草逢霖示我心 书案载语传深情
2.下列诗句中,用来形容中国科技人员在克服困难中展现出的坚定信念的是哪一项?(  )
A.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和“泣涕零如雨”运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是(  )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根据下列诗句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 ②可怜九月初三夜 ③二月春风似剪刀
④小荷才露尖尖角 ⑤遥知兄弟登高处 ⑥千树万树梨花开
A.①④③⑤②⑥ B.③①④⑤②⑥ C.③①④②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5.下列选项中,不是同一类的是哪一项?(  )
A.位卑未敢忘忧国。
B.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6.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是哪一项(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7.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处填入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些在外人看来很浅显的道理,可是当事人却经常想不通,越想越复杂。这真是“__________”啊!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8.在横线上填人名言,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
古人云“ ”,的确如此,我们要选择节俭的生活,切莫奢侈无度,最后追悔莫及。
A.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B.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C.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9.下列诗句与传统节日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一中秋节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端午节
D.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
10.下列与“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所表达的品格类似的一项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二、填空题
11.根据课文内容或积累填空。
(1)老师,您的教导就像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 ”。您用“ ,子欲养而亲不待”告诉我们要及时行孝;您用“常将有日思无日, ”劝诫我们要勤俭节约。
(2)古诗有情。我们能感受到“ ,出没风波里”的同情;能感受到“临行密密缝, ”的慈爱;能感受到“ ,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思念。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曰:非然也。(《学弈》)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 了,如薄雾,被 了。(《匆匆》)
12.回忆课本里的经典,根据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1)日暮汉宫传蜡烛, 。《寒食》[唐]
(2) ,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唐]
(3)默写《竹石》: , 。 , 。[唐 郑燮]
13.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语文是诗,诗里有“昔我往矣, ”的回望;语文是画,画中有“ ,燕山月似钩”的壮阔;语文是酒,酒里有“劝君更尽一杯酒, ”的不舍;语文是景,景里有“ , ”(填诗句)的乡愁。
(2)《学弈》一文中,“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一人 ;一人 (填原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14.按要求填空。
(1)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 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 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 前过去。(《匆匆》)
(2)诗可写景:“ ,草色遥看近却无。”诗可言志:“粉骨碎身浑不怕, 。”诗可传情:“盈盈一水间, 。”
(3)有一种精神,叫“红色精神”。这种精神,是边防战士寸土不让的坚定——“ ,任尔东西南北风”;是爱国将士豪情壮志的忠心——“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科研人员呕心沥血的创新——“ ,日日新,又日新”;也是扶贫干部日复一日的坚守——“ ,不知秋思落谁家”。
15.按要求填空。
(1)六年来,我从不同诗人的诗句中,感受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如,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 ”里,我感受到了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在陆游的“ ,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愤慨里,我看到了百姓对收复失地的深切期盼;在“白日放歌须纵酒, ”中,我感受到了杜甫因国土收复的狂喜。
(2)“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面对时光的流逝,朱自清发出了疑问:“聪明的,你告诉我, ?”苏轼却一反这种感伤之调,发出了“ ?门前流水尚能西! ”的激励之语。风华正茂的我们,该对时间抱有怎样的态度?请再借用一句诗句或名言警句,表明你对时间的态度: 。
(3)面对爸爸妈妈的唠叨、老师的劝诫,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虚心地接受,因为“ , ”;看到妹妹不用心读书,我会用“ , ”劝诫她从书中去获取知识,从实践中去求得真知。
16.填空。
(1)诗词中有画,画中有“黑云翻墨未遮山, ”的奇异;诗词中有曲,曲中有“明月别枝惊鹊, ”的妙趣;诗词中有情,情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 ”的依依惜别。
(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 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 了。(《匆匆》)
(3)为 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 ,替 人民和 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服务》)
17.填空
(1)读《学弈》一课,我们从“虽与之 ,弗若之矣。”这句话知道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2)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正如《周易》中所说的“ 。”
(3)诗中有景,看见夏日的美景,我不禁吟咏起“ , 。”诗中有情,和朋友分别时,我不禁吟咏起“ , 。”
18.日积月累。
(1)《七律·长征》中“ ,万水千山只等闲”表达了诗人对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美之情。
(2)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意欲捕鸣蝉, ”写出了儿童捕蝉时的专注;“ ,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出了儿童垂钓时怕鱼儿被吓走的担心;“儿童散学归来早, ”写出了儿童放风筝时的天真快乐。(3)古诗中也有人生滋味:身处异地,常有“移舟泊烟渚, ”之感;客还乡,又会出现“儿童相见不相识, ”的场景;与朋友别,会许下“待到重阳日, ”的约定。
19.(1)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 人民和 人民的人去死,就比 还轻。 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2)昔我往矣, 。 ,雨雪霏霏。
(3)虽与之俱学, 。为是 ?曰: 。
(4)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根,于是在中秋夜,王建飞书:“今夜月明人尽望, ”写下那片思念;同时,寒食节里,韩翃遥望盛唐白日春景,脱口而出:“ , 。”
20.按课文内容或要求填空。
(1)诗中有画:“ , ”,描绘了一幅中秋夜色图;诗中有情:“ , ”写出了织女无尽的思念之情;诗中有志向:“ , ”表达诗人渴望被人赏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朱自清的“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 。”用比喻写出了日子的渺小与时间的流逝。
(3)毛泽东认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就如司马迁所说:“ , , 。”
21.填空题。
(1) , 。告诉我们在前行路上总有比自己更了不起的人。
(2) , 。劝勉我们平时就要多读书,要在实践中体验真滋味。
(3)《竹石》中描写竹子在恶劣环境中毫不放松、扎根岩缝的诗句是 , 。
(4)《十五夜望月》中描写中秋月夜安详景象的诗句是 , 。
(5)时光匆匆,无声也无形。朱自清不禁感叹:“过去的日子如 ,被微风吹散了,如 ,被 了。我留着些什么 呢?”除却掩面叹息,我们唯有珍惜当下。(《匆匆》)
22.让我们通过诗词、音乐等形式去感受艺术之美。
(1)诗词是优秀的文学艺术。诗词之美,无处不在。诗词之美,在其所绘之景。正如苏轼笔下“ , 。”绘出了西湖湖面雨散云飞、水天映照、碧波如镜之美;又如杜牧笔下“ , 。”绘出了绿树掩映、酒旗飘飘的江南之美。诗词之美,在其所抒之情。正如毛泽东笔下“ , 。”总领全诗,赞美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又如贺知章笔下“ , 。”写出诗人久居他乡的伤感和浓郁的乡愁。诗词之美,大在作诗之人。正如鲁迅《答客诮》中“ , 。”的大丈夫。
(2)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通过听音乐,想象画面,我们可以感受乐曲的美妙。正如《月光曲》一文中皮鞋匠通过贝多芬的钢琴声想象到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
23.回顾所学内容,按要求填空。
(1)有此古诗的内容侧重于描写边塞情况或战士的生活,比如(诗人) 的诗作《 》中的诗句“ , 。”
(2)有此古诗的内容侧重于写儿童生活,比如(诗人) 的诗作《 》中的诗句“ , 。”
(3)有此古诗的内容侧重于描写朋友分别之情,比如本册书中(诗人) 的诗作《 》中的诗句:“ , 。”
24.按课文内容填空。
(1)诗可传情。范成大的“ ,村庄儿女各当家”,让我们感受到农民从早到晚农忙的幸福;孟郊的“ , “运用比喻,使我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2)诗可言志。《从军行》中“ , ”,诉说着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南望王师又一年”道尽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爱国之志。
(3)一个“孤”字,传递不同情感。李白借“ ,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王之涣用“黄河远上白云间, ”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25.联系课内知识填空。
(1)古诗中描绘了许多可爱的儿童形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 , ”写出了儿童模仿大人种瓜时讨人喜欢的样子;《村晚》中“ , ”写出了儿童放牛回家时无拘无束的样子。
(2)战争是古诗中常提及的话题,同样是描写战争,《从军行》中的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 ”表现了戍边将士们视死如归的决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后两句“ ,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诗人心系国家却回力无天的感慨。
26.积累与运用。
(1)乡下人家,不论 ,不论 ,都有一道 的风景。
(2)在杨万里眼里,春天是一片充满童趣的金黄菜花,“ , 。”在艾青的眼里,大自然“好像 ,到处都是绿的……”
(3)爸爸常常教育我要趁年少时多读书,他说:“ ,白首方悔读书迟。”还鼓励我要多读诗,因为“ 。”
27.按课文内容填空。
(1)乡村儿童的生活无忧无虑。看到一群孩子在田间追赶着蝴蝶,我便想“ , 。”
(2)冰心在她的诗中歌颂母爱,例如“月明的园中, , 。”
(3)《清平乐 村居》中最能体现孩童天真无邪的词句是“ , 。”
(4)艾青诗中描绘了一个绿色的世界“ ,下的雨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28.根据语境填空,积累南安研学素材。
(1)在南安,你可以欣赏“一道残阳铺水中, ”的西溪之景,可以体验“空山不见人, ”的天柱山之幽,还可以目睹“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 ”的石井海浪之美。
(2)走进南安岭兜村,聆听烈士的抗日故事,仿佛听到他们“生当作人杰, ”的凌云壮志,仿佛看到他们如《凉州词》中的将士们面对生死时“ , ”的英勇气概。
(3)“八月暖, , ”,正是研学好时光。研学中,同学们意识到要虚心求教,才能增长智慧,正如王充所说“智能之士, ,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08 名句名篇默写 专项练习(福建专用)(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C D C C D C B
1.B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
A.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两句诗主要表达的是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与感激老师和母校的主题不符。
B.不舍菁菁校园草,难忘款款恩师情:“不舍菁菁校园草”表达了对校园环境的留恋,“难忘款款恩师情”则直接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整副对联很好地融合了明明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激与怀念,符合题目要求。
C.今日明月他乡客,故地住人往日情。这两句诗主要表达的是身处异乡对故乡和过去生活的怀念,与感激老师和母校的主题不符。
D.花草逢霖示我心,书案载语传深情:“花草逢霖示我心”以花草遇雨为喻,但后句“书案载语传深情”虽然表达了某种深情,但整体上看,这两句并未直接体现出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
故选B。
2.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的运用。
A.这句诗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其五》,主要描绘的是骏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的情景。它表达的是对自由驰骋、建功立业的渴望,但并不直接体现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
B.这句诗出自清代郑燮(即郑板桥)的《竹石》。它描绘了竹子在岩石中生长,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却依然坚韧不拔,无论面对何种方向的风都不屈服。这句诗恰好体现了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与中国科技人员在科研道路上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形象高度契合。
C.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它描述的是春雨在夜晚悄悄降临,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情景。这句诗主要表达的是春雨的细腻和无私,与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无直接关联。
D.这句诗出自唐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它赞美的是早春时节的景色,认为它胜过京城满城的烟柳。这句诗主要描绘的是春天的美景,同样与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不符。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理解和修辞手法。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两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描述了一个极其寂静、空旷的场景,没有鸟飞,没有人迹。
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里将楼的高度夸张到可以摘取星辰的程度,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诗描述了丰收的场景,但并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将桃花潭水的深度夸张到千尺,以表达汪伦情谊的深厚。
“泣涕零如雨”中的“零如雨”运用了夸张的情感表达,即泪水如雨水般落下。
因此,和“泣涕零如雨”运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是C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故选C。
4.C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清明时节雨纷纷”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诗意: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清明”是在阳历的四月,农历的三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诗意: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根据“九月初三”分析可知描写的是初秋时节。
“二月春风似剪刀”出自唐代贺知章《咏柳》,诗意: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根据“二月”可知,描写的是初春。
“小荷才露尖尖角”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小池》,诗意: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应是夏初的景象。
“遥知兄弟登高处”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登高”是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在农历的九月初九。
“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意: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这句描写的是冬景。
根据诗句中的景象、人物活动便可判断出时间顺序为:③①④②⑤⑥。
故选C。
5.D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与名言警句的理解。
A.“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虽然卑微,但也不敢忘记忧念国事。诗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责任感。
B.“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诗句表达了作者为了国家视死如归,决不投降的思想感情。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诗句表达了一种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意思是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不仅要看表面,更要深入思考,并且认真领悟每一个字里面所包含的意义。
ABC都写的是爱国,D写的是读书。
故选D。
6.C
【详解】考查对古诗的理解。
A.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重阳节有关。
B.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与春节有关。
C.出自唐代杜牧的《江南春》,诗句与传统节日无关。
D.出自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与寒食节有关。
故选C。
7.C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句意: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蕴含的哲理:新生势力锐不可当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宋代诗人陆游《游山西村》。
句意: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蕴含的哲理: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句意:指当人处于事件中心的时候,往往不能一窥全貌,看不到问题的全部。
蕴含的哲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句意: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蕴含的哲理: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
故选C。
8.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言警句的积累。
A.句意:用心栽种的花反而没有开,而无意插下的柳枝却成了一片柳荫。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想做一件事情,用了很大的精力和努力,但是结果并没能如愿;而不经意的事情,反而很顺利的得到好结果。
B.句意: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这句贤文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C.句意: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要及时行孝,不要让父母离我们而去之后而无法尽孝成为遗憾。
D.句意:过好日子的时候要居安思危,想想以前贫困的时候,不要等到真正过上穷日子的时候才只能去回想当年富足的风光。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平时要注意节俭,不要浪费。
故选D。
9.C
【详解】考查了重要节假日和诗歌翻译。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的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诗句对应的传统节日是重阳节。
故选C。
10.B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王冕的《墨梅》,意思是它不需要别人夸赞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此句借墨梅自喻,表达了诗人不向世俗献媚,坚守自身高洁品质的志趣。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该句主要表达的是诗人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坚贞的民族气节,与题干诗句所表达的不慕世俗、坚守高洁的品格不同。故错误。
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于谦的《石灰吟》,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世间。诗人以石灰自比,借石灰不怕焚烧、不怕破碎,只求留下清白的特点,表达自己不怕牺牲、坚守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与题干诗句所表达的品格类似。故正确。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苏轼的《赠刘景文》,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此句通过描写荷尽菊残的景象,突出菊花傲霜的品格,借景表达对友人的勉励,与题干诗句表达的不慕世俗的品格有所差异。故错误。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出自郑燮的《竹石》,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该句借竹子扎根破岩、坚韧不拔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与题干诗句表达的品格不同。故错误。
故选B。
11. 润物细无声 树欲静而风不止 莫把无时当有时 君看一叶舟 意恐迟迟归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为是其智弗若与 微风吹散 初阳蒸融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名言警句默写与理解能力。
(1)书写时注意“润”“细”“树”“静”“莫”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看”“意”“恐”“望”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智”“弗”“若”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注意“微”“散”“蒸”“融”的正确写法。
12. 轻烟散入五侯家 今夜月明人尽望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
(1)书写时注意“轻、烟、散、侯、家”字的书写格式。
(2)书写时注意“夜、明、尽、望”字的书写格式。
(3)《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通过对竹子的赞美,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书写时注意“咬、放、松,破、磨、劲”字的书写格式。
13. 杨柳依依 大漠沙如雪 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学习要一心一意,才能有所成就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积累与默写。
(1)书写时注意“柳”“依”的正确写法;
书写时注意“漠”“雪”的正确写法;
书写时注意“阳”“故”的正确写法;
结合所给语境,抓住关键词“乡愁”一词,写出表现乡愁的诗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出自《学弈》,原文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书写时注意“致”“惟”“鸿鹄”的正确写法;
14. 水盆 饭碗 双眼 天街小雨润如酥 要留清白在人间 脉脉不得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人生自古谁无死 苟日新 今夜月明人尽望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
(1)书写时注意“盆、碗、眼”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街、酥、清”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磨、谁、望”的正确写法。
15. 不破楼兰终不还 遗民泪尽胡尘里 青春作伴好还乡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谁道人生无再少 休将白发唱黄鸡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和名言警句默写与理解。
(1)书写时注意“破、终、遗、胡、青、乡”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我、复、休、黄、鸡”的正确写法。
表明对时间的态度的诗句或名言警句,如: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指忠实的劝告往往让人听起来不舒服,但有利于自己的进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这句话启示我们平时应当勤学苦练,多积累知识,这样在用到的时候才不会感到贫乏和困难。
书写时注意“药、病 、逆、恨”的正确写法。
16. 白雨跳珠乱入船 清风半夜鸣蝉 西出阳关无故人 微风 蒸融 人民利益  卖力 剥削 压迫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书写时注意“跳”“船”“蝉”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微”“蒸融”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益”“剥削”的正确写法。
17. 俱学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详解】考查学生文言文、诗歌与名人名言的识记能力。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出自先秦孟子的《学弈》。意思是: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小池》。原文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出自唐代李白的《赠汪伦》。原文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8. 红军不怕远征难 忽然闭口立 路人借问遥招手 忙趁东风放纸鸢 日暮客愁新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还来就菊花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的默写。
(1)书写时要注意“征”“难”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要注意“然”“遥”“鸢”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要注意“暮”“愁”“就”的正确写法。
19. 剥削 压迫 鸿毛 张思德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弗若之矣 其智弗若与 非然也 不知秋思落谁家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以及古诗词的理解默写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选自课文《为人民服务》,课文内容: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2)选自先秦佚名《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选自先秦·《孟子·告子》中《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选自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选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0.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意思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清冷无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出自汉代的《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意思是仅仅隔着一条清澈的银河,(他们)含情脉脉却无法相互倾诉。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 大漠沙如雪》,意思是骏马何时才能戴上华贵的金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里尽情驰骋。
(2)书写时注意“滴”“影”的正确写法。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意思是人本来就会有一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价值),有的人的死却比大雁的羽毛还要轻(没有价值)。
21. 莫道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轻烟 薄雾 初阳蒸融 痕迹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默写。
(1)结合“告诉我们在前行路上总有比自己更了不起的人”可知填“莫道君行早, 更有早行人”,意思是不要说您出行得早,还有比您起得更早的人。
书写时注意“莫”“道”的正确写法。
(2)结合“劝勉我们平时就要多读书,要在实践中体验真滋味。”可知填“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是指等到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学的知识太少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摘自《增广贤文·上集》。
书写时注意“事”“难”的正确写法。
(3)《竹石》全诗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根据意思可知描写竹子在恶劣环境中毫不放松、扎根岩缝的诗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书写时注意“青”“破”的正确写法。
(4)《十五夜望月》全诗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根据意思可知描写中秋月夜安详景象的诗句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书写时注意“庭”“树”“露”“湿”的正确写法。
(5)书写时注意“薄”“雾”“蒸”“融”的正确写法。
22.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一缕一缕轻纱似的 卷起了巨浪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名言警句的识记。
(1)“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出自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意思是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与天空相映成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出自杜牧的《江南春》。意思是千里江南,黄莺歌唱,绿树映衬着红花,水边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处处都有酒旗在迎风飘动。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自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意思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出自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意思是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稀疏斑白。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意思是: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英雄豪杰,疼爱孩子的人怎么就不能是大丈夫呢?
书写时注意“卷、望、楼、莺、啼、绿、郭、旗、鬓、衰、怜”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缕、卷”的正确写法。
23. 王昌龄 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默写。
(1)结合“侧重于描写边塞情况或战士的生活”可知是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意思是: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书写时注意“黄”“楼”的正确写法。
(2)结合“侧重于写儿童生活”可知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意思是: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书写时注意“童”“耕”“傍”“桑”的正确写法。
(3)结合“有此古诗的内容侧重于描写朋友分别之情,比如本册书中”可知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是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书写时注意“孤”“影”“流”的正确写法。
24. 昼出耘田夜绩麻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遗民泪尽胡尘里 孤帆远影碧空尽 一片孤城万仞山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默写。
(1)书写时要注意“耘”“绩”的正确写法;
出自唐代孟郊的《游子吟》,全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意: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担心孩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由此可知,运用比喻,使我们体会到母爱的伟大的诗句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出自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全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诗意: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诉说着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的诗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书写时要注意“遗”“尽”“尘”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要注意“孤”“影”“城”“仞”的正确写法。
25.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不破楼兰终不还 遗民泪尽胡尘里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名篇名句理解和默写。
(1)出自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意思: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阴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出自宋代雷震的《村晚》“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意思: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地朝家走去,手中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书写时注意“童”“解”“耕”“桑”“横”“笛”“腔”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注意“破”“楼”“终”“遗”“里”的正确写法。
26. 什么时候 什么季节 独特、迷人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黑发不知勤学早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与理解和名言警句。
(1)书写时注意“候”“特”的正确写法。
(2)宋代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中,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意思是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蝴蝶却一下子飞进了金黄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生动描绘了儿童追逐黄色蝴蝶,而蝴蝶飞入金黄菜花中再也找不到的有趣画面,将春天的生机与孩童的天真活泼展现得淋漓尽致。
书写时注意“墨”“瓶”“翻”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注意“黑”“勤”的正确写法。
鼓励多读诗的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直接阐述了读诗的具体作用。通过熟读大量的唐诗,人们能够潜移默化地熟悉诗歌的格律、节奏、用词特点等。这体现了多读诗对于培养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广泛阅读诗歌来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
27.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刮的风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详解】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意思是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书写时注意“童”“蝶”的正确写法。
(2)“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出自冰心的《繁星(七一)》。
书写时注意“藤”“膝”的正确写法。
(3)“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意思是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书写时注意“溪”“蓬”的正确写法。
(4)“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出自艾青的《绿》。
书写时注意“绿”“流”的正确写法。
28. 半江瑟瑟半江红 但闻人语响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死亦为鬼雄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九月温 十月还有小阳春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与理解。
(1)书写时注意“瑟、闻、进”的正确书写。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自唐代王翰的《凉州词》,这两句诗描绘了将士们在沙场上开怀畅饮,即使醉倒也无所畏惧,因为他们深知战争残酷,出征后生死难料。这种直面生死、豪迈洒脱的情怀,与烈士们在抗日战场上面对生死的英勇气概相符,生动地展现出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惧牺牲的精神风貌。
书写时注意“鬼、雄、醉、卧、征”的正确书写。
(3)书写时注意“温、春、成、知”的正确书写。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