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5单元现代文阅读检测卷-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册统编版1.阅读理解。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1)这段话是按照 顺序写的,请提取关键词,完成下面的表格。位置 颜色 亮光过了一会 出现小半边脸到了最后 夺目的亮光(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话是静态描写,写出了太阳的颜色和亮光,表达了海上日出的神奇和美丽。B.“负着重荷”“一步一步”生动地写出了太阳上升的缓慢和艰难。C.这段话中,“冲”、“跳”生动地写出了太阳顽强的生命力和势不可当的威力。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海上日出(节选)①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开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②( ),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究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2.文段中表示时间飞快的词语有: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括号里。(填序号)A.必然 B.虽然 C.果然 D.竟然4.请用横线“ ”在文段中画出一句拟人句。5.读以上文段,理清颜色变化的顺序,将下面的颜色变化图补充完整。课内阅读。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 ______ 不比作什么, ______ 很值得观赏。(《记金华的双龙洞》)6.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变化多端: 。7.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文中括号里。即使……也……无论……都……8.内洞的特点是 、 。9.本段写出了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是 、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10.“双龙洞”这个名字是怎么得来的?请在文中用“——”画出来。11.联系全文内容填空。全文是按照 顺序写的。课外阅读(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花山记胡竹峰①到达花山时,已过黄昏。虫声像潮水,星火繁茂,灯光倒显得暗淡了,朦胧中只觉得那山清秀平缓,山林的野气澎湃而来,深吸一口气,有蔬笋瓜果风味。内心欢喜。②石路自脚下蜿蜒向上,遁迹树林。入眼皆绿,青冈栎、橡树、榉树、三角械、翠柏的绿,还有流水的绿,青苔的绿。入了绿野婆娑之地,人也是青翠的,满眼青翠,满耳青翠,满鼻青翠,满心青翠。③花山的水干净。远看是一道晃动着的清亮的白光,走近才知道是澄澈的一泓山泉。掬得满满一捧山泉,双手一凉,然后是湿润的舒爽。④花山长满了树,纤细瘦长,树龄多不长,枝叶鲜亮,姿态温柔,让山体多了舒缓。更奇的是或仄或卧或立的老树,像隐逸的僧人。⑤不独树多,石头也多。苏州产美石,太湖石皱、漏、瘦、透之美迷倒众生。花山的石头却厚朴,满山散落的石头,颜色苍茫古旧,不像太湖石以白娱人。一些石头上凿有字,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或警世,几百处楷行隶草篆石刻,写着“隔凡”“吞石”“坠宿”“渴龟”“花山鸟道”“凌风栈”……⑥天下处处有河有山,此处山以花为名,这是山的幸事。一时倒羡慕那些近山而居的人了。⑦花山,在苏州城西。(摘自《光明日报》,有删减)12.本文按照 的游览顺序介绍了花山之景。A.地点变化、视角转移 B.时间变化 C.景色变化13.请根据作者的游踪和所见所闻,补全横线上的内容。到达花山(动人的声音、清新的气味)→ ( )→深入幽静山中( ) →窗外(雨雾、绿山)14.第②自然段画“——”句子从视觉、和角度,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表现了作者 之情。15.文章③④⑤三个自然段介绍了花山上各种景物及特点,请你根据内容,将下列图表补充完整。16.你从这篇游记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出两点来。课外阅读青城山小记①青城山的记忆,是清新的。②一进入都江堰,这里湿润的空气、洁净的街道、道路两旁葱茏的树、盛开的五颜六色的花,就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③通往青城山门的道路右侧,高大的银杏树上,缀满了金黄的叶片,也有随着山谷里的风吹下来的,地面的草丛上,一片金灿灿的。④“青城天下幽”,名不虚传。青城之幽确实是别的山无法比拟的。这里的树太多,林太密,谷太深,草太厚。植被保存之完好,绿色覆盖率之高估计都在全国名山中有一号!沿着木栈道,可以看到山溪潺潺,而密林里,鸟儿啾啾地叫着,偶尔,还能听到雨露滴下来的声音。⑤月城湖,应该是青城山的装饰。一座秀美的山,是离不开水的。月城湖并不大,但湖水却深不可测。而抬眼望去,除了游船,就是对面有些古朴、但错落有致的建筑。它们象飘在云里、雾里,让人有海市蜃楼的感觉。⑥坐着游船过去,就是青城山门了。⑦拾阶而上,你会发现这里的石阶都是青石做成的,它们虽然大小不一,却都有自己的脉络与纹路。也许登山的人太多了,很多石阶被磨得有了圆圆的凹槽。由此,你可以看出这座山的历史。⑧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的半坡上。宫门“上清宫”三字,为蒋介石所写。它始建于西晋,现存建筑是清朝同治年间所建。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及《道德经》五千言木刻,并有麻姑池、鸳鸯井等遗迹。⑨在继续登峰的路上,云雾愈发大了起来。不知是濛濛细雨,还是雾气凝结所致,石板路上湿漉漉的,有些雾岚就悬浮在半山腰和树林中,而摸摸头发,不知何时,已经沾湿。⑩老君阁,就在高台山峰顶,海拔1260米。最早,这里建有“呼应亭”,即站在此峰,“登高一呼,众山皆应”。而向山下眺望,层峦叠嶂隐约在薄雾里。柳松、枫树、塔松等,露出云端,犹如雾凇,此时此景,恰似人间仙境。这也是青城山被称为仙山的原因之一吧。 下山时,我放慢脚步,再一次细细地感受着青城山的神秘与清幽。我喜欢爬山,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次攀登;我喜欢游览,我把生命当做一场旅行;我喜欢结伴而行,那是一次次携手与交流;我亦喜欢去做单身客,在未知的旅程中,义无反顾地勇敢前行。 在每一次旅程中,我一次次充实着生命里美妙的时刻。17.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自己游青城山的经历( )A.时间顺序 B.方位顺序 C.地点变化、视角转移1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将作者行踪变化的关键词填写在下面图形里。 19.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青城山 的特点,突出了 。20.第⑧段主要写了青城山的文化遗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阅读下列片段,完成练习。颐和园(节选)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①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②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21.用“ ”画出选文每个自然段中的过渡句。22.品读选文中画“ ”的句子。(1)句①运用( )的说明方法,突出了长廊长的特点。A.举例子 B.列数字 C.作比较(2)句②中的“三层建筑”是指 。作者是从 和 两个方面来描写它的。23.选文第2~3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填一填。 ① ② ③24.作者在不同的位置观察景物时,视角也有所变化,能体现这种变化的词语是: 、 、 。《第5单元现代文阅读检测卷-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1.(1) 时间 红是真红 没有亮光 完全跳出海面 红得非常可爱(2) 拟人 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象(3)A【详解】(1)本题考查写作顺序与提取关键信息。结合选段,结合关键词“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可知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结合句子“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可知太阳的颜色“红是真红”,亮光是“却没有亮光”。结合句子“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可知位置“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结合画横线句子“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抓住关键词“负着重荷,努力上升”可知赋予太阳人的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一步一步努力上升的样子,写出了海上日出的美丽的景象。(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A.抓住关键词“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完全跳出了海面”可知本段是动态描写,写出了海上日出的美丽的景象。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2. 转眼间 一刹那间 3.C 4.( ),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5. 【解析】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审题可知需要找出表示时间飞快的词语。结合第①段“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可知表示时间飞快的词语是:转眼间、一刹那间。3.本题考查选词填空。A.必然:必定这样;一定会这样,表示事理上确定不移。B.虽然: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C.果然:表示事实与所预料的相符;假设事实与所料的相符。D.竟然:意思是表示出乎意料,副词。结合第①段“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开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第②段“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可知是事实与所预料的相符,应填:果然。故选C。4.本题考查拟人句。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通读文章可知文章的拟人句是: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该句把太阳拟人化。5.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结合第①段“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第②段“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可知答案。6.变化极多。本文指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极多 7.即使……也…… 8. 大 黑 9. 形状变化多端 颜色各异 10.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11.游览【解析】6.考查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写出词语的本义和文中义即可。结合原文的语境“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可以得出本题中“变化多端”指变化极多。短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极多。7.考查了填写合适的关联词语。注意句子中的前后关系,两个分句间是假设关系,可以用“即使……也……”相连。8.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可知,内洞的特点是大、黑。9.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可知,石钟乳和石笋的特点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10.考查了提取选文信息。根据题干的内容可以得出从“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可知“双龙洞”这个名字的由来。11.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课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从“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等内容可以得出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重点写了内洞奇的特点。12.A 13. 沿石路蜿蜒向上 遁迹树木 绿意、净水佳树、奇石 14.听觉、嗅觉 获得清新观感、清新发现后的欣悦 15.干净 树 纤细瘦长 、姿态温柔 石头 16.对花山环境与景物的喜爱之情,对近山而居者的羡慕之情。【解析】12.本题考查的是写作顺序。根据阅读短文“石路自脚下蜿蜒向上,适迹树林”、“花山的水”、“花山长满了树”、“石头也多”可知本文是按照地点变化、视角转移的游览顺序介绍了花山之景。故选A.13.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根据阅读短文第②“石路自脚下蜿蜒向上,适迹树林。”、第⑤“不独树多,石头也多。苏州产美石,太湖石褶、漏、瘦、透之美迷倒众生。”。可知:到达花山(动人的声音、清新的气味)→沿石路蜿蜒向上(遁迹树木)→深入幽静山中(绿意、净水佳树、奇石)→窗外(雨雾、绿山)。14.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根据阅读语句“入了绿野婆娑之地,人也是青翠的,满眼青翠,满耳青翠,满鼻青翠,满心青翠。”其中“满眼”、“满耳”、“满鼻”、“满心”从视觉、和角度,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表现了作者听觉、嗅觉获得清新观感、清新发现后的愉悦。15.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根据阅读短文第三段“花山的水干净。远看是一道晃动着的清亮的白光,走近才知道是澄澈的一泓山泉。掬得满满一捧山泉,双手一凉,然后是湿润的舒爽。”第四段“花山长满了树,纤细瘦长,树龄多不长,枝叶鲜亮,姿态温柔,让山体多了舒缓。”第五段“不独树多,石头也多。……花山的石头却厚朴,满山散落的石头,”可知水→干净;树→纤细瘦长、姿态温柔;石→厚朴。16.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情感概括。根据阅读短文第①段中“虫声像潮水,星火繁茂,灯光倒显得暗淡了,朦胧中只觉得那山清秀平缓,山林的野气澎湃而来,深吸一口气,有蔬笋瓜果风味。内心欢喜。”第⑥“天下处处有河有山,此处山以花为名,这是山的幸事。一时倒羡慕那些近山而居的人了。”可知这篇游记表达了作者对花山环境与景物的喜爱之情,对近山而居者的羡慕之情。17.C 18.月城湖 上清宫 老君阁 19. 排比、对比 树多、林密、谷深、草厚 青城之幽 20.突出青城山历史文化的悠久和厚重,增加了文章的内涵。【解析】17.考查写作顺序。通读全文,结合文中语句第②段“一进入都江堰”;第⑤段“月城湖,应该是青城山的装饰”;第⑥段“坐着游船过去,就是青城山门了”;第⑧段“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的半坡上”;第⑩段“老君阁,就在高台山峰顶”;第 段“下山时,我放慢脚步,再一次细细地感受着青城山的神秘与清幽”由此可知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游记常用的写作手法:移步换景,或者地点变化、视角转移,故选C。18.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文中语句第②段“一进入都江堰”、第⑤段“月城湖,应该是青城山的装饰”、第⑥段“坐着游船过去,就是青城山门了”、第⑧段“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的半坡上”、第⑩段“老君阁,就在高台山峰顶”、第 段“下山时,我放慢脚步,再一次细细地感受着青城山的神秘与清幽”可知作者的行踪:都江堰——月城湖——上清宫——老君阁——下山。19.考查赏析句子。“这里的树太多,林太密,谷太深,草太厚”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青城山的树多、林密、谷深、草厚的特点,“青城之幽确实是别的山无法比拟的”运用对比手法,将青城山和别的山进行对比,突出了青城山之幽。20.考查段落的内容以及作用。文章第⑧段“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及《道德经》五千言木刻,并有麻姑池、鸳鸯井等遗迹”写青城山的文化遗迹。记述的是青城山的人文胜迹,突出青城山历史文化悠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2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22. B 佛香阁 形状 颜色 23. 佛香阁 昆明湖 白塔 24. 抬头一看 向下望 向东远眺【解析】21.本题考查过渡句的掌握。过渡句是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过渡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式,一般在文章里出现,在两个内容的接驳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①段的过渡句是: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第②段的过渡句是: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第③段的过渡句是: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22.(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是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等。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从“七百多米”、“二百七十三间”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掌握。从第②段的句子“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可知“三层建筑”是指佛香阁,“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是写佛香阁的形状;“黄色的琉璃瓦”写佛香阁的颜色。2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从句子“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可知第一空是“佛香阁”;从句子“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可知答案分别是昆明湖、白塔。24.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从第②段的句子“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可知此时的角度是仰视;从第③段的句子“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可知此时的角度是俯视;从第③段的句子“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可知此时的角度是远眺。所以能体现这种变化的词语是抬头一看、向下望、向东远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