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中现代文阅读特训卷-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阅读课外片断,完成练习。火把节①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来和我们彝(yí)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吧!②太阳还没爬上山头,山寨里家家户户的门都不约而同地打开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男女老少都穿上了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菜。③日上三竿,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着对方的犄角。经过几番惊险的搏击,得胜的公牛身披红布,在主人的牵引下,绕场一周,骄傲地接受着人们的欢呼和赞叹。④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人就点着早已准备好的火把,跑出屋门,绕屋三圈,然后奔向田野,奔向山川。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一个个山寨都沸腾了起来。⑤看,熊熊的篝火燃烧起来了。山寨的人们都集中到一起来了。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过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火光照红了每个彝家人的脸,也照亮了每个彝家人的心。听,那悦耳的歌声,唱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唱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企盼。1.对短文第①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使人读起来倍感亲切。B.这句话表达了彝家人过节时的欢快心情和邀请客人参加盛大节日的自豪。C.这句话表达了彝家人害怕节日不热闹的着急心情。2.第③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用“ ”画出来。围绕这句话,第③自然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3.短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4.火把节表达了彝家人怎样的感情?阅读课内片断,完成练习。燕子(节选)①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_______地吹拂着,_______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_______的柔柳,_______的_______的_______的花,_____的草,_______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②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5.把语段补充完整。6.第1自然段中把柔柳、 、 和 当作人来写,不说它们长出来了,而是说它们“ , ”。读起来热闹、欢喜,很有画面感。7.第2自然段中,作者从2方面写出了小燕子飞行时 、 的特点,表现出了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斜飞”一词写出了小燕子高超的飞行技巧,若换成“飞行”就表现不出这样的效果。B.这两段的基调是轻松、欢快的,我们应该用缓慢并且略带一点沉重的语调来读。C.文章写出了小燕子行动时的迅捷轻盈、休憩时的安静祥和,动静相宜,很有画面感。课外阅读。①早晨,我一推开院门,就看到天井西墙根下,趴着一只大蜈蚣,绿背,红头,两根红黄相间的触须左右试探着,如果算上触须和尾巴,这只蜈蚣足有15厘米长。②我找了根树枝,轻轻地碰了一下,大蜈蚣动了起来。因为是在墙脚,地面上又找不着缝隙可钻,大蜈蚣只好顺着墙慢慢往上爬。大蜈蚣爬到半人高时,竟然停了下来。③一只小蚁莽撞而来,它的触角碰到了大蜈蚣的前肢,马上绕开,但很快又折了回来,接着又触碰了一下大蜈蚣的触角。大蜈蚣似乎有所感觉,身体开始向前移动。本以为小蚁会敬而远之,谁料它兜了一圈,不肯罢休,又靠近大蜈蚣的身体,瞅准大蜈蚣左侧倒数第七条腿,一口死死咬定。大蜈蚣感觉疼痛,身体扭动起来,可又怕幅度太大从墙上跌落下来,而它根本咬不着小蚁。大蜈蚣没有半点办法,只能忍痛继续向前爬行。小蚁丝毫没有松口的样子,随着大蜈蚣的身体被拖近屋檐。这可真是一只勇敢的小蚁!④我目送着大蜈蚣的背影,真替小蚁捏把汗。或许____________9.用“﹏﹏”画出大蜈蚣的样子。10.读第③段,用“ ”画出关键语句。11.“我”以为小蚁会因 而对其敬而远之。12.发挥想象,一起来补充结尾,写在横线上。踢毽子汪曾祺①我们小时候踢毽子,毽子都是自己做的。选两个小钱(制钱),大小厚薄相等,轻重合适,叠在一起,用布缝实,这便是毽托。在毽托一面,缝一截鹅毛管,在鹅毛管中插入鸡毛,便是一只毽子。②鸡毛须是公鸡毛,用母鸡毛做毽子的必遭人笑话,只有刚学踢毽子的小毛孩子才这么干。鸡毛只能用大尾巴之前那一部分,以够三寸为合格。鸡毛要“活”的,即从活公鸡的身上拔下来的。活鸡毛做的毽子毛茎柔软而有弹性,踢起来飘逸潇洒。死鸡毛做的毽子踢起来就发死发僵。鸡毛里讲究要“金绒帚子白绒哨子”,即从五彩大公鸡身上拔下来的,毛的末端乌黑闪金光,下面的绒毛雪白。次一等的是芦花鸡毛。赭(zhě)石的、土黄的,就更差了。③我们那里养公鸡的人家很多,入了冬,快腌风鸡了,这时正是公鸡肥壮,羽毛丰满的时候,孩子们早就“贼”上谁家的鸡了。有时是明着跟人家要,有时趁没人看见,摁住一只大公鸡,噌噌拔了两把毛就跑。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里面都有一两只足以自豪的毽子。踢毽子是乐事,做毽子也是乐事。一只“金绒帚子白绒哨子”,放在桌上看看,也是挺美的。(有删改)13.做一只毽子需要以下过程:先选小钱缝毽子托——再 ——最后 。14.鸡毛的选择极为讲究,第一必须是 ,其次只能用 而且 ,最好是“金绒帚子白绒哨子”。15.“一只‘金绒帚子白绒哨子’,放在桌上看看,也是挺美的。”这句话中的“美”字用得好,写出了( )A.小朋友对自己做的毽子非常满意。 B.小朋友对自己做的毽子不满意。16.为什么说“踢毽子是乐事,做毽子也是乐事”呢?花钟(节选)①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17.文段中加点的“它”指( ),“它们”指( )。(填写序号)A.需要昆虫传播花粉的花 B.昙花18.昙花既不适合白天开放,也不适合深夜开放的原因是什么?请用“ ”画出相关语句。19.画“____”的句子提示了这段话的大意,借助它可以概括段意为:植物开花的时间与 、 、 、 有关。课外阅读。叶公好龙①古时候有个叶公,非常喜欢龙。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戴的帽子上镶着龙,住的房子也一样,墙壁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这些龙张牙舞爪,回旋盘绕,好像在云雾里飞翔。②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这么喜欢龙,就决定去拜访他。霎时间,乌云滚滚,雷电交加,真龙到了叶公家里,把头伸进了南窗,把尾巴绕到了北窗。③叶公见了真龙,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连忙跑走了。原来他喜欢的不是真龙。——根据《新序·杂事》相关内容改写20.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叶公好龙(hǎo hào) 张牙舞爪(zhuǎ zhǎo)21.用“ ”在文中画出叶公非常喜欢龙的表现。22.用“﹏﹏﹏”在文中画出叶公见到真龙的表现。23.阅读全文,你认为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A.叶公非常喜欢龙。 B.叶公表面上喜欢龙,其实他言行不一。24.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写一写。25.课外阅读。五色梅①我家院子里养着许多花。那盆枝繁叶茂的五色梅,我最喜欢。②五色梅的叶子刚长出来时是浅绿色的,后来逐渐变成了深绿色。它七月份长出花蕾,八月份开花,九月份怒放。五色梅开出的花非常别致,一朵花是由多种颜色的小花组成的,黄、绿、橙、红、白,样子像一把花雨伞。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加上绿叶的衬托显得更好看了,远看就像一棵小树上落了几只小鸟,近看又好像几个小姑娘穿着一身的花衣裳,微风吹来,摇摇摆摆,美丽极了。③五色梅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剪下一枝泡在水里,过几天,就会长出根,再把它拿出来,埋在土里,就会长成一株新的五色梅。它就是这样“传宗接代”的。④五色梅的躯干是娇弱的,但谁要想借此欺负它,那无疑是自讨苦吃。记得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刚把五色梅买回家,我觉得好玩,上去要摸,奶奶急忙告诉我说:“别摸,茎上有刺,会扎着的。”我不在乎,把奶奶的话当耳旁风,用手一碰,坏了!许多小刺儿扎在了我的手上。这时我才知道,五色梅看上去弱不禁风,可实际上它长了许多小刺儿在保护自己呢!⑤我爱五色梅,我爱它娇美的姿态,我爱它迎着风霜不畏秋寒的傲骨,我爱它不择条件、不屈不挠的旺盛生命力。(1)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对应的成语,填在括号里。①树木的枝叶繁密茂盛。( )②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退缩。( )(2)短文在介绍五色梅时,先写了五色梅的 和 ,接着写五色梅有 ,最后写了五色梅善于保护自己。(3)关键语句能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请找出第3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并用“ ”画出来。(4)第5自然段围绕“我爱五色梅”来写,请你仿照这种写法,围绕“天空的云千姿百态”写几句话。天空的云千姿百态:26.陶罐和铁罐(节选) ①“哟,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②“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③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④“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⑤“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1)“翻来覆去”一词中,有两个字意思相近 —— ,两个字意思相反 —— 。下列词语与这个词结构相同的是 。A.开天辟地B.七上八下C.今非昔比D.千变万化(2)从文中“ ”可以感受到,陶罐对铁罐的态度是非常友善的。“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是因为 。(3)从陶罐和铁罐的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A.陶罐完美无缺,而铁罐一无是处。B.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C.看不起别人的人不会有好下场。D.陶罐比铁罐保存的时间更长,所以更有价值。《期中现代文阅读特训卷-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1.C 2.日上三竿,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观看斗牛比赛。 3.时间顺序。 从“太阳还没爬上山头”“日上三竿” “夜幕降临 ”这几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4.表达了彝家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对美好未来的企盼。【导语】这篇《火把节》以热情洋溢的笔触,生动展现了彝族传统节日的民俗画卷。文本采用时间顺序(日出-日午-夜幕)构建场景,通过"打扫盛装"“斗牛竞技”“火把巡游”“篝火欢聚"四个典型场景,层层递进渲染节日氛围。第一人称叙述增强代入感,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如“火龙穿行”“月琴笛声”)形成强烈画面感。结尾点睛之笔,将外在的火光与内心的喜悦交融,升华出彝族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体现了民族节日承载的文化认同与精神传承。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①自然段“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吧”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使人读起来倍感亲切;表达了彝家人过节时的欢快心情和邀请客人参加盛大节日的自豪。C项说法错误,并不是害怕节日不热闹,而是表现了彝家人的热情好客。故选C。2.本题考查段落中心句和段落主要内容的概括。读第③自然段可知,主要写了彝家人在斗牛场进行斗牛比赛,得胜的公牛接受人们的欢呼和赞叹。因此中心句是“日上三竿,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围绕“日上三竿,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写了斗牛的过程很热闹和斗牛结束后,得胜的公牛接受着人们的欢呼和赞叹。故可概括为:彝家人在斗牛场进行斗牛比赛,得胜的公牛接受人们的欢呼和赞叹。3.本题考查写作顺序。本文从②至④段的第一句话“太阳还没爬上山头”“日上三竿”“夜幕降临了”这几个时间可知,短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情感。抓住关键句来理解。从第⑤段中“听,那悦耳的歌声,唱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唱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企盼。”可知,火把节表达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5.微微、如毛、千条万条、红、白、黄、青、绿 6. 花 草 叶 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7. 样子 声音 8.B【导语】这篇《燕子》节选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日生机盎然的画面。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赶集似的聚拢”)和动态描写(“斜飞”“叽的一声”),将自然景物与燕子飞行姿态生动结合,营造出欢快明亮的春日氛围。文中“剪刀似的尾巴”“光彩夺目”等比喻和修饰词的使用,既准确捕捉了燕子的特征,又赋予文本诗意的美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写,形成强烈的画面感和节奏感,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观察力和表现力。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默写。书写时注意“微”“黄”的正确写法。6.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第①自然段“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运用拟人手法,把柔柳、花、草、叶当作人,赋予它们“赶集”“聚拢”这些人的行为,生动地表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热闹景象。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第②自然段“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体现小燕子飞行姿态轻盈,第②自然段“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写出了飞行时的外形和声音的特点,表现出了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B.这两段描绘的是春天小燕子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基调轻松、欢快,应该用轻快、活泼的语调来读,而不是缓慢、沉重的语调,故错误。故选B。9.绿背,红头,两根红黄相间的触须左右试探着,如果算上触须和尾巴,这只蜈蚣足有15厘米长。 10.这可真是一只勇敢的小蚁! 11.害怕大蜈蚣 12.小蚁已经在路上释放了信息素,马上就会有大批的兄弟来增援。【导语】这篇短文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中强弱悬殊却充满戏剧性的对抗场景。作者以孩童视角观察蜈蚣与蚂蚁的互动,运用“绿背红头”“红黄相间”等色彩描写增强画面感。文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体型巨大的蜈蚣被微小蚂蚁死死咬住时的无奈,形成强烈反差。心理描写层层递进,从好奇到担忧,最后升华出对弱小生命勇气的赞叹。结尾留白的设计引发读者想象,体现了散文“以小见大”的特点,让平凡的自然现象闪耀出生命的光辉。9.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从文章第①自然段“早晨,我一推开院门……两根红黄相间的触须左右试探着,如果算上触须和尾巴,这只蜈蚣足有15厘米长”可知,该句详细描写了大蜈蚣的样子。故画波浪线的句子为:绿背,红头,两根红黄相间的触须左右试探着,如果算上触须和尾巴,这只蜈蚣足有15厘米长。10.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第③段主要描述小蚁与大蜈蚣的“交锋”,通过小蚁不断挑衅大蜈蚣并死死咬定其腿的行为,展现出小蚁的勇敢,“这可真是一只勇敢的小蚁!”是对小蚁行为的总结和评价,是该段的关键语句,位于第③自然段最后一句。故画横线的句子为:这可真是一只勇敢的小蚁!1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从文中第③段“大蜈蚣似乎有所感觉,身体开始向前移动。本以为小蚁会敬而远之,谁料它兜了一圈,不肯罢休,又靠近大蜈蚣的身体”可知,“我”看到大蜈蚣身体开始移动,认为小蚁会因为大蜈蚣的庞大及可能的攻击性而远离它,但小蚁却没有这样做。示例:“我”以为小蚁会因大蜈蚣身体庞大且具有攻击性而对其敬而远之。12.本题考查拓展性思维。结合前文小蚁勇敢攻击大蜈蚣的情节,从二者后续互动(如小蚁坚持战斗、大蜈蚣反击或逃脱)或“我”的感受延伸,突出意外性或哲理,语言简洁呼应主题。示例:大蜈蚣刚爬上天花板,小蚁突然松口跳开,原来它是想借蜈蚣之力“搭车”到高处!13. 缝鹅毛管 插入鸡毛 14. 公鸡毛 大尾巴之前那一部分 要“活”的 15.A 16.踢毽子能享受运动快乐、感受游戏乐趣,和小伙伴一起玩;做毽子从挑材料到制作,过程充满期待惊喜,看到自己做出漂亮毽子有成就感,所以踢、做毽子都是乐事。【导语】这篇短文以“踢毽子”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传统儿童游戏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作者汪曾祺以第一人称回忆童年,从毽子的制作材料、工艺标准到取材趣事,层层递进。文中特别强调公鸡毛的选择标准,体现了民间工艺的讲究与智慧。“金绒帚子白绒哨子”的描写富有画面感,将实用器物提升至审美对象。结尾处“做毽子也是乐事”的点睛之笔,道出了劳动创造与游戏乐趣的辩证关系,展现了传统游戏活动中蕴含的生活美学与童真趣味。1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文章第①自然段“在毽托一面,缝一截鹅毛管”可知,在做好毽托后,需要在毽托的一面缝上一截鹅毛管。这是制作毽子的中间步骤,为插入鸡毛做准备。如果鹅毛管不易得,也可把鸡毛直接缝在毽托上,把鸡毛根部用线缠缚结实,使之向上直挺。故可概括为:缝一截鹅毛管。最后插入鸡毛:第①自然段中“在鹅毛管中插入鸡毛,便是一只毽子”表明,最后一步是在鹅毛管中插入鸡毛,这样一只毽子就完成了。故可概括为:在鹅毛管中插入鸡毛。14.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文章第②自然段明确指出“鸡毛须是公鸡毛,用母鸡毛做毽子的必遭人笑话,只有刚学踢毽子的小毛孩子才这么干”,强调了做毽子的鸡毛首选是公鸡毛。同样在第②自然段,提到“鸡毛只能用大尾巴之前那一部分,以够三寸为合格”,对公鸡毛的选取部位进行了限制。还是第②自然段中,“鸡毛要‘活’的,即从活公鸡的身上拔下来的。活鸡毛做的毽子毛茎柔软而有弹性,踢起来飘逸潇洒。死鸡毛做的毽子踢起来就发死发僵”,解释了要用“活”鸡毛的原因,进一步说明了鸡毛选择的讲究。15.本题考查的是句子及字的理解。句子为文章第③自然段的“一只‘金绒帚子白绒哨子’,放在桌上看看,也是挺美的。”A.结合文章内容来看,在第②自然段中详细描述了“金绒帚子白绒哨子”是从五彩大公鸡身上拔下来的,毛的末端乌黑闪金光,下面的绒毛雪白,是极为优质且漂亮的鸡毛。用这样的鸡毛做成的毽子,凝聚了孩子们挑选材料和亲手制作的心血,它不仅是一个玩具,更是孩子们的得意之作,所以孩子们会觉得放在桌上看都很美,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自己做的毽子的喜爱与满意之情。故选A。16.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句子为文章第③自然段的“踢毽子是乐事,做毽子也是乐事。”踢毽子是乐事:文章虽没有直接描述踢毽子的快乐场景,但从孩子们对毽子的喜爱以及对鸡毛的讲究可以侧面反映出踢毽子的乐趣。孩子们精心制作毽子,对毽子的各个部分都有严格要求,就是为了能在踢毽子时享受运动的快乐。他们拿着自己做的漂亮毽子,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感受游戏的乐趣,这是一种充满童真的快乐体验。做毽子是乐事:从文中可以看到,做毽子的过程充满了趣味。在第①自然段中,孩子们要挑选大小厚薄相等、轻重合适的小钱来缝毽托,这一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第②自然段又提到挑选鸡毛时,要选公鸡毛,还要特定部位的“活”鸡毛,并且对鸡毛的颜色和品质有很高的要求。孩子们在挑选材料的过程中,充满了期待,每找到一根满意的鸡毛,都会觉得离做出漂亮的毽子更近了一步。当亲手把毽托缝好,插入精心挑选的鸡毛,看着自己制作的毽子逐渐成型,心中会充满成就感。就像文中提到的,看着“金绒帚子白绒哨子”做的毽子放在桌上都觉得美,这种从无到有创造出一个心爱之物的过程,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快乐,所以说做毽子也是乐事。17. B A 18.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 19. 温度 湿度 光照 昆虫活动的时间【导语】文段先以设问“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引出话题,接着指出植物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密切相关,以昙花为例说明其因自身特点适应在晚上九点左右开花,还提到有的花开花时间与昆虫活动时间相吻合。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第①段“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结合前文可知这里的“它”指的是前面举例说明的昙花,故选B。第①段“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这里的“它们”指的是“需要昆虫传播花粉的花”,故选A。18.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题目要求找出昙花不适合白天和深夜开放的原因,在文中第①段“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原因,直接用波浪线画出即可。1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第①段“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表明了植物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和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20.hào zhǎo 21.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戴的帽子上镶着龙。住的房子也一样,墙壁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 22.叶公见了真龙,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连忙跑走了。 23.B 2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要做表里如一的人。【解析】20.本题考查多音字。“好”读hǎo时,释义:①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对)。②合宜;妥当。③用在动词前,表示使人满意的性质在哪方面。④友爱;和睦。⑤(身体)健康;(疾病)痊愈。⑥用于客套话。⑦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⑧表示赞许、同意、结束或转换话题等。⑨反话,表示不满意。⑩容易(限用于动词前)。 便于。 应该;可以。 用在形容词、数量词等前面,表示多或久。 用在形容词、动词前,表示程度深,并带有感叹语气。 疑问代词。用在形容词前面问数量或程度,用法跟“多”相同。读hào时,释义:① 嗜爱、喜爱。②心中所喜爱的事。叶公好龙(yè gōng hào lóng):一般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它,甚至畏惧它。所以此成语中的“好”读hào,意思是喜欢。“爪”读zhǎo时,释义:鸟兽的脚或趾甲。读zhuǎ时,释义:①爪子,动物带尖甲的脚。②爪儿,器物下端像爪的部分。张牙舞爪(zhāng yá wǔ zhǎo):形容猛兽凶恶可怕,张开嘴巴又挥舞着爪子的。现多比喻人的猖狂凶恶的样子。所以成语中的“爪”读“zhǎo”,意思是爪子。2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首先通读文章,提取关键信息,疏通文意,可以发现第①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后面内容是围绕“非常喜欢龙”来写的,便可找到叶公喜欢龙的句子。即:他穿的衣服上绣着龙,戴的帽子上镶着龙,住的房子也一样,墙壁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2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通读短文第③自然段可知,本段写出了叶公见到真龙后的表现,其中“脸色发白,浑身发抖,连忙跑走了”形象地写出了叶公见到真龙后害怕的样子。2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全文来看,叶公是一个表面上非常喜欢龙,但实际上当他真正面对真龙时却感到害怕并逃避的人。因此,可以认为叶公是一个言行不一的人。故选B。2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首先,我们可以从叶公的行为入手,分析他对龙的喜爱是如何表现的,这种表现是否深入到对龙本质的理解和接纳。接着,我们可以对比叶公对待家中装饰的龙与天上来的真龙的不同反应,从而揭示他内心的真实感受。最后,我们可以从叶公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普遍的道理,即人们有时可能会对外表或者表面现象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偏好,而忽视了事物的真实本质。这则寓言通过叶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有些人可能只是表面上爱好某种事物,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或接受它的本质。叶公虽然在家中到处装饰了龙的图案,表现出对龙的极度喜爱,但当真正的龙出现时,他却因为害怕而逃走,这说明他喜欢的并不是真实的龙,而是自己心中理想化的龙的形象。25.(1) 枝繁叶茂 不屈不挠(2) 叶子 花 顽强的生命力(3)五色梅有顽强的生命力。(4)有的像丰收的棉花,有的像吃草的羊群,有的像奔驰的孩童【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①结合文中第①段“那盆枝繁叶茂的五色梅,我最喜欢。”可知,这里写出了五色梅枝叶的繁茂。枝繁叶茂:树木的枝叶繁密茂盛。②结合第⑤段“我爱五色梅,我爱它娇美的姿态,我爱它迎着风霜不畏秋寒的傲骨,我爱它不择条件、不屈不挠的旺盛生命力”可知,文中体现五色梅不屈不挠主要表现在它顽强的生命力上。不屈不挠: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退缩。(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从第②段“五色梅的叶子刚长出来时是浅绿色的,后来逐渐变成了深绿色。它七月份长出花蕾,八月份开花,九月份怒放。”可以得出先写了五色梅的叶子和花,根据文中第③段“五色梅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剪下一枝泡在水里,过几天,就会长出根,再把它拿出来,埋在土里,就会长成一株新的五色梅。”可以得出接着写出了五色梅的顽强的生命力。(3)本题考查段落概括。整段内容都是围绕五色梅生命力顽强来展开叙述的。后面具体讲了它如何通过剪下一枝泡水生根再埋入土中就能“传宗接代”,这些具体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它顽强的生命力这一特点,所以“五色梅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很好地概括这一段的大意。(4)本题考查仿写句子。文中第⑤段先总述“我爱五色梅”,然后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分别从不同方面阐述爱五色梅的原因一样。仿写时先总述“天空的云千姿百态”,然后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描述云呈现出的各种不同奇特的形态。示例:天空的云千姿百态:有的像蜿蜒盘旋的巨龙,张牙舞爪;有的像憨态可掬的大象,悠然自得;有的像展翅翱翔的雄鹰,威风凛凛。26.(1) 翻 覆 来 去 A(2) 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已经氧化生锈烂掉了(3)B【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来回地翻动身体。一词中,有两个字意思相近“翻”和“覆”,两个字意思相反“来”和“去”。符合这个结构的词语是“开天辟地”,“开”和“辟”两个字意思相近,“天”和“地”两个字意思相反。故选A。(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结合第⑤自然段“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可以感受到,陶罐对待铁罐的态度是非常友善的。结合课内外的阅读及生活经验可知,铁易氧化,生锈。许多年后,铁罐在土里最终被侵蚀、氧化、分解了,所以连影子也不见了。(3)本题考查了概括主旨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故选B。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