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期中古诗词鉴赏特训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期中古诗词鉴赏特训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古诗词鉴赏特训卷-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1.课内阅读
村 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诗人 ,展示的是一幅 晚归图,真正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
(2)“漪”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
(3)本诗写景文字集中在 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 、 、 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 。
阅读与理解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舟过安仁①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③棹:船桨。④怪生:怪不得。
2.《稚子弄冰》一诗中,与《舟过安仁》中的“小童”意思相近的词是 。稚子弄冰的过程是取冰、穿冰、 。两首诗都让我们看到了 的儿童。
3.《舟过安仁》中“无雨都张伞”的原因是“ ”。(用原句作答)
4.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写出了两个孩子巧用计策,借风行船的奇思妙想。
B.《稚子弄冰》围绕“弄”字,突出“稚”字。炽热的童心让孩子们忘记严寒,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C.“怪生”和“忽作”两词,暗藏着杨万里对天性顽劣的孩子制造恶作剧的不满与责怪。
5.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阅读理解。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诗中的“乃翁”指的是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8.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9.关于《示儿》这首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
B.这首诗的前两句突出了一个“悲”字。
C.这首诗语言含蓄委婉,细致动人,间接地抒发了爱国之情。
10.阅读。
桑茶坑①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②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③,一牛吃过柳阴④西。
【注】①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②晴明:晴朗,明澈。③眠正着:正睡得酣甜。④柳阴:柳下的阴影。
(1)当时的天气情况的序号是    。
A.小雨
B.晴朗
C.雨后初晴
(2)这首诗描绘了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 ”字写出了小溪涨水、堤上花儿草儿繁盛的样子。“ ”一句描绘出牧童正悠闲地躺在柳阴下酣睡的画面。
(3)你曾学过或者背过不少杨万里的诗吧,请默写一首。
古诗文本阅读。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破:( ) 将晓:( )
12.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13.《从军行》写出了成边士兵的 之情。
古诗阅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作者作此诗时六十八岁,正当国难当头,南宋王朝命运岌岌可危之时。
14.首句“僵”和“孤”两字,写了诗人晚年生活的 ;即使这样,作者仍然“尚思为国戍轮台”,体现了他的 精神,这在本册我们学习的他另一首诗《 》中也有体现。
15.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6.“风吹雨”既指当晚的大气,同时也影射 。
17.本诗以梦境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8.古代少年将军,如璀璨星辰般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热血男儿的精神力量。请你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少年行①四首(其三)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②。
未收天子河湟③地,不拟④回头望故乡。
【注释]①少年行:古代歌曲名。②咸阳:指京城长安。③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黄河西部,当时为异族所占。④拟:打算。
(1)借助注释,说说“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的意思。
(2)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
(3)下列哪句诗表达了和《少年行四首》(其三)相似的感情?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C.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材料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9.把诗句补充完整。
20.根据诗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 )
(2)“剑外”是当时叛军的根据地。 ( )
(3)“放歌”“纵酒”是诗人欣喜若狂心情的具体写照。 ( )
(4)“即从”“便下”写出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要读得轻快、迅疾。 ( )
21.用自己的话写出“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
22.按提示,填写诗句。
诗言志,词传情,每一首诗都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从“ ,唯见长江天际流”中感受朋友渐行渐远时李白的惆怅;从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童孙未解供耕织, ”中感受诗人对乡村儿童的赞许;从孟郊《游子吟》中的“ , ”感受诗人笔下母爱的温暖。
《期中古诗词鉴赏特训卷-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1) 雷震 牧童
(2)水中的波纹
(3) 前两 池塘 山 落日 牧童的天真可爱,自由自在。
【导语】这首《村晚》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恬淡的田园牧歌图。前两句写景,通过“草满池塘”、“山衔落日”等意象,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意境;后两句写人,牧童“横牛背”、“信口吹”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自在。全诗语言质朴,画面感强,体现了宋代田园诗“以俗为雅”的审美追求。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诗人雷震。通过“落日”“牧童归去横牛背”等词句,我们知道,此诗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山衔落日浸寒漪”的意思是,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漪”的意思是“水中的波纹”。
(3)本题考查诗词鉴赏。
分析诗句,前两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分别从池塘、山、落日三个方面进行描写,描绘出了一幅水草丰茂、池塘水满、山峦衔着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山村晚景图,所以写景集中在前两句,融合的三者就是“池塘”“山”“落日”。
“横”字在诗句中的作用,它生动地刻画了牧童的坐姿,与常规的骑马或骑牛姿势不同,“随意横坐”展现出牧童不受拘束的状态。再结合整首诗营造的悠然、闲适的氛围,以及诗人对牧童这一形象的刻画,可知“横”字表现了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
2. 稚子 碎冰 天真可爱 3.不是遮头是使风 4.C 5.冬天的清晨,一个小孩不怕寒冷,从盆里取出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他耐心地用彩线把冰穿起来,提在手上,轻轻敲打,听着冰块发出的声音,一脸的怡然自乐。
【导语】这两首宋诗以白描手法捕捉童趣瞬间。《稚子弄冰》通过“脱”“穿”“敲”的动词链,展现孩童化冰为乐的创造性游戏,末句“玻璃碎地”的听觉描写尤为精妙;《舟过安仁》则聚焦“张伞使风”的机智举动,以“怪生”引领的转折句式凸显童真智慧。杨万里善用动态意象(金盆脱冰/收篙停棹)和通感修辞(玉磬穿林响),在生活细节中提炼出永恒的诗意。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
结合古诗文《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可知,句中“小童”指的是幼童。在《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中,“稚子”也指的是“幼童”的意思,两者意思一致。从整首诗来看“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稚子弄冰的过程为“取冰、穿冰、碎冰”,这两首诗都在描述儿童,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天真、可爱。
3.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根据《舟过安仁》中“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的意思“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继续前行。”可知,句中“无雨都张伞”原因是“不是遮头是使风。”。
4.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理解。
C.《稚子弄冰》通过“脱”“穿”“敲”等动词,生动描绘孩童玩冰的纯真乐趣;《舟过安仁》则捕捉到孩童以伞代帆的奇思妙想。诗人以“怪生”“忽作”等词并非表达责备,而是惊喜于孩童的机敏与创造力,体现了他对童真童趣的赞美与向往。
故选C。
5.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的翻译。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的意思是: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钲。根据诗句意思,想象出清晨小孩取冰、穿冰的画面,语言表达合理即可。
示例:清晨,孩童从铜盆中轻轻剥下昨夜凝结的冰块,用彩线小心穿过,提在手中当作银锣玩耍。晶莹的冰片在晨光中折射出碎金般的光芒,稚嫩的笑声与冰块的清脆碰撞声交织,童趣盎然。
6.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7.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8.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9.C
【导语】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渴望和未能见到九州一统时的遗憾。诗人虽知死后万事皆空,却对故国中原的收复充满期待,寄望后代能实现这一愿望,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无奈的悲愤。
6.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意思: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我)。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7.本题考查情感的赏析。
结合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可知,直接表露了诗人对未能见到国家统一的遗憾与哀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则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希望有一天能够告慰自己的亡灵。这种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体现了陆游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
8.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翻译。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故“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9.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赏析。
C.古诗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并非间接抒发爱国之情。
故选C。
10.(1)C
(2) 满 童子柳阴眠正着
(3)《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晴明风日雨干时”意思是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地面上的雨水已经蒸发得无踪无影。可以看出雨已经停了,天空放晴。当时的天气情况的序号是雨后初晴。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草满花堤水满溪”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其中“满”字非常形象生动,它既写出了堤岸上花草茂密繁多,生长得极为茂盛,几乎铺满了堤岸,又写出了小溪中的水因为降雨等原因而涨满,快要溢出溪岸,强调了景色的繁茂和饱满之感。“童子柳阴眠正着”意思是堤岸旁的柳阴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通过简洁的语句,准确地传达出牧童在柳阴下安然入睡且睡得正香甜的状态,让人能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这样一幅悠闲惬意的乡村画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闲适。
(3)本题考查诗句积累。
写出学过或者背过的杨万里的诗,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示例:《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1. 攻破、击败 天将要亮 1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13.保边卫国、不怕牺牲的壮志豪迈
【解析】1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打败侵犯的敌人,誓不返回家乡。破:击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在秋夜即将天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一阵凉意袭来,心中有所感。将晓:天将要亮。
1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故整句诗的意思是: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诗人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是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13.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这首诗是《从军行七首》中第四首,此诗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表现战士们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诗中通过描绘边疆的艰苦环境以及战士们久经沙场却依然坚定守卫边疆、立志破敌的决心,生动地体现了他们的这种情感。
14. 凄凉 强烈的爱国主义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5.C 16.当时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 17.表达了渴望上阵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愿望。
【解析】14.本题考查字词的赏析。
结合诗句可知,诗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抒发了作者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的悲愤及其对故国遗民的同情之心,同时也表达力诗人对醉生梦死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失望。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怀。我们这个学期还学过他另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也有这种情感体现。
1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夜阑卧听风吹雨”其中“风吹雨”一语双关,即指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这一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C。
16.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意思: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诗人从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而“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展现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的悲愤之情。
17.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
通过阅读可知,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想收复失地的愿望。
18.(1)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这种情况不改变,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
(2)从诗中,我看到了一个英姿飒爽、勇敢无畏的少年。
(3)D
【详解】(1)本题考查古诗词的翻译。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这诗句中的未收:还没有收复。不拟:不打算、不计划。“望”是看,“故乡”是指自己的家乡。诗句意思是:国土一角仍沦陷,天子没有收河湟,这种情况之下我不打算回头望一眼故乡。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诗的前两句“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描绘了少年壮士出征的雄壮场面。在朝霞的映照下,弓箭闪耀着光芒,宝剑也如同被寒霜覆盖一般明亮。在这秋风萧瑟的季节,少年壮士们骑马疾驰,离开了京城咸阳,踏上了为国征战的征途。
从“弓背”“霞明”、“剑”“秋风”“马”等意象可知,这是一个英武勇敢的少年形象。
(3)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少年行四首》(其三)中“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表达了先国后家、不收复失地绝不回家的决心。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的是边塞的荒凉和战士的思乡之情,没有体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B.“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是欢快和还乡的愿望,与收复失地、为国征战的豪情不符。
C.“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的是对故土沦陷的悲痛和对王师收复失地的期盼,虽然涉及到了失地,但更多的是从遗民的角度表达情感,与战士的豪情壮志不同。
D.“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展现了战士们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他们历经百战,铠甲被黄沙磨穿,但决心不破楼兰(这里指敌人)绝不返回。表达了和《少年行四首》(其三)相似的感情。
故选D。
19.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20. × × √ √ 21.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 22. 孤帆远影碧空尽 也傍桑阴学种瓜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解析】19.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积累。
书写时注意“妻、愁、漫、卷、诗、喜、欲、狂”的正确写法。
20.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1)根据知识积累可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不是绝句。故错误。
(2)根据译文内容可知,“剑外”指剑门关外。故错误。
(3)根据译文可知,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地区的消息后的喜悦之情。其中“放歌”“纵酒”表现出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故正确。
(4)根据译文可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意思是: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其中“即从”“便下”表达出诗人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地区的消息后的喜悦之情与欣喜若狂的心情,所以用轻快、迅疾的语气。
21.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翻译。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根据译文可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是:老夫想要在白天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22.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积累。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出自唐朝孟郊的《游子吟》,意思是: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表达出母亲伟大的母爱。
书写时注意“孤、帆、影、碧、傍、桑、临、密、缝、意、恐”的正确写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