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中现代文阅读特训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课内阅读这段时光不好挨(ái āi),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luò lào)落。1.在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上打“√”。2.选文围绕“ ”这句话写了跳房子、 、 、 四件事。3.联系文段内容,写一写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对画“______”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1)通过“空空落落”这个词,可以想到“我”独自等待的寂寞。(2)对院子里景象的描写突出了“我”家院子大,有足够的空间玩耍。(3)借助景物描写,衬托出“我”等待过程的煎熬和孤独。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那个星期天(节选)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5.仔细读画“——”的句子,“我”盼着什么?这里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6.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表现了母亲的忙碌。B.“一声不吭”出现了三次,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怕打扰母亲做事。C.“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明白盼望要落空了。D.写光线“渐渐暗下去”“沉郁下去”,实际是在写“我”的心情越来越沮丧。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片段,完成练习。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 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③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 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④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7.与“见微知著”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是( )A.一叶障目 B.一叶知秋 C.管中窥豹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和本文中心论点意思相近的名言是( )A.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牛顿B. 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泰戈尔C. 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泰戈尔9.选段第2自然段中的“?”指的是 “!”指的是 ;选段主要说明发现真理的人一定 具备 和 的品质。文学名著阅读。骑鹅旅行记(节选)①男孩看到小狐仙,感到非常惊奇,但是并不特别害怕。面对那么小的东西是不会使人感到害怕的。男孩便想,要是捉弄捉弄他,或者是把他推到箱子里去,再把箱子盖紧,那一定是十分有趣的。②但是男孩不敢用双手去碰小狐仙,他朝屋里四处张望,最后目光落到挂在窗框上的一个旧苍蝇罩上。他便赶紧把它摘下来,蹿过去,贴着箱子边缘向小狐仙扣去。怎么竟然这样走运,他还没有明白自己是怎样动手的,那个小狐仙就真的被他逮住了。③在起初的那一刹那,男孩简直不知道该怎么来对付这个俘虏了。他只顾小心翼翼地将纱罩摇来晃去,免得小狐仙钻空子爬出来。小狐仙开口讲话了,他说倘若男孩肯放掉他的话,他将会送给男孩一枚古银币、一个银勺子和一枚像男孩父亲的银挂表底盘那样大的金币。④男孩马上就答应了这笔交易,把苍蝇罩抬起,好让小狐仙爬出来。可是正当小狐仙差一点儿就要爬出来的时候,男孩忽然一转念,想到他本来应该要求得到一笔更大的财产和尽量多的好处。“唉,我真傻,居然要把他放跑!”他想。他随手又摇晃起那个纱罩,想让小狐仙再跌进去。⑤就在男孩刚刚这样做的时候,他脸上挨了一记重重的耳光,他觉得脑袋都快被震裂成许多碎块了。他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那小狐仙早已不见踪影了。⑥可是,当他朝着桌子走过去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房子明明不应该长大的,应该还是原来的大小,可是他却要比往常多走好多好多步路才能走到桌子跟前,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张椅子又是怎么回事呢?他先要爬到椅子腿之间的横档儿上,然后才能够攀到椅子的座板上。桌子也是一样,他不爬上椅子的扶手便看不到桌面。(有删减)10.读了节选内容,你能推断出它在小说的哪个部分吗?( )A.开头 B.中间 C.结尾11.请你用几个小标题概括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12.最后一自然段的关键句是哪一句?请抄下来 ,围绕关键句,作者写了 、 、 这几个方面。13.画“ ”线的句子是对男孩 和 描写,读了节选部分,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阅读《腊八粥》选段,完成练习。①“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备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②“是呀!孥孥说得对。”③“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④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⑤“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14.选文主要写了如下内容: 、 。15.选文写八儿猜想锅中的一切,目的是 。16.“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这句话反映了八儿 的心理,还反映了八儿 的特点。17.“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这“锅中的一切”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展开想象,模仿作者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写法,写一写。阅读理解。长征的由来①红军长征,可谓是家喻户晓,但“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至遵义会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时,把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党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长征”概念。②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第一次提出了“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扩充。③193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在《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④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18.文中最早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文献是( )A.《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B.《中国工农红军布告》C.《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19.开篇首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A.总结全文 B.开篇点题 C.交代创作背景 D.承上启下20.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把这次行动成为“长征( )(2)1935年2月,朱德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成为“长征”。( )(3)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了长征。( )(4)1935年9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 )21.最后一段中的“逐渐”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22.1935年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请你也试着写一句歌颂“万里长征”精神的话吧。(至少运用一种修辞)课内阅读为人民服务(选段)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23.《为人民服务》是 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 同志而作的演讲。24.用横线画出本段的中心句。25.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意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 或: 。这句话的意思是: 。26.死得“比泰山还重”是因为 ;死得“比鸿毛还轻”是因为 。27.请把画线的句子改成因果关系的句子。课外阅读。藏在拐杖里的爱父亲是一个粗线条的人,脾气有些暴躁;母亲则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人,性格又很固执。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总有吵不完的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父亲在一起意外事故中摔伤了腿。事故并不是很严重,但父亲却有一段时间不能行动自如,必须拄着拐杖走路。我看见他在一瞬间消沉下去,苍老了许多,脾气也收敛了一些。而母亲也变了,从没看见她照顾一个人如此细心:每天给父亲端茶送水,陪父亲聊天;天气晴朗的时候,还会搀扶着拄拐杖的父亲到屋外散散步。母亲用她温柔执著的耐心一点点化解了父亲心中的失意。对于父母前所未有的和平状态,我看在眼里感到颇为惊讶。心想,或许因为父亲是 整个家庭的支柱,他不能倒下的原因吧。医生曾说,一个月之后父亲就可以离开拐杖的支撑了。可是一个多月过去,父亲的腿似乎仍不见好转,离开拐杖他就无法走路。母亲着急了,怕是伤口恶化,非要带父亲去医院检查。父亲这才悠悠地说:“拄拐杖的这一个多月,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你相处的岁月。真希望每天在你的搀扶下在黄昏的夕阳中散步,跟你平静地说说话。其实腿早好了,只是害怕丢掉拐杖就失去了你的搀扶。”我看见母亲的眼圈红了,我的心也湿润了。原以为吵了几十年的夫妻之间哪还有爱情可言,它原来就深深地藏在父亲的拐杖里。第二天,母亲精心地收藏好那支弥补了裂痕的拐杖,在温馨美好的夕阳中,又和父亲走在了屋外那条小路上。父亲步伐稳健,面带笑容,而母亲的手,正搀在父亲的臂弯里。28.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固执:失意:29.文中说“从没看见她照顾一个人如此细心”中“如此细心”是指什么?30.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1.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说那是“弥补了裂痕的拐杖”?32.“拐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期中现代文阅读特训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1.ái luò 2. 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看天看云彩 拨弄蚁穴,找蚁穴 看画报 3.“我”在苦苦等待母亲买菜回来时,做了好几件消磨时光的事情,这表现了“我”在等待中的无聊、无奈、孤独、寂寞。 4.(1)(3)【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挨:读作“āi”时,表示靠近,接触,顺着;读作“ái”时,指忍受,遭受,拖延。结合句子的意思可知,“挨”在句中表达“我”忍受这段无聊、孤独的时光,“挨”应读作“ái”,表示忍受、遭受的意思;空空落落——luò,形容地方或环境空旷且冷清。“落”读作“luò”时,表示除去、衰败;读作“lào”时,表示降低、坠落、得到;结合空空落落的意思可知,这里的“落”应读作“luò”,表示除去、衰败的意思。2.本题考查课内文章理解。阅读选段内容可知,这段话写了“我”在等待母亲的时光里做的事情。选段第一句话“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为中心句,后文围绕着这句话具体描述了“我”做的事情。根据选段“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可知,“我”一共做了跳房子、看天看云彩、拨弄蚁穴,找蚁穴、看画报这四件事。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阅读选段,抓住关键句“我坐在草从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可知,此刻的“我”是无聊的,开始漫天地幻想,此刻的“我”也是孤独、无奈、寂寞的,因为母亲还没回来,整个院子也显得又大又空。4.本题考查课内关键句的理解。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大致内容,思考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者描写方法,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这句话既是写院子空空落落,也是写“我”心中空空落落,作者写院子的空来突显自己的孤独与寂寞,融情于景,将自身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选项(1)和(3)都符合句子的理解;选项(2)中“突出院子大”这一说法错误,作者写院子是为了表现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而不是为了突出院子大有玩耍的空间。故选(1)(3)。5.“我”盼着母亲快快洗完衣服带“我”出去玩。这里运用心理描写。 6.B【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结合文章句子“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抓住关键词句“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可知“我”盼着妈妈带着我出去玩;抓住关键词“我想”可知描写了“我”内心的想法,属于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焦急与惆怅的心理。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B.结合所给句子“我一声不吭,盼着。”“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可知描写了“我”的心理,由期盼到希望渐渐落空到失望,并不是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怕打扰母亲做事。此项说法错误。故选B。7.B 8.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B 9. 发现问题 找到真理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解析】7.本题考查了找近义词。见微知著:指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A.一叶障目: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B.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C.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故选B。8.本题考查了论点、名言警句。此文主要是用多个事例论证并告诫了人们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才能获得真理,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入地思考解决问题。只有“打破砂锅问到底”,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找到答案,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所以中心论点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强调真理源于发问,源于探索。A.“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强调大胆猜测地对于发现的重要性。B.“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强调善于发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通过提出问题,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奥秘,为科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可以说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C.“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指错误经不起检验,一经检验,就众所皆知,故“经不起失败”;然而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即使不为人所识,它仍然存在,故“不怕失败”。故选B。9.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通读第②段中的“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真理”这段内容可知,句子“最后把' ’拉直变成'!””中的“ ”指的是问题。“!”的是真理。根据“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可知,选段主要说明发现真理的人一定具备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的品质。10.A 11.小男孩想捉弄小精灵——小男孩用苍蝇罩逮住小精灵——小精灵求小男孩放过自己——小男孩反悔遭到惩罚。 12. 当他朝着桌子走过去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 房子长大了 椅子长高了 桌子长高了 13. 心理 动作 是一个调皮、贪心、不诚实的孩子。【解析】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选段第①自然段句子“男孩便想,要是捉弄捉弄他,或者是把他推到箱子里去,再把箱子盖紧,那一定是十分有趣的。”可知男孩想要捉弄小狐仙;结合选段第⑥自然段句子“可是,当他朝着桌子走过去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房子明明不应该长大的,应该还是原来的大小,可是他却要比往常多走好多好多步路才能走到桌子跟前,这是怎么回事呢?”可知男孩被变小了。结合名著内容可知尼尔斯是个调皮捣蛋的男孩子,由于没有对小狐仙兑现诺言,而被变成了能听懂动物语言的拇指般大的小人。由此可知,节选内容在小说的开头。故选A。11.本题考查概括短文主要内容。通读短文,结合选段第①自然段句子“男孩看到小狐仙,感到非常惊奇,但是并不特别害怕”可知男孩不怕小狐仙;结合选段第②自然段句子“他便赶紧把它摘下来,蹿过去,贴着箱子边缘向小狐仙扣去”可知用苍蝇罩罩住;结合选段第③自然段句子“小狐仙开口讲话了,他说他若男孩肯放掉他的话,他将会送给男孩一枚古银币……”可知小狐仙请求男孩放掉自己;结合选段第④自然段句子“男孩马上就答应了这笔交易”“他随手又摇晃起那个纱罩,想让小狐仙再跌进去”可知男孩答应却又反悔一挨了小狐仙一巴掌;结合选段第⑤自然段句子“就在男孩刚刚这样做的时候,他脸上挨了一记重重的耳光,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眼前的房子、椅子、桌子都变得硕大”可知男孩变成了拇指小人。12.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和文章内容理解。通读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可知,本段主要写了男孩发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奇怪的变化,因此本段的关键句是“可是,当他朝着桌子走过去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结合文章第⑥自然段句子“房子明明不应该长大的,应该还是原来的大小,可是他却要比往常多走好多好多步路才能走到桌子跟前,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张椅子又是怎么回事呢?他先要爬到椅子腿之间的横档儿上,然后才能够攀到椅子的座板上。桌子也是一样,他不爬上椅子的扶手便看不到桌面。”可知作者围绕这个关键句写了房子、椅子、桌子这几个方面。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通读短文可知,结合文中第④自然段的画线句子“男孩忽然一转念,想到他本来应该要求得到笔更大的财产和尽量多的好处。‘唉,我真傻居然要把他放跑!’他想。他随手又摇晃起那个纱罩,想让小狐仙再跌进去”,抓住关键词“想”“摇晃”可知是对男孩的心理和动作描写,从文中内容小男孩想要得到更多的好处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贪心的孩子,结合文章句子,男孩摇晃纱罩可以看出可看出男孩是一个淘气、顽皮的孩子。男孩和狐仙做了交易,却想要更多的财富,说明男孩不诚实守信。14. 八儿想多吃粥 八儿猜想粥中一切的变化 15.从侧面烘托出八儿迫切地想吃腊八粥的心理。 16. 得寸进尺想多吃粥 天真可爱 17.赤小豆被煮的开了花,散发出浓浓的豆香;花生仁被煮的大了两倍,翻滚着,香喷喷的;枣子被煮成紫色,大了一倍,打着旋儿,面甜面甜的。【解析】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备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和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可知写了八儿想多吃粥;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可知八儿猜想锅中的一切。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从八儿在脑海里的一切猜想可以看出八儿时多么渴望看见粥的样子,多么渴望喝粥,因此是从侧面描写了八儿急切的心理。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备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和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可知八儿想多吃几碗粥的内心想法,从中可以体会到八儿的天真可爱。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结合文章内容,想象八儿眼中看到的一切是什么样子的,组织语言表达,如:花生仁脱去了鲜红的外套,变得胖胖的,白白的;栗子已经软烂得看不出原来的形状;枣子大了一倍,饭豆被煮得开了花。18.D 19.B 20. × × √ × 21.不能删去,“逐渐”词说明“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一下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的,去掉后表达意思不够严谨。 22.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解析】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原文“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可知,D选项正确。19.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作用的分析。文章开头句段的作用:一、内容上:1.开篇点题。2.提示文章中心。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时间原因等。4.交待事件发生的环境。5.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7.奠定感情基调。二、结构上:1.总领全文。2.引出下文。3.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本文首句先提出问题“‘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照应题目“长征的由来”,开篇点题。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1)根据原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后至遵义会议,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可知,本题说法错误。(2)根据原文“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可知,本题说法错误。(3)根据原文“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可知,本题说法正确。(4)根据原文“9月12日,在《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俄界会议)》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可知,本题说法错误。21.本题考查对加点词的理解与分析。加点词能否删去的答题格式:1.先肯定的回答:不能。2.再说说原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或表达作用。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4.最后一句话关门: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本题中,“逐渐”指渐渐、逐步。说明“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一下子就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而是有一个过程的,因此不能删去,这一词语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2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需要用上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可以是比喻、排比等。例如:长征,把惊涛壮观推出,把日出瑰丽托起,让松柏昂首挺拔,让雄鹰翱翔蓝天!23. 毛泽东 张思德 24.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5. 本来 有的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就重于泰山,有的就轻于鸿毛 26. 为人民利益而死 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27.因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解析】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2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25.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就重于泰山,有的就轻于鸿毛。26.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从句子“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不难得出答案。27.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把句子改成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关联词语常用的是“因为……所以……”。28. (性情或态度)古板执着,不肯变通。 不得志,不如意。 29.母亲照顾父亲这件事。 30.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31.因为这根拐杖使吵了几十年的夫妻在温馨美好 的夕阳中,又互相搀扶着走在了屋外那条 小路上。 32.“拐杖”在文中起线索作用。【分析】此类题目考查学生对于文章的主要内容,词语句子的理解,思想感情的表达。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顺序的理解。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本题考查对词语的作用理解。28.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先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固执:1.顽固坚持(正确或不适应新的情况的意见)2.(性情或态度)古板执著,不愿变通。失意:1.不能实现自己的意愿;不得志2.双方意见不合联系词语在文章中出现的句子:“母亲则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人,性格又很固执。”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指古板执着,不愿变通“母亲用她温柔执著的耐心一点点化解了父亲心中的失意。”失意时形容父亲不得志,不如意。29.“从没看见她照顾一个人如此细心”中“如此细心”的所指可以根据这句话后面的冒号后的内容“每天给父亲端茶送水,陪父亲聊天;天气晴朗的时候,还会搀扶着拄拐杖的父亲到屋外散散步”,整理归纳为“母亲对父亲的照顾”。30.文章的写作顺序分为三种:时间变化顺序,地点变换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可以通过寻找时间变化关键词,地点变换的关键词,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确定文章的写作顺序,此文中不存在时间变化关键词,地点变换关键词,存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父亲在一起意外事故中摔伤了腿。经过:母亲细致入微的照顾父亲,父亲减少了和母亲的争吵。结果:父母感情又重新回温。31.“弥补了裂痕的拐杖”,因为“父亲是一个粗线条的人,脾气有些暴躁;母亲则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人,性格又很固执。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总有吵不完的架。”,而“父亲在一起意外事故中摔伤了腿。”“而母亲也变了,从没看见她照顾一个人如此细心”母亲照顾父亲这段时间,让父亲说出“拄拐杖的这一个多月,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你相处的岁月。真希望每天在你的搀扶下在黄昏的夕阳中散步,跟你平静地说说话。其实腿早好了,只是害怕丢掉拐杖就失去了你的搀扶。”而“我看见母亲的眼圈红了,我的心也湿润了。原以为吵了几十年的夫妻之间哪还有爱情可言,它原来就深深地藏在父亲的拐杖里。”,所以拐杖让吵了十几年的父母重归于好,重新互相搀扶走到在夕阳下,拐杖弥补了父母之间的“裂痕”。32.“拐杖”在文章中最先出现在题目之中,其次是父亲因摔伤腿需要拐杖,而父母也因为父亲驻拐,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父亲,让吵了几十年的夫妻在温馨美好 的夕阳中,又互相搀扶着走在了屋外那条小路上。 所以拐杖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