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5届2025届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2025届2025届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AI智能等先进技术的
迅速崛起与发展,“新型城市”概念也随之产生,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以及目前的最新的数字孪
生城市。

数字城市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以及空间信
息技术,对城市中的人文信息、环境资源、地理信息等各类城市信息进行数字化表达,构建城市数

字虚拟服务平台和信息数据库等。数字城市的实质是将现实城市进行数字化存储,主要用于指
导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日常管理,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智慧城市是由国际商业公司巨头BM在2008年提出的新理念,并在2009年美国总统与

工商业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正式提出,其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中涉及的
技术较为广泛和综合,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以及数字城市:物联网将城市连接互

通,实时采集并传输城市信息到云端信息平台,云端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所接收信息进行
分类、存储,并根据实际应用进行分析、控制以及反馈;同时AI智能技术对各类数据进行规则分
析和知识挖掘,形象化现实城市的运行情况,并可在各个领域形成特殊的应用场景,如智慧政务、
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服务等。
2018年中国信息通信研
“数字李生城市”的概念最早由中国信息通信研
究所提出“数字李生城市”
数字李

究院提出,其概念的详细描述则是在2018年发布的
2008年国际商业公司
○生城市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上首次出现。数字李生又
IBM提出“智慧地球”
称数字“双胞胎”,其中一“胎”是指真实世界中的物理
年美园剧总统戈○御赛城市
实体,而另外一“胎”则是虚拟世界中映射的数字模
尔提出“数字地球”
●数字城市
型。如真实世界中的车辆驾驶模拟器与虚拟世界中
的数字李生驾驶器就是数字李生关系。同理,城市数
字孪生就是将实际世界中的一座城市在虚拟时间中
新型城市的发展历程
语文·压轴卷Ⅱ第1页(共8页)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命卷意图
本套试题参考2025年适应性联考试题,以课标、高考评价体系和新高考为导向
来命制试题,力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善情境命题,体现教、学、考一体化,考
查学生能力。
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试题选材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侧重选择具有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的文本。如
信息类文本选择的是“数字孪生城市”的相关内容,紧扣时代热点和科技发展前沿;文
学类文本选择的是兼具地域特色和奋斗精神的《天上的脆哨》,激发其努力奋斗追求
幸福生活的责任感;写作题则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个人利益与国家和
时代的关系,从而培养其社会担当意识,明白在时代发展中个人应肩负的使命。
二、以思维品质为考查重点
在试题的设置上,侧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查。如在信息类文
本阅读题目设置上,第4题提供全新的材料,让学生去验证材料观点;第5题则让学生
学以致用,探究科技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启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
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进一步落实教考衔接
试题全面覆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知识,通过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
度,检测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紧扣教材,夯实基础。例如第6题从考查手法
的角度链接了《故都的秋》:第16题则对比了《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的形象,引导学
生进行比较阅读。
四、以进一步拓展基础能力考查为亮点
本套试题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涉及的范围广泛,更讲究准确
性、灵活性和自由度。第11题,考查了偏义复词、重点实词等角度,角度灵活多变:第
20题考查了关联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逻辑的角度深入阅读和理解文本;第
21题则考查了插入语在句子中的作用,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知识掌握的广度,第22题
考查图文转换,从而实现从课堂学习到考试应用的有效迁移。
1.B解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早提出并详细描述了‘数字孪生城市’的概念”张冠李戴,提出
概念的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做出概念详细描述的则是《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2.A解析:以偏概全,云端数据平台运用的除大数据技术外,还有A智能技术,据原文可知:“A1
智能技术对各类数据进行规则分析和知识挖掘,形象化现实城市的运行情况,并可在各个领域
形成特殊的应用场景。”
语文·压轴卷Ⅱ答案第1页(共6页)
3.B解析:“并非是对智慧城市技术的智能升级”理解有误,由原文“数字孪生城市的到来不会局
限于技术层面的智能升级,而是借助技术变革在城市治理思维层面上掀起一场本质性变革”可
知,原文为“不局限于”
4.答案:①数字孪李生技术有利于城市建设降低试错成本,使实体运行更为准确、安全、高效。济南
轨道交通线路运行体现了这一点。②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实现城市运行的极致可视化,广州城市
水文模型实现了城市治理的可视化。③数字孪生技术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前所未有的顶层视
角。比如河南兰考的县域能源互联网内嵌智能算法,有利于推演不同调控策略的运行结果。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若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答案:①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型城市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科技的革
新与进步,科技能够推动城市的变革,带动社会的进步。②社会发展需要顶层设计从。城市的
变革是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开展的,对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引导着城市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发
展也需顶层设计。③社会发展必须把服务于人放在第一位。新型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使人们的
生活越来越便捷,社会的发展也应将更好地服务于人作为主要内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若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A解析:B项,“作者的臆想并无依据”理解有误,文中作者对脆哨和绝壁天渠的想象都是依据
生活经验和二者的名字进行的。C项,“这与《故都的秋》中提到江南的秋在写作手法上是一致
的”判断错误,本文写红旗渠精神是正衬,《故都的秋》中提到江南的秋运用了反衬(或对比):D
项,“又用‘似乎’表达自己的怀疑”理解有误,根据后句对以往经验的表述,此处的“似乎”看似不
确定,但实则是对即将吃到的面食的肯定。
7.B解析:“视听结合”错,并未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有视觉描写,无听觉描写。
8.答案:示例:①写绝壁天渠,作者先写自己并不知道其著名,接着通过臆想让读者误以为不过是
一处自然景观,以此来表现其不出名和不出奇:②随后一句断然的“当然不是”否定之前的臆想,
并以红旗渠与之作比,一抑一扬间彰显了天渠工程的浩大和精神力量的磅礴。(每点2分。若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9.答案:①因为要去探访绝壁天渠这件“正事”,朋友才嘱“我”捎些脆哨,而“我”也因此能够吃到美
味的脆哨。文章以脆哨始,以脆哨终,主体部分仍是围绕脆哨来写的。②脆哨是开渠人努力奋
斗追求的幸福生活的具象化,有利于彰显要继承和发扬开渠人艰苦奋斗精神的主旨。③作者对
“天上的脆哨”的探寻过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了读者更为丰富的想象。(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10.BDF解析:原文标点为“选张释之为廷尉,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句子
中“为”作为动词,连接“张释之”和“廷尉”这一官职名称,故B处需断开:“是以”多作为句首的
连词,因此“是以”前即D处应断开;“刑罚大省”是“是以”的结果,句子表述完整,因此“大省”后
即F处需要断开:“至于断狱四百”,“四百”为数量词,此句为数量词定语后置,因而中间不可
断开。
11.C解析:A项,材料中的“缓急”偏指急迫,“昼夜勤作息”的“作息”偏指劳作。均为偏义复词,
语文·压轴卷Ⅱ答案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