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黔南州2025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将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准确填写在答題题卡指定的位置上。3.选择题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题号对应选项涂黑,若需改动,须擦净另涂;非选择题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书写。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2024年12月4日,“春节一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我们在庆祝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些许不解之惑:为何中华民族的节日传统需要寻求国际认可?为何在民众日常生活中依旧活跃的节日实践,需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的名录?之所以会有这些疑惑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对非遗保护中“遗产”的深层含义与“保护”的最终目标阐述得尚不充分。②谈及“遗产”,人们惯用“向后看”的思维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认知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过去时代的遗留物。然而,著名文化遗产研究者大卫·罗文塞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即“遗产根本不是历史;虽然它借鉴了历史研究,并使其活跃起来,但遗产是对过去的颂扬,而非探究,它不是为了揭示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为了适应今天的目的而对过去的一种信仰”。基于这一视角,我们可以理解,遗产并非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人们基于当下的需求和目的重释历史并赋予其新意义的产物。这一遗产的含义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非遗公约》)对非遗的界定的。③在《非遗公约》的框架下,非遗作为用来指涉活态遗产的概念,“不仅代表着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传统,而且也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参与的当代乡村实践和城市实践”(《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意味着,每个时代的文化主体都在与既往传统互动的过程中,以具有时代特征的创造性实践丰富着非遗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使其始终处于一种活跃且持续生产的状态。春节在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活态存续,是其作为遗产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的基本标准。申遗工作不仅不与之矛盾,反而为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契机。这一契机与实施非遗保护的最终目标紧密相连。④保护春节,首先是要保护春节在民众生活传承中多样共生且极具活态的存续力,这是非遗保护基本理念一过程性保护的要求。这种保护理念强调的是保护“世代传承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过程,而非具体表现形态的产物”(《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这种理念出发,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春节的保护与传承,既不能停滞在对其当代最终形态或静态成果的保护,也不能趋向于全盘潮源或复古式的恢复实践,而应是在充分尊重春节实践主体的前提下,通过多元行动方的协同实践,推动系统化保护措施的实施,使其可以兼具所涉阶段的全面性和针对项目特质的适应性,以此维系主体实践的活态性和春节的存续力。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