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窦娥冤(节选)》课件 (共6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窦娥冤(节选)》课件 (共6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梦华录》改编自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新课导入
4
【节选】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鉴赏品味,领略戏剧语言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
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戏曲
相关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说的戏剧是指剧本文学。
文学(剧本:强烈的戏剧冲突、集中性、语言精练和个性化)
音乐(伴奏、音响效果、唱腔)
美术、雕塑(布景、灯光、舞台)
舞蹈(动作、姿态)
表演(中心要素)
戏剧分类
中国古代戏曲
相关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说的戏剧是指剧本文学。
(1)按作品的内容性质分:悲剧、喜剧、正剧
(2)按表演形式分: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诗剧
(3)按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分:历史剧、现代剧
(4)按作品容量大小和结构分:多幕剧、独幕剧
(5)按地域色彩不同分:京剧、川剧、秦腔、黄梅戏等
戏剧知识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剧
古希腊悲喜剧
印度梵剧
中国古典戏曲发展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
元代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花部
40余种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戏剧的分类
1
3
2
4
时代
容量大小
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
表现形式
现代剧
历史剧
话剧
歌剧
舞剧
多幕剧
独幕剧
悲剧
喜剧
正剧
戏剧的三要素
1
3
2
戏剧冲突
人物形象
戏剧语言
(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元代杂剧
元曲
散曲
杂剧
套曲
小令

唱+演
(散曲+“科”+“白”)
(一宫调一曲子)
(一宫调数曲子)
元杂剧也叫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盛行于(元)代,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元杂剧形式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唱词也叫“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相关知识
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科范也叫“科介”,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
宾白
相关知识
扮演的角色有旦、末、净、杂等。
元杂剧的角色
末是男角,正末(男主角)、副末(又叫冲末,男配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旦行,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有净、副净、二净之分。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如《窦娥冤》里的公人,张飞,李逵。

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包括细酸(穷秀才)、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等。

相关知识
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带喜剧色彩。
彩旦,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
相关知识
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
老旦,老年妇女。
相关知识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面部化装用脸谱,一般都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角色。
丑行,扮演喜剧角色,由于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武丑。
相关知识
文丑,除武夫外各种丑角均由文丑扮演。
武丑,扮演机警幽默、武艺高超的人物。
楔子

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亦可置于折与折间,衔接剧情。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相关知识
元杂剧的结构
宫调
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zhǐ)、羽、变宫、变徵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曲调。
曲牌
杂剧的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相关知识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的宫调写成。共分“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和大石调、双调、越调、商调。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规定曲的格式、字数、平仄等。
四大悲剧
四大爱情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曲主要成就
作者介绍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
作者简介
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作品地位
元曲四大悲剧之首
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
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作者简介
关汉卿
《窦娥冤》
马致远
《汉宫秋》
白朴
《梧桐雨》
郑光祖
《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盗跖
错勘 
前合后偃
哥哥行 
尸骸
刽子手

罪愆 
湛湛 
苌弘 
亢旱
暑气暄 
斫直
古陌荒阡
衔冤
提防
亲眷
嗟怨
甘霖
杳无音信
变徵
埋怨
羊肚汤
zhí
kān
yǎn
háng
hái
guì
jiǎn
qiān
zhàn
cháng
kàng
xuān
zhuó

qiān
xián

juàn
lín
yǎo
zhǐ
mán

jiē
整体感知
第三折基础字词
全文剧情简介
《窦娥冤》的剧本结构就是典型的四折一楔子。
楔子相当于序幕;
第一折相当于故事的开端;
第二折相当于故事的发展;
第三折相当于故事的高潮;
第四折就是故事的结局。
剧情简介
窦父赶考,蔡婆收媳。
女主角窦端云自小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功名而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儿媳妇(即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序幕
剧情简介
蔡婆讨账,卢医害命;张家逼婚,窦娥争理。
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开端
剧情简介
蔡婆患病,窦娥进汤;驴儿下毒,昏官逼招。
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借机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张驴儿父亲,被判斩刑。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发展
剧情简介
窦娥蒙冤,哭别蔡婆;罚下三誓,昭示清白。
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高潮
剧情简介
窦娥托梦,控诉于父;申冤昭雪,惩恶扬善。
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录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楔子
第一折
第二折
第三折
第四折
结局
剧情简介
“真是比窦娥还冤哪!”
窦娥是什么人?
她因为什么受冤?
冤到什么程度?
什么使她受冤?
整体感知
第一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
第二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
第三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由冤生怨
由冤生誓
由冤生悲
窦娥赴法场:
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窦娥与婆婆诀别:
后街相见诉冤情,哭别婆婆嘱祭奠。
窦娥临刑发下三桩誓愿:
怨气冲天发誓愿,当场应验冤昭然。
为第三折划分层次
整体感知
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催人泪下。
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直击行刑现场,围观的你看到窦娥的哪些表现?目睹此过程的你,认为窦娥是个怎么样的女子?
自主思考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主思考
明确: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2.《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明确:“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3.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明确:这里是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自主思考
4.《滚绣球》中有句话揭露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明确: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5.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6.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神权思想影响
残酷的现实
猛烈指责天地
相信“青天大老爷” 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觉醒过来,看清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文本研读
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
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归纳人物
自主思考
1.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因为她不愿见到婆婆,怕引起婆婆伤心。这表现了她性格中善良、孝顺的本性。
自主思考
2.作者突出表现窦娥善良的性格有何用意?
明确:窦娥的善良更显出冤屈之深,窦娥越善良,越显其冤屈,越发悲剧,批判越有力度。为后文的反抗精神起积淀作用。
3.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明确: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
3.【快活三】和【鲍老儿】中,窦娥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思考探究
窦娥赴法场前与婆婆诀别的情节有何用意?
情节上:与窦娥认罪是为了不让婆婆受苦相照应;窦娥向婆婆请求祭奠也与三桩誓愿的想法一致。
人物上:充分展现了窦娥低微的社会地位和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使窦娥的形象更立体。
主题上:窦娥的善良美好更突出了她的冤屈之深,从而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效果上:在怨天与感天的高亢情绪之间穿插细腻的亲情,形成了情感的起伏变化,更易于打动读者。
合作探究
自主思考
1.“无头愿”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自己的誓愿无根无据,但正可以表明其冤情。
2.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为下文做铺垫。
自主思考
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自主思考
“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悲剧原型

  据《郯城县志》记载:汉代东海郡郯城有一位年轻女子,结婚后不久丈夫就病死了,她不愿改嫁,坚持靠自己的劳动奉养婆婆,人们都称她为“孝妇”。后来婆婆也多次劝她改嫁,她都婉言谢绝,因为她知道若自己改嫁,年老的婆婆生活就要失去了依靠,这样过了十几年,孝妇就已经三十多岁了。有一天,她的婆婆对邻居们说:媳妇伺候我这样苦,又守着寡,等我老了以后,她无依无靠怎么办,我不能再这样连累她了。这不久,婆婆为成全孝妇上吊自杀了。听说老母上吊死了,她那已出嫁的女儿便到官府告状,说孝妇逼死了母亲,县吏便将孝妇捕去,施以酷刑逼供,孝妇最后被屈打成招,当时有个当郡决曹的于公受理了这一案件,他得知孝妇敬养婆婆十几年,又经过调查断定孝妇的婆婆是自杀,于是如实禀报了。
但太守却不听于公的正确意见,坚持判孝妇死刑。于公十分痛心,他抱着卷宗在公堂上大哭,然后辞职回家,最后太守竟然杀了孝妇。恰好东海郡在此后连续大旱了三年,新的太守上任后,于公主动向他陈述了孝妇冤案,并说大旱的原因是因为屈杀了孝妇。新太守便杀牛率众到孝妇冢前祭典,并为孝妇昭雪,此时天空忽然下起大雪,此后三年这里风调雨顺。
自主思考
“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衬托窦娥冤情,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矛头直指昏官污吏,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回顾: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课文分为三个场景,各个场景分别写了什么?
绑赴刑场
婆媳诀别
临刑发誓
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
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
怨气冲天
冤情昭然
回顾感知
{69012ECD-51FC-41F1-AA8D-1B2483CD663E}第一
血溅白练
{69012ECD-51FC-41F1-AA8D-1B2483CD663E}第二
六月飞雪
{69012ECD-51FC-41F1-AA8D-1B2483CD663E}第三
亢旱三年
试着总结窦娥的三桩誓愿
{69012ECD-51FC-41F1-AA8D-1B2483CD663E}誓愿
顺序
誓愿
内容
所用
典故
应验
时间
应验
地点
誓愿
实质
斩官
态度
文本研读
{69012ECD-51FC-41F1-AA8D-1B2483CD663E}第一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瞬间
法场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答应
{69012ECD-51FC-41F1-AA8D-1B2483CD663E}第二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
因邹衍
一段
时间
荒野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得到上天的反应。
不信
{69012ECD-51FC-41F1-AA8D-1B2483CD663E}第三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三年
山阳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证明,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呵斥
试着总结窦娥的三桩誓愿
{69012ECD-51FC-41F1-AA8D-1B2483CD663E}誓愿
顺序
誓愿
内容
所用
典故
应验
时间
应验
地点
誓愿
实质
斩官
态度
示冤—洗冤—昭冤(惩治)
被毁灭的过程就是抗争的过程。
文本研读
时间
越来越长
范围
越来越广
态度
越来越强烈
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不能颠倒。
这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
文本研读
窦娥向天地发誓愿与第一场景中骂天地的情形是否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窦娥冤》在多个层面上展开的矛盾冲突,深刻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无法自我解决的内在矛盾。
文本研读
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六月飞霜”“亢旱三年”来昭雪窦娥的冤案。体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血天下冤屈的心愿。
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最终得以应验,可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反常是能说明她冤,可这不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手法。《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屠刀砍了窦娥,但砍不倒天理;邪恶毁灭了窦娥,但战胜不了正义。
拓展思考
合作探究
戏剧一般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或者称为道德冲突、社会冲突、意志冲突。
矛盾冲突①
窦娥与张驴儿
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反映当时以强欺弱、以恶欺善的社会现实;
矛盾冲突②
窦娥与官府
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
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
矛盾冲突③
窦娥自身内心
窦娥渴望清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甘愿担当死罪。
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合作探究
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
善良的窦娥却落得被处斩的命运,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个人悲剧:
高利贷剥削、流氓地痞横行,善良被迫害。
社会悲剧:
贪官污吏草菅人命,抗争必然失败。
合作探究
分析悲剧根源。
窦天章典卖女儿;
1
蔡婆婆放高利贷和买她作童养媳;
2
丈夫的离世;
3
蔡婆的引狼入室;
4
张驴儿的陷害;
5
桃杌的贪赃枉法,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
6
是黑暗的封建社会。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
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写作背景2
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而在元代则达到了最高峰。帝王、后妃、贵臣、军官及寺豪强地主,都通过高利贷剥削。债户若满期无力偿还,那么债户的牲畜、房屋、田地及妻室儿女便当做抵押品被抢走;再不够,就连累到子孙、宗族和亲友。
泼皮无赖在元代社会是人民痛心疾首最不易对付又经常可以遇见的一种恶势力,也是种族压迫的象征之一。他们多是蒙古人,依仗着与统治者的某些关系,到处游荡,惹是生非,向普通老百姓进行勒索、讹诈和侮辱。
衙门暗无天日、官吏贪污昏聩、毒刑冤狱接连不断,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而官吏们又都无心正法,这都是元王朝统治下的主要特征。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主观原因:
(个人性格)
善良,为婆婆替罪。
客观原因:
(流氓恣肆)
①张驴儿的陷害
②官府的昏庸
③窦娥父亲为了科举制度抛弃女儿
④窦娥婆婆放高利贷引狼入室
⑤窦娥身份,从小做童养媳
(司法不公)
(科举制度)
(高利贷制度)
(童养媳制度)






邪恶摧毁美好
黑暗充斥人间
善良孝顺而坚强不屈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断头台,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拓展思考
请你设想一下“假如窦娥......窦娥就不会死”。
但是她太恪守封建妇道,太孝顺善良;社会太黑暗,吏治太腐败......
合作探究
窦娥的悲剧可以避免吗?
假如窦娥同意嫁给张驴儿,窦娥就不会死;
1
假如窦娥不承认罪行,即使婆婆受刑也不管,窦娥就不会死;
2
假如窦娥遇到一个清官,窦娥就不会死......
3
悲剧主人公的不幸和毁灭,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社会的普遍性。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 恩格斯
窦娥的美好品质令人赞美,但她极其惨烈的遭遇在引人同情的同时又引人悲愤。她是善良的、正义的,也是弱小的,但她的强烈反抗又引人肃然起敬。她的悲惨遭遇代表了美好的东西被活生生地无情摧毁,令人无限痛惜。
它在引人怜悯和同情的同时,唤起人们对正义、崇高、良善的心理认同,并让人知晓坚守良知对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从而起到净化灵魂的作用。
同时,它又让人去深刻反思社会制度的不公、不合理,进而引发人们反抗旧制度、建设新制度的追求,这对社会进步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作用。
悲剧:净化灵魂;引起反思
悲剧价值
《窦娥冤》剧作通过写善良无辜的窦娥遭泼皮无赖张驴儿的诬陷后,被昏聩的官吏以“药死公公”之罪斩首的故事,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恶人横行的黑暗社会现实,控诉了封建制度残害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对窦娥善良、坚贞和斗争精神的赞美之情。
主题总结
绑赴刑场
婆媳诀别
临刑发誓
指斥天地
鸣冤叫屈
后街相见
诉说冤情
怨气冲天
冤情昭然



板书设计
《窦娥冤》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课堂练习
阅读《窦娥冤》片段,完成小题。
B
1、对【耍孩儿】这支曲子里引用古代神话“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的作用,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表现窦娥宁死不屈、自信清白的坚强性格。
B 、表现窦娥追求自由、向往自由、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内心世界。
C 、表现窦娥不甘心含冤死去,坚信自己所蒙受的冤屈不会在世上泯灭。
D 、表现窦娥要像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一样,把自己天大的委屈昭告于世。
课堂练习
C
2、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 、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 、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 、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